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7844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

(3)假定政府支出和税收变动时,货币需求不受影响,再假定该经济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

用(a)增加政府购买(b)或减少税收(c)或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实现预算平衡)来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4.某经济社会对应利率4、6、8、10的投资量分别为200、160、120、80。

(1)求投资函数I=I(r);

(2)消费函数为C=0.8Y,求IS曲线。

5.某国企业在本国的总收益为200亿元,在外国的收益为50亿元;

该国国民在本国的劳动收入为120亿元,在外国的劳动收入为10亿元;

外国企业在该国的收益为80亿元,外国人在该国的劳动收入为12亿元。

求该国的GNP及GDP。

四、论述题

1.什么是奥肯定律?

为什么在我国会出现奥肯定律悖论(即经济快速增长,而失业率却上升)?

2.恩斯主义者关于实际工资刚性的主要解释。

参考答案

1.支出法: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是从国民支出的角度,按市场价格计算各部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即把整个社会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流量的价值总和。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把最终产品和劳务分为四类:

第一类,消费者个人购买的消费品和劳务价值,简称“消费”,用C表示。

主要包括:

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住房租金和生活劳务的支出;

第二类,购买各种资本品价值,简称“投资”,用I表示。

它除了包括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以外,还包括消费者个人购买住房的投资;

第三类,政府支出,用G表示。

它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用于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如:

政府在道路和导弹上的开支,用于教师和法官的劳务开支等;

第四类,净出口,即出口(以X表示)减去进口(以M表示),表示为X-M。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

以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公式为:

GNP=C+I+G+X-M

2.公债:

指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它不同于税收,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中央政府的债务称国债。

政府借债一般有短期债、中期债和长期债三种形式。

短期债一般通过出售国库券取得,主要进入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利息率较低,期限一般为3个月、6个月和1年三种。

中长期债一般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取得,期限1年以上5年以下的为中期债券,5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

美国长期债券最长的为40年。

中长期债券利息率也因时间长风险大而较高。

中长期债券是西方国家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市场)上最主要交易品种之一。

因此,政府公债的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

因此,公债也是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工具。

3.货币幻觉:

指价格变动或货币存量变动,而其他真实变量如实际收入、相对价格、实际利率以及包括实际现金余额在内的实际财富等皆未变动时,人们由于只注重名义价值的改变而改变对商品或劳务的供给和需求的一种心理错觉。

此时,人们不是对商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货币幻觉可能来自对币值的错误估计,从而货币幻觉是个人(或企业)的一种非理性抉择行为。

如果准确地估计到名义货币量的实际值,在其真实财富未变而只是名义收入变动,并且其嗜好、习惯等未改变时,经济主体是不会在供给(或需求)商品或劳务作出与原先不同的抉择的。

以工资为例,人们易于发觉绝对货币工资增减的变化,而较难发现物价水平的变动,当物价与工资按同一比例提高时,人们会把货币工资的增加视作实际工资的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使实际的消费水平上升。

这时我们就说存在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的另一个例子是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区别:

在存在正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只有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利率才是投资者现实地得到的利率水平,这种区别在决定投资支出时尤为重要。

4.摩擦性失业:

指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存在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而造成的,即由于经济中各种工作的性质和社会习惯以及劳动市场制度(如失业救济金)对工人与企业行为的影响所造成的。

摩擦性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是一样的。

自然失业率又被称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是指在该失业率上,流入和流出失业大军的人数是平衡的。

这也是上升的菲利普斯曲线上的一点,在该点上,预期通货膨胀等于实际通货膨胀。

周期性失业是超过摩擦性失业以上的失业部分,它出现在产出低于其充分就业水平的时候。

失业的持续时间是指一个人持续失业的平均时间长度。

5.浮动汇率制:

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浮动汇率制可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前者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决定;

后者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实行浮动汇率制有利于通过汇率的波动来调节经济,也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尤其是在中央银行的外汇与黄金储备不足以维持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实行浮动汇率对经济较为有利,同时也能取缔非法的外汇黑市交易。

但浮动汇率不利于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稳定,会加剧经济波动。

答: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

(1)支出法:

