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7355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9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100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方法论不含确定论文题目文档格式.docx

X企业的销售收入逐年下降

手机待机时间太短

地区间种族及文化存在冲突

3问题

3.1问题的定义

定义2(问题,Question):

所谓问题,是指我们对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P未能达成预想结果Y,或对现状AP与预想结果Y之间差异存在的不满意或抱怨。

我们可用下面的示意公式(1-2-1)来表示问题的含义。

问题=人对[

]的不满意或抱怨

(1)

(1)问题的实质是不满意或抱怨。

(2)公式

(1)左边“问题”二字之前的N(P),是指包含了(显性的),或隐含了某些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P的一个名词,或一组名词,或名词性描述语句,我们称N(P)为问题命名,最为直接的问题命名,是以“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或预想结果特定”等内涵明确的名词,或名词性描述语句定义的问题命名,如P问题。

(3)界定N(P)问题中(可能是多个)P的过程,是界定问题内涵的重要内容。

3.2问题定义对提出问题的作用

问题的定义,提出问题具有以下作用:

(1)为我们提出问题提供了简便方式

只要我们有个一个名词,或一个名词性描述语句,以这个名词或名词性描述语句作为问题命名N(P),则在后面增加“问题”二字,即可提出一个问题。

但问题命名N(P)中的P,则可能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内涵。

例如:

某政府机构的某个部门办事效率低下问题

中国某些球足球队(2008年)踢假球问题

证券市场中存在老鼠仓问题

X企业的销售收入逐年下降问题

手机待机时间太短问题

地区间种族及文化存在冲突问题

等。

注1: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希望解决问题的愿望或幻想。

没有愿幻,我们的思维可能产生停顿、或思维产生“枯竭”。

注2:

上述问题命名,在形式上正好是“现状描述”,提出的问题,在形式上正好是“现状描述+问题”,其中加号“+”表示紧跟的含义。

(2)促使我们从问题命名N(P)中提炼多个事物属性特定

,也促使我们对

设定预想结果(形成新的愿幻),用

、或用对

设定的预想结果

,或包含

的名词性描述语句作为新的问题命名进一步提出问题。

这些进一步提出的问题称为是对应上一层问题的子问题。

(3)促使我们对多个

之间的关系等设定预想结果和提出探索相互之间关系的问题

(4)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出发点。

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问题的定义为我们今后解决问题提供了出发点。

特别提示:

对于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在表达某个具体的问题时,后面不能省略“问题”二字。

4指标

4.1广义指标

定义3(广义指标):

所谓广义指标,是指人对任何事物,或事物的功能、行为、过程、思维、结果、关系等作为参照事物属性特定时的简称或命名。

例如,按照广义指标的定义“张三”作为一个人名,它是一个参照事物属性特定。

这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限定词对张三进行取值,比如健康的张三、穷得只剩下了知识的张三、穷得只剩下了钱的张三、三只手的张三等。

又由于张三是一个参照事物属性特定,所以张三是一个广义指标。

4.2狭义指标

定义4(狭义指标):

所狭义指标,是指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属性特定或属性特征的简称,具有可以定量测定,或可实现定性定量转换的事物属性特定(特征)。

例如,“水稻种植技术”、“使每粒水稻长5公斤重的水稻种植技术”都可以作为一个广义指标,但都无法实现定性定量转换,所以是一个广义指标;

利润率、市场占有率、身高体重等可以定量测定,但技术水平、贡献大小、满意度大小等也可以通过对比、打分等手段实现定性定量的转换,所以也称为是狭义指标。

当一个可以通过稳定的测量方法对指标进行测量取值时,这个指标便可以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变量”。

(1)狭义指标一定是广义指标,但广义指标不一定是狭义指标。

(2)为方便起见(在大部分情况下,事物属性特定都可能成为参照事物属性特定),我们将广义指标和狭义指标都统一使用事物属性特定的记号P。

4.3指标取值

定义5(指标的取值):

