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5593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1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13、固体废物:

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市生活垃圾、)

14、噪声:

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害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15、噪声污染:

我们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把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称为环境噪声污染

16、景观生态规划:

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17、生态规划:

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绪论

1、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调查与评价

(2)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3)生态环境功能区划(4)规划方案优化与决策(5)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

2、简述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过程: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基本分为3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编制阶段、报批阶段。

(1)准备阶段:

明确编制任务,落实编制计划;

调查研究,弄清问题;

拟定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大纲;

部署编制任务

(2)编制阶段:

确定规划目标与指标;

环境预测及生态监测;

编制规划方案;

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投资估算与可行性分析;

完成规划文本(3)报批阶段:

经上级政府、人大审批后,由计委、环保部门、城建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环境规划概论

1、环境规划的定位:

(1)环境规划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2)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3)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的显著特点。

2、环境规划的特征:

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

3、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

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

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的确定;

规划方案的设计与优选;

规划实施计划设定;

规划实施与管理、反馈。

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

(1)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

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2)按性质划分:

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5、简述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A、孕育阶段(1973-1980)B、尝试阶段(1980-1990)C、发展阶段(1991-2000)

6、完善提高阶段(2001-2005)E、转变约束阶段(2006--)

6、未来环境规划的发展方向:

增强环境规划的协调与衔接;

环境规划的导向性与调控性;

完善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1、环境规划学的五大理论: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理论、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理论

2、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提出。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

3、如何理解复合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在编制环境规划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收集、储存、识别和核定,功能区的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环境问题的识别,未来趋势的预测,方案对策的制定,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模拟,多目标方案的评选等等,都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

人类活动对复合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子系统,任何一个功能造成影响,都将干扰系统的运行机制及状态,进而破坏复合生态系统。

当前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即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4个主要矛盾。

(1)要求自然环境相对稳定而实际剧变

(2)自然环境改变的快速性和恢复调节的缓慢性---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恢复调节本领还不够

(3)资源有限而人类需求无限;

(4)地球体积、物质有限而人口增长无限。

----需要进行环境规划

4、复合生态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用

(1)自然子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用。

自然环境是环境演变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制约着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方式和程度。

自然环境的结构、特点不同,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方向、方式和程度亦有明显的差异,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动地改造自然。

(2)社会、经济子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用。

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间相互联系和制约,且总是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因此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发展速度。

5、试述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的关系对环境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循环经济理论是基于产业生态学发展起来。

在环境规划中贯穿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建立企业、产业(或者园区)以及区域等不同层次的资源循环和污染减排体系,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需求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为产业结构调整、污染物源头消减和环境质量达标提供根本保障。

环境规划的内容

1、如何确定环境规划指标目标

环境规划目标应体现环境规划的根本宗旨,即要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因此,环境规划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要恰如其分,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社会上满意。

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1)环境质量指标---是环境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

(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为了实行总量控制而采用的一系列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是为环境质量指标服务的。

(3)环境规划措施和管理指标---为达到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和环境质量指标而设的支持性、保证性指标。

(4)相关性指标---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搬来的和环境规划密切相关的指标。

――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1)自然环境评价

(2)经济、社会现状评价(3)污染评价(4)环境质量评价(5)环境承载力状况评价

4、环境功能区划的内容

(1)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使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位。

(2)在所研究范围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元,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

(3)在各功能区内,根据其在生活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职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流和环境信息流。

(4)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将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做出合理的控制决策。

5、根据«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噪声功能区划分为五类:

0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白天小于50dB,夜间小于40dB.

1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区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白天小于55dB,夜间小于45dB.

2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白天小于60dB,夜间小于50dB.

3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白天小于65dB,夜间小于55dB

4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白天小于70dB,夜间小于55dB

6、结合环境规划法说明其动态管理的内容

(一)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追踪过程――监督、检查、考核

(1)环境规划内容具有动态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需要及时掌握,必要时进行规划的修正。

(2)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及时掌握处理,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3)对环境规划的主要干扰因素要进行追踪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使环境规划得到更新、完善和顺利实施。

(4)还要根据追踪监控、掌握地方政府对规划实施的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

(承受能力――环保资金的承受能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接受能力)

(5)追踪监控应尽量量化,用数字说话

(二)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控制管理:

――协调、调整

(1)环境规划空间控制

(2)环境规划时间控制(3)时空偶合的全过程控制

1、高斯扩散模型是适用于预测环境空气质量的方法。

2、水质相关法:

水质流量相关法和水质模型相关法

完全混合的河流水质预测方法和一维河流水质模型的使用范围130-131

湖泊富营养化数值预测模型:

沃伦维达模型、狄龙模型、合田健模型、康菲尔模型。

6、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最优化决策分析模型)主要有费用-效应分析法和数学规划法.