又叫产品支出法、产品流动法和最终产品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去向出发,把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所支出的货币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在计算中只能统计最终产品,不能统计中间产品。

可以用增值法,指计算生产各阶段上新增的价值总和。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大体包括下列四项,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商品和劳务净出口。

(2)收入法:

又叫所得法、要素支付法、要素收入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参与生产产品与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大致包括下列项目:

工资与薪金;

净利息;

租金收入;

利润包括公司利润和非公司利润;

企业税,即企业支付的税金,包括公司企业与非公司企业支付的税金;

资本折旧,为维持原有资本存量的支出;

误差调整,包括减去政府给企业的补助津贴、加上政府企业的盈余、企业的转移支付,存货价值的变化等。

(3)生产法:

也叫部门法,是按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所有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反映出国民收入的来源。

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服务业都要按合法计算,同时,按西方核算体系,卫生、教育、行政等部门也算在国民收入,把其获得的工资收入加总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4)常用的方法是收入法和支出法。

使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避免重复计算。

国民收入是一个流量,是以一定时间为条件的。

因此,在核算国民收入时,凡当期发生的其他时期的收入或支出均不应计入当期的国民收入。

例如本年度销售的上一年度积压商品的收入就不应计入本期的国民生产总值。

二是要区分名义国民收入和实际国民收入。

无论是GNP还是GDP,都是用货币来表示的,故有名义国民收入(货币国民收入)和实际国民收入之分。

名义国民收入是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

实际国民收入是经过价格指数折算的国民收入。

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折算指数。

图形分析:

实际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和利率。

收入上升,持有货币的需求上升;

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成本,利率越高,成本越大,货币需求越小。

L表示的实际余额需求可以表示为:

实际的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决定,

货币市场均衡,供给等于需求。

LM曲线:

h变小,斜率变大,纵轴的截距绝对值变大,只有与横轴的截距不变。

图1

如图1所示。

图中有两条斜率不同的LM曲线

,并且前者的斜率大于后者,说明前者对利率的敏感性比较低。

当货币供给量变动后,LM曲线发生变动,分别为:

由图1,明显看到△Y>

,对于相同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陡峭的LM曲线使得均衡的产出变动比平坦的LM曲线要大。

数学分析:

总需求方程为:

由上面的式子,直接可以得到要证明的结果。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均衡价格理论被用来作为解释汇率决定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说,汇率也像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外汇的供给和对外汇的需求所决定的,均衡汇率处于外汇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叉点上。

如果外汇的供给或者需求发生变化,那么汇率就会变化,并按照新的供求关系达到新的均衡点,如图2所示。

E点即为由外汇供给曲线

与外汇需求曲线

所决定的均衡点,

即为均衡汇率。

如果政府不对汇率进行干预,听任汇率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那么这样的汇率就成为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是通过外汇供给和需求的自发调节,最终实现均衡的。

但在固定汇率下,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外汇的供求状况使汇率保持在固定的数值上,即以维持固定汇率的办法来实现汇率的均衡。

当然,这种通过政府干预来维持固定汇率而实现的均衡汇率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图2 均衡汇率

答:

经济衰退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可以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原理如图2所示。

图3

假定经济最初处于由总需求曲线

和总供给曲线ASK的交点A所确定的充分就业状态,收入和价格水平分别为

总需求减少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到

,实际收入下降到

,价格水平下降到

假设签订的劳动合同为期1年,尽管厂商和个人都有理性预期,但必须到这一年的年末新的合同才要被重新签订,这意味着.ASK曲线并没有移动。

按照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如果政府在衰退时采取刺激需求的政策使总需求曲线从

回复到原来的

的位置,或抵消外部冲击使总需求曲线不从

移动到

因为ASK曲线没有移动,从而上述稳定化政策是必要的。

解:

(1)资产市场均衡的条件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即:

M

/P=M/P,

所以有:

r

=0.01+0.00001Y

当Y=1000时,r

=0.02;

当Y=2000时,r

=0.03;

LM曲线的方程:

=0.01+0.00001Y;

(2)当M=2000时,LM曲线的方程为:

=0.00001Y

=0.01;