我们对(广义或狭义)指标Pi过去或当前出现的现实状态描述,或对指标设定的预想结果描述称为是指标的取值,记为V(Pi)。

指标取值包括现状取值和预想结果取值。

现状取值是指对P的现状描述(见现状定义2),预想结果取值是指对事物属性特定P的预计或想象出现的结果描述(见愿幻公设)。

4.4定义指标及指标取值的意义

(1)促使我们广泛关注对任何事物,或事物的功能、行为、过程、思维、结果、关系等的事物属性特定的界定,并通过对事物属性特定设定预想结果而使该事物属性特定成为一个广义或狭义的指标。

(2)对广义指标取值,可以发挥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为指标设定预想结果和产生更多的愿幻。

比如,“三只手(眼)的张三”作为张三这个广义指标的预想结果取值,我们可以产生“我想发明具有三只手(眼)功能的人的备用手臂”的愿幻。

(3)探索对狭义指标稳定取值的技术和方法。

(4)探索指标间的关系。

只有指标能够取值,方可构建指标之间的关系或构建数学模型等。

4.5指标在其它学科中的称谓

指标作为可以设定预想结果取值的事物或事物属性特定,在其它学科中有许多不同的的称谓,它包括指数、变量、变数、属性、属性指标、参数、规格、标准等。

特别地,市场占有率、利润率、计算机CPU的计算速度、性能指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业率等,都是我们可能经常用到的指标。

5目标

5.1目标的定义

定义5(非方案式目标):

我们称人打算达到指标预想结果Y的行为描述为非方式目标描述,简称目标,记为T(Target)。

(1)指标是指任何一个参照事物属性特定Pi。

(2)目标描述中必须有一个行为主动词,来表达打算达到指标预想结果Y的行为。

T1:

(我们打算)降低“恩格尔系数”到10%以下。

T2:

(我们打算)发明使每粒水稻长5公斤重的水稻种植技术。

T1、T2都具有行为主动词和指标预想结果。

一般情况下,目标描述可以省略目标描述主体和打算的引导词。

定义6(方案式目标):

我们称人打算采用某种方案(或方法、技术、功能等)达到指标预想结果的行为描述为方案式目标描述,记为ST(SchemeTarget)

(3)方案是对方法、技术、功能、功用、工程项目、逻辑、规范等的统称。

(4)“打算采用某种方案”表示尚未采用,但已经明确将采用的方案。

ST1:

通过网络查询所需资料(采用方案=通过网络;

动词=查询;

指标=资料;

指标预想结果=所需资料)。

ST2:

利用控制论的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控制与管理的方法(采用方案=利用控制论的分析方法;

行为动词=研究;

指标=方法,控制与管理的方法;

指标预想结果=经济控制与管理的方法)。

目标描述中必须有一个行为主动词,一个纯粹的名词,不能作为一个目标描述。

目标描述中的“打算达到”与愿幻描述中的“希望达成”的区别在于,打算达到表达了一种当前准备采取行动的想法,而希望达成则表达的是一种可能采取,也可能不准备采取行动的想法。

所以,愿幻可以是一种想法,但当前可能并不准备采取行动,而目标表达的是当前准备采取行动的想法。

5.2目标描述的语句结构

按目标描述定义5与定义6,一个人打算达到指标预想结果的行为描述,即目标描述应具有下列两类共四种语句描述结构。

5.2.1非方案式目标描述的语句结构

(1)非方案式目标描述(或简称目标描述)的简单语句结构

非方案式目标(T)=行为动词+指标P的预想结果

(2)

(2)非方案式目标描述的复合语句结构

非方案式目标(T)=介词+指标P+行为动词+(指标P的)预想结果(3)

1、符合

(2)式的非方案式目标描述的简单语句结构的例子。

(1)T1:

降低“恩格尔系数”到10%以下;

(2)T2:

提升“学校科研项目经费”到3亿以上;

(3)T3:

建造达到符合国家噪音控制标准的“东风立交桥噪音控制系统”;

(4)T4:

开发能够利用太阳能自动加热和携带方便的“杯子”。

其中,引号中的内容表示指标,动词后面的全部内容表示对指标的预想结果。

2、符合(3)式的非方案式目标描述的复合语句结构的例子。

(1)T5:

使“恩格尔系数”降低到10%(恩格尔系数越小越好);

(2)T6:

使“学校科研项目经费”超过3亿;

(3)T7:

使“东风立交桥噪音控制系统”达到国家噪音控制标准;

