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305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4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docx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第45讲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第45讲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教案

[考纲要求] 1.植物的组织培养。

2.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3.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4.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

5.实验: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考点一 植物组织培养

1.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外植体

愈伤组织

幼苗―→移栽

植物组织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MS培养基,一般需要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两种植物激素。

2.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

(1)菊花的组织培养过程

制备MS培养基(配制母液、配制培养基、灭菌)→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栽培。

(2)月季的花药培养过程

①过程:

材料的选取→材料的消毒→接种和培养→鉴定和筛选。

②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主要有材料的选择和培养基的组成。

③要挑选完全未开放的花蕾,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

3.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1)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 × )

(2)植物激素的浓度可影响细胞分化,但使用的先后顺序及比例不影响组织培养的过程

( × )

(3)pH、温度和光照等也影响植物组织培养( √ )

易错警示 实验操作中易错的几个问题

(1)材料的选取:

菊花的组织培养实验中,应选择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月季的花药培养实验中,应选择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单核靠边期的花粉进行培养。

(2)外植体消毒:

所用消毒剂为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所使用的清洗液是无菌水。

(3)培养过程:

在初期,菊花的组织培养需光照,月季的花药培养不需光照;而在后期均需光照。

1.植物的花药培养在育种上有特殊的意义。

植物组织培养可用于无病毒植株及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方面。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利用月季的花药离体培养产生单倍体时,选材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在____________期花药培养的成功率最高。

为了选择该期的花药,通常选择____________的花蕾。

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法,但是对于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的植物,需采用____________法,该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____________色。

(2)若要进行兰花无病毒植株的培育,首先选择兰花的____________作为外植体。

从外植体到无病毒植株试管苗,要人为控制细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过程。

(3)进行组织培养需配制MS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中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激素。

欲有利于根的分化,植物激素的用量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同植物的组织培养除需营养和激素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外界条件也很重要。

(5)无菌技术也是成功诱导出花粉植株的重要因素,下列各项中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的是____________,采用灼烧方法进行灭菌的是____________。

(填序号)

①培养皿 ②培养基 ③实验操作的双手 ④三角锥形瓶⑤接种环 ⑥花蕾

答案 

(1)单核靠边 完全未开放 醋酸洋红 焙花青—铬矾 蓝黑 

(2)茎尖分生组织 脱分化(或去分化) 再分化(3)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两空顺序可以颠倒) 生长素多于细胞分裂素 (4)pH、温度和光照 (5)③⑥ ⑤

解析 

(1)早期的花药比后期的更容易培养成功。

一般来说,在单核期,细胞核由中央移向细胞一侧的时期,花药培养成功率最高。

该时期的花药通常存在于完全未开放的花蕾中。

(2)根尖、茎尖约0~0.1mm区域中几乎不含病毒。

病毒通过维管系统移动,而分生组织中不存在维管系统,且茎尖分生组织中,代谢活力高,竞争中病毒复制处于劣势。

(3)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可调节脱分化和再分化。

当生长素含量多于细胞分裂素含量时,利于生根。

(4)植物培养时,除需要营养、激素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pH和光照等。

(5)对实验器具进行灭菌处理,对实验过程中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或用具进行消毒处理。

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花药离体培养技术的异同

  项目

内容  

菊花的组织培养

月季的花药培养

理论依据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基本过程

脱分化→再分化

外植体的细胞类型

体细胞

生殖细胞

操作流程

制备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栽培

选材→消毒→接种和培养→筛选和诱导→移栽→栽培选育

影响因素

选材、营养、植物激素、pH、温度、阳光等

培养结果

正常植株

单倍体植株

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可育性

可育

高度不育,秋水仙素处理后可育

2.植物激素与组织培养

(1)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其作用及特点:

①在生长素存在的情况下,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呈现加强的趋势。

②使用顺序不同,结果不同,具体如下:

使用顺序

实验结果

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

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

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

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同时使用

分化频率提高

③用量比例不同,结果也不同

3.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1)材料:

植物的种类、材料的年龄和保存时间的长短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一般来说,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容易进行组织培养。

嫩枝生理状态好,容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

(2)营养:

常用的培养基是MS培养基,其中含有的大量元素是N、P、S、K、Ca、Mg,微量元素是Fe、Mn、B、Zn、Cu、Mo、I、Co,有机物有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蔗糖等。