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是使LM曲线向右下方平行移动。

(1)剑桥方程式为:

此处的PY即相当于本题的GDP值,所以有:

=0.5;

它意味着公众拥有现金与GDP的比为50%。

当GDP增加时,货币存量增加为:

=0.5×

50=25;

此时的货币存量为:

=200+25=225;

(2)货币供给量因乘数信用创造,而使货币供给量为基础货币的若干倍,即:

M=乘数×

基础货币量=

当现金支付准备率为1%时,有:

(亿元)

Marshellk值为:

当支付准备金率为2%时,货币供给量M为:

此时Marshellk值为:

(1)由:

得均衡收入为:

Y0=

(2)投资乘数KI=

政府购买乘数Kg=KI=2.5;

税收乘数Kt=

转移支付乘数Ktr=

=1.5;

平衡预算乘数Kb=Kg+Kt=2.5-1.5=1;

(3)由已知,当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时,收入需增加:

△Y=1200-1040=160(亿美元);

(a)采用增加政府购买的方式,则△Y=Kg·

△G

故政府购买需增加:

△G=△Y/Kg=160/2.5=64(亿美元)

(b)采用减税的方式,则△Y=Kt·

△T

故税收应变动:

△T=△Y/Kt=160÷

(-1.5)=-166.7(亿美元)

即减税166.7亿美元。

(c)采用增加政府购买与增加税收同等数额的方式,故需增加政府购买与增加税收:

△G=△T=△Y/Kb=160÷

1=160(亿美元)。

(1)设投资函数为线性形式:

由已知条件r=4时I=200及r=6时I=160代入①式得方程组:

200=

160=

解方程组得:

=-20

=280

所以,该经济社会的投资函数为:

I=280-20r

(2)储蓄函数可由消费函数导出:

S=Y-C

=Y-0.8Y

=0.2Y

均衡条件为:

S=0.2Y

I=S

由此得到:

Y=1400-100r②

或:

r=14-

②或③式即为IS曲线。

5.某国企业在本国的总收益为200亿元,在外国的收益为50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GNP反映的是国民归属概念,所有国民无论在国内、国外的收入都计算在内,而所有非本国国民,无论在国内、国外的收入都不计算在内。

所以:

GNP=本国企业在国内的收益十本国企业在国外的收益+本国人在国内的收入

+本国人在国外的收入

=200+50+120+10

=380(亿元)

而GDP是地域所属概念,凡是在本国国内的收入(无论是否属于本国的企业及个人)都计算在内,凡是不在国内的收入(无论是否属于本国的企业或个人)都不计算在内。

GDP=本国企业在国内的收入+本国人在国内的收入+外国企业在国内的收益

+外国人在国内的收入

=200+120+80+12

=412(亿元)

(1)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

y—y*=-a(u-u*)

式中y代表现时的实际GDP的增长率,y*代表潜在GDP的增长率,“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代表自然失业率,a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

该式的含义为:

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

(2)奥肯定律悖论是指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却没有增加多少,就业水平也没有大的提高,失业率也没有降低,甚至反而有所上升的现象。

奥肯定律悖论与奥肯定律所描述的现象相反的一种情形。

在中国出现了与奥肯定律相背的现象:

当中国正在为经济增长欢呼时,却发现失业率也在增长,学者便用奥肯定律悖论来描述此现象。

我国目前出现奥肯定律悖论的原因是:

①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完善,劳动力价格对于劳动力供求数量的影响还有很多的约束条件的限制,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变动关系要研究我国失业或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必须明确目前的失业或就业统计的出处,这些统计的意义及这些统计的可靠性。

就失业来讲,目前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仅具有官方颁布的意义,以至于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在这种体制之下,国家的宏观经济波动主要影响到隐性失业率,而显性失业率的变化则与经济增长率关系不大,也就是说经济总量的增长不一定会自动的减轻中国的就业压力,降低失业率。

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奥肯定律”说明,经济增长率与城镇失业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市场的成熟意味着劳动者在法律的保护下,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自由的买卖劳动力,价格参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劳动力的供求数量产生直接的作用,直接影响失业率。

