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7911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docx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答: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

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答:

构造地质学(广义):

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及其成因机制,以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常是其它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构造地质学(狭义):

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

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答:

石油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结构,建造方面,也包括变形,改造方面。

石油地质构造研究是石油地质研究的一根重要支柱,是评价油气远景不可缺少的依据,构造变形和演化是成藏和保存的一个控制因素。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答:

层理:

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变化所显现出来一种成层构造。

地层:

是指同一个地质时代的岩层组合。

岩层:

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层面(顶、底)限制的岩性大致相同的层状岩体。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答:

海侵层位在垂向剖面中表现为由下向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所反映的沉积环境由浅水到深水,由氧化到还原,海退层位与此相反。

海侵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地质界限超过老地层,并盖在其上,形成超覆不整合,海退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分布面积比老地层小。

3、什么是原始倾斜?

答:

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岩层倾斜叫做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答:

同一沉积岩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物源供应与沉积环境的不同,常在横向上出现岩性变化,称为横向变化;相反,岩性相同的岩层,也可能不是同一岩层,可能是同一岩层的综合体,包括了相当长的时代,这种现象叫做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答:

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中的表现为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沟谷处V尖指向上游;

2)地层一般向上变新;

3)厚度h=顶底界线高差;

4)露头宽度(a)=h(厚度)/tgß(坡度)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答:

岩层产状三要素为:

走向、倾向和倾角。

走向:

面状构造与水平面的交线两端所指的方向。

倾向:

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

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答:

视倾向:

截面的走向。

视倾角:

面状构造与截面交线与视倾向的夹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间的关系:

tgβ=cosωtgα,α为真倾角,β为视倾角。

3、“V”字形法则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是什么?

答:

按照倾斜岩层产状与地面坡向坡度的关系,“V”字形法则包含三种情况:

1)相反相同:

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反。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曲率较小。

2)相同相反:

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角大于地形坡度。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3)相同相同:

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角小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曲率较大。

应用条件:

“V”字形法则也适用于其它比较平整的地质界面。

如断层面,不整合面等。

使用“V字形法则时,要注意两点。

1)倾斜岩层的走向与沟谷延伸方向平行时,不符合“V”字形法则。

2)“V”字形法则对于填绘和阅读分析大比例尺地质图有指导意义。

在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上,其反映不明显。

三、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答:

层理标志:

递变层理和斜层理。

层面标志:

波痕、泥裂、雨痕、底面印模等。

生物标志:

植物根系、贝壳类化石、叠层石等。

冲刷槽和冲刷印模。

同生变形:

滑移作用产生变形、差异负荷压实作用和异常孔隙压力作用。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答:

真厚度(h):

顶底面之间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H):

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距离

二者的关系:

h=H×cosα

视厚度:

不垂直于走向的剖面上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答:

岩层的厚度就是该岩层顶面和底面标高之差。

在岩层厚度和倾角不变的情况下,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地面坡度以及岩层倾向与坡向的关系。

在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不变的情况下,其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倾角大小和倾角与坡角之间的关系。

四、

1、整合与不整合反映在地壳运动性质上有何不同?

答:

整合接触:

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产状基本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一致或递变。

它们是在地壳相对稳定情况下缓慢下降接受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

