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2012浙师大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7347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2012浙师大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献综述(2012浙师大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献综述(2012浙师大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献综述(2012浙师大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献综述(2012浙师大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文献综述(2012浙师大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2012浙师大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

《文献综述(2012浙师大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2012浙师大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献综述(2012浙师大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

天文观测和记录,主要包括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彗星、新星和超新星等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观测;

星图、星表的绘制;

历法的制定和推算;

宇宙观的认识和演化以及作为天文理论的衍生品:

星占学;

对于上述着六方面的具体内容,本文不做一一列举。

中国数理天文学在13世纪基本定型,《授时历》之后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进,到了明朝末年,传统历法的编制思想与方法已经鲜为人知。

大约从17世纪中也开始,对中国历法史的研究,在中国和日本相继展开,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几未间断。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西方学者认真对待过中国历法史的研究。

在李约瑟(Joseph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天文地学”卷中,基本上没有提到中国传统历法的内容。

究其原因,是中国与西方的数理天文学旨趣迥异,在西方学者眼里,中国历法改来改去,无非是附会天象,没有什么科学体系。

倒是日本学者从17实际的合算家,到20实际的科学史家,对中国历法中的研究失重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早期的中国历算知识都是通过韩朝鲜传入日本的。

根据《日本书记》记载,在公元5世纪,一些精通汉语文化的“归化人”,从朝鲜南部的百济移民到日本,将中国文化,包括一些天文历算知识传入日本。

533年,日本派使者网百济,请求派遣医、易、历博士,并袖带“卜书、历本、种种药物”来日本。

从600年开始,日本不仅多次派使节到隋唐、唐朝学习,而且仿照唐朝的制度,建立了国家的天文历算机构。

在1685年改用瑟川春海编制的《贞享历》之前,日本一直使用中国的历法,依次为:

《元嘉历》(604-697)、《仪风历》(692-763)、《大衍历》(764-861)、《五纪历》(858-861)和《宣明历》(862-1684)。

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接受了西方现代科学训练的日本天文学史家,开始对中国传统历法进行全面的研究。

后来,以京都大学薮内清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京都学派。

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新城新藏、饭岛忠夫、能田忠亮等人的研究值得关注,七星区主要集中在殷商到东汉时期的历法。

他们利用现代文学知识,在历法的起源于历史年代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深刻的工作,不过,这个阶段的日本学者,很少有人对隋唐以后的历法进行研究。

1994年,薮内清博士论文《隋唐历法史的研究》的出版,标志着以现代科学的方法。

不过深入到中国数理天文学中真正核心部分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隋唐时期的历法变革,是的中国数理天文学在思想方法上产生了质的飞跃。

导致隋唐以后历法的解读难度,也因此大增。

在薮内清之前,除了清代的李善兰之外,对于隋唐历法史的深入研究几乎是个空白。

薮内清选择隋唐历法作为切入点,获得了一系列极具原创性的发现。

首先,薮内清发现并证实,中国古代的黄道坐标系统,没有黄极的概念,以赤极代替之,他成传统历法中的黄道度(相当于“黄经”的概念)。

其次,他指出刘焯在600年发明的分段二次插值法,与现代数学中的高斯内插法是一致的,这个算法子拉普拉斯的《天体力学》出版以来,已经成为现代数理天文学的基本算法。

第三,借助现代天文学知识,薮内清通过微分方程的建立,推导出来了隋唐历法中定说与日月食算法中的一些公式,从而为传统历法中的这类算法,找到了科学的根据。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薮内清的开创性工作,才使得国际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数理天文学所蕴含的研究价值,并由此树立了现代科学史家研究中国古代历法的价值信念。

除日本学者外,外国学者对中国传统历法的研究不是很多,其中不叫系统的成果,大概只有洪天赐对《大衍历》的翻译,这事他的博士论文,可惜尚未正式出版。

其他与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关的研究,例如:

何冰雨(HoPengYoke)对《晋书天文志》与梳理性张后那学的研究、席文(NathanSivin)对早期宇宙论与王锡阐的研究、程贞一(ChenZheng-yi)关于古代运动物理学与天文学的研究、克扎里(ChristopherCullen)对汉代数理天文学与唐代正切函数表的研究、马若安(Jean-ClaudeMartzloff)对明清历法与敦煌历谱的研究、范达伦(BennovanDalen)关于《回回历》的研究等,都是非常有趣的力作,不容忽视。

