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600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第一次测试.docx

高一第一次测试

山东省济宁育才中学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遒劲(jìn)逶迤(yí)峥嵘(róng)

B.惆怅(chóu)荒谬(miù)提携(xié)模样(mú)

C.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uò)笙箫(shēng)

D.两臂(bèi)寂寥(liáo)彷徨(páng)彳亍(chù)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凄婉斑斓哀怨粗糙

B.冰屑青苔荆棘忸怩

C.凌侮咒语斥骂谒制

D.璀璨漂泊寥廓颓圮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茅盾与平衡的关系。

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B.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C.朱熹49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D.语文出版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

莫言作品如此匆忙地“入教材”,是否经过严肃认真的评判与审核,是否真正有利于莫言作品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初生之犊,无照驾驶,肇事打人,寻衅滋事,其行为一起了人们对“星二代”的热议。

B.在“九·一八”国耻纪念日,阵阵警报声响遏行云,提醒着中华儿女缅怀先烈,勿忘国耻,发愤图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C.在以“绿色科技和谐未来”为主题的广州国际车展上,记者发现,新能源汽车与普通百姓的距离正在缩短,“绿动未来”,倚马可待。

D.出狱后的高晓松“拿自己说事”,义务参拍劝诫酒驾公益宣传片,但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5.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汉武帝既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又在经济上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因而形成了国富民丰的局面。

B.长篇小说《蛙》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作者是当今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创作过《红高粱》等佳作的著名作家莫言之手。

C.一直致力于以金融的力量回馈社会的长沙银行,作为全国首家牵手“免费午餐”公益活动的金融机构,日前已为千名贫困生提供免费午餐。

D.针对近期发生的“绿色猪肉”事件,沃尔玛公司表示将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并增强员工培训力度和商场的食品管理流程。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山寨的核心是滑稽模仿,亦即戏仿。

戏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仿。

,。

戏仿并不尊重原作,而是故意冒犯原作。

在戏仿中经常使用的手法是随意拼贴,,。

滑稽模仿与随意拼贴的含义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其特点是语言与真实意义之间的错位、脱节以及由此造成的反讽效果。

①在这里,模仿并不意味着学习,而是意味着颠覆

②那么,滑稽模仿却是旨在颠覆模仿对象的一种模仿

③把被戏仿的对象抽离其原来的语境,加以随意拼贴

④如果说一般的模仿把模仿对方当成仿效与学习的楷模

⑤由于语境错置而产生荒诞、滑稽的效果

A.①④②⑤③B.④②①③⑤

C.②④⑤①③D.③②①④⑤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一)阅读《鸿门宴》选文,完成7-10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跟随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

料想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接纳

D.杀人如不能举举:

完尽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得复见将军于此且贰于楚也

B.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因击沛公于坐因人之力而蔽之

D.欲诛有功之人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9.下列对两段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个段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主要写刘邦和项羽两个阵营在鸿门宴上的斗争,第二段集中写樊哙闯帐这件事。

B.这两段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司马迁。

C.第二段“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劳苦而功高如此”两句话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10.下列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

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B.樊哙是保护刘邦的参乘,无与会资格。

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气氛。

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

C.樊哙闯帐,怒斥项羽,而项羽竟然“未有以应”,后说了一个“坐”,这反映出项羽胸怀大度、为人仗义的性格特征。

D.刘邦是“先破秦入咸阳”“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在宴会上屈居下座,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二)阅读《烛之武退秦师》选文,完成7-10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鄙:

边邑

B.将焉取之焉:

哪里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

出使的人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

使……缺,损害

1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13.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⑤

1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三、(26分)

15.名句默写(每句一分,共10分)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沁园春•长沙》)

(2)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沁园春•长沙》)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4),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5)德不孤,。

(《论语•里仁》)

(6),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7),大礼不辞小让。

,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16.翻译句子(每题4分,共16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四、现代文阅读(22分)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

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

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

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

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

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

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

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

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

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

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

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7.文在第①段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18.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6分)

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19.作者为何说“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

(6分)

