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7865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docx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减少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

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

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教材在介绍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时,提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气中出现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烃化合物,而这种成分可以导致臭氧总量的减少,大气中这些微量成分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

由于本节教材使大气环境这个单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大气中各组成成分对大气热状况、大气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将结论描述出来,至于作用机理留待后面相关章节进行解决。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

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

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

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

记得。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

师:

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板书)褶皱山

[教师精讲]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

师:

褶皱是怎样形成的?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

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

对。

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

如何区别它们?

生:

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

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

(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师:

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

生(看书):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

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师:

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

生:

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

师:

很好。

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

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p80活动。

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

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

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

生:

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

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

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

很好!

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

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

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

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

师:

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

(板书)

(二)断块山

(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

师:

根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

“断层”和“断裂”一样吗?

生:

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破碎,这只是断裂。

如果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

师:

非常好!

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

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

师:

对!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

师:

华山、泰山都是中国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

生:

华山——“险”,泰山——“雄”。

师:

很好,说明大家知识面很宽。

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耸立在谷地和平原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的断块山。

(活动探究)

(p81活动,地质构造是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需教师作以说明)

(地质构造:

由地壳的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

(出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较少有绵长的山脉,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比较陡峻、挺拔。

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在较宽的河谷地带往往形成山区主要的居民点和农耕区。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

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设置

教师: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

学生:

(读图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师:

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对,就是气候。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

教师: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

学生回答预设:

气温和降水。

教师: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

可是他这次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次怎么不冷呢?

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

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预设: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教师:

同学们可以通过生活实际得出刚才的结论,让我们从地图上验证一下我们刚才的发现。

出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地图要首先读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

先读图名,左边这幅图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代表的是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右边的图为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代表的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的分布。

教师:

读图的第二步是读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

读图例。

教师:

通过读图例,我们可以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范围。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读图的第三步──根据问题,提取信息。

【设计意图:

回顾读图方法。

教师:

请同学们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问题。

(问题1)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图-有几条等温线?

每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

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预设:

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

教师:

请大家找到一条特殊的等温线──0℃等温线,它有着重要意义:

冬季这条线以北,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结冰,而这条线以南,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

让我们来看一下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学生回答预设:

从图上可以看到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教师:

(问题2)1月的最低平均气温是多少?

分布在哪?

平均气温是多少?

分布在哪?

学生回答预设:

最低气温为-28℃以下,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

气温大概是16℃以上,分布在海南岛及台湾岛南部。

教师:

(问题3)1月南北温差是多少?

学生回答预设:

50℃左右

教师:

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我国7月份的平均气温的分布。

【设计意图:

带领学生读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师

问题1:

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图-有几条等温线?

除了28℃等温线外,以8℃为间隔的等温线有几条?

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说明什么呢?

──气温变化并不剧烈。

问题2:

7月的气温是多少?

分布在哪?

──温度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

这时16℃以上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低温区在哪呢?

──青藏高原。

问题3:

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读图任务。

讲授新课──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知道我国的温度带

教师:

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

咱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

(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

出示温度带划分表。

学生回答预设:

根据看到的每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

教师:

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和哪条线很相近呢?

学生回答预设:

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

既然农业生产是我们划分温度带的依据,让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和代表性农产品。

学生:

为不同温度带选择适当熟制,识别水果产地。

【设计意图: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地理与教材中的地理联系起来。

教师:

我们特别容易把温度带和热量带(地球上的五带)混在一起,请大家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预设:

五带是热量带,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度来划分;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作物品种、作物的熟制相关。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4

《中国人口》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

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

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

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

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

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体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

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

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

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公元0年----公元2000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

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变

1990-2005化变慢,原因:

计划生育

d.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

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复习:

比较中、俄、美、世界。

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展示人口密度图归纳总结:

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

探究

1.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国情→国策

3、国策:

计划生育

二、人口分布不均:

东多西少

这篇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中国人口》说课稿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初二地理中考复习教案5

辽阔的疆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

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

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

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

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

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

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

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

”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

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

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

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

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

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

东临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

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

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

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

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

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

(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

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

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

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

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

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

(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

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

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五、练习巩固

1我国南北跨______很广,约_____度,大部分位于____纬度地区,属于____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_____带,没有____带.

2我国西部深入_______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的大洋_______洋,有众多的_______和______,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下列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

2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本初子午线

3我国东临哪个洋()

A印度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太平洋

4中国是一个()国家

A岛国B大陆国C海陆兼备D半岛国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通过读图分析了解到我国疆域十分辽阔,知道领土四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