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社区的互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6629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docx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与社区的互动.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docx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

  尽管“社区”的概念对大众来说似乎还是个新词,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社”、“区”一直作为地方基本行政单位所使用。

早至《周礼》就记载:

“二十五家为社”,《元史》记载:

“县邑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

在西方,“社区”一词为伴侣或共同关系之意。

希腊语中,社区是指友谊或团契(伙伴关系)。

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使用Gemeinschaft一词于社会学,后来,美国人把Gemeinschaft翻译为英语的公社。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吴文澡先生在中国最先提出“社区”这个概念,并极力倡导中国本土的社区工作。

  据有关资料统计,“社区”一词曾有140多种不同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界定。

本文中的“社区”是指学校的学生来自的区域,因此也被称为学校社区。

它包含了组成“社区”的主要要素:

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组织形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心理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要素,不同的社区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状况、文化氛围、风格特点。

  社区是社会的一个部分,与学校的教学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在这里所要讨论的是社区与学校的互动关系,并通过课程实践,探讨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有效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学校与社区良好互动的策略。

  

  一、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关系

  

  学校与社区具有紧密的关系。

任何学校都存在于社区之中,社区的环境与活动影响着学校和学生,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必然影响社区的现在与未来。

有关学校与社区相互作用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活动由来已久。

20世纪2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打破了传统的学校理念,提倡学校为社区的基本雏形,学校为社区生活的缩影。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社区学校,其主要理念是以社区为教育的基础,强调教育是社区中生活和成长的结果,学校是教给儿童生活的“教师”,要教导儿童去发现、发展并应用社区的资源。

学校是整个社区生活的中心,其行动是为了所有年龄及各阶层的人们。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与社区相结合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乡村教育运动,它主要采用了在一定社会范围内进行教育与社会改造相结合的实验方法。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黄炎培的农村“职业教育”实验等。

特别是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一体化教育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指出,学校不可能是社区的世外桃源和独立王国。

学校处于社区之中,并在社区中活动,学生、家长、家庭都生活在社区中,时时刻刻受到社区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社区可以看作是教与学的基本单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孩子正是在社区中长大成人,社区形成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看法与价值观,形成了他们的朋友和团体,也因此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各种行为。

因此,社区应该成为学校、教师重要的、“活”的教学资源。

  社区可为学校教学提供各种资源、经验:

  ●社区的职业团体和企业可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帮助。

  ●社区的自然科学资源可用于中小学的科学课程。

  ●通过社区提供学生家庭问题案例,有助于教师解决学生家庭问题。

  ●社区内部团体(种族、民族、宗教、经济)之间的合作、纷争都可引入到学校的课堂中。

这些研究成果也会对社区减少偏见、增强理解、解决团体间的问题有所帮助。

  ●社区组织的社会活动可为学校提供研究机会,学校也可对公民活动或参与政府的民主化进程进行观察。

  ●组织学生对社区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并提供建议,有助于社区问题地解决。

  学校也可对社区产生影响:

  ●学校通过社区的各种活动来教育青少年。

  ●学校与其他的社会机构、团体合作,以改进社区生活。

  ●在各种教学计划中充分使用社区资源。

  ●学校作为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社区服务中心。

  ●教育者可成为社区的引领者。

  从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理论和研究中可以看出,这种互动关系是学校与社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教育领域,强调这种互动关系既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即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是教育内容的源泉,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场所;也体现了一种教育的行动取向,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丰富知识,而不是机械地接受“静止的、冷藏的知识”。

  

  二、学校与社区互动的课程实践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可以在多个领域中开展,20世纪60、70年代教育实践关注的是学校与社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影响;80年代企业与中小学挂钩、集资办学等举措尝试了在经济领域学校与社区的相互合作;随着90年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推进,社区资源引入教学、校本课程等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与社区在课程领域中越来越紧密地结合起来。

下面以作者所参与的求知计划项目课程为例,讨论学校与社区如何在课程中互动,以及在实践中发现阻碍互动的一些问题。

  求知计划项目是由中国科协与英特尔公司合作推进的。

它面向8~16岁青少年,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课外教育项目。

这个项目在中国已实行了4年,其课程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所中小学中开展。

在这个项目的初级课程《技术与社区》中,所有学习活动都与社区紧密联系,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为社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相结合。

课程不仅使学生在解决社区问题的情境中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使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了解了社区,了解了自己生活的真实世界,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是可以为社区服务的。

  

(一)课程资源来源社区

  在《技术与社区》课程中,学生要学习的信息技术包括画图、字处理、电子表格,以及多媒体演示文稿。

学生的学习是围绕利用社区资源制作作品来进行的。

例如,在学习画图时,学生要利用社区的人物、重要事件、建筑物、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资源为社区设计一枚邮票、一张明信片,或为社区设计一些新的标志牌,为社区居民或旅游者绘制社区地图等。

在学习演示文稿时,学生以社区的特色为资源,设计宣传广告。

社区的各种现实问题,比如垃圾车漏水问题、社区交通问题、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安放问题,也成为学生寻找研究问题的切入点。

  

(二)课程成果回馈社区

  学生的学习不仅利用社区资源,学习成果也对社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例如,南京力学小学对城市垃圾车漏水问题、校门口堵车问题进行研究,他们不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问卷、分析数据、通过演示来汇报解决方案,还召开了模拟听证会,邀请了省市区教育部门、区环保部门、交通大队的行政领导、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

