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5382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

10.实事求是P95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务的内部联系,既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1.理性认识(P97)

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2.主要矛盾P100

是指在事物复杂的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其他的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13.共同富裕P204

是相对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而言的,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富裕,人人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14.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15.民主集中制P257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16.自由人联合体P27

所谓自由人联合体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人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

17.矛盾的特殊性P100

事物内部包含的矛盾特殊性,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19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它构成了我们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

二、辨析题

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

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根据辩证的否定观,要全面的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新事物是在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新旧事物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唯一动力。

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状态,要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实事求是。

P145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5.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法律只有得到严格执行,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权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严格执法是我国新阶段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充分表明法律得到全面实施是法治本身的基本要求。

如果执法不力,法律再完善也终究是一纸空文。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6.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

发展是指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认识是在实践中发生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机械性、直观性,是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来源于实践,把辩证法和实践引入了认识论,不仅解决了正确地说明世界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8.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9.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P174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是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0.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劫富济贫搞平均主义。

P203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是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好地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1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1)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运动形式。

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

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中国的改革实际说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所以邓小平说: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实行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13.提高立法质量,必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1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P4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标准又具有确定性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政治民主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6.中心工作是各项工作中关键性的工作,所以只要用全力抓住它,其他工作会自行解决。

P102

中心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带关键性工作,抓住了它,就能做到“纲举目张”。

但其他工作也并非不重要,其他工作反过来会影响中心工作。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P190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而不能否定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完善而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18.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

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

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也更为繁重和紧迫。

这就要求我们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P1

(1)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

(2)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3)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2.简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

3.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述。

P12

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4.如何理解马克思揭示的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P12

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还有其他生产要素。

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

5.什么是价值规律?

P12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6.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的论述。

P15

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体现出的资本家雇佣工作的剥削关系。

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7.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

P14

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要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

8.列宁是如何论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

P43

他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到泥坑里去。

9.列宁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论述。

P42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二者对立的实质在于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泉源的看法不同。

形而上学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僵死。

辩证法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活生生的,只有辩证法才能提供说明事物运动本质的钥匙。

10.毛泽东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P66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11.简述毛泽东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论述。

P10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

他强调两者之间的互相联结,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12.毛泽东是如何阐述“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工作方法的?

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是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任何工作时必须采用的方法。

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抓典型、“解剖麻雀”的领导方法。

1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P150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P174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主要原因是:

一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

三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

15.邓小平是如何论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1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的相互关系。

P1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什么?

P1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失所和立论基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由此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1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

四、论述题

1.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其重大意义。

P24-25

马克思在提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时候,不但提出了“两个必然”,而且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新旧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的。

“两个决不会”思想说明,社会主义不是暴力革命催生出来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了,暴力革命才能成为新社会的助产婆。

“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同“两个必然”的思想是统一的。

“两个必然”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认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同时,找到了推动这一客观规律实现的社会力量,这就是现代无产阶级。

2.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基本构成”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P16

资本可以区别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它们只能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价值增值。

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而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出来,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得到增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进行这种区分,才能更加深刻地提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确实准确衡量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标准。

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P66-68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必须看到“相适应”和“相矛盾”,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后者,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这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4.毛泽东“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是思想。

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5.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论述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P83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

自我批评是党以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而且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的优良风格的集中表现。

意义:

这些论述,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我们加强执政党的觉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同时也是我们继续坚决反对腐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6.试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P134-135

党的十八大立足新世纪新阶段,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这不仅使总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获得了极大丰富和拓展。

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五大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整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要素,既有各自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又是不可分割、互为条件、彼此互动的关系。

第一,经济建设是基础,它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二,政治建设是根本,它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根本性的政治保证和行动指南。

第三、文化建设是灵魂,它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四,社会建设是枢纽,它发挥统合功能和辐射作用,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它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持。

7.试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P186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是一个国家形态和国家制度。

我国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人民民主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

历史证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

第二,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第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民主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艰巨复杂,只有切实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也能实现科学决策。

8.论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重大意义。

P232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中期,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有关祖国和平统一的设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法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第二,两制并存,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振兴作贡献,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途径。

第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通过接触谈判的方式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是我们党一贯立场和既定方针,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

我们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但不能承诺放弃武力的方式,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第四,高度自治,祖国和平统一后,依法在香港、澳门、台湾建设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权。

9.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P190

第一,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评测们是社会文明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第三,正确处理借鉴引进和开拓创新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分析研究、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遵循现代化进程中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要求。

但是又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别国成功经验、优秀的法律遗产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使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