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7146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参考资料三果蝇的伴性遗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种:

果蝇

分布区域:

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

2)、果蝇的生态学特性

果蝇又称小果蝇(Drosophilidae科,Drosophila属),英文全名fruitfly。

它和危害农作物的果实蝇(Trypetidae科,Bactocera属)不同,果实蝇危害瓜果类果实非常严重,是农业技术上的一大隐忧.

刚形成的蛹呈微黄色,之后颜色逐渐加深,羽化前呈深褐色。

果蝇类昆虫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以腐烂的瓜果等为食,可为害多种瓜果蔬菜及许多植物的多汁器官,甚至连甜酒也成为取食对象n]。

研究表明,果蝇具有强烈的趋化性,嗅到水果发出的气味就会飞来取食、交尾和产卵[7]。

果蝇对不同水果嗜好程度有差异,该试验表明,黑腹果蝇对几种水果嗜好性顺序依次是葡萄、苹果、香蕉、桃、梨。

昆虫嗜好性与寄主植物或食物挥发出的化学物质以及分布在昆虫体表的嗅觉和味觉感器有关[8]。

昆虫取食行为取决于从化学感受器输入的感觉信号[9]。

研究表明,黑腹果蝇触角和下颚须等感受器官组织含有约62种不同的气味受体蛋白用以检测和识别其所感受的所有化学气味分子[i03。

黑腹果蝇对不同水果的嗜好程度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不同水果挥发出的化学成分相关,水果中的何种化学气味成分在起关键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果蝇易增加果实中的农药残留,而且果蝇成虫个体小,危害隐蔽,发生时不易被察觉,成虫诱杀技术即成为果园果蝇防治的重要手段[1¨

明确果蝇对水果选择性的强弱也是进行农业和生物防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已经证明,糖醋液、香蕉果肉和杨梅果实均对果蝇有显著的引诱效果[12|。

利用这些技术,果农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简易的手段监测果蝇发生及防治。

因此,深入研究不同水果气味中引诱果蝇的活性成分,开发新型的果蝇成虫引诱剂,对降低葡萄的农药残留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1、生活周期的观察: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

卵、幼虫、蛹和成虫。

最适培养温度20~25℃,温度越高,生长越快,但高于30℃不育甚至死亡。

雌蝇可以一次产下400个0.5毫米大小的卵,它们有绒毛膜和一层卵黄膜包被。

其发育速度受环境温度影响。

在25℃环境下,22小时后幼虫就会破壳而出,并且立刻觅食。

因为母体会将它们放在腐烂的水果上或其他发酵的有机物上,所以它们的首要食物来源是使水果腐烂的微生物,如酵母和细菌,其次是含糖的水果。

幼虫24小时后就会第一次蜕皮,并且不断生长,以到达第二幼体发育期。

经过三个幼虫发育阶段和四天的蛹期,在25℃下过一天,就会发育为成虫。

①卵成熟的雌蝇交尾后(2~3d)将卵产在培养基的表层。

用解剖针的针尖在果蝇培养瓶内沿着培养基表面挑取一点培养基将其置于载玻片上,然后滴上1滴清水,用解剖针将培养基展开后放在显微镜低倍镜下仔细进行观察。

果蝇的卵为椭圆形,长约0.5mm,腹面稍扁平,前端伸出的触丝可使卵附着在培养基表层而不陷入深层。

②幼虫果蝇的受精卵经过一天的发育即可孵化为幼儿虫。

幼虫在培养基内及瓶壁上都有,培养基内的幼虫一般要小一些。

这是因为果蝇的幼虫从一龄幼虫开始经两次蜕皮,形成二龄和三龄幼虫,随着发育而不断长大,三龄幼虫往往爬到瓶壁上来化蛹,其长度可达4~5mm。

幼虫一端稍尖为头部,黑点处为口器。

幼虫在培养基内和瓶壁上蠕动爬行。

③蛹幼虫经过4~5d的发育开始化蛹。

一般附着在瓶壁上,颜色淡黄。

随着发育的继续,蛹的颜色逐渐加深,最后为深褐色。

在瓶壁上看到的几乎透明的蛹是已经羽化完而遗留的蛹的空壳。

④成虫刚羽化出的果蝇虫体较长,翅膀也没有完全展开,体表未完全几丁质化所以成半透明透乳白色。

随着发育,身体颜色加深,体表完全几丁质化。

羽化出的果蝇在8~12h后开始交配,成体果蝇在25℃条件下的寿命为37d。

(1)成虫习性:

黑腹果蝇成虫为舐吸式口器,主要以舐吸水果汁液为食,对发酵果汁和糖

醋液等有较强的趋向性[1]。

饲养观察结果显示成虫可存活25~40d,温度在8~33℃范围内

均可生存,以25℃左右为最适宜[2],高于33℃时果蝇成虫陆续死亡,当气温低于8℃时果蝇成虫不在田间活动,多聚集于果壳(如葡萄)、幼虫取食后的烂果孔穴里。

果蝇成虫飞翔能力弱,多在背阴和弱光处活动,多数时间栖息于杂草丛生的潮湿地里。

(2)成虫羽化:

成虫羽化时间多数在早6:

00~8:

00。

成虫羽化时,先借助于顶囊的顶力将蛹背部前端顶开一小裂口,或直接顶开蛹盖,靠足的推力及身体的扭动将身体带出。

刚羽化的成虫体色淡,翅未完全展开而紧贴虫体,不能飞翔,30min~2h内爬行或静伏并舒展身体,身体逐渐硬化,体色开始加深,6h后身体充分硬化,体色变为正常。

雌虫比雄虫虫体微大,雌雄性数量比接近1B1,雌性略高。

(3)求偶与交尾:

经羽化后身体充分硬化、体色变为正常的雌雄成虫,开始飞动取食,雄虫12h、雌虫8h后达到性成熟。

雄虫性成熟后表现兴奋、好动、飞行敏捷迅速,开始追逐异性,主要行为有展翅、振动、尾追、打圈等。

而雌虫对此不表现太多反应,只是偶尔飞行。

雌雄成虫交尾时雄虫在上,用足抱握雌虫,腹部向下弯曲连接雌虫生殖器。

交尾时间6~25min,多数为17~18min,雌虫交尾一次便可终生产卵。

(4)产卵:

雌成虫交尾后24h可产卵。

在果实上产卵时,雌虫先找到合适的产卵果(成熟

后表皮软的果实),在果面上爬行几分钟后,先用腹末端的刺状物刺破果实表皮,然后通过导卵器产卵于表皮下1mm处。

1头雌虫一般每果产1粒或数粒卵,卵如炮弹状镶在果肉内。

如遇腐烂的果实,果面湿润,雌虫可直接将卵产在腐烂的水果表面。

我们在田间调查时,肉眼可见腐烂果面上有果蝇所产的卵。

经观察,黑腹果蝇、铃木氏果蝇和海德氏果蝇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情况较接近。

温度在25℃左右、湿度70%左右条件下,雌虫交尾后24h直至死亡前一天都可产卵,每只雌虫一生最多可产506粒卵,最少可产390粒,平均产卵量为476粒,日产卵量为1310~4410粒,平均为1516粒。

(5)卵的孵化和幼虫:

卵在25℃条件下发育,20h后可陆续孵化,40h内孵化完毕。

孵化率为9811%。

孵化时幼虫凭借自身的蠕动和口钩的力量破卵而出,开始在果肉汁液里蠕动,

并挥动口钩取食。

幼虫分3龄,25℃左右时1龄、2龄幼虫发育期各约1d,3龄约3d

[3],5d左右可发育为老熟幼虫。

幼虫每经一龄需蜕皮并遗弃原口钩,长出新口钩。

(6)化蛹和蛹:

幼虫发育至老熟时停止取食,开始爬动寻找化蛹场所。

果实内的幼虫出果后,在果面上先是爬行几分钟,后跌落地面,在地面爬行寻找土壤松软处入土,入土时头部先钻入,呈倒立状,蠕动而入,在土壤内1~3cm潮湿处化蛹。

地面上腐烂食物上的足龄幼虫,

入土化蛹或在腐烂食物上直接化蛹。

正常气温下,温度在15℃以上时,这些蛹均能正常羽化,羽化率为9815%。

幼虫入土化蛹的深度与土壤湿度有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和35%

(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时,幼虫在土表化蛹,土壤含水量在15%~20%时,幼虫在土表下1cm左右处化蛹,最深的在3cm处。

