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713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C.该食物网所处的生态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D.鹰占有两个营养级

7.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沼蟹数量增加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8.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  )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物质和能量能够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C.生态系统具有固定不变的营养结构D.人类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

9.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图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增加了虚线箭头的关系后,既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增大了能量传递效率

B.在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C.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因为人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D.在该生态系统中增加了虚线箭头的关系后,更利于能量流向有益于人的部分

10.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些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蛇、青蛙等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种群D.食物网

11.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

A.能量和营养级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

C.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D.个体数量与能量

12.“菇一菜”立体栽培(如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D.该模式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等生态工程原理

13.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情况,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  )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4.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B.动物蛾类具有趋光性

C.狗能通过尿液找到来路D.孔雀开屏

15.如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C.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是4×

1010D.18年间该松林生态系统中流入分解者的总能量是285×

1010

16.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17.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N1·

M1>N2·

M2B.N1·

M1<N2·

M2

C.N1·

M1=N2·

M2D.N1·

M1≥N2·

18.设计制作小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

下面列举的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  )

A.生态缸中只需放入水和金鱼B.应该经常向小生态缸中通气

C.生态缸应透光,这样才能保证能量供应D.应该将生态缸放在室内阳光直射的地方

19.一个池塘中含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三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依次是e、f、g。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100%

B.能量大小关系为a>b+c+d

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D.流入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为a+b+c+d

20.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双缩脲试剂需将A液和B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使用

B.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可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制作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D.制作生态缸时,需定时加入适量的饵料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1.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22.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2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完成各自的物质循环

24.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种群较为稳定(  )

A.a→b→cB.

C.

D.

25.下列各项中,阐述生态系统正确的是(  )

A.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B.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C.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D.地球上全部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二、综合题

26.下图是对某湖泊的能量考查结果(单位:

千焦/厘米2·

年),请据图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有________千焦/厘米2·

年。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为________%,这说明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的,也就是说食物链越长,________越多。

(3)D(热能)是通过________产生的能量。

(4)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不循环的特点,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利用________。

2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箭头________是不应存在的(填序号)。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初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是________(填序号)。

(3)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的过程应属于箭头________。

(4)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有________个营养级。

属于第三营养级的是________。

(5)图中⑬所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E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_。

(6)④中的能量大约只有③中能量的________。

(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8.松毛虫是马尾松林的害虫,能取食马尾松针叶。

松毛虫种群的爆发引起马尾松林成片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后果。

通过向马尾松林引入灰喜鹊,可以有效控制虫害。

根据此材料回答:

(1)这种控制虫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

而农药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灰喜鹊是________消费者;

松毛虫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3)据调查,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马尾松林容易遭受松毛虫危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

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

如下图:

(1)甲昆虫是________食性昆虫,乙昆虫是________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关系。

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_______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稳定性;

施药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3)预测当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和森林光合作用产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稳定性。

30.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种类有三种:

________信息、________信息、________信息。

填写下列实例中信息的种类:

(1)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属于________信息;

萤火虫的闪光属于________信息。

(2)昆虫的性外激素属于________信息。

(3)孔雀开屏属于________信息。

(4)鸟类的鸣叫声所发出的信息属于________信息。

(5)猎豹和猫科动物有着高度特化的尿标志的信息属于________信息。

(6)蜜蜂的舞蹈行为属于________信息。

(7)植物的颜色、形状等,某些植物的花对于传粉昆虫来说属于________信息。

(8)生物代谢产生的物质如酶、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等属于________信息。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

”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能量由此流入生态系统,A错误;

→池塘”指的是池塘中的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不能舍弃,B错误;

鱼可以蚕粪为食,是分解者,C错误;

生态农业的目的是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2.【答案】B

【解析】碳在绿色植物和甲(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A正确;

①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B错误;

图中的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都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C、D正确。

3.【答案】D

【解析】A.生态缸中投放几种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且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A正确;

B.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不同营养级生物的比例适宜,B正确;

C.腐殖质提供了初始的分解者和有机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使用,C正确;

D.为保证该生态系统有充足的能量供给,须将生态缸放在较强的散射光下,直射光使得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D错误。

4.【答案】D

【解析】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与物种的丰富度没有什么联系,A错误;

次级消费者数量增加,初级消费者减少,会使第一营养级拥有的能量总量减少,与图不符,B错误;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胆固醇为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ATP不变,C错误;

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D正确。

5.【答案】C

【解析】A.传递效率不到100%的原因有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等,A正确;

B.昆虫的同化量为410-210=200(kJ),生长的能量所占比例为70÷

200×

100%=35%,B正确;

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是200×

20%=40(kJ),C错误;

D.昆虫的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最小值是200÷

20%=1000(kJ),D正确。

6.【答案】C

【解析】非生物的能量和分解者细菌不参与食物链(网)的构成,故该食物网只有两条食物链;

鹰与鸟只存在上下环节关系,故不存在竞争关系;

鹰在食物链中只处于第三营养级;

该食物网中的主要植物类型是草,鼠具有挖洞习性,属于草食动物的类型,应属于草原生态系统。

7.【答案】B

【解析】由藻类→细菌→线虫→沼蟹可得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A正确;

由食物链有藻类→海螺、藻类→线虫→沼蟹、藻类→细菌→线虫→沼蟹、大米草→食虫草→蜘蛛,可得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沼蟹、蜘蛛、线虫,B错误;

大米草死亡,可促进藻类生长,线虫增加,沼蟹数量增加,C正确;

由图可知,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一段时间后食草虫减少,蜘蛛缺少食物,数量减少,D正确。