在模拟听证会上,学生提出了4套垃圾车解决方案,目前一种垃圾车改装设计已被区环保部门采纳,准备将区里环卫所的10多部垃圾车全部改造。

广西南宁的学生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办期间,结合项目课程的活动,从交通、环境、饮食等方面分析南宁举办博览会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以小主人的身份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

上海学校利用这个课程开展“构建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的主题活动,学生通过宣传来向社区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居民的节约意识,从而达到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目的。

辽宁鞍山将项目课程开设到海城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内,高墙内外的青少年共同学习信息技术,提倡远离黑色网络,还生活一份阳光。

  通过这个课程,学校、学生与社区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认为项目不仅让他们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也让他们了解了周围的社区。

当学生参与研究社区的实际问题时,责任感油然而生,特别是当教师将比较好的社区问题研究、改进方案转交相关部门的时候,学生们感到十分自豪。

他们通过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而融入社区,这种服务式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增强自身学术能力的同时也为所在社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对社区的回馈、意见、建议促进了社区的发展,也帮助社区发现了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便于社区工作的改进。

社区的领导者、普通的民众体验到了学校对于社区发展的作用。

  但是由于学校长期以来与社区的隔绝,促成学校与社区有效互动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校与社区之间还没有构建起有效的互动渠道。

尽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到国务院、教育部下发的一些文件中都强调学校应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发展提供教育资源等,但实践中学校似乎并没有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反过来,尽管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但是所形成的教科书却是将鲜活的社区资源变成了“死的书、静的书、读的书”。

从课程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教师们带领学生进行的社区研究是相对孤立的,没有获得社区的关注与支持。

研究成果也缺乏有效的向社区反馈的途径,一些教师只能依靠自己的熟人、家长使学生的研究成果在社区产生影响。

因此,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是促进互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学校现行的管理机制也是阻碍学生与社区密切联系的因素之一。

从我们的课程实践中看到,不少地区的学校,特别是中学,属于封闭式管理,学生的“学习世界”与社区的“生活世界”几乎是隔绝的。

即使那些没有实行封闭式管理的中小学校,学生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学习在课时安排上也存在困难,学校安排中缺乏较为固定的、相对时间较长的课时可以让学生走向社区,开展学习。

另外,教育部门、学校关于保护学生安全的各种规定也为学生进行基于社区的学习设立了一张无形的墙。

第三,教师对社区知之甚少,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开展基于社区的学习。

这个问题的存在,一方面由于一些地区没有推行“社区”的概念,因此教师还不甚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本身就将自己的教学限制在书本上、学校里,没有将教学与生活世界、社区连接起来。

由于教师对社区知之甚少,表现出在引导学生时对社区进行研究方面的能力不足。

教师往往只停留在鼓励学生对社区进行研究,但是研究什么,如何研究,教师本身对学生提不出有效的建议。

  

  三、促进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实践策略

  

  让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世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学校与社区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将在学校课程的“科学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间搭建重要的桥梁。

  

(一)政府、学校、社区三者协调运作策略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是分离的,学校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

因此,促进学校与社区互动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持续的机构合作、以及稳定的组织保障。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为这种互动提供了积极的政策导向,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区工作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一方面,教育与社区的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密切合作,建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将各自的发展纳入整体的蓝图之中。

同时,也要为学校与社区在操作层面上的合作铺设桥梁、提供帮助、督导执行。

另一方面,具体的学校与社区需要建立合作的机制、沟通的方式、确定明确的联系部门,从而保证彼此的互动能够有渠道、有方法、有人员保障。

只有三者之间关系和谐、协同行动,才能搭建起学校与社区互动、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互动的良好平台。

  

(二)社区资源整合与共享策略

  学校与社区互动应该以资源的优化、整合、开发与共享为基础。

社区的自然科学资源、人口资源、社会性资源、文化资源、多元的价值体系、复杂的社会结构、社区的真善美等都可以作为学校的课程资源整合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使学生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意义建构。

以求知计划为例,社区的历史人物、重要事件、现实问题、未来发展等都成为了学生制作作品的资源。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社区,关心真实生活,提升公民意识,同时也使得课程教学设计中采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得以实施,进一步推进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另一方面,学校的师资、场所、设备等也可以整合到更广泛的社区教育中去,为提高社区不同层次居民的教育水平做出贡献。

学校师生针对社区问题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提供的解决方案也可以作为社区发展的资源,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作用。

只有在这种资源互惠与共享的基础上,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才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三)学校师生与社区公众共同参与策略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需要学生、教师、社区公众地共同参与。

学生要积极投入到基于社区的学习中去,以社区作为学习与研究的资源与场所,以研究和解决社区问题为己任。

在课余和寒暑假期间,学生可以利用社区中心、校外活动站,甚至是在只有一两台电脑的工作室,开展研究社区的学习。

这样不但可以合理利用社区资源,也是丰富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的一种途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也要不断提高自己对于社区的认知和研究能力,投入到社区研究与发展工作中去,成为社区发展的关心者、参与者。

共同的参与能够使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更加充分和广泛,也可以使学校与社区双方都获得利益,进而促进这种互动地不断发展。

  

  综合前面的论述,本文认为学校与社区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前对于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如何将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地建立起来,如何将社区、将学生所处的真实世界与学校的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还是今后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2]黄云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社区教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3]L.A.Cook.CommunityBackgroundofEducation,NewYork:

McGraw-HillBookCompany,Inc.1938,p14.

  [4]Moore.Chapter8SchoolAndCommunityRelationships,pp.164-189.

  [5]L.A.CookandE.G.Olsen,“SchoolandCommunity”,EncyclopediaofEducationalResearch.NewYouk:

Macmillan,1949,p.1075.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p716.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