(3)环境条件:

pH、温度、光照等条件。

如菊花的组织培养所需pH为5.8左右,温度为18~22℃,光照条件为每日用日光灯照射12h。

考点二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基本原理

2.操作过程

材料的选取:

选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

 

去除杂质:

利用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的

  不同,通过控制NaCl溶液的浓度去除杂质

 

DNA的鉴定:

在溶有DNA的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

    中加热5min,溶液变成蓝色

易错警示 

(1)本实验不能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实验材料,原因是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

可选用鸡血细胞作材料。

(2)实验中两次使用蒸馏水,第一次的目的是使成熟的鸡血细胞涨破释放出DNA,第二次的目的是稀释NaCl溶液,使DNA从溶液中析出。

2.下图表示以鸡血为实验材料进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操作程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一中,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____________并搅拌,可使鸡血细胞破裂。

(2)步骤二中,过滤后收集含有DNA的____________。

(3)步骤三、四的操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四中,通过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调节Na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____________mol/L时,DNA将会析出,过滤去除溶液中的杂质。

(4)步骤七:

向步骤六过滤后的____________中加入等体积的冷却的____________,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________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

(5)步骤七:

DNA遇____________试剂,沸水浴5min,冷却后,溶液呈______色。

答案 

(1)蒸馏水 

(2)滤液 (3)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通过控制NaCl溶液的浓度去除杂质 蒸馏水 0.14 (4)滤液 酒精 白 (5)二苯胺 蓝

解析 破碎红细胞应用蒸馏水,使之吸水涨破。

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2mol/L的NaCl溶液中DNA溶解,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DNA析出。

可通过加入蒸馏水将2mol/L的NaCl溶液稀释为0.14mol/L的NaCl溶液。

DNA不溶于冷酒精,遇二苯胺加热呈蓝色。

1.DNA与蛋白质在NaCl溶液中溶解度比较

2mol/LNaCl溶液

0.14mol/LNaCl溶液

溶解规律

DNA

溶解

析出

蛋白质

部分发生盐析沉淀

溶解

NaCl溶液从2mol/L降低过程中,溶解度逐渐增大

2.DNA粗提取与鉴定中不同试剂的用途及原理比较

试剂

浓度

用途

原理(“△”为实验的主要原理)

NaCl溶液

2mol/L

溶解DNA

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溶液浓度的变化而改变,溶解度在2mol/L时最大、在0.14mol/L时最小

0.14mol/L

析出DNA

2mol/L

鉴定时的溶剂

酒精

95%(体积分数)

除去杂质以提纯DNA

DNA不溶于酒精,但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于酒精

二苯胺

鉴定剂

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变蓝色

柠檬酸钠

0.03g/mL

抗凝剂

除去血液中的钙离子,防止血液凝固

3.DNA粗提取实验材料和方法的选择

(1)不同生物的组织中DNA含量不同

在选取材料时,应本着DNA含量高、材料易得、便于提取的原则。

(2)材料不同所采用的提取方法不同

①植物组织:

取材→研磨→过滤→沉淀。

②鸡血:

制备鸡血细胞液→提取核DNA→溶解细胞核内DNA→析出并滤取DNA→DNA再溶解→提取较纯净的DNA。

考点三 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1.PCR原理

DNA热变性原理,即:

2.PCR反应过程

(1)变性:

当温度上升到90_℃以上时,双链DNA解聚为单链。

(2)复性:

温度下降到55_℃左右时,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3)延伸:

温度上升到72℃左右时,溶液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A、T、C、G)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

易错警示 

(1)DNA分子复制的人工控制

解开螺旋:

在80~100℃时,DNA双螺旋打开,形成两条DNA单链,称为变性。

恢复螺旋:

在50℃左右时,两条DNA单链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称为复性。

复制条件:

缓冲液、DNA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热稳定DNA聚合酶和两种引物。

反应场所:

PCR仪。

(2)PCR技术中的引物:

①含义:

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或RNA分子。

②作用:

为DNA聚合酶提供合成的3′端起点。

③种类:

扩增一个DNA分子需要2种引物。

④数目:

引物数目等于新合成的DNA子链数目。

⑤与DNA母链的关系:

两种引物分别与DNA母链的3′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

3.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

请回答下列有关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问题:

(1)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通常将________________的末端称为5′端,当引物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DNA聚合酶就能从引物的____________开始延伸DNA链。

(2)PCR利用DNA的热变性原理解决了打开DNA双链的问题,但又导致了DNA聚合酶失活的新问题。

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从一种Taq细菌中分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发现和应用解决了上述问题。

要将Taq细菌从其他普通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所用的培养基叫______________。

(3)PCR的每次循环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步。

假设在PCR反应中,只有一个DNA片段作为模板,请计算在5次循环后,反应物中大约有________个这样的DNA片段。

(4)请用简图表示出一个DNA片段PCR反应中第二轮的产物。

(5)简述PCR技术的主要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磷酸基团 3′端 

(2)耐高温的TaqDNA聚合酶 选择培养基 (3)变性、复性和延伸 32

(4)如图所示

(5)遗传疾病的诊断、刑侦破案、古生物学、基因克隆和DNA序列测定(要求3项以上)

解析 

(1)DNA聚合酶只能把新的核苷酸加到已经存在的核酸的3′羟基上,与DNA母链结合的引物就提供这个羟基。

(2)因PCR利用了DNA的热变性原理解决了打开DNA双链的问题,所以用于催化DNA复制过程的DNA聚合酶要具有耐高温的特性。

用选择培养基可将Taq细菌从其他普通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3)DNA复制时两条链均作为模板,进行半保留复制,所以复制5次后得到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5=32个。

(4)新合成的DNA链带有引物,而最初的模板DNA的两条链不带有引物。

(5)PCR技术可以对DNA分子进行扩增,所以可用于遗传疾病的诊断、刑侦破案、古生物学、基因克隆和DNA序列测定等方面。

1.细胞内DNA复制与PCR技术的比较

细胞内DNA复制

PCR

不同点

解旋

在DNA解旋酶作用下,边解旋边复制

80~100℃高温解旋,双链完全分开

DNA解旋酶、DNA聚合酶

TaqDNA聚合酶

引物

RNA

DNA或RNA

温度

体内温和条件

高温

相同点

①需提供DNA复制的模板

②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③子链延伸的方向都是从5′端到3′端

2.PCR的反应过程

(1)变性:

当温度上升到90℃以上时,双链DNA解聚为单链,如下图:

(2)复性:

温度下降到50℃左右,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如下图:

(3)延伸:

温度上升到72℃左右,溶液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如下图:

考点四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1.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原理及方法

(1)原理:

蛋白质各种特性的差异,如分子的形状和大小、所带电荷的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和对其他分子的亲和力等,可以用来分离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2)分离方法

①凝胶色谱法:

也称做分配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②电泳法:

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

常用的电泳法有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过程

样品处理:

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

 

纯化:

用凝胶色谱法分离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

3.判断正误

(1)利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先洗脱出来( × )

(2)在电泳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的移动速度,与分子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无关,而与所带电荷的差异有关( × )

(3)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电泳迁移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 )

易错警示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红细胞的洗涤:

洗涤次数不能过少,否则无法除去血浆蛋白;要低速、短时离心,否则会使白细胞等一同沉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

(2)凝胶的预处理:

用沸水浴法不但节约时间,而且除去凝胶中可能带有的微生物,排除胶粒内的空气。

(3)色谱柱的装填:

装填时尽量紧密,减小颗粒间隙;无气泡;洗脱液不能断流。

(4)色谱柱成功的标志:

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

4.红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我们可以选用猪、牛、羊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血液进行实验来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

下列对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一般按照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的顺序进行

B.纯化过程中要用生理盐水充分溶胀凝胶来配制凝胶悬浮液

C.粗分离中透析的目的是去除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

D.可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

答案 B

解析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

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

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时,首先通过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的释放、离心等操作收集到血红蛋白溶液,即样品处理;再通过透析法除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即样品的粗分离;然后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蛋白除去,即样品纯化,纯化过程中凝胶应用蒸馏水充分溶胀后,配制成凝胶悬浮液,而不是用生理盐水;最后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

