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7854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传染病学

英文名称:

Lemology

课程编码:

YXZB4210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

总学时:

39

 总学分:

1

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

诊断学病理生理

开课院系:

医学院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可单个发病,也可群体发病。

传染病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

历史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对人类造成很大灾害,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引下,很多传染病和寄生得到控制。

但有些传染病仍然广泛存在,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性腹泻等。

本课程是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传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传染病临床诊疗基本能力;同时为加速控制、消灭某些传染病打下基础,使国民整体健康素质得到提高。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总论

前言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定义。

二、传染病学的范畴,它与其它邻近科学的关系。

三、传染病学的发展和我国的传染病学成就。

知识点:

一、传染病学的定义、任务、范围。

二、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范畴。

重点: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概念。

难点: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教学内容:

一、构成感染的二个基本因素。

病原体(数量、毒力、侵袭力、变异性),人体免疫反应(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反应)分别在感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感染的形式(首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继发性感染等)。

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知识点:

一、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二、感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

重点:

感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

难点:

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的鉴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

二、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三种的方式。

知识点:

组织损伤的三种方式。

重点:

引起组织损伤三种方式的具体机制。

难点:

免疫机制在组织损伤中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知识点:

一、传染源包括的4个方面。

二、传染途径的形式。

重点: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难点:

传染源包括的4个方面。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2、病情发展中的特殊表现:

发热、发疹、规律性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知识点: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二、急性传染病疾病发展过程的阶段。

三、常见发疹性疾病发热与出疹的时间。

重点: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难点:

急性传染病疾病发展过程的阶段。

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诊断的三个方面的资料(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二、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综合治疗,即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

三、传染病的预防。

知识点:

一、传染病诊断的三个方面的资料。

二、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的疾病。

三、隔离的种类。

重点: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的疾病。

难点:

隔离的种类。

第二章:

病毒性肝炎

教学内容:

一、概述: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

二、病原学: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特点;抗原抗体系统。

简要介绍庚、TTV型病毒。

三、流行病学。

分别介绍各型病毒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分布及季节性等。

四、预防:

各型的综合预防措施及主导措施。

五、发病机理:

甲、乙两型病毒性肝炎各自的发病机理。

免疫反应所起的作用。

简介丙、丁、戊型发病机理。

六、病理变化:

共同特点;各临床型的特点。

七、临床表现:

潜伏期(甲、乙、丙、戊型)临床分型。

各临床型的主要表现。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及判断。

病原学检测及其意义。

其他检测评价。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综合诊断的依据。

血清免疫学检测在诊断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主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胆系统疾患进行鉴别。

九、治疗:

休息、饮食营养的掌握原则,“保肝”药物,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改善微循环,抗纤维化及中医中药疗法等的应用及评价。

避免乱用药物。

重型肝炎的治疗要点。

知识点:

一、病毒分型及临床分型,各型的特点。

二、各型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

三、肝功能中常用检测项目的意义。

四、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病原诊断、病理学诊断及临床诊断。

五、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重型肝炎的治疗要点,慢乙肝、丙肝抗病毒治疗要点。

重点:

一、病毒分型及临床分型,各型的特点。

二、各型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及重型肝炎的治疗要点。

难点:

各型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

第三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二、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病毒学说、免疫学说。

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积于组织,引起免疫病理损伤,导致低血压、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伤引起组织、器官的充血、出血、变性甚至坏死。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病程各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可两期交叉重叠。

临床分型(轻、中、重、极重)、并发症。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本病应与急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及肾脏疾病相鉴别。

五、治疗:

发热期的治疗(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预防DIC);低血压期的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中毒症状);少尿期的治疗(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多尿期的治疗(补充液体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预防继发感染)。

六、预防:

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措施。

知识点:

一、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

三、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四、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诊治原则。

重点:

一、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二、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五期临床表现。

三、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诊治原则。

难点:

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第四章:

艾滋病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

HIV属逆转录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以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对HIV普遍易感。

三、发病机制:

CD4+T细胞受损的方式及表现(免疫细胞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机会感染及肿瘤。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临床分期(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机会感染及肿瘤(呼吸、消化、内分泌、中枢神经、血液系统、眼部、皮肤粘膜感染及肿瘤)。

五、实验室检查:

HIV抗体检查(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法为初筛,蛋白印迹法及固相放射免疫沉淀试验进行确诊);或病毒分离;免疫学检查(T细胞绝对计数、CD4+T细胞计数)。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高危因素,血清学和病毒学确诊,目前以血清学确诊为主。

本病应与结核、结缔组织病、血液病相鉴别。

七、治疗:

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叠氮脱氧胸苷、双脱氧肌苷、双脱氧胞苷)、中医中药治疗。

八、预防:

宣传教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疫苗研制。

知识点:

一、艾滋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三、艾滋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重点:

一、艾滋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

二、艾滋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难点:

发病机制:

CD4+T细胞受损的方式及表现(免疫细胞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机会感染及肿瘤。

第五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内容: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念。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动物传染源尤其是猪的重要性。

蚊为传播媒介及储存宿主,人为临时储存宿主)。

多见于儿童,隐性感染率高;乙脑呈季节性流行,感染后获持久的免疫力。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病毒侵入及中枢神经病变。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典型分期:

①初期:

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及抽搐。

②极期:

发热,意识障碍,惊厥,抽搐,呼吸衰竭,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③恢复期。

④后遗症期。

五、临床类型:

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暴发型)。

六、实验室检查:

血象,脑脊液,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仅在一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检测。

七、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季节性、儿童常见;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八、鉴别诊断:

中毒性菌痢,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其它病毒性脑炎等相鉴别。

九、治疗:

一般治疗:

良好的护理,降温,水电解质平衡和能量供给;对症治疗:

高热,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脑水肿,颅高压的处理;恢复期后遗症的处理。

知识点:

一、掌握乙脑极期的主要表现。

二、治疗原则及病理特点。

重点:

一、传染源、传播途径。

二、极期的主要表现。

难点:

一、发病机制。

二、与中毒型菌痢的鉴别。

第六章:

狂犬病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狂犬病病毒的特性,“野毒株”与“固定毒株”的区别),流行病学(主要传染源是病犬,经病犬咬伤,带毒唾液污染伤口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咬伤后的发病率)。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毒对神经系统的亲和力,其侵入和排出途径。

恐水、呼吸围难、吞咽困难的发生原理。

脑及脊髓的主要病理变化。

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的发现及重要意义。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各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的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检查:

血、尿和脑脊液,免疫学试验,病毒分离,内基小体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病犬咬伤史和典型症状,病毒分离、内基小体检出、中和抗体效价、动物接种和免疫学检测阳性结果在诊断中的价值。

本病应与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脑炎、狂犬疫苗接种后反应及类狂犬病性癔病等鉴别。

六、治疗:

对症治疗。

维护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的重要性。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纠正。

七、预防:

正常犬的管理。

病犬及病猫的捕杀。

咬人犬及猫的观察。

伤口合理处理的重要性。

狂犬疫苗及高价免疫血清联合应用的指征。

预防接种的适应证。

知识点:

一、掌握狂犬病咬伤后的处理措施。

二、狂犬病的发病机制、各期临床表现。

三、狂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四、狂犬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及流行特征。

重点:

一、掌握狂犬病咬伤后的处理措施。

二、狂犬病的发病机制、各期临床表现。

难点: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第七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的特点,流行菌株的类型。

二、流行病学: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直接传播,普遍易感,有明显季节性流行(3月~4月为高峰)。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病原体侵入后是否发病及病情轻重,既与细菌的数量和毒力有关,更主要是与人体免疫状态、防御功能有关。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3天。

1、普通型

①前驱期。

②败血症期:

此期重要体征是皮肤粘膜瘀斑瘀点。

③脑膜炎期:

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④恢复期。

2、暴发型:

起病骤,病凶险,病死率高。

①休克型:

主要表现为DIC、循环衰竭。

②脑膜脑炎型:

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

③混合型。

3、轻型流脑病变特点,婴幼儿流脑的特点,老年流脑的特点。

五、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高)。

脑脊液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呈化脓性改变。

细菌学检查(涂片、培养)。

免疫学检查。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

应与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鉴别。

七、治疗

1、普通型

①一般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

②病原治疗:

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氯霉素、磺胺药。

③对症处理:

降温、脱水。

2、暴发型

①休克型:

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

迅速纠正休克。

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应用肝素抗DIC治疗。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②脑膜脑炎型:

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

脱水治疗防止脑疝。

肾腺皮质激素。

呼吸兴奋剂、降温和镇静。

八、预防:

隔离及带菌者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

菌苗注射及药物预防的效果。

知识点:

一、典型病例各期的临床特点。

二、暴发型流脑的治疗原则。

三、脑脊液改变及其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

重点:

一、典型病例各期的临床特点。

二、普通型治疗的首选药物;暴发型流脑的治疗。

难点:

脑膜炎球菌的特性、分型、

第八章:

伤寒

教学内容:

一、概述:

简要介绍伤寒的概念、病变性质、病变部位、临床表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原体:

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属),属G-。

①致病作用:

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②抗原性: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表面Vi抗原(可产生相应抗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

3、发病机制。

三、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1、基本病变──急性增生性炎伤寒细胞伤寒小结(伤寒肉芽肿):

由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

2、肠道病变

①部位:

最常见于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②分期:

髓样肿胀期(病程第1w);坏死期(病程第2w);溃疡期(病程第3w);愈合期(病程第4w)。

③其它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肿大,骨髓增生,伤寒小结形成,可伴灶性坏死。

④其它脏器。

四、并发症:

1、肠出血:

常见,发生于溃疡期。

2、肠穿孔:

最严重。

五、治疗原则。

知识点:

一、伤寒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伤寒的结局和并发症。

三、伤寒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重点:

伤寒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中又以肠道病变为其重点。

难点:

伤寒的发病机制。

第九章:

细菌性痢疾

教学内容:

一、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及急性菌痢的病原学治疗。

二、各型菌痢的治疗,特别是中毒型菌痢的抢救治疗;急性菌痢及中毒性菌痢的发病机制。

三、本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各型菌痢的基本病理改变、当前流行菌株的耐药情况及预防措施。

知识点:

一、菌痢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特征。

二、临床表现,特别是急性和中毒型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特点,临床分型。

三、实验室检查,其中突出掌握大便常规的特点。

四、菌痢病原治疗的药物。

重点:

一、急性和中毒型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的要点。

二、菌痢的治疗、中毒型菌痢高热、惊厥的对症处理,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的抢救。

难点:

菌痢的发病机制。

第十章:

呼吸道传染病

第一节:

麻疹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

麻疹病毒的特点、抵抗力及抗体系统。

三、流行病学: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通过飞沫传播。

病后具持久的免疫力。

发病年龄的后移现象。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侵入途径及发病过程。

两次病毒血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特征性组织病变—多核巨细胞形成。

呼吸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

典型的临床三期过程。

不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重要的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脑炎及心力衰竭。

六、实验室检查:

早期鼻咽及颊粘膜涂片查多核巨细胞,鼻咽分泌物及血液作病毒分离。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应与风疹、药疹等鉴别。

八、预后:

单纯麻疹良好。

有并发症者较差。

九、治疗:

一般及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为主。

十、预防:

呼吸道隔离,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用。

知识点:

一、麻疹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

二、熟悉病原学、重要的并发症、实验室检查特点。

重点:

麻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防治方法。

难点:

麻疹早期诊断及出疹期皮疹的鉴别。

第二节:

流行性腮腺炎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

病毒的特点。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病毒入侵部位、病毒血症。

病毒在腮腺中的增殖复制。

第二次病毒血症。

累及器官、腮腺非化脓性炎症病理特征。

其它受累器官病变。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

全身感染症状。

腮腺肿胀触痛、腮腺管口红肿。

六、并发症:

睾丸炎、脑膜脑炎、胰腺炎等。

七、实验室检查:

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和血凝抑制试验)、病毒分离(唾液、血、脑脊液、尿)。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接触史、腮腺肿大的特征。

与化脓性腮腺炎、颈和耳前淋巴结炎、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和脑膜脑炎的鉴别。

知识点:

一、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

二、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重点:

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防治方法。

难点:

流行性腮腺炎的早期诊断及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诊断——脑脊液检查。

第三节:

水痘和带状疱疹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

病毒的特点。

二、流行病学:

病人为唯一的传染源,经飞沫与接触传播。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首次感染为水痘,潜在性感染的再激活引起带状疱疹,病变部位及特征。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水痘皮疹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发展过程。

带状疱疹的部位及形态特征。

五、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疱疹材料直接镜检及电镜检查,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查和病毒DNA检测。

六、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皮疹的特点。

七、治疗:

对症与支持疗法,局部皮损的处理,早期抗病毒治疗。

知识点:

一.水痘和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二、本病的治疗原则。

重点:

本病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

难点:

本病与丘疹样荨麻疹、脓疱疹、单纯疱疹、手足口病等的鉴别。

第四节:

猩红热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特点及其分型。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飞沫传播为主,流行特点。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中毒性、化脓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的发生原理,累及器官的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典型的临床特征,非典型表现。

五、并发症:

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等。

六、实验室检查:

血象,细菌培养,尿的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接触史,临床特点,病原学检查。

应与猩红热样皮疹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疹、风疹及其他咽峡炎鉴别。

八、治疗:

病原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的适应症。

一般治疗,并发症的治疗。

九、预防:

病人及接触者的管理,药物预防的适应症。

知识点:

猩红热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重点:

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

难点:

本病与其他咽峡炎及其他发疹性疾病的鉴别。

第十一章:

感染性休克

教学内容:

一、病因:

引起感染性休克的病原微生物:

常见为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菌和病毒也可引起感染性休克。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综合结果。

1、微循环障碍:

①缺血缺氧期;②淤血缺氧期;③微循环衰竭期。

2、休克的细胞与分子水平发病机制。

3、休克的代谢改变。

4、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三、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

2、休克发展期;

3、休克晚期。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病原学检查

3、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4、酸碱平衡的血液生化检查

5、血生化检查

6、血液流变学检查和有关DIC的检查

7、心电图、X线以及B超等检查

五、诊断:

必须具备感染和休克综合征这两个条件

1、感染依据:

大多数可找到感染灶。

2、休克的诊断:

①体温骤升或骤降。

②神志的改变。

③皮肤与甲皱微循环的改变。

④血压变化。

六、鉴别诊断:

应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鉴别。

七、治疗:

休克的治疗应是综合性的,包括抗感染和抗休克两方面:

1、病因治疗:

可根据临床表现,原发病灶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因,积极迅速控制感染。

抗生素使用原则①选用广谱、高效杀菌剂静脉联合用药。

②在有效抗菌治疗下,可短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

2、抗休克治疗①补充血容量。

②纠正酸中毒。

③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④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⑤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得。

⑥其他。

知识点:

一、感染性休克的病因。

二、感染性休克发病机制与病理。

三、感染性休克三期的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休克的治疗。

重点:

一、感染性休克的定义及病因。

二、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难点: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第十二章:

炭疽

教学内容:

一、流行病学特征。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治疗。

知识点:

一、临床分型。

二、病原治疗的药物。

重点:

临床表现。

难点:

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第十三章:

布氏菌病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

布氏杆菌的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

二、流行病学:

国内流行情况,主要传染源为病畜,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易感人群。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细菌、毒素以及变态反应均不同程度地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四、临床表现

各期各型(亚临床感染、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复发、局灶性感染)的临床特征。

五、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血常规、血清学、病原学检查。

六、鉴别诊断:

与伤寒、副伤寒、风湿热、肺结核、疟疾等鉴别。

七、治疗:

急性和亚急性感染采用对症治疗、一般治疗和病原学治疗(不同人群选择不同抗菌药物),慢性感染采用病原治疗、脱敏治疗、对症治疗。

八、预防:

针对三环节的措施。

知识点:

一、布氏菌病的概念

二、病原学、流行病学

三、各期各型的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与预防

重点:

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难点:

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二)实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见《传染病学》实验教学大纲

四、课程教学要求及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病例分析、临床见习、病例讨论等多样化方式,引导学生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2.作业及见习环节:

(1)大课讲课中根据内容,可适当的布置课后作业及需要预习的内容。

(2)在见习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查看病人,问病史及查体,典型体征让学生体验,比如皮疹、腹水征、脾大等,并针对所学疾病的病案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临床诊治思维能力。

3.考试采用闭卷、平日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闭卷部分的考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多种形式。

考核形式:

平时成绩10%,期末成绩占90%。

五、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习题

见习

讨论

合计

第1章

总论

4

3

7

第2章

病毒性肝炎

6

6

12

第3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

2

3

5

第4章

艾滋病

2

2

第5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1

1

第6章

狂犬病

1

1

第7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

1

第8章

伤寒

1

1

第9章

细菌性痢疾

1

1

第10章

呼吸道传染病

2

3

5

第11章

感染性休克

2

2

等12章

炭疽

1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