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6714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苏教版语文天天练之《五人墓碑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下列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亦以明死生之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

B、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入世所堪

C、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佛类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6、下列加横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令五人者保其首领B、非常之谋难于猝发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句子

①例: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C、周公之逮所由使也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例: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A、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D、袁曰:

“然,固有所闻。

8、选出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相去四十里

B、去今之墓而葬焉C、去国怀乡,忧馋畏讥笑D、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9、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朋重于社稷也

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④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A、两个“以”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不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10、对下列句子中“于”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不以容于远近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⑥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⑦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⑧列其姓名于堤上

⑨良曰:

“长于臣”

⑩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A、①⑦⑩/②⑤⑧/③⑥/④⑨B、①③/⑤⑦⑧⑩/④⑥/②⑨C、①⑦/②⑤⑧⑩/④⑥/③⑨D、①⑤⑦/②⑤⑧/④⑩/③⑨

1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

佯狂不知所之者

A、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B、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辍耕之垄上

D、匹夫之有重天社稷也

12、下列四个句子中加横线的词,与“安能屈豪杰之流”中的“屈”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B、既来之,由安之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木直中绳,揉以为轮

1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活用按其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③是此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④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⑤人皆得以隶使之

⑥安能屈豪杰之流

⑦亦以明生死之大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③④⑤/②⑥/⑦C、①③④⑤⑥/②/⑦D、①③④/⑤/②⑦/⑥

1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D、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15、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去今之墓而葬焉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B、登轼而望之丁卯三月之望

C、而又有剪发杜门

防微杜渐

D、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朝发白帝,夕至江陵

1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佯狂不知所之者

B、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则噪而相逐

枝叶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不能容于远近以老于户牖之下

1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突然)

B、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C、不敢复有诛治(牵连治罪)D、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军队)

18、与例句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例句: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A、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B、亦能明死生大义,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19、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0、句式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A、不能荣于身后B、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C、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D、石之铿然有声音

21、下列句子中,能表现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一组是()

①敛赀财以送其行②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詈之。

③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④谈笑而死⑤按诛五人

⑥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④⑥D、②③⑥

22、将下列句式按要求分类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②呜呼,亦盛矣哉

③独五人之曒曒,何也④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⑤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⑥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⑧石之铿然不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⑨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⑩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A、陈述句:

B、疑问句:

C、设问句:

D、感叹句:

E、双重否定句:

F、反问句:

23、下面对《五人墓碑记》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1—2段为第一部分,由五人死义之事的士大夫旌义之举引出“曒曒者,何也”之问,叙议结合,突出“义”字,为

一篇纲领。

B、第3—4段为第二部分,用五人死义的经过事实作答,全为记叙,“义”含其中,为议论提供基础。

C、第5—6段为第三部分,通过三比论五人的功劳、死义的价值、影响,全用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全文的总结。

D、第7自然段为第四部分,赞扬士大夫的支持抗暴,是补叙,总结全文中心。

24、下列对《五人墓碑记》运用的对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士大夫中那些不问国事,无所作为的“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同五义士相比,反衬五义死义的皎如白日。

B、把阉党的横行无忌、滥杀无辜和五义士的事迹对比,反补阉党的惨无人道。

C、把“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同五义士对比,反衬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风亮节。

D、把列入阉党的“高爵显位”的“一旦抵罪”时的种种辱人贱行同五义士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的重于泰山。

二、翻译下列句子(24分)

①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③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④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⑤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⑥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⑦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⑧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基础知识检测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道:

执掌政权的人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湮没:

理没、磨灭

B.独五人之皦皦皦皦:

光明显耀的样子敛赀财以送其行赀:

同“资”,资财,钱财

C.抶而扑之抶:

且矫诏纷出矫:

纠正

D.买五人之脰而函之脰:

颈项,这里指头

不敢复有株治

株治:

牵连治罪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去今之墓而葬焉去粗取精B.众不能堪

不堪设想

C.以旌旗所为旌旗蔽空D.卒与尸合

卒成帝业

3.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A.台阶B.清除

C.整理D.授职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A.声音

B.宣扬C.名誉

D.宣称

③蹈死不顾[]

A.踏上B.履行

C.顿足D.舞蹈

④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A.拿出B.头发

C.发动D.发现

4.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B.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D.按强扶弱

5.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读音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B.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C.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下列四句加粗的词,其中一句与其他三句用法不同的是[]

A.去今之墓而葬

B.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C.人皆得以隶使之

D.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7.下列四句中的“之”字,与“佯狂不知所之者”的“之”字讲法相同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人皆得以隶使之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8.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古今常用义相同的一项是[]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死而堙没不足道者

C.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9.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C.不能容于远近

D.若属皆且为所虏

10.默写无误的一项是

A.大阉之乱,缙绅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

C.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D.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卒发。

二、常识填空

11.本文选自的《

》,文章抒发了对””的五人的崇敬之情,

阐述了人的问题。

12.缙绅,亦作

,指。

缇骑指。

这两个词都具有借代意义。

三、翻译1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1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15.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四、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一)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

“我,济上之巨室也。

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人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

“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

“盍救诸?

