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862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财801真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

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2社会简单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应具备的实现条件是:

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即I(v+m)=II(c)。

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其一为:

I(c+v+m)=I(c)+II(c)。

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供给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二为:

II(c+v+m)=I(v+m)+II(v+m)。

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3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对付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分担费用,联合开发的、互利的企业联盟体。

虚拟企业的出现常常是参与联盟的企业追求一种完全靠自身能力达不到的超常目标,即这种目标要高于企业运用自身资源可以达到的限度。

因此企业自发的要求突破自身的组织界限,必须与其他对此目标有共识的企业实现全方位的战略联盟,共建虚拟企业,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4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是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

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并发挥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没有一个好的市场规则,市场秩序就无从建立,市场难以发挥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因此,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规则。

  社会主义市场规则可以分为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仲裁规则等四个方面。

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或错误(每题1分,共5分)

5货币形式之所以从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与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分不开的。

错误

6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和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属于自然垄断。

正确

7当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同一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就不再相同。

8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剩余价值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9按劳分配并不等同与劳动所得,私营企业中工人的工资收入虽是工人经过劳动所得到的收入,但这并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每题5分,共10分)

10社会分工是市场组织存在的基础,工场内部分工是企业组织存在的基础。

正确。

企业是与分工相联系的一种劳动组织形式,但是,这里所说的分工是指社会的分工而不是工场内部的分工,认识企业的性质需要了解工场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区别。

社会分工是不同劳动者之间生产不同产品的分工,它的结果是形成众多的劳动部门。

工场内部分工则是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操作环节之间的分工,它的结果是形成一定的劳动规模。

社会分工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它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并随着劳动产品和劳动部门种类的不断增多而得到发展。

而工场内部分工则是企业制度的产物,它产生于工场手工业,并在机器大工业中得到充分发展。

这两种分工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首先,在工场内部分工的场合,局部工人不生产商品,他们生产的是一种中间产品,变成商品的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

而在社会分工场合,各个独立生产者的产品都是作为商品而存在,每个独立生产者的生产结果都是完成形态的产品。

其次,社会内部的分工是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买卖为媒介,而工场内部各局部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则以不同劳动力受统一指挥为前提。

最后,工场内部分工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集中为前提,劳动和生产资料在不同操作环节上的分配,是有计划、按比例并以铁的纪律实现的;

而社会分工则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管理权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不同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是通过市场的自发作用完成的,生产比例性只在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用。

因此,社会分工是市场组织存在的基础,工场内部分工则是企业组织存在的基础。

11股份制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它可以成为并且已经成为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并不直接具有公有制的性质。

股份制企业所揭示的只是企业的资本结合形式,体现着企业的法律形式。

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揭示的是企业中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通过在国家和集体参股的企业中让国家和集体控股或在国家和集体参股但不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设立“金股”这两种制度安排,可以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之所以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就在于国有制企业这一制度安排的特殊性和股份制企业这一制度安排的有效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就国有企业而言,在探索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中,我国之所以把股份制作为主要实现形式,就在于国有制企业这一制度安排的特殊性和股份制企业这一制度安排的有效性。

  国有企业制度安排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所有制性质的差别上,而且表现在经济运行中。

在经济运行中,它既要承担其他企业所应承担的经济职能,又要承担国家赋予的必须承担的社会职能,成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企业。

那能不能因这些企业的特殊职能就不注意其效率的提升呢?

黄教授认为,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那些必须承担政府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在所有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将会不大,但由于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经营效率的高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关键性影响,因此,这些国有企业在完成政府赋予的特殊职能的同时,也必须注重自身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且也只有注重提高效率,才能更好地完成政府赋予的特殊职能。

这就使这类国有企业处于两难选择的困境:

完成政府赋予的特殊职能,就会损害经济效率;

单纯追求经济效率,则会忽略政府赋予的特殊职能。

四简述题(每题7分,共21分)

12简述资本经营与一般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

 资本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时所要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它以生产经营为基础和起点,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最终又回到生产经营,为生产经营服务。

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在经营对象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经营对象不同。

  生产经营的对象是各种产品或劳务,经营的核心问题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及变化趋势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

资本经营的对象是价值化、证券化了的物化资本,或者说是资本化了的企业资源,其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确保资本保值增值。

前者经营的是实物形态,后者经营的是价值形态。

  二、市场条件不同。

  生产经营面临的市场主要是商品市场,经营者关心的主要是原料和产品的市场价格、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

资本经营面临的不仅是商品市场,更主要的是资本市场,经营者更关心各种证券的价格、金融市场的动态、资金的流向等。

  三、发展战略不同。

  生产经营是一种内部管理型战略或称产品扩张型战略,即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调整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能力等维持并发展企业竞争优势。

资本经营是一种外部交易型战略或称资本扩张型战略,即通过吸纳外部资源,包括兼并、收购、联合等活动迅速扩张企业可控制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种方式下,企业不仅可视为某一生产部门,也可以看作是价值增值的载体,通过企业的“买卖”实现资本扩张和价值增值。