另外,李培始(UlrichLibbrecht)在研究宋元数学时,也涉及了历法中的相关问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中国学者对历法史的研究,以70年代为界限,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前70年,在深度上落后于日本学者的研究;

后30年则全面赶超并保持领先。

970年以前,有不少学者从事历法史的研究。

以年庚为序,比较重要的有:

王应伟(1877-1964)、朱文鑫(1883-1938)、高平子(1888-1970)、李严(1892-1963)、钱宝宗(1892-1974)、吕子方(1895-1964)、刘朝阳(1901-1975)、陈遵为(1901-1991)、李鉴澄(1905-2006)、李郭杰(1917-1988)、刘操南(1917-1998)。

除了这些学者外,还有大量的历法爱好者,如陈展云(1902-1985)与鲁实先(1913-1977)等,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于清代学者的情形不同,上述学者大都接受过近代科学的训练,有些人还有留学西方的经历。

因此,他们可以从现代天文学的视角,对传统历法进行审视。

基于他们的学术背景,其研究成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

对汉代以前天文历法的研究;

其二,对历法通史的研究。

前者的研究,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先秦历法的考证、天象记录的整理、汉代历法的解析。

其中,朱文鑫对历代日食记录的整理、高平子有关于汉代历法五行理论与交食周期的研究、刘朝阳对《周髀算经》与《尧典》的成书年代、殷商及周初历法的研究等,都是非常扎实的工作。

对于历法通史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对历法中某一专题的贯通性研究;

其二,对某部历法的全面解读;

其三,对历法史的整理。

针对某个具体的历法专题,进行贯通的研究,严郭杰的工作应该说最具有代表性。

中国古代的黄赤道差算法,原文非常艰涩,他竟然整理出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这事一件了不起的工作。

这个工作,大体上成为后来类似研究的一个范本。

李严有关中算家的内插法研究,是他在中国立法史上的代表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整理了中国古代历法中各种内插法的应用,并将它们与牛顿内插法联系起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由于中国历法中的内插法是薮内清首先发现的,因此,其原创行有点折扣。

钱宝宗关于历法沿革与《授时历》的研究,也是比较好的成果。

严敦杰关于“宋金元历法中的数学知识”的研究,是具有深入到历法核心的发现,他与鲁实先对一些失传古历进行修复,继承了李锐的传统,也是有趣的。

王应伟的《中国古历通解》可以说是继承了乾嘉时期全面整理古代历法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承担了清代学者没有完成的任务。

这部书稿涉及的内容很多,体例上也还算系统,在内容的解说上,基本是准确的,对于初读历法的人来说,是一部不错的参考书。

缺点是,对于算法的造术原理,讨论的不多,并回避了许多困难的问题。

朱文鑫的《历法通志》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一本好的工具书,但其中有不少错漏之处。

陈尊为的《中国天文学史》有很大的篇幅系统讨论中国古代的历法和历书,内容翔实,至今仍然有参考价值。

缺点是,对具体的计算方法缺乏深入的讨论。

这个时期关于汉代以前的研究,大多数是历史年代学的老问题,与数理天文学的核心内容距离较大。

在通史方面,深入到隋唐以后历法中的研究不是很多。

因此,这一时期虽然投入的人力不少,但是,对于真正困难问题的解决,只能是差强人意。

老一辈学者对于隋唐以后的历法,研究不多,对于日食理论、行星运动等艰深的内容,更是鲜有涉足。

1970年以后,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以陈美东的现代天文学史家,对传统历法的各个方面,都开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席泽宗关于《五星占》与王锡阐的研究,李迪对祖冲之、一行、郭守敬等历算家的系列研究,张培瑜关于先秦历法的研究,薄树人对白道交周与《太初历》的研究,陈久金关于少数民族天文学《回回历》的研究,黄一农关于唐代历法朔闰表、秦汉历谱、康熙历狱的研究,纪志刚对于隋唐历法某些精细算法的研究,罗见今关于简犊历书的研究,刘次沅与李勇在夏商周断代方面的研究,孙小淳关于汉代星空的研究,都是非常深刻的。

就数理天文学本身来说,陈美东与刘金沂的研究特别值得重视。

刘金沂英年早逝,文章虽然不多,却大都集中在隋唐历法的日食与行星等十分困难的问题上,他所清理出来的天文模型是漂亮的、清晰的、其结果非常重要。

这个阶段对于中国数理天文学用力最勤、成果最丰的,当数陈美东、他基本上按照传统历法的各个事项,进行分门别类、贯通性的研究,使人们可以对一些非常繁琐的历法内容进行科学的认证与识别,看到一天清晰的历史线索极其天文意义。