”渔者曰:

“是许金而不酬也。

”立而观之,遂没。

16.给上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1)济:

(2)贾:

(3)号:

(4)薄:

17.下列各句中的“而”字,按其用法,选出归类正确的一项[]

(1)渡河而亡其舟。

(2)渔者载而升诸陆

(3)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4)立而观之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吾尝径日而思矣

A.

(1)|

(2)|(3)(5)|(4)(6)

B.

(1)|(5)|

(2)(6)|(3)(4)

C.

(1)(6)|

(2)(5)|(3)(4)

D.

(1)|

(2)(5)|(3)|(4)(6)

18.从下面选出与“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一句中“是”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臣是凡人,偏在远群。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D.觉今是而昨非。

19.从下面选出与“渡河而亡其舟”一句中“亡”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百倍。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20.选出下面翻译不够准确的一句[

]

A.我,济上之巨室也。

译句:

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

B.向许百金而今才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刚才你许诺给一百两金子,可是现在只给了十两,不守信用不行吧?

C.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你只不过是个打鱼的,一天的收获还能有多少?

D.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

商人乘船从吕梁顺流而下,船碰到石头上又翻了。

(二)顺昌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

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

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

旗尉厉声骂曰:

“东厂逮人,鼠辈敢尔!

”大呼“囚安在?

”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

众益愤,曰:

“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

”蜂拥大呼,势如山崩。

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

一鹭飞章告变。

东厂刺事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

忠贤大惧。

已而一鹭言缚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

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2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①顺昌为德于乡

②以故土民德顺昌甚

③请以民情上闻④始吾以为天子命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22.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与“蜂拥大呼”中的“蜂”字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B.一狼径去,其一狼犬坐于前C.赢粮而景从

D.以旌其所为

23.下列四句与“囚安在”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大王来何操C.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D.不然,籍何以至此

2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

②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基础知识检测三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蓼(liǎo)洲溷(hù

n)藩

阉(yān)党曷(hé

)故

B.废祠(cí

傫(lé

i)然冏卿(qīng)

湮(yāng)没

C.皦皦(jiǎo)猝(cù

逡(qūn)巡缙(jì

n)绅

D.赀(zī)财

缇(tí

)骑户牖(yǒu)

社稷(jì

2.选出通假字最多的一项(

A.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B.敛赀财以送其行C.颜色不少变D.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3.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A.①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出手大方)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可作为)

B.①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亲信、党羽)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偏指“死”)

C.①吴之民方痛心焉(痛苦)

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的)

D.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黄金)

②颜色不少变(指脸色)

4.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指崇祯皇帝)B.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领袖)

C.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不前去拜访)D.颜色不少变(一点也不)

5.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去今之墓而葬焉

B.缇骑按剑而前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D.人皆得以隶使之

6.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抶而仆之

B.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际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李牧连却之

7.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B.断头置城上C.扼腕墓道D.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8.选出与“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句式不同的一项

A.激于义而死焉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C.钩党之捕遍于天下D.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9.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③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④卒与尸合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10.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吴之民方痛心焉③激于义而死

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1.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②谈笑以死

③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④亦以明死生之大

12.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②徒留无所施③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④慷慨得志之徒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脱身以逃”中的“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B.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C.以吴民之乱请于朝D.敛赀财以送其行

14、“由是观之”中的“是”为代词,它所指代的范围是:

A.五人身为平民百姓,也从来没有读过什么书,却为大义所激,蹈死不顾。

B.阉党虽嚣张一时,终因五人为代表的百姓“发愤一击”而不敢复有株治。

C.大阉魏忠贤逡巡畏义,难以实现他篡夺帝位的阴谋,最后在被放逐途中上吊自杀。

D.在魏忠贤这场祸乱中,许多达官贵人都屈从变节,暴露了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15、文言文中的“于”字常省略。

下列各句中不是省略了“于”字的一句是:

A.哭声震动天地

B.断头置城上C.激昂大义

D.扼腕墓道

16、下列疑问句不表示反问的一句是:

(  )

A.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谁为哀者?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1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

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

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B.“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

学习的崇高感情。

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正是张溥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

“死”与“生”,

当然是对比;

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

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

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

“高爵显位”等;

在映衬中,赞美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

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

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三、阅读下面文章《左忠毅公逸事》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召入,使拜夫人,曰:

“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

“庸奴!

此何地也,而汝来前!

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

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或劝以少休,公曰: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先君子尝言(曾经)

旦夕且(将)死先辈左忠毅公视学(视察学政)京畿

B.公瞿然注视(惊视的样子)

乃奋臂以指拨眦(眼眶)无俟(等待)奸人构陷

C.后常流涕(鼻涕)以语人

史噤(闭口)不敢发声天下事谁可支拄(支撑)者

D.闻左公被(遭受)炮烙

漏鼓移则番代(轮换)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告,此特指军事公文)守御

(2)对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②每寒夜起立,振衣裳

③微行入古寺④微指左公处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