  四、资本循环不同。

  生产经营中的资本循环一般依次经过供、产、销三个阶段,顺序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

资本经营中的资本循环,从广义的角度说,不但包括了生产经营的三个阶段,而且还包括资本的筹措和投放,其资本形态包括虚拟资本(产权凭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

从狭义的角度说,资本经营可越过产品这一中介,以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购并、融资、资产重组)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其资本形态表现为虚拟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种形态。

  五、收益来源不同。

  生产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向市场提供产品和劳务所取得的利润,并以此实现原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后生产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经营收益的增量,或生产效率提高后资本价值的增加,在某种情况下也直接表现为购售活动的资本利得收益。

13简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变动趋势是什么。

(1)农业比重持续下降,但基础地位不变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

传统农业中,种植业比重将下降,渔业、畜牧业的贡献将会增加。

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的比例会缓慢下降,经济作物、瓜菜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将会上升。

  产品国内需求增长仍将较缓,但受需求弹性较小的影响,农产品国内需求增长缓慢,但参与国际分工的比重将会增加,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提高,劳动密集型的蔬菜、花卉等作物占据比较优势,出口将有较快增长。

  

(2)服务经济的地位将不断提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部门投资的增长,尤其是会带来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

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将日益增大;

生产社会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继续影响国民的预期和消费支出,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将不断增加。

这些因素都将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其中,满足人们生活层次提高的文化、教育、旅游、电信,为生产提供高效能服务的金融、保险、专业化的咨询和服务将继续得到较快发展,电子商务、新型物流将得到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格局将逐步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

  (3)工业仍处于扩张期,但内部结构面临大调整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仍将继续扩张。

同时,受多种力量驱动,工业结构将面临较大的调整。

1重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霍夫曼法则表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出现重工业化趋势,是许多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规律。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攀升的时期,居民消费结构随之持续升级,即从吃饱穿暖、有耐用消费品可用、有屋可住,向吃好穿好、改善居住条件、提高耐用消费品质量、扩大服务消费转变。

与之对应的是,汽车、住宅、建材、通信等行业将会有长足的发展,从而带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重化工业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在资本深化趋势的作用下,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和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升级,资本品的投资比重将逐步上升。

2006年采掘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8.9%,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9.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2.5%。

资本品需求的增长将继续推动重工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1995~2006年城镇化率由29%提高到43.9%,提高了14.9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从而将带动钢铁、水泥等基础原材料产业的发展。

2贸易格局上体现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技术密集化。

高技术产业正在逐步替代传统产业变为主导制造业的部门。

据统计,1985-2003年,世界高技术产业出口年增长14.3%,比中低技术和低技术产业出口年增长速度高5-6个百分点。

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将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加以重点扶持和发展。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T产品消费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参与信息产业制造业国际分工最多的国家。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集中了大量发展信息产业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同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是我国的IT产业制造业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通过参与IT产业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既能实现充分就业,也能获得较高的比较利益,通过不间断的“干中学”和“用中学”,将逐渐积累起强大的IT产业技术开发能力。

信息产业应该而且也能够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

14简述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

 投入不同产业部门的同量资本在相同时间内所取得的等量利润。

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应归于一定量资本(不管它的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如何)的利润。

用公式表示: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

平均利润率如果投资量不等(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也能取得与之成比例的相应利润量。

它是全社会各个产业部门在一年间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总和,按照全社会投资总额平均分摊的相应份额的利润,所以平均利润的实体就是平均剩余价值。

  对于资本家来说,只要投资量相等,不同产业部门所产商品的成本价格总是相等的。

“成本价格的这种等同性,形成不同投资竞争的基础,而平均利润就是通过这种竞争确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2页)。

因为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v)转化为成本价格,而剩余价值当作成本价格的余额和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利润,所以,预付总资本的每一个部分都同利润保持着同等关系,或相同的比率,即要求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

可是,在不同的产业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即使剩余价值率相同,仍然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这同资本发展的趋势或等量资本要求取得等量利润又是相矛盾的。

这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必然结果,又是利润再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起点。

这个矛盾是通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而得到解决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以各个特殊产业部门不同的个别利润率均衡化为平均利润率作为前提的。

不同产业部门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引起资本在各部门间的自由流动,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从而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只是意味着个别利润率的变动在较长的时期之内会有平均化的趋势,所以平均利润也只是一种处于不断变动中的平均化趋势,而不能以数学的精确性把平均利润机械地理解为利润的绝对平均。

  马克思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分配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述了平均利润的形成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不过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还是相等的。

一旦利润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许多产业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量同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已不相等了,因为从单个部门来说,平均利润量只同投资量成比例,而不同剩余价值量成比例。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资本有机构成同社会平均的资本构成相一致或接近的部门,它所实现的平均利润量才同本部门或企业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相一致或接近。