8.【答案】A

【解析】A.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A正确;

B.物质能够循环具有全球性,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渐递减,B错误;

C.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C错误;

D.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但不是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D错误。

9.【答案】D

【解析】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

在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和蚯蚓之间是腐生关系,B错误;

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农作物,C错误;

在该生态系统中增加了虚线箭头的关系后,更利于能量流向有益于人的部分,D正确。

10.【答案】A

【解析】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如题中叙述的,蚯蚓属于分解者,腐木中有植物、动物、真菌等生物部分,还有腐烂木头(温度、水、无机盐、光)等非生物部分,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

11.【答案】A

【解析】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12.【答案】C

【解析】蔬菜属于光能自养型生物,食用菌属于异养生物,蔬菜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可以供给食用菌有氧呼吸,食用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供给蔬菜光合作用,故A正确;

在该生态系统中,蔬菜属于生产者,食用菌属于分解者,故B正确;

菌渣作为有机肥的优点有两个:

一是菌渣在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供给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另一方面菌渣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盐又可以作为蔬菜的肥料,没有为蔬菜提供能量,故C错误;

该生态农业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等生态工程原理,故D正确。

13.【答案】A

【解析】戊的能量最多,属于生产者,乙、丙的能量相差不多,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不能构成两个营养级,所以都属于初级消费者,食物链为:

戊乙丙甲丁,乙、丙的种间关系为图④竞争,图③为捕食关系。

14.【答案】C

【解析】A、B两项都属于光的刺激,属于物理信息。

D项为行为信息,C项为化学信息。

15.【答案】B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因此“能量Q”不能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只能表示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1010是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C错误;

分解者获得总能量要大于285×

1010,因为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也流入到了分解者,D错误。

16.【答案】A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及稳定,它不仅存在于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之间,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它的特点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内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平衡,这种调节往往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来实现的。

17.【答案】A

【解析】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生物量可以代表能量值,所以N1·

M2。

18.【答案】C

【解析】A.生态瓶内必须要有分解者,才能分解动物粪便等,促进物质循环,A错误;

B.生态缸是密封的,在物质上是自给自足的,不能向其中加入任何物质,包括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气,B错误;

C.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但不能是阳光直射的地方,以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C正确;

D.生态缸应放在散射光下,不能放在直射光下,否则会影响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D错误。

19.【答案】B

【解析】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100%,A错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之和小于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即a>b+c+d,B正确;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同化,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错误;

流入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D错误。

20.【答案】C

【解析】A.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应先滴加A液,后滴加B液,A错误;

B.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错误;

C.制作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C正确;

D.生态缸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能自给自足,所以制作生态缸时,不需定时加入适量的饵料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21.【答案】C

【解析】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75+200+875=1250kJ,A正确;

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

200=15%,B正确;

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为作物提供了无机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22.【答案】B

【解析】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应该包括各h产生的CO2总量和未利用部分的总和,A项错误;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B项正确;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流向分解者的k不能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C、D项错误

23.【答案】A

【解析】因为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所以A项正确。

消费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中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

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

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的,而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完成物质循环,故B、C、D错误。

24.【答案】D

【解析】a→b→c中食物关系单一,因此a种群不稳定,A错误;

可知,若c灭绝,b会短时间内数量增加,导致a种群数量随之改变,因此a种群不稳定,B错误;

食物网

中,a的食物来源单一,因此其种群数量不稳定,C错误;

中,a的食物来源不单一,因此其数量相对较稳定,D正确。

25.【答案】B

【解析】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称为生物群落,A错误;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B正确;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C错误;

地球上全部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指的是生物圈,D错误。

26.【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0.46 

(2)13.5 逐级递减 能量流失 (3)呼吸作用 (4)呼吸放出的热能

【解析】解答本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①识图不准,分辨能力差,把487.28当成正确答案;

②能量传递效率应该通过计算回答,不能填写10%~20%;

③热能是通过各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而释放出来的,这部分能量是不能再利用的,只能散失。

“呼吸作用”此时不能用“分解作用”或“代谢作用”来代替。

27.【答案】

(1)⑪ 

(2)① ⑤ (3)⑫ (4)四 C (5)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 分解者 (6)10%~20% (7)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1)从图解可知E为分解者,生产者不能从分解者中获得能量,故箭头⑪不应存在。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①,初级消费者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为⑤。

(3)食草动物的粪便中残留的能量并未流入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残体,它被分解者利用的箭头为⑫。

(4)食物链一般是捕食链,图中食物链为A→B→C→D,共四个营养级,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为C。

(5)⑬为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E为分解者。

(6)④中的能量约为③的10%~20%。

(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8.【答案】

(1)生物学治理(生物防治) 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 

(2)次级 二 (3)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即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人工马尾松林比天然马尾松林更容易爆发松毛虫害,是因为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生物数量少,营养结构单一。

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和以菌治虫等措施叫生物防治,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优点。

农药防治一是会带来环境污染,二是达不到持续长久的效果。

究其原因是害虫的抗药性随农药的使用会越来越强。

松毛虫吃马尾松的叶,处于第二营养级,灰喜鹊吃松毛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29.【答案】

(1)植 肉 捕食 有抗药性 没有抗药性 

(2)相对稳定 抵抗力 自我调节 (3)当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和森林光合作用产量会逐渐恢复 恢复力

【解析】通过观察图解T点之前,甲乙两种昆虫的波动情况,可以判断出乙捕食甲。

T点之后,乙数量减少甲失去了天敌的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