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765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39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1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docx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

 

1.(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解析:

比较分析两诗题目,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

参考答案:

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用“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间接地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这可从标题中看出,标题显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第①点给2分;答出第②点给3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答:

 

 

解析:

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

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

参考答案:

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答出“羁旅思乡之愁”给1分;答出“爱国思想”,给1分;两种感情答全,给3分)

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答出内容方面的作用,给1分;答出形式方面的作用给1分;两方面答全,给3分)

2.(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答:

 

 

解析: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参考答案: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答出①构思巧妙,给3分;答出②用词巧妙,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颈联的意思是,诗人以写诗抒发内心的悲愤,躁动只能依靠参禅降伏;愁肠百结,欲借酒为兵,来冲击愁阵。

句中的“愁”字直接揭示了诗人的感情。

尾联的意思是,保存好官帽不要让它遭受污损,擦拭干净朝簪等待明天到来。

借助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的一片忠心。

参考答案: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答出思想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2014·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②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答:

 

 

解析:

词的上半阕选取的意象有“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落日”,这些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愁苦类意象。

结合下阕作者的情感,以及小注中对“讳愁”的注解,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的作用不难得出。

答题步骤:

首先答出感情基调,然后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给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给3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分)

答:

 

 

解析:

题目定位于下阕词的最后两句。

结合全词的情感,抓住“翻身整顿”“沉吟”等动作细节表现的词中人物的情绪。

答题步骤:

首先点明“纷乱愁绪”,然后点明具体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给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的,给4分)

4.(2014·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11分)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解析:

诗歌前两句说为了建功立业,自己甘愿客居天涯,已经习惯了“流离”“别家”的生活,把这当作等闲之事了。

“挥袂”之举流露出诗人的洒脱。

后两句说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好梦醒来,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不禁心生悲凉,欲在孤独无奈中寻找寄托,却是斜月相迎。

“斜月”意象的加入,让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惆怅之情更浓。

显然,这是衬托的方法。

参考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答出衬托方法的,给2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给3分)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

 

 

解析:

通过上一道题的分析,知道韦庄在“灯前”回想江南好梦,眼前的孤灯、斜月让他心生羁旅之愁。

郭诗的意思是:

渔家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灯前笑说归来夜”一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情景。

参考答案: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3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3分)

5.(2013·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洲烟雨:

指长满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分)

答:

 

 

解析:

上阕最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参考答案: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2分)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3分)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唐代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角以示矜恤。

陆游于此翻出一层新意——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皇帝赐予吗?

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容不下他,谁又稀罕“君恩”的赐予?

表达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

参考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2分)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3分)

6.(2013·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解析:

本诗的抒写重点是梅花,但作者却从“雪”“日落”“寒鸦”等环境描写及“惆怅”“恨”等情感的表达入手,可见这首诗并没有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主要采用了烘托和渲染的间接描写手法。

明确了手法之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联的丰富意蕴。

景物描写“日落寒鸦”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可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悲伤的情感,而从“沉吟”“却望”“独自回”等词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是落寞而又惆怅的。

明确了这些,再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一下即可。

参考答案:

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近几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统计如下:

   内容

高考试卷    

体裁

作者

题材

涉及考点

2015年全国卷Ⅰ

唐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边塞诗(羁旅思乡诗)

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2014年全国卷Ⅰ

宋词《阮郎归》

无名氏

爱情闺怨词

思想感情、表达技巧

2013年全国卷Ⅰ

宋词《鹊桥仙》

陆游

山水田园词

思想感情、表达技巧

2015年全国卷Ⅱ

唐诗《残春旅舍》

韩偓

羁旅思乡诗

语言(炼句)、思想感情

2014年全国卷Ⅱ

唐诗《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羁旅思乡诗

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宋诗《宿渔家》

郭震

2013年全国卷Ⅱ

宋诗《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咏物言志诗

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1.从体裁、作者和题材的角度切入,你能发现什么命题规律?

①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

②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

③从题材上看,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等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

2.分析高考题目设置和考点分布,对我们高考备考有什么启示?

①题目设置直问直答,不拐弯抹角,考查点明确。

②考点方面,重点考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2015年全国卷Ⅱ开始涉及语言的考查,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3.命题形式有何特点?

①多采用传统的命题方式,从小处切入,有时一个小题设置两个小问题,扩大考查点。

②2015年全国卷Ⅰ和2014年全国卷Ⅱ都采用了比较鉴赏的命题形式,只不过2014年全国卷Ⅱ采用了两首课外诗的比较鉴赏,而2015年全国卷Ⅰ降低了考查难度,选取教材中考生熟悉的诗篇与课外篇目进行比较鉴赏,这提醒考生要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有足够的重视。

 

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

有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补——古诗歌的2点基本常识”和“学——读懂古诗歌的2步阅读法”。

一、补——古诗歌的2点基本常识

(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2.基本特点:

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了解了诗歌的章法结构和基本特点,读诗时,我们的思路才可能与诗人吻合,这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如:

诗歌

层次及内容

姑苏①怀古

姜 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②,

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③柳,

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 ①姑苏:

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

②柁牙:

船柁。

柁,同“舵”。

牙,牙樯。

杜甫《秋兴》诗:

“锦缆牙樯起白鸥。

”仇注引《埤苍》:

“樯尾锐如牙也。

”樯即桅杆。

③苏台:

姑苏台,即吴宫。

故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

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

写夜云缭绕,星光明灿,江水清澄,白鹭自适,刻画幽静之境,以夜景之永恒暗寓人事变迁之沧桑。

后两句为第二个层次

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

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抒兴亡盛衰之感慨,并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

(二)读懂“诗家语”,跟上诗人跳跃思维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1.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南北朝时期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改变词序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①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下句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3.省略压缩词语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蕴含问话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作者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

古典诗词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如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皆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再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

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 ①敕使:

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

②热官:

指有权势的大官僚。

③帏箔:

帐幔和帘子。

(1)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

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

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

京城中多有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

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沉睡,不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2)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参考答案:

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二、学——读懂古诗歌的2步阅读法

抓两头,初步感知

(一)标题常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读标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作品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如:

卷别

诗题

重要信息

2015年四川卷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

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

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

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

2015年安徽卷

月圆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月圆之夜);

②揭示了诗歌的线索(全诗围绕“月”来写);

③暗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思念之情)。

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①点明了送别对象(何遁山人);

②交代了写作的目的(送别友人归蜀);

③表明诗歌题材(送别诗)。

2011年山东卷

咏山泉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山泉);

②表明了诗歌题材(咏物诗);

③暗示了表达技巧(托物言志)。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的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

(1)秋暮吟望

答:

 

参考答案: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秋暮);②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吟)。

(2)春日秦国怀古

答:

 

参考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情感基调(怀古伤今)。

(3)咏素蝶诗

答:

 

参考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题材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送友人

答:

 

参考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目的(送别友人);②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离别之情);③表明诗歌题材(送别怀人诗)。

(二)注释所蕴含的信息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的类型及作用一般有如下几种:

类型

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示例]

诗歌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主旨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 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

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

②吴娃:

吴俗谓好女为娃。

③青娥:

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此诗是诗人参加府相家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前三联“胜吴娃”“人间富贵家”“夜攒”“晴曳”极写府相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与因黄巢兵乱而摇摇欲坠、兵戈遍地、山河残破的唐王朝现实形成对比。

“却愁宴罢青娥散”此处的“愁”是多方面的:

一愁黄巢兵乱国势衰颓;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