在实验室,湿度70%,无阳光直射条件下,供给食物饲养黑腹果蝇,观察记录不同温度下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特别记录25,20,15e条件下的卵期、幼虫期、蛹期,计算3种温度下各虫态发育历期平均值。

室内饲养表明,黑腹果蝇卵期018~315d,幼虫期4~17d,蛹期3~13d。

各虫态发育时期与温度有很大关系,25e为适宜温度,在此恒温条件下,发育1代只需9d左右,20℃恒温条件下需18d左右,而在15℃左右时发育1代约需31d

3)、果蝇的生物学特性

3.1黑腹果蝇成虫生物学特性

在室内对危害葡萄的黑腹果蝇的一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观察。

结果表明,黑腹果蝇在25℃下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08±

0.19),(4.39士0.43),(3.9士0.25)d。

成虫交尾时闻集中在21:

30~23:

00,持续5~20min,交尾后具有梳理行为。

并常将卵产在果肉边缘的坡面上,每次产2~8粒。

幼虫喜在葡萄梗、器皿壁等较硬场所化蛹。

羽化时间集中在4:

30~7:

30。

成虫对不同水果的嗜好强弱程度是依次是葡萄、苹果、香蕉、桃、梨;

而对巨峰、马奶、无核白、红提等葡萄品种的嗜好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

O.05),但葡

萄损伤时间影响其嗜好程度,对损伤3d和4d的葡萄嗜好程度显著高于损伤2d的葡萄,也都极显著高于损伤1d的(P<

O.01)。

幼虫对葡萄和香蕉嗜好程度显著高于梨、桃和苹果(P<

0.05);

对红提的嗜好程度显著大于巨峰、马奶、无核白品种。

2.1.1求偶与交尾行为黑腹果蝇在羽化10h左右达到性成熟,之后开始交尾。

交尾多数发生在21:

00。

交尾时间5~20min,一般为10min左右。

交尾前,雄虫抖动单翅追逐雌虫,同时用触角不停地触动雌虫的尾部。

偶尔雄虫还跑到雌虫前,摆成头对头姿势或围绕雌虫打圈。

交尾时,雄虫一半身体伏于雌虫背部,并用前足抱握雌虫腹部,将腹部向下弯曲与雌虫尾部对接。

对接成功后,雌虫可拖着雄虫走动,也可静止不动。

交尾过程中对外界的干扰一般反应不强烈,雌雄不会轻易分开。

交尾完成后,雄蝇与雌蝇都会用后足梳理尾部,雌虫梳理的更频繁一些。

雄虫还用前足梳理头部。

2.1.2产卵行为雌蝇在葡萄果肉上来回巡走,同时用产卵器不时地触动葡萄果肉,待找好产卵位置后,便用两只前足支撑体躯,展开双翅,腹部弯曲,将产卵管刺入果肉内。

持续2S左右后将产卵管迅速提起,然后重复同样的动作,等此次产卵全部结束后分别用前足和后足快速梳理头部和尾部。

每次产卵2~8粒。

卵一般呈散沙状镶嵌在果肉表面,并且与果肉中部的平坦面及果皮相比,果蝇更倾向于将卵产在果肉边缘的坡面上。

卵有触丝的一面朝外,两根触丝常斜向外伸开,偶尔也会拧在一起。

2.1.3羽化行为成虫羽化时间集中在4:

羽化开始时,先通过顶囊的张力在蛹壳背部前端顶开一条半弧形裂缝,然后借助前足的顶力以及整个身体的挤压沿半弧形裂缝顶开1个小口,开口面积占背部1/3左右。

最先露出的是头和前足,之后用前足做支撑再将后半部身体带出来。

刚羽化出成虫体色较浅,腹后半部为浅绿色,翅呈“S”状折叠。

成虫从蛹壳中出来便会爬行,边爬行边展翅,爬行速度越来越快,30min左右便可以跳动,40min

左右翅全部展开。

从展翅到能够飞行历时约1h。

2.2黑腹果蝇幼虫生物学特性

2.2.1幼虫的取食行为低于约1.5日龄的幼虫一般会就近取食,并有聚集现象。

而日龄稍长的幼虫先在食物附近爬行一段时间后再取食。

有时幼虫朝远离食物的方向爬行,由于找不到食物,并且培养皿底面又比较干燥,日龄稍短的幼虫便会慢慢饿死,日龄长一点的幼虫一般会提前化蛹。

这些提前化的蛹较正常蛹小,颜色也比较浅,而且一般都呈褶皱状。

幼虫还具有假死性。

2.2.2幼虫的化蛹行为幼虫喜欢在器皿壁、葡萄梗等稍硬的地方化蛹并有聚集现象。

当找到化蛹位置后便停止爬行,身体在化蛹处不停地收缩蠕动,收缩程度随化蛹进程而减弱,最终呈现蛹的形状。

从停止爬行到呈现蛹的形体历时1~2h。

4)果蝇的遗传学特性

1.可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染色体的变异等;

2.可以进行杂交试验,验证遗传规律;

3.可以进行伴性遗传分析

5)

实验与试验的区别

实验

试验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实验是对抽象的知识理论所做的现实操作,用来证明它正确或者推导出新的结论。

它是相对于知识理论的实际操作。

试验是对事物或社会对象的一种检测性的操作,用来检测那里正常操作或临界操作的运行过程、运行状况等。

它是就事论事的。

“实验”一般是为了尝试确定某一系统的假设是否合理而做的事情,真有尝试新的和未知的东西的含义。

“试验”一般是为了确定某一具体的问题所做的事情,属于比较常规的活动。

一般验证已经形成的理论,获得经验的可能大

一般为了摸索新的理论,得到教训的可能大

一般指进行比较快的。

如:

化学实验。

一般指进行比较慢的。

种试验田

是通过实例验证已经形成的定理

是尝试验证新的事物

实验不一定要试验,而试验一定要实验。

试验都是实验。

实验比试验的范围宽广。

工厂的产品可以抽样检测,是试验。

试验的结果可能是破坏性的,因此不能试验所有的产品。

相反,如果产品质量不太稳定,必须对所有产品都做最起码的检测,以证明它基本达标。

用地震方法检测地下蕴藏必须保证不影响社会生活和生态坏境变迁。

社会计划的试点也是试验。

试验中,试验对象是明确的,试验目的是检查它能不能正常运行、正常运行的条件和该条件允许的范围。

对社会生活或个体人生作试验具有改变现实的性质,应该非常谨慎,有些甚至是要禁止的。

6)、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

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

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

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

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

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

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

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

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

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

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

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类型.雌蝇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为同配性别(XX),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

白眼=1:

1;

相反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白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

1,雄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亦为1:

1。

由此可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

 

1.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

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

1隐性;

性别的分离呈1雌:

1雄。

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

1。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

在进行伴性遗传实验时,也会出现例外个体,即在B杂交组合,F1代中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雌性白眼,这是由于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的,不过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约几千个个体中才有一个。

三、材料与方法

1、器材

恒温培养箱,双筒解剖镜,架盘天平,高压灭菌锅,培养瓶,麻醉瓶,白瓷板,毛笔,镊子,棉花塞。

2、试剂

乙醚,丙酸,酵母粉,玉米面,琼脂条,葡萄糖,蒸馏水。

3、材料

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品系,野生型红眼(+)和突变型白眼(whiteeye,w).决定黑腹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一对等位基因.

3、步骤

1、配制培养基

果蝇培养基配方:

A:

糖6.2克,加琼脂0.62克,再加水38mm煮沸溶解;

B:

玉米粉8.25克,加水38mm,加热搅拌均匀,再加0.7克酵母粉;