(4)T8:

使“我国2009年的GDP”增长8%。

其中,引号中的内容表示指标,指标预想结果分别为:

10%的恩格尔系数、3亿以上的学校科研经费、满足国家噪音控制标准的东风立交桥噪音控制系统、8%的我国2009年的GDP。

5.2.2方案式目标描述的语句结构

(1)方案式目标描述的简单语句结构

方案式目标(ST)=采用的方案+行为动词+指标P的预想结果(4)

(2)方案式目标描述的复合语句结构

方案式目标(ST)=采用的方案+介词+指标P+行为动词+指标P的预想结果(5)

1、符合(4)式的方案式目标描述的简单语句结构的例子。

(1)ST1:

扩大广告范围达到超过3千万的“企业销售规模”;

(2)ST2:

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发明“每粒长5公斤重的水稻”;

(3)ST3:

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建造达到国家噪音控制标准的“东风立交桥噪音控制系统”。

2、符合(4)式的方案式目标描述的复合语句结构的例子。

(1)ST4:

扩大广告范围(采用的方案)使“企业销售规模”超过3千万。

(2)ST5:

采用生物工程技术使“每粒水稻”长5公斤重以上。

(3)ST6:

使用最先进的技术使“东风立交桥噪音控制系统”达到国家噪音控制标准。

6解决问题

6.1解决问题的定义

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问题描述直接去寻找或直接开发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行的。

除非问题非常简单,而且我们已经有过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

为了我们能够最终解决问题,即找到或设计开发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方案的新方案(系统),我们首先要了解解决问题的内涵,然后才是如何实际地去解决问题。

定义7(解决N(P)问题):

对于一个提出的N(P)问题,解决N(P)问题是指解决问题主体寻找或开发设计使P指标(问题指标)达到或超过指标P预想结果Y的方案的过程。

解决N(P)问题的方案为记为S。

(1)一个提出问题,是指“N(P)+问题”,或指将研究项目名称最后面的动词部分换成“问题”二字而形成的问题。

(2)方案(S)是对方法、技术、功能、功用、工程项目、逻辑、规范等的统称。

采用、寻找或开发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人称为是解决问题主体。

(3)“解决问题”是指“解决+N(P)+问题”的简称。

(4)P指标,也称为是问题指标,是指由问题命名所显现,或由解决问题主体通过问题命名所联想到的、“隐含”在问题命名中的所有Pi指标,即P={P1,P2,……}。

对应P设定的预想结果记为Y={Y1,Y2,……}(Pi之间,Yi之间可能存在各种关系!

这些关系是我们进一步提出问题的P来源)。

6.2直接解决问题的困难

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能够从上一级问题命名表达式N(P),分辨出Pi指标,以及分辨出对Pi指标设定的预想结果Yi,其Pi与Yi的内涵是“足够”明确的话,则解决问题主体就可以按照自己过去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开始寻找或开发设计使Pi指标达到或超过Pi指标预想结果Yi的方案。

但实际上,这种情况通常很少发生。

如果发生当然好!

例如对于一个过去解决过的问题又发生了,则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故伎重演!

这对于工程技术问题可以故伎重演,但对于经济社会、管理等领域的问题很难故伎重演。

6.2.1问题描述或解决N(P)问题描述未给出明确问题内涵的方法

从问题描述或“解决N(P)问题”本身的描述,并不能给我们“解决N(P)问题”提供更多的帮助。

如果我们对P={Pi}指标与对Pi指标设定的预想结果Y={Yi}的内涵描述不是“足够”明确的话,显然解决问题将无从下手。

因此,从问题描述直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困难的。

6.2.2Pi、Yi相互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

如果这些Pi指标之间或Yi之间可能存在某些关系(比如,某种数量关系或逻辑关系等)时,既要达到或超过多个Pi指标预想结果,又要满足这些关系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开发设计,将会非常困难。

换句话说,要通过“解决问题描述”解决所有子问题,达到解决最上级的问题是非常产困难的,除非解决问题主体已经解决过类似问题。

6.3解决问题等价目标与解决问题

6.3.1解决问题的等价目标

定义8(解决问题等价目标):

