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4817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

《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下载.doc

文学

050201

日语

050207

艺术设计

050408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070101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102

应用物理学

070202

应用化学

工学

070302

生物技术

07040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71201

微电子学

071202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071203

信息安全

071205

统计学

0716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080401

核工程与核技术

0805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自动化

080602

电子信息工程

080603

通信工程

08060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605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606

生物医学工程

080607

信息工程

080609Y

软件工程

080611W

网络工程

080613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080614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080615

电气信息工程

080618W

真空电子技术

080630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080631

电波传播与天线

080635S

物联网工程

080640S

传感网技术

080641S

土木工程

080703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080903W

环境工程

081001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081602

信息对抗技术

08160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110102

工业工程

110103

工商管理

110201

市场营销

110202

财务管理

110204

电子商务

110209

行政管理

110301

学校提出“基于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经过50多年的建设,逐步确立了“特色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

学校本科生在校生数19440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数的61.3%。

2011年,学校40个专业分别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5500名(含沙河校区招生500名)。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教学基本设施

学校占地5000余亩,包括清水河校区、沙河校区、九里堤校区等三个校区,教学行政用房、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教学专用计算机等数量充足、功能完善。

2011年,校园网出口总宽带增至6000(mbps);

网络信息点数增至50473个;

上网课程数增至840门;

电子图书增至28180GB;

纸质图书馆藏量增至243.52万册,生均图书59.94册;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500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7758.75万元;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6.69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实习场所(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2.13平方米。

学校通过“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等措施,有效发挥教学基本设施的作用,保障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091人,生师比18.66。

拥有一支包括8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2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位长江学者,18位国家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6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在内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家教学团队。

2011年全年共有450余人参加各种培训。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年龄结构

职称

人数

比例

学历

年龄

正高级

360

17.22%

博士

1141

54.57%

35岁以下

953

45.58%

副高级

602

28.79%

硕士

683

32.66%

36-55岁

1074

51.36%

中级及以下

1129

53.99%

其他

267

12.77%

56岁以上

64

3.06%

合计

2091

100.00%

合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发挥学科优势,结合校、院实际,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平台。

1.“英才实验计划”培养模式、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培养效果初现。

“英才实验计划”致力于培养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多年的探索实施,培养方案得以进一步完善,课程分类改革启动;

学生课外自主创新实验室运转正常;

国际化办学取得初步成效,20人次学生赴美国、新加坡开展文化交流。

2007级首届毕业学生中(共110人),106人读研,其中,20人被国(境)内外校著名大学录取深造,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5人,周雄同学论文入选国际顶级集成电路会议ISSCC(ISSCC被业界誉为“IC的奥林匹克”,目前中国大陆高校仅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第一作者单位论文入选过)。

2.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培养优势逐步体现。

学校依托教育部和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和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基于国内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管理和技术复合型人才稀缺的现状,构建了管理—电子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能力和思维及国际视野,具有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实力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和经济管理才能兼备’的未来领军人才”的目标。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施,初步构建了实现培养三维复合人才的方案和途径。

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顺利启动,首届学生培养工作稳步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高层次软件工程应用人才,首届学生培养工作稳步实施;

“软件工程”、“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4.专业大类培养模式得以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

大类培养的目的是加强专业基础,拓宽培养口径,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光电信息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分别按通信工程大类、电子信息工程大类、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大类、自动化大类等4个专业大类实施培养。

5.数理基础科学班正式启动,开始我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由数学科学学院与物理电子学院共同举办的数理基础科学班正式开班,首批26名同学是从全校500余名新生中遴选。

6.多个学院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平台。

国际化软件人才实验班、基因科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英语实验班等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正常。

(二)以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为牵引,加大教学建设力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以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为牵引,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建设中取得新进展;

以重点教改项目为牵引,深化教学改革,培育教学成果。

1.新增一批国家及四川省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包括: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传感网技术”两个专业入选第七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新增四川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名(李晓峰教授、秦志光教授);

22个项目获批2011年度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

2011年,“管理心理学”入选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2.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原则,以专业评估促进专业建设,以课程评估促进课程建设。

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特色专业申报,启动了“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中开展了专业评估试点。

坚持每学期对3-4门课程进行评估,课程评估使受评课程组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课程建设及教学中的问题,明确了下一阶段的改革方向、关键环节以及整改步聚,有力地推进了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3.以立项项目为牵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新增10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基础工程训练改革等方面。

同时,启动了2008—2009年立项的91项校级教改项目的结题与验收工作,对82项2010-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开展年度检查。

4.启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申报工作,18本教材推荐评审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23本教材入选第一批四川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书目;