费用-效益分析法通常采用净效益或费效比等评价准则;

数学规划法包括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

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模拟优化决策分析模型):

矩阵法、层次分析法

矩阵法是处理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问题最简单而直观的评价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它适用于结构比较复杂,目标较多且不宜量化的决策问题。

大气环境规划

1、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按规划内容分):

大气环境质量规划【(确定各大气环境功能区主要污染物的浓度限值---确定大气环境规划目标)(主要是建立污染源排放和大气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是实现大气环境质量规划的技术与管理方案)。

2、125页A-P值法

基本原理:

所谓的A-P值法是指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

作用:

A-P值法计算控制区允许排放总量

3、大气环境规划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1)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

使用新能源、改变现有的燃料构成、改变煤的燃烧方式

(2)集中供热

(3)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

控制颗粒物排放、控制气体污染物排放

(4)实施清洁生产

(5)控制移动源的排放

(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

(1)大气污染源合理布局

(2)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区

(三)加强绿化

(1)植物净化

(2)合理设置绿化隔离带

4、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

(1)弄清问题、通过调查、评价、预测找出现在和规划期内大气环境主要问题。

(2)确定环境目标、确定大气环境功能区的大气环境目标

(3)建立污染源和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响应关系、确定污染物排放和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4)选择规划方法与建立规划模型、根据具体的污染物确定

(5)确定优选方案、通过多个方案的比较和反复论证

(6)方案的实施

4、两控区划分的基本条件

(1)酸雨控制区:

现状监测降水PH小于4.5,硫沉降超过临界负荷,SO2排放量较大的区域;

(2)SO2控制区,近年来环境空气SO2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三级标准,SO2排放量较大,以城市为基本控制单元。

国家级贫困县暂不划入SO2和酸雨控制区。

南方降水严重区只划酸雨控制区而不划SO2控制区。

水环境规划

1、水环境规划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水环境规划包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是水质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

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城市(区域)水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设施规划;

二是水资源利用规划(水资源系统规划):

流域水资源规划、地区水资源规划、专业水资源规划。

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以实现水体功能要求为目标,是水环境规划的基础;

后者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它以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宗旨,是水环境规划的落脚点。

2、水环境规划的内容及步骤

水环境规划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内容:

(1)明确问题

(2)确定规划目标(3)选定规划方法(4)拟定规划措施(5)提出供选方案(6)规划方案实施

步骤:

(1)基础信息采集与问题诊断

(2)确定规划目标(3)选定规划方法(4)拟定规划措施(5)规划方案优选(6)规划实施与评估

3、水污染控制单元是由源和水域两部分组成的可操作实体。

4、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和污染物与特征有关。

5、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

(1)随机设计条件:

将河流流量、河水本底浓度、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浓度这四个变量作为随机变量。

(2)稳态设计条件---忽略变量的波动过程,取变量的平均值来进行计算。

 

6、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分为两类:

系统的最优化问题(排污口最优化处理、最优化均匀处理和区域最优化处理)、规划方案最优化处理

排污口最优化---处理效率组合的最优化:

在满足水体水质要求的前提下,各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达到最佳的组合。

一般以处理费用最省表示。

最优化均值处理——费用最低,寻求污水处理厂的最佳位置和容量的组合。

区域最优化处理——寻求污水处理厂的最佳位置和容量的同时达到最佳处理效率。

7、水污染规划的技术措施:

(1)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浓度控制法、总量控制、污水处理、污灌、氧化塘

(2)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

(3)生态修复技术

10、水环境规划方案综合评价:

费用—效益分析、可行性分析以及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1、什么是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是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处置费用最小化的条件下,对固体废物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层次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进而筛选出切实的规划方案,以使整个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处于良性运转。

(1)总体设计;

确定规划的目的、对象、范围、内容、建立规划指标体系

(2)数据调查与分析;

污染源调查;

固废处理现状调查;

环境影响调查;

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调查;

周围环境调查;

(3)规划模型开发;

建立固废管理控制系统的规划模型 

(4)规划方案生成及后优化分析。

规划方案的设计优化、决策分析

3、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对象:

城市垃圾

原因:

危险废物由法律或法规规定了其管理方式;

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以坚持企业自行处理的原则。

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1、简述不同类型噪声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交通噪声污染控制方案

(1)设置声屏障

(2)修建低噪声路面,减少轮胎与路面接触噪声(3)建设降噪绿化林带(4)生源控制(5)公路、铁路、民航等部门制定专项噪声控制规划,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二)工业噪声污染控制方案

(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应用新材料,改进机械设备的结构以降低噪声、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以降低噪声、提高零部件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以降低噪声、维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以降低噪声

(2)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利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原则降低噪声,利用地形或声源的指向性降低噪声,利用绿化林带降低噪声,采取声学控制措施降低噪声

(三)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控制方案

选择低噪声的施工机械以降低噪声,同时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降噪处理。

建立建筑施工申报制度。

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

加大建筑施工噪声现场监督管理力度,加大对群众信访和纠纷查处力度,保护城市区居民安静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控制方案

(1)商业活动的噪声污染控制方案,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采用其它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对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器、冷却塔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进行降噪处理,使其边界噪声达标排放。

(2)文化娱乐噪声污染控制方案,经营中的文化娱乐场所,其边界噪声不得超标排放;

如达不到边界噪声标准限值,应采取降噪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的音响器材可能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时,应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

家庭室内娱乐活动,应当控制音量或避开周围居民休息时间,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3、简述噪声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噪声的评价标准,应采用以下相关国家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9660-1988)

铁路边界噪声限值(GB12525-1990)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19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1990)

城镇环境规划

1、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内容

(一)现状调查及评价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调查。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污染源调查以及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等评价。

(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如各生物种群的数量、种类、分布等。

(4)环境效应调查评价环境污染对人体、动植物等影响的经济分析。

(5)国土综合开发设想中心规划区布局、规划区外围布局、农业发展设想、供水设想、交通设想、综合开发方向和目标等。

(二)基础研究

(1)大气污染研究

(2)水环境污染研究(3)生态环境条件分析及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土地及人口问题分析。

(三)环境预测与规划

(1)确定研究目标、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开发区及规划小区环境承载力分析。

(3)开发区经济发展结构及投资预算分析。

(4)环境污染预测(5)环境污染控制研究。

(6)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设计。

(7)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

(8)开发区工业与城镇布局调整规划。

(9)开发区交通规划。

(10)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建议。

2、简述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

城市规划包括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

首先,在明确规划的对象、目的以及范围的前提下,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即对所要规划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土地利用、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状况,以及对大气、水、土壤、噪声和固废等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详尽的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适当地做出相当的环境质量评价。

然后,在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规划。

即根据现有状况和发展趋势对规划年限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科学预测,根据环境功能状态确定城市功能分区及相应的环境目标,进行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设计,对城市大气、水体、噪声等进行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制定固体废物和工业污染资源管理控制规划,以及对城市的交通运输、能源供给、土地利用和绿地建设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

3、简答开发区环境规划的特点。

答:

开发区环境规划是区域环境规划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既有着区域环境规划的共性,又有独特之处。

通常,开发区是在原农业区或未开垦的区域上重新建设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低,环境质量良好

4、什么是乡镇环境规划,其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关系是什么?

乡镇环境规划是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是以农村县域和镇区环境为对象的综合性环境规划。

它以乡镇环境条件为基础,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依据生态学原理,综合考虑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经过环境系统分析,从而制定出最佳的环境保护方案。

乡镇环境规划所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标、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的生产规模、结构布局等,给人们提供了环境保护的方向和要求,指导乡镇建设和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乡镇环境规划,可以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效益,促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乡镇环境规划是乡镇总体规划的重要篇章,是整个乡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规划概论

1、现代生态规划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更强调规划的生态学基础(3)突出生态合理性与时效性(4)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5)由定性描述分析走向定量模型和高度综合(6)由“软科学”走向“软”、“硬”结合

3、生态规划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

生态规划的目的:

①保护人类健康,提供人类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

②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合理的利用,提高其经济价值;

③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生态规划的基本任务:

(1)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性能,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点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使系统的发展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形成系统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支持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突出系统优势。

(3)追求系统总体关系的协调,强调系统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改善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能力。

4、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原则有哪些?

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与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系统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和完善了系统论的概念和范畴,从系统的角度揭示客观事物和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