1.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方法

(1)凝胶色谱法

   蛋白质

项目

相对分子质量大

相对分子质量小

凝胶内部

不能进入

能进入

运动方式

垂直向下

垂直向下和无

规则扩散运动

经过路程

较短

较长

洗脱次序

先流出

后流出

(2)电泳法原理

①在一定pH下,蛋白质分子的某些基团解离后带上正电或负电。

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

②由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2.分离DNA、PCR技术、分离蛋白质的比较

分离DNA

PCR技术

分离蛋白质

实验原理

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且不溶于冷酒精

利用DNA热变性原理体外扩增DNA

依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不同来分离蛋白质

实验过程

选取材料→破碎细胞释放DNA→除杂→DNA析出与鉴定

变性→复性→延伸

样品处理→凝胶色谱操作

实验结果

获得较纯净的DNA

获得大量DNA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实验意义

为DNA研究打下基础

解决了DNA研究中材料不足的问题

为蛋白质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原材料

3.比较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从载体上看,利用琼脂糖凝胶作为载体的是琼脂糖凝胶电泳,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载体的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从依据上看,利用了分子带电性质差异和分子大小的是琼脂糖凝胶电泳,仅利用了分子大小的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从优点上看,琼脂糖凝胶电泳操作简单,电泳速度快,样品不需处理,电泳图谱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消除了净电荷对迁移率的影响,使电泳迁移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考点五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1)提取玫瑰精油实验

①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

②实验流程

(2)提取橘皮精油的实验

①方法:

一般用压榨法。

②实验流程

2.胡萝卜素的提取

(1)胡萝卜素性质:

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2)实验设计

①方法:

萃取法,石油醚最适宜作萃取剂。

②实验流程

(3)鉴定方法:

纸层析法。

易错警示 胡萝卜素粗品鉴定过程中的5个易错点

(1)层析时没有选择干净的滤纸,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为了防止操作时对滤纸的污染,应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滤纸,可以戴手套进行操作。

(2)点样时点样圆点太大(直径大于2mm),导致最终在滤纸上形成一条线,无法辨认被提取的色素:

点样圆点的直径应为2mm。

(3)将点好样的滤纸卷成筒状,卷纸时不能将滤纸两边相互接触:

以避免由于毛细管现象导致溶剂沿滤纸两边的移动加快,溶剂前沿不齐,影响结果。

(4)层析液没及样品原点,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造成实验失败:

层析液不可没及样品原点,以免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使鉴定失败。

(5)没设置标准样品作对照:

层析液中是否提取到胡萝卜素,可通过与标准样品中的β-胡萝卜素作对比予以确认。

5.请回答下列与实验室提取芳香油有关的问题: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可采用的方法有压榨法、________和________。

(2)芳香油溶解性的特点是难溶于________________,易溶于______________,因此可用________________作为提取剂来提取芳香油。

(3)橘子果实含有芳香油,通常可用________作为材料提取芳香油,而且提取时往往选用新鲜的材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材料压榨后可得到糊状液体,为除去其中的固体物获得乳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5)得到的乳状液加入氯化钠并放置一段时间后,芳香油将分布于液体的________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氯化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乳状液中分离得到的芳香油中要加入无水硫酸钠,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蒸馏法 萃取法 

(2)水 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3)橘子皮 芳香油含量较高 (4)过滤 (5)上 油层的密度比水层小 增加水层密度,使油和水分层 (6)吸收芳香油中残留的水分

解析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可采用的方法有压榨法、蒸馏法和萃取法。

一般采用新鲜的橘子皮来提取芳香油,因为新鲜的橘子皮芳香油含量较高。

除去液体中的固体常用的方法是过滤。

芳香油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会浮在液体的表面。

加入氯化钠会增加水层密度,使油和水分层。

无水硫酸钠可以吸收芳香油中残留的水分。

植物芳香油提取方法的比较

提取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

压榨法

有机溶剂萃取法

实验原理

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

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

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蒸发溶剂获得芳香油

方法步骤

①水蒸气蒸馏

②分离油层

③除水过滤

①石灰水浸泡、漂洗;②压榨、过滤、静置;③再次过滤

①粉碎、干燥

②萃取、过滤

③浓缩

适用范围

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

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

适用范围广,要求原料的颗粒要尽可能细小,能充分浸泡在有机溶液中

优点

简单易行,便于分离

生产成本低,易保持原料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出油率高,易分离

局限性

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

分离较为困难,出油率相对较低

使用的有机溶剂处理不当会影响芳香油的质量

1.(xx·江苏卷,18)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