况且,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下,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等非生产性部门也同样获得平均利润。

因此,似乎利润量的多少仅仅同资本的数量有关,从而,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就似乎同价值规律与剩余价值规律相矛盾。

可见,平均利润的形成就把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源泉进一步掩盖起来,资本拜物教也就进一步深化了。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深刻地揭示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受到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

尽管各个资本家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存在着利害的冲突和剧烈的竞争,然而在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和统治这一根本问题上,却有着共同的利益与一致的立场。

“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同前,第25卷,第221页)。

因此,无产阶级要根本改变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求得自身的解放,就必须整个阶级团结起来,并联合其他劳动人民,通过适合本国具体情况的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剥削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

五论述题(共12分)

15论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经济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国家经济利益不受外来势力威胁或破坏的状态。

具体说来,国家经济安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国内(本土)经济安全,即一国能够化解各种潜在风险,保持经济稳定、均衡、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能力。

二是指在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主权不受侵犯,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供给不受外部势力控制,国家经济发展能够抵御国际市场动荡和风险的冲击。

国家经济安全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国经济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能稳定持续发展的能力。

应当指出的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两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国内经济问题可能会演变成国际经济问题,他国的经济问题也会影响到本国,并且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国内、国际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自然生态因素等等都能对一国的经济安全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我国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1)政治因素

政治问题从来都是与国家安全(包括经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诸多的政治、军事问题都会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综观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史,我们便不难发现,经济全球化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它作为国家间利益调整的主要形式,始终着牵动着国际政治的敏感神经,从而导致国际政治权利对经济全球化的强力干预以至扭曲。

政治服务于经济并高于经济,几乎是贯穿于战后国际关系特别是东西方国家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一特征在柏林墙倒塌、前苏联解体后出现了某些形式的变化,但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冷战思维并未因此而终结,相反新的冷战和暗地里的较量却因国际政治权利结构的严重失衡而呈现某种程度上加剧了。

这在很大程度了增加了我国维护经济安全的难度。

是要警惕并抵制夹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经济体制因素

考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政治因素不可忽视,而经济系统本身尤其是经济体制问题则更具有根本性、内在性与直接性。

因为对内而言,经济体制决定一国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运行的质量,对外而言则决定着一国经济系统能否有效抵御外来经济的冲击。

应当肯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体制从宏观到微观都已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已初步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

财政、金融、投资、企业管理等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所有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实力增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这些是创造中国奇迹的体制性基础,也在客观上加速了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具备了一定的抗外来经济冲击的能力。

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 全年各项税收收入25718亿元。

可以说我国处在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说前所未有的盛世不为过,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渐进和增量为特征的,这种政策—功能性变革虽然有利于实现经济体制的平稳过渡,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其难点后移的“挤压效应”往往导致一些深层次的体制、结构性矛盾凸现并呈现胶着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我们维护经济安全的负担。

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财政风险

金融风险,尤其是人民币面临的较大的升值压力

产业风险

(3)社会发展因素

经济是社会系统是一部分,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无疑会对经济安全带来影响,这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其一是收入差距拉大过快。

其二,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令人堪忧虑。

引人注目的有两大群体:

一是矿工群体,二是民工群体

(4)生态因素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基础性的部分。

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地、海洋、生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时,它的生态就是安全的;

反之,就不安全。

发展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生态安全的底线,就有可能走到发展的反面,甚至倒退到不能生存的窘困状态。

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对策: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才能有效化解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经济合作与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关系。

必须采取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符合国际经贸规则、惯例的保护措施,保护本国的产业、市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1.要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的国家经济安全意识。

  要通过媒体和各种手段,宣传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宣传参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性。

同时,使广大民众知道是在不公平的条件下参与竞争的,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很多,处理不当,后果严重。

只有全民的国家经济安全意识增加了,大家献计献力,共同筑起经济安全的防线,才可能使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顺利推进。

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一切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真理没有过时。

2.要抓紧进行立法

  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法刻不容缓,它关系国家主权、前途和安危。

要通过制定国家经济安全

法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基本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

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包括安全运行的标准,政府对国家经济风险的控制和手段,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互利、互惠、互补的范围和标准等作出规范;

对制止恶意并购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

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等,使外资在我国的经济活动有法可依,并严格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既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又促进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外来经贸活动。

在国家法律没有出台之前,有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行政法规,加大对国家重要战略资源、重要产业的保护力度。

3.要成立专门监管机构

  为切实把国家经济安全落到实处,使国家经济安全法不致成为一纸空文,应成立国家经济安全检查局。

主要职责是:

对国家经济安全进行战略思考和长远布局;

检查有关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对外资、外国商品的进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对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物流、军工、能源、电信等产业的外资投资和并购项目有效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坚决制止和加以限制试图垄断中国市场的恶意并购,有力限制外资进入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包括重要的矿产资源行业。

为发挥国家经济安全检查局的权威,该局应直属国务院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