制定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方案,43本本科教材获学校批准立项。

(三)以团队为载体,分层次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打造教学中坚力量

在“985工程”专项经费资助下,学校以教学团队为载体,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分别采取不同的培养与提升举措,努力打造一支教学中坚力量。

团队建设方面,立项建设51个优秀教学团队;

骨干教师培养方面,启动教学杰出人才培育计划,启动核心课程骨干教师出国(境)进修计划;

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启动“青年教师教学导师支持计划”,选聘教授、副教授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负责指导具备授课资格但教龄不足3年的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业务培训方面,继续举办“名师讲坛”,邀请国家、省级教学名师专题报告,各学院把教师教学业务培训纳入常规工作,每学期学院均开展近百场业务培训。

(四)强化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进一步完善系列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化,注重效果,扩大学生受益面。

将电子设计与制作、数学建模、ACM、信息安全、嵌入式等系列竞赛课程作为素质教育或创新学分选修课纳入培养方案供全校学生选修,2011年选课此类课程学生1118人次。

积极推动各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实施“一院一赛”,营造课外科技氛围,2011年共有3000余名学生参加了“一院一赛”活动。

对46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结题评审或中期答辩。

组织师生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并发表会议论文、展示我校成果。

组织完成2011年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共立项256项,合计经费61万元,参与学生770人,指导教师150多人。

(五)实施优秀生源开拓计划,确保生源质量

生源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道关口,高质量的生源将有利于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

吸引更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我校,提高生源质量,是招生的核心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长期战略事项之一。

2011年,招生工作中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改进工作机制,取得了骄人成绩。

四、推进管理精细化,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学校坚持向管理要质量,通过严格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坚持关注课堂,继续实施课堂教学水平考评和评定,做到教师职称评审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

2011年共有301位教师接受考评;

168位拟晋升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接受评定。

继续强化教学关键因素和环节的过程管理,严格各类围绕课堂的教学检查,包括期初、中期教学检查、新开课/开新课审核、双语教学审核;

坚持教学档案检查,2011年抽查试卷243门次、教案(讲稿)279门次,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提高了教学文档规范化管理水平。

完善、修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严格教学、考试管理。

推进毕业设计改革,追求培养实效。

通过与前期参与的科技活动或科研项目衔接,促进毕业设计取得实际培养效果。

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同学在选题时与就业的工作衔接,增强毕业学生的适应性。

坚持通过院级自查和校级抽查,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五、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一贯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按照“注重养成、强化实践、健康第一、增强适应”的思路,确立了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实践参与能力与适应能力强、身体素质高的身体素质培养目标。

2011年,全校参加体质测试学生19262人,及格率95.09%,良好率54.78%,优秀率7.82%,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保障。

学生科技竞赛频传佳音,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再登全国获奖总数榜首,组委会设在我校的四川赛区连续第三届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

我校学子在全国大学生Freescale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三个参赛队全部获得高水平奖,其中全国特等奖1个,全国一等奖2个;

再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最高奖(Outstandingwinners);

在2011年ACM交叉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中,获得8金、4银、3铜的好成绩,名列参赛高校前茅,1支队伍获得全球总决赛第27名的好成绩(全球共103个队);

机器人队再次获得了CCTV全国机器人大赛季军。

学生就业率稳定,用人单位评价高。

电子科技大学2011届普通全日制本科生毕业率96.4%。

截止2011年8月底,我校201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68%。

学校定期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使用情况与基本评价。

2011年7-12月期间,通过邮件、座谈、信函、网上问卷等方式对400余家用人单位开展了调查。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入职后的表现整体满意度高,其中知识水平的评价中,认可度最高的三项知识分别是专业知识、实务操作知识和研究方法论知识;

能力水平的评价方面,认可度最高的三项能力分别是计算机与互联网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学习认知能力;

综合素养的评价中,认可度最高的三项综合素养分别是严谨务实、诚实守信和责任担当。

调查结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客观反馈,为我们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工作思路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现代教育理念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在教育理念方面,“以学生为本”、“全员育人”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

部分教职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有待加强。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高水平教师数量有待增加;

部分教师在教学上的精力投入亟待提高;

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仍需提高。

在教学建设方面,教学建设的投入和推进力度不足,项目过程监管还须加强,高显示度建设成果数量不多。

(二)未来的工作思路

1.更新观念,育人为本。

通过教育教学工作会,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讲话精神的贯彻与落实,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实施,面向未来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来思考和谋划我校未来的人才培养工作,让“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贯彻落实。

2.内涵发展,提高质量。

坚持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道路,通过“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的诸因素、各环节,理清思路、制定举措,形成合力。

同时,针对主要问题与薄弱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教学队伍和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寻求突破,有效推进。

注:

按《高基表》测算方法,测算生均面积学生人数用“全日制在校生数”(31727人),测算生均值学生人数用“折合在校生数”(40630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