20.以“秋天的心”为题,“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歌手许嵩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之所以喜欢给人让道,甚至对小人也绕道,只因为我的生命中有太多模糊了面孔的人在我奋不顾身的奔走中给我让过道。

人生中有许多种“让道”,你曾接受过别人的“让道”,也曾给别人“让道”。

请以“让道”为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BA.遒劲(jìng)C.漫溯(sù)D.两臂(bì)

2.C遏制

3.AB项大并列中还有小并列,应把“科技下乡活动”后的顿号改为逗号;C项“提出”后的冒号删除;D项连续问,把“是否经过严肃认真的评判与审核”后的逗号改为问号。

4.D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

A初生之犊,刚生出来的小牛,比喻勇敢大胆、敢作敢为的青年人。

褒义词,用于此处感情色彩不当;B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用于此处,使用对象不当;C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此处不合语境。

5.CA项偷换概念,“形成了国富民丰的局面”的主语应是“国家”。

B项句式杂糅,“其作者是……”和“其出自……之手”两种表达方式杂糅。

D项搭配不当,“增强”与“流程”不搭配。

6.B④内容与上文联系较为密切,放在第一空。

④②相连,“如果……那么……”。

①中“意味着颠覆”暗示“在这里”指②中的“滑稽模仿”,故①紧跟着②。

⑤是③的结果,故⑤在③后。

二、文言文阅读

7.A(使动用法,使……跟随)

8.D(D项都可译为结构助词“的”。

A项“于”,第一个介词“在”,第二个介词“对”;B项“以”,第一个介词“用”,第二个介词“在”或“因为”;C项“因”,第一个“趁机”,第二个“依靠”。

9.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0.C(不是“胸怀大度、为人仗义”而是“胸无城府、不善狡辩”)

11.A鄙:

以……为边邑

12.D第一个“以”,拿;后一个“以”,因为。

前一个“之”为代词,代亡郑这件事,后一个“之”起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13.B主要为了凸显烛之武的正面形象,体现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14.C晋惠公并未给秦伯土地。

三、15.

(1)橘子洲头。

(2)层林尽染;百舸争流

(3)万类霜天竞自由

(4)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5)必有邻

(6)风萧萧兮易水寒

(7)大行不顾细谨如今人方为刀俎

16.翻译

(1)若,如果;舍,舍弃,放弃;行李,使者,出使的人;共,“供”,供给。

(2)以,因为;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更,改变。

(3)是,这;乃,于是,就;之,到。

(4)所以,……的原因;备,防备;非常,意外的事故。

四、现代文阅读

17.(4分)第①段引用两句诗,引出话题。

(2分)两句诗都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从而引出秋天的心。

(2分)

18.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3分)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

(3分)

19.(6分)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让人们不断地远离甚至脱离自然,(3分)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使人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

(3分)

20.(6分)“秋天的心”体现在:

①气派悠闲之意;②感知自然之心;③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④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谦卑的心情;⑥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

(6分,写出一点给1分)

名师解题

这是一则给材料命题作文,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我们审题立意的范围与角度,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写“让道”。

角度一: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太多太多的人以“争”为实现理想目标的唯一手段,在这种背景下,许嵩的“让道”之说就显得很有度量,他有着比一般人更广阔的胸怀,在他的心中,有些东西是可以不去拼命争的,这也体现了他的生活境界。

所以,我们可以写“胸怀”、“度量”、“境界”等话题。

高考资源网

选材小贴士:

这个角度的素材很多,有人物事例也有名言警句,同学们在举例时还是应该尽可能避免陈俗素材,像一般的隐士的例子就最好不用,因为这些素材许多同学都能想到。

像《三国演义》卷首词《临江仙》就非常不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角度二:

材料中有一句话“甚至对小人也绕道”,这是非常明智的,因为有一句俗话叫“肯吃亏不是昏庸,怕小人不是无能”,一个有原则的人是斗不过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的小人的,何况在我们人生中,有许多值得追求的东西,与小人纠缠不清,如何去追求更高远的目标?