对于一个提出问题或研究项目名称所确定的N(P)问题,我们称解决问题主体“寻找或设计开发使指标P达到或超过指标P的预想结果Y的方案”为从N(P)问题导出的、解决N(P)问题的等价目标,简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记为T。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定义7(解决问题)相比较,定义8与定义7的主体描述部分只差“的过程”三个字。

由定义8,双引号中的描述语句正好符合示意公式

(2)的非方案式目标描述的简单语句结构(行为动词+对指标P的预想结果Y),是一个目标描述。

(1)目标描述主动词为“寻找或开发设计”;

(2)新定义一个指标P(S):

=S(方案);

(3)由于解决问题定义中已将“解决问题的方案”记为S,所以,这里对指标P(S):

=S(方案)的预想结果Y(S)(取值)为:

使指标P达到或超过指标P的预想结果的方案,即V[P(S)]=V(S)=Y(S)(隐含的现状为:

尚未达到或超过指标P的预想结果的方案)(“:

=”表示定义的意思)。

其中,“解决问题的方案”表示的是解决N(P)问题的方案,或者说是能够使指标P达到或超过指标P的预想结果的方案,而不是不能或无法使指标P达到或超过指标P的预想结果的方案。

在其他学科中,通常不将“方案”作为指标,而将方案(S)称作是对方法、技术、功能、功用、工程项目、逻辑、规范等的统称。

与市场营销方案、促销方案、某城市地铁方案等指标“方案”的预想结果取值类似,“寻找或设计开发使指标P达到或超过指标P的预想结果Y的方案”也是对指标“方案”的预想结果取值。

6.3.2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等价目标之间的关系

由一个提出的N(P)问题,解决N(P)问题是“寻找或开发设计使指标P(问题指标)达到或超过指标P的预想结果Y的方案S的过程”,从N(P)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是“寻找或开发设计使指标P(问题指标)达到或超过指标P的预想结果Y的方案S”。

由定义7与定义8,我们可以有以下结论:

解决问题等(本身是一个过程)价于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过程,或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过程等价于解决问题。

其中,实现的意思是使……成为(变为)现实或事实。

因此,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过程,是使“寻找或开发设计使P指标达到或超过P指标预想结果的方案(从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成为现实的过程。

从问题导出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定义,为我们将停留在大脑中的、对打算使P指标达到或超过P指标预想结果的实施行为提出了显性描述的要求。

我们之所以要显性地描述从问题导出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描述,因为将实施行为用适当的动词表达出来,比将这些实施行为停留人的大脑中更有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问题导出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过程,也是使停留在人大脑中对P指标预想结果打算采取行动的实施行为显性地表达出来的过程。

6.3.3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描述语句结构

解决问题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用已寻找到的、已经成熟的方法(方案)去解决一个再次出现的问题,二是开发设计一个新的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

对于一个已解决问题,一定是已经寻找到、或已开发设计出了一个方案,可以使P指标达到或超过P指标预想结果。

因此,解决一个已经解决过的问题,解决问题等价于“采用”某个方案来实现从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

对于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从问题导出解决问题的等价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解决问题等价目标而开展进一步的提出问题、进一步导出下一级解决问题等价目标,寻找到或设计开发出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方案,直至寻找到,或设计开发出上一级、直至最上级实现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方案。

对于一个已提出的N(P)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等价目标的定义(定义11),我们可以有下面两类从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描述的语句结构。

(1)在已经寻找到可以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案,或已经有解决某个问题的经验的条件时,(从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描述的语句结构(一,方案式目标描述):

采用……方案+动词(表达达到或超过)+对指标P设定的预想结果。

(6)

(2)在已经确认找不到现成的可以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案条件下,(从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描述的语句结构(二,非方案式目标描述):

开发设计(型)动词+对指标P设定的预想结果(的方案)(7)

其中,如果指标P,或P指标预想结果Y本身就表示了方法、技术、功能、性能、工程项目等内涵时,(4-2-2)中可省略“的方案”的描述。

7确定初始(整体性)问题和阐明问题

7.1初始(整体性)问题

对于一已经确定的论文题目,将题目最后的“研究、分析”等动词置换成“问题”二字(如果论文题目后面没有动词,则直接追加“问题”二字),则该问题就称为是初始问题,或整体性问题。

