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583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梁启超说:

“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梁启超认为

A.宗法制度最早起源于周代

B.宗法制度影响至今

C.家族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D.宗族比国家更重要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说明了梁启超认为宗法制度影响至今,故B项正确;宗法制度在周代以前就有起源,故A项错误;家族不是政权组织,故C项错误;“家齐而后国治”指出了家族的重要性,但是国家比家族更为重要,故D项错误。

2.史书记载:

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制,故A项错误;西周没有实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属于元朝,故D项错误。

故选B。

3.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

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C.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际上土地属于周王私有,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5.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商朝

B.唐朝

C.南宋

D.明中叶以后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故排除ABC,所以选D。

6.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

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

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7.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

排除B。

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

8.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

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

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

9.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西班牙、英国、法国

B.意大利、法国、荷兰

C.英国、意大利、荷兰

D.两班牙、荷兰、意大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挥霍了大量的黄金而被称为“黄金的漏斗”,荷兰重视商业的发展而被称为“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失去了商路和贸易中心,而被称为“新航路的受害者”,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对应国家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对应国家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对应国家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

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晚清的某一运动。

下列创办的企业不属于这一运动的“现代化尝试”的是

A.江南制造局

B.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

D.发昌机器厂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的这一“现代化尝试”是指洋务运动,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属于洋务企业,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均是洋务企业,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11.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

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

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可知体现的是清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有条件的对外开放,并未严格执行,A选项排除。

明清时期的外交关系仍然属于传统的朝贡体系,C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12.“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A.始于纺织业B.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C.使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D.以电力作为主要能源

【答案】B

【解析】“蒸汽时代”出现的新的交通工具是火车和汽船,“电气时代”出现的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船和飞机,因此两次工业革命都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故答案为B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纺织业,排除A项;使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作为主要能源,排除D项。

13.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说明中国的生活用品也被外国市场占领,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此时的中国依旧是在被迫开放的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入侵逐渐深入;B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关税的问题,并且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14.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开始于春秋战国,“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出现于宋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唐代的越窑,故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①,,排除ABC,选D。

15.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答案】A

【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16.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A

【解析】题中的“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即是市场需求的扩大,它成为工业革命产生及扩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17.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

到1936年,中国关税收入6.36亿元,统税收入1.31亿元,盐税收入2.47亿元,中国财政总收入是1927年的15倍。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运动

B.北洋军阀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政策

D.英法为了加强团结废除了对华的关税条约

【答案】C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答案为C。

从材料中关税、盐税收入等信息可知财政收入增长与整顿税务有关,与倡用国货无关,排除A项;这一时期不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排除B;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运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财政总收入,排除D。

18.“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后,为改变“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

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这种状况,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经过1928-1937年的发展,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答案为C;A是1918年实行的,排除;B是1921年实行的,排除;D是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排除。

19.有人说:

“罗斯福新政是以掩饰资产阶级本质的牧师面貌出现的。

”下面最能说明这一特征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财政金融,重塑信心

C.规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利益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是以掩饰资产阶级本质的牧师面貌出现的”,说明罗斯福新政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但为了赢得民众支持,却以“牧师面貌出现”。

新政规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利益,体现了这一特征,选C项。

A、B、D三项不能直接体现新政对民众的关注。

20.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

这一制度是

A.村民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村民自治制度不是精英参政,故A错误;参加政协的都是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故B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故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是精英参政,故D错误。

21.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A.皇帝制度

B.司法陪审制

C.完备法典

D.陶片放逐法

【答案】B

【解析】雅典是民主政治制度,没有皇帝制度,A错误。

陪审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与案件审判的一种司法制度。

它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奴隶制的雅典和罗马时代,古罗马的陪审团制度类似于雅典,B正确。

罗马有完备的法典,C错误。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D错误。

22.“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

A.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C.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

D.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君主立宪制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而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1832年议会改革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本题材料中的“中等阶级”实际上指的就是工业资产阶级,1832年议会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因为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而获得了更多的席位,贵族、大地主的地位因为经济实力下降席位则大大的减少,所以,与之相关的史实只能是1832年议会改革。

所以答案选选C。

23.邓小平指出: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入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此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与建国初期相比较,其突出特点是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健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制订和颁布改革开放以来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形成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D

【解析】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正确;A是一届人大;B属于政党政治;C是1982年宪法。

24.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其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三大召开B.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C.国民党一大召开D.北伐战争达到高潮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C正确。

25.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时间为“19世纪末”,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建立的纺织厂选址就应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项符合题意。

A项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

B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考虑的因素,排除。

C项是自然力限制下的选址考虑因素,与题意不符,排除。

26.《费尔兰·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

“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

”二者“相匹配”开始于

A.工场手工业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认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选C;AB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虽然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但不符合时间限定,排除D。

27.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多次提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这一思想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时的中国

A.已经明确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B.正处于改革开放新的探索时期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开始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B

【解析】根据“1992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可知,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新的探索新时期,B正确;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排除A;1992年10月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D。

28.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地概括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其中导致“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因素有

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的促进

③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官僚资本主义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中诗句,可知“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当时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故①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故②正确;民国初期国人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③正确;官僚资本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④错误,由此得出正确为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

29.“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亿公斤;1981年产粮

亿公斤;1982年产粮

亿公斤。

”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改变了凤阳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材料体现了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但从本质上说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B项不是本质,故排除;D项中的“社会面貌”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30.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

“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

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修补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即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以达到缓和阶级矛盾和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修正民族国家指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故C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前就已经存在,故A项错误;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成立世界银行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成立北约不符合修正民族国家,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

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

(1)同:

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异:

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

(2)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

(3)趋势:

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中可见当时英国对中国进行了经济侵略,而且要求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马关条约》中,日本通过开设工厂,同样对中国进行了经济侵略,而且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因此两个条约的共同点:

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异: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英日对中国都进行经济侵略,但是侵略方式不同,英国以商品输出为主,日本通过开设工厂,以资本输出作为主要侵略方式。

(2)新阶段:

从《辛丑条约》的内容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侵略的代理人,成为了列强侵略的工具。

由此可知,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

(3)趋势:

回答列强侵华的趋势,回答时要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入手组织答案。

根据材料可知,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在华的特权不断地加大,在政治上,列强开始实行通过控制中国政府来扩大对华的侵略,这也体现了列强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的趋势。

32.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

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

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

她很少停手的时候。

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

有一回,她对我们说:

“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