所以,我们可写“不要与猪摔跤”、“退后原是向前”等话题。

选材小贴士:

这个角度是比较新颖的,同学们在使用这类话题的素材时,应重点注意平时阅读时收集的关于“小人”的例子,比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中就非常形象地描写了苏东坡被小人陷害的过程,可以给我们启示。

还有一个小寓言也非常好:

一头雄狮遇到一条疯狗挑衅,雄狮避开了,小狮子很不解。

雄狮问:

你觉得我们打败一条疯狗很光荣吗?

小狮子说当然不。

雄狮又问:

那要是让它咬一口是不是很倒霉呢?

小狮子说是。

最后雄狮说,既然输赢对我们都没有好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和它打架呢?

角度三:

材料中“模糊了面孔的人”比喻许多陌生人,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时间得益于许多陌生人给我们的帮助,而我们也应该在陌生人需要时给他们“让道”,这是对其它生命的尊重,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更体现了感恩、回馈的社会道德。

所以可以写“人与人的关系”、“感恩”、“回报”等话题。

选材小贴士:

同学们在使用这类话题素材时,可以考虑正反对比。

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有时从正面证明显得比较空泛的话,可以考虑从反面来证明。

比如,你可以从反面举一些因为不懂得让道,人与人关系紧张的事例,还有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恩、回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感恩、回报,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等等。

推荐素材一

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高考资源网

——曾国藩

素材点拨:

曾国藩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争”对于一个人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在与“小人”相处的时候,很能给我们启发。

另外,这个素材还有以下优点:

一、曾国藩对于中学生来说,接触较少,所以他的话较新颖;二、这个素材属于文言,用起来显得典雅而有文化意味;三、它本身就使用了对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感情倾向非常鲜明;四、它结构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放在同学们以散句为主的文章中,可以很好地调剂句式,让文章更有表现力。

推荐素材二

2012年2月16日晚,北京市东直门簋街的一家米线店起火,消防车在赶赴救火现场途中,不仅未获社会车辆让行,反遭并线超车。

事后有网友将“簋街消防车遭抢行”拍成视频传上网后,引起热议,有网友将该视频与“德国车辆让行消防车”视频对比后,大呼“震惊”。

国人“车德”一时成众矢之的。

素材点拨:

这则素材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性的反面素材,那些不但不让道反而抢道的车主们,自私自利,素质低下,无视社会正常规则,他们没有想过:

有一天着火的如果是自己家,消防车被别人抢道了自己心情会怎么样?

不是说陌生人就跟自己无关,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要知道,在一个不懂得“让道”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是施害者,每个人又都可能是受害者!

佳作示例

让道

孙放

就如许嵩说的那样,他在行进的路上总是给人让道。

这一让就使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多了几分人情,多了几分温暖。

我赞赏他的行为,同意他的见解。

古语有云:

“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有识之士奈何自处于小人也?

”话说的漂亮,可是愿为君子毋做小人的人却太少。

不愿这样做的人,理由也不少。

有的归结于高速的现代生活,有的怪罪于日益缺乏的道德,种种这些,都是掩盖自身素质低下的借口。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一件让道的小事也是在帮助别人。

在别人匆匆忙忙奔向考场时,让一下道,高考时许多司机就是这样做的;在面临死亡时,将生存的机会让给妇女和儿童,泰坦尼克号上的男人们就是这样做的;在无数的困境与挑战面前,默默为家庭付出,将平安与幸福让给儿女,天下无数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

可是,现实中就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自己那么一点蝇头小利,无视他人的正当权利——甚至是生死攸关的重大权益——拒不“让道”,前几天北京消防车在救火途中被抢道的事件刺痛了许多人的眼睛,特别是在与“德国车给消防车让道”对比之后,更刺痛了我们的内心。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急吗?

真的需要那样抢吗?

我们的心为什么不能放松下来呢?

高考资源网

放松下来吧,轻拂那片秋叶,你能听见回眸处流年花开,淡笑处疏影摇曳;细数那串藤萝,你能看见盈盈浅浅的微笑,着眼处流光溢彩。

大自然的美丽,也有分享与谦让。

正如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