例如,论文题目为“渠道串货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分析”,则初始问题为“渠道串货对企业营销的影响问题”,论文题目为“篮球队员比赛协作绩效评价研究”,则初始问题为“篮球队员比赛协作绩效评价问题”。

以此类推。

初始问题的命名代表了待研究问题的范围,通常都具有大体、笼统和模糊的特性。

同时,初始问题通常也称为是整体性问题。

要从这些初始(整体性)问题直接去寻找、设计开发解决问题的(功能、技术、方法等)新的方案(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

7.2阐明问题

我们常说,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常言道,“问题阐明了(说清楚了),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因此,解决问题的基础是阐明问题。

或者说,首先得将问题的内涵界定清楚。

只有在内涵完全界定清楚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方案等。

那么,如何才能阐明问题呢?

我们首先给阐明问题一个定义,有了定义,我们就可以按照定义的内涵来阐明问题。

要特别注意的是,阐明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子问题扩展“超快”的过程。

7.2.1阐明问题的定义

定义9(阐明问题):

所谓阐明问题,是指解决问题主体:

(1)将从任何一个问题或初始的Q1(0)=N(P)问题出发,首先导出解决问题等价目标T(0)(可能为多个),界定指标P(0)的内涵。

其中,Q(0)={Q1(0),Q2(0),……},T(0)={T1(0),T2(0),……},P(0)={P1,P2,……};

需要注意的是,Qi(0)、Tj(0)、Pk都是集合概念。

(2)将T1(0)作为约束条件,从Q1(0)=N(P)问题或T1(0)提炼、联想或搜索所有显现或“隐含”指标P

(1)(多个)的下一级Q

(1)=N(P

(1))问题,从N(P

(1))问题导出解决N(P

(1))问题等价目标T

(1),界定指标P

(1)的内涵(P(0)≠P

(1))。

Q

(1)={Q

(1),Q

(2),……};

N(P

(1))={N(P

(1)),N(P

(2)),……};

T

(1)={T

(1),T

(2),……}。

P

(1)={P

(1),P

(2),……};

(3)将T

(1)作为约束条件,从Q

(1)=N(P

(1))问题或T1

(1)提炼、联想或搜索所有显现或“隐含”指标P

(2)(多个)的下一级Q

(2)=N(P

(2))问题,从N(P

(2))问题导出解决N(P

(2))问题等价目标T

(2),界定指标P

(2)的内涵(P(0)≠P

(1)≠P

(2))。

Q

(2)=Q(s)|s=2={Q(i,j)|C(i,j)=s=2;

i,j=1,2,3,……;

s表示Q相对于初始问题所处的层数}

N(P

(2))=N(P(s))|s=2={N(P(i,j))|C(i,j)=s=2;

s表示P相对于初始问题所处的层数}

T

(2)=T(s)|s=2={T(i,j)|C(i,j)=s=2;

s表示T相对于初始整体目标所处的层数};

P

(2)=P(s)|s=2={P(i,j)|C(i,j)=s=2;

s表示P相对于初始问题所处的层数};

……

为自下而上的寻找到,或开发设计出实现解决Q(s)(s=1,2,3……)问题等价目标T(s)(s=1,2,3……),直至最终实现解决Q1(0)=N(P)(初始)问题等价目标T1(0)提供内涵明确的行动对象的过程。

(1)对于任何一个N(P)问题,N(P)问题的内涵由对应所有下一级的子问题的内涵构成。

(2)界定指标P(0)、P

(1)、P

(2)……的内涵(P(0)≠P

(1)≠P

(2)),是阐明问题的基本内容。

(3)初始整体目标T1(0)的实现,通过自下而上的实现T(s)(s=1,2,3……)而实现。

7.2.2问题阐明判断准则

问题阐明判断准则:

基于解决问题主体的背景知识,如果解决问题主体已经找到或可以开发设计出实现从N(P)问题导出的解决问题等价目标T的方案,则问题已阐明,并可终止问题阐明过程;

否则,问题未阐明,需继续阐明问题过程,直至将问题阐明。

在寻找到,或开发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前,不能停止问题阐明过程。

问题阐明判断准则说明,一个对于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