A和B混合加热成糊状后,加0.5mm丙酸,即可分装到培养瓶中。

倒入培养基的厚度约2厘米,在培养基中插入一张消过毒的干燥硬纸片,以扩大果蝇的活动场所。

将培养瓶置入高温高压灭菌锅内,以121℃,1.5大气压消毒30分钟。

消毒完成后,待灭菌锅内压力降至常压后开启锅盖使其半开,再以灭菌锅干燥培养瓶之棉塞30分钟,完成后取出使其冷却备用。

待培养基冷却后,用酒精棉花擦去瓶壁上的水珠。

因为瓶里有了积水,移入的果蝇容易淹死或粘住。

2、收集处女蝇

雌果蝇自羽化开始10小时之内尚未成熟而无交配能力。

选择处女蝇时,先把培养瓶中的老果蝇全部除去,收集10小时之内羽化出来的新果蝇,麻醉后用放大镜在百瓷板上将果蝇雌雄分开,这时得到的雌果蝇应该全部都是处女蝇。

如果要验证选取的处女蝇是否准确,先不要放入雄蝇,3天后看雌蝇是否产卵,如果产卵就不是处女蝇了。

3、接种

按照无菌操作技术,一手持培养瓶,一手持广口瓶,轻轻地旋转广口瓶棉塞,使果蝇掉离棉塞,迅速取下两瓶的棉塞,瓶口相对,培养瓶在上,果蝇触角根部的感觉神经能和人类的耳朵一样感知声音和重力,受惊吓后会向上逃走,轻轻敲击广口瓶,果蝇会陆续飞入培养瓶,塞好瓶口,进行伴性遗传杂交时,应该同时配置正交和反交试验组合.因为决定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正,反交的结果会出现性状和性别的差异.在果蝇培养前,要在杂交培养瓶上贴上标签,标明实验题目,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实验者姓名.最后,把培养瓶放在20~25℃恒温培养箱内饲养果蝇.

B组

WW×

+Y

日期

姓名

标签如下:

A组

++×

WY

4、去亲本:

果蝇饲养几天以后,肉眼可见培养瓶中出现了幼虫和蛹,这时可以将亲本移出,以防亲本与F1果蝇混杂,影响实验结果。

5、F1代性状观察和统计:

再经过几天饲养之后,培养瓶中会陆续羽化出F1代果蝇,仔细观察F1代果蝇性状,统计正,反交F1代表型性状的观察结果,并将结果填入表6、F1代自交:

把正交试验得到的F1代果蝇转入一个新培养瓶中进行相互交配,把反交试验得到的F1代果蝇也转入一个新培养瓶中进行互交(不需挑选处女蝇),以期获得F2代.

7、去亲本:

经过7~8天的培养,当培养瓶里出现了F2代幼虫和蛹时,把培养瓶里的成蝇转移出去,防止与F2代果蝇混杂.

8、F2代性状观察和统计:

再经过几天饲养之后,F2代果蝇会陆续羽化来,仔细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统计正,反交F2代表型性状的观察结果,并将结果填入表格。

9、伴性遗传试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观察和统计结果,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果蝇眼色遗传的现象和特点,深入理解伴性遗传的本质和规律。

四、结果与分析

表1.F1代统计结果(A)瓶

观察结果

统计日期

各类果蝇的数目

红眼♂(+)

红眼♀(+)

6.9

60

64

6.10

76

6.11

48

合计

200

172

表2.F1代统计结果(B)瓶

白眼♂(w)

68

52

188

180

表3.F2代统计结果(A)瓶

观察结果

白眼♀(w)

6.24

20

24

6.25

28

6.26

32

6.27

340

6.28

228

424

6.29

124

112

260

612

596

1176

百分比

26%

25%

49%

表4.F2代统计结果(B)瓶

36

16

176

168

156

224

216

196

144

136

106

152

620

608

23%

结果分析

表5F2代A组合x2表

观察值(0)

理论值(e)

1192

(o-e)

-16

(o-e)2

256

(o-e)2/e

0.107

x2

0.214

p

0.95~0.99

查x2表得:

当x2=0.214时,0.95<

P<

0.99,即P>

0.05,说明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值相符,他们之间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说明此实验F2代值科学,正交试验成功。

表6F2代B组合x2表

12

4

-12

0.236

0.02

0.492

0.90~0.95

查x2表得:

当x2=0.127时,0.70<

0.80,即P>

0.05,说明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值相符,他们之间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说明此实验F2代值科学,反交试验成功。

根据x2测定,P>

0.05,说明观察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是没有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