这项工作的难度是很大的,其结果也是非常深刻的。

他发掘了大量的数值算法,并提出了唐代《崇玄历》以后形成的公式化潮流,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传统数理天文学的本质特征富有启发意义。

他的成果几种反映在《古历新探》中,这是一部全面、深刻的著作。

他近期完成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天文学卷》,包含了更系统的内容。

有关中外数理天文学的比较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

十多年前,江晓原关于巴比伦数理天文学与和总工文学来源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广发关注。

最近,唐泉关于阿拉伯语印度日食算法、钮卫星关于梵文中的天文学、邓可卉关于古希腊天文学的研究,都是不错的成果。

另外,有关明清数理天文学的研究,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如石云里、胡轶珠、鲁大龙等。

这两个方向,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历法史研究所关注的主流。

三、研究方向

本文章主要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宇宙学说的分类进行解说,进而为数理天文学成就——历法的分析打下基础。

中国古代历法的中心课题可以归结为两个:

原理和数据。

原理是指日、月、五星运动规律在历法中得到的反映;

数据是指历法对日、月、五星运动的数值描述。

并对中国古代历法作纵向考察,按时间顺序将其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

四、进展情况

对于该篇论文的写作过程我制定了以下计划:

2011年9月—2011年11月

收集阅读资料,取证资料阶段

2011年9月—12月

完成开题报告的初稿

2011年12月10日—12月25日

开题报告

2012年1月2日—1月8日

论文撰写,基本完成初稿

2012年1月10日—2月28日

论文撰写,第二次修改

2012年3月12日—3月21日

论文上交并进行论文答辩准备

2012年4月14日—4月22日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阶段

2012年4月23日—4月28日

联评论文终稿修改

2012年5月12日—5月20日

重答辩

2012年5月31日

毕业论文总结

五、参考文献

[1]陈永金,张明昌.中国天文大发现[M].山东:

画报出版社,2008.23-104.

[2]江晓原,钮卫星.中国天学史[M].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5.94-148.

[3]孔国平,李俊峰.中国数理天文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1-79.

[4]百度百科.

[5]万斗云.中国古代天文历法[J].贵州民族研究,1998(73):

73-79.

[6]薄树人.薄树人文集[C].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15-18326-455.

[7]席泽宗.天文学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J].科学,1989,41.

[8]金开诚,王忠强.古代天文历法[M].吉林: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3-75.

[9]吴守贤.司马迁与中国天学[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45.

[10]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3-184

[11]席泽宗.我国古代的天文成就[J].科学,1974.

[12]席泽宗.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C].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62-230.

[13]陈美东.我国古代对五星近日点黄经及其运动值的测算[D].自然科学史研究.

[14]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15]XiZezong.TheCharacteristicsofAncientChineseAstronomy[J].India:

HistoryofOrientalAstronomy,1985.

[16]江晓原.中国古代对太阳位置的测定和推算[J].上海天文台台刊,1987(7):

272-277.

[17]曲安京,纪志刚.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深析[M].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18]XiZezong.NewStudiesintheHistoryofChineseAstronomy:

1985-1987[J].VistasinAstronomy,1988.

[19]江晓原.历书起源考[J].中国文化,1992(6):

150-159.

[20]薄树人.中国天文学史[M].台北:

文津出版社,1996.6.

[21]刘朝阳.刘朝阳中国天文学学史论文选[C].郑州:

大象出版社,1999.

[22]XiZezong.ChineseStudiesintheHistoryofAstronomy:

1949-1979[J].ISIS.1981.

[23]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9.8:

159-160.

[24]N.SIVIN.CosmosandComputationinEarlyChineseMathematicalAstronomy[J].SecondSeries,Vol,Livr.1/3,1969:

1-73.

[25]陈美东.古历新探[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9.31-65.

[26]江晓原,钮卫星.天学志[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5-75.

[27]刘洪涛.天学志[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8]陈久金.回历日月食原理[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9):

119-131.

[29]郭圣炽.历代二十八宿距星考[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刊,1990(11):

192-198.

[30]曲安京.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朔望月常数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1994(24):

323-329.

[31]唐泉.中国古代的日食食分算法[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24):

29-44.

[32]NathanSIVIN.ScienceinAncientChina[J].Variorum,1995.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