目前,中国经济的特殊情况是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新现象。

在这种转变中,我国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完善,劳动力价格对于劳动力供求数量的影响还有很多的约束条件的限制,具体体现在:

第一、我国的户籍制度依然是目前影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主要因素。

虽然户籍制度已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与粮食供应挂钩,但在很大程度上对人口流动形成一种限制。

第二、城镇隐性失业无法准确的衡量。

国有企业改革和其他企业破产导致失业人口继续增加,这是转型社会必须支付的相应社会改革成本。

第三、更大的就业压力体现在涌入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镇有限就业岗位的挤占,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的劳动大都由成本更低的农民工所补充,农民进城导致劳动供给总量大于需求。

城市居民就业条件比较高,城市就业率降低。

②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积极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即政府的公共投资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私人经济“挤出效应”明显,进一步扭曲“奥肯定律”。

众所周知,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分别是:

消费、投资、进出口。

由于自1998年以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出口增长趋缓,我国经济“七上八下”的增长速度只能依靠投资的拉动,而在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投资是财政的市政性固定资产投资。

公共领域的大量投资在短期内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公共支出对私人领域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很明显。

现有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存在不合理性。

高税负、严征管的税收政策必然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延缓企业的发展速度,“增税加增支”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挤出效应”的负面影响。

③“奥肯定律”的悖论是我国改型时期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的背后隐含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深刻矛盾。

2.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实际工资刚性的主要解释。

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实际工资刚性的主要解释有以下几种:

(1)最低工资法

一些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最低工资法的存在是实际工资刚性的原因之一。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西方各国都规定了最低工资水平,这就使得实际工资难以下降到均衡水平。

对大多数劳动者而言,因为他们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最低工资法规定的水平,所以最低工资法对他们没有影响,但是对于某些技能和经验较差的劳动者而言,最低工资水平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工资水平,从而使企业对他们的需求量下降。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最低工资对青年人的失业影响最大。

青年人的均衡工资比较低,一方面是由于青年人往往是劳动人口中技能和经验比较低的群体,因此他们的劳动边际产品较低,同时企业对青年人在职培训方面的投资是对其较低工资的一种补偿,因此,最低工资法往往会对青年人的工资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国外的经验研究表明。

最低工资水平提高10%,青年人的就业数量就会降低1%~3%。

但是,最低工资法对实际工资刚性的解释并不是十分有力的。

因为受到最低工资影响的工人在西方国家并不占多数。

另外,由于最低工资法规定的最低工资一般是名义工资,所以最低工资法的存在至多可以解释名义工资刚性,而不能解释实际工资刚性。

(2)长期工资合同

工资刚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建立在劳动市场中企业和工人长期关系的基础上的。

绝大多数工人认为他们现在的工作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包括工资在内的工作条件都可以定期谈判,而不是每天、每时每刻都进行谈判。

在通货膨胀较低时期,一般是谈名义工资,并规定加班或延长劳动时间时要支付的更高的工资率。

另外,对于长期的工资合同,为保证谈判时的实际工资水平,合同中规定的名义工资一般是根据通货膨胀情况而相应调整的。

根据通货膨胀情况而相应调整的长期工资合同可以较好地解释实际工资刚性。

(3)内部人与外部人模型

工会力量的存在是实际工资刚性的另一个原因。

当工会代表劳动者集体与企业就工资水平谈判时,其讨价还价的能力较强,这样,工人的工资水平就不是由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而是由集体谈判的结果决定,工资水平往往高于均衡的工资水平,使得企业减少对劳动者的雇用量。

工会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可以用“内部人-外部人”模型进行描述。

所谓内部人是指企业内部已经就业的工人,外部人是指企业外部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

由于工会的存在,内部人在工资决定上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为对企业而言,解雇已经就业的内部人和雇用外部人都有较大的成本,解雇内部人需要根据原先的合同条款做出一定的赔偿,如支付一定的补偿工资:

雇用外部人会发生相应的搜寻成本、面试、考核成本以及培训成本。

另外,内部人已经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干中学积累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经验,要使外部人完全替代内部人,企业还必须投入较大的成本。

当工会代表内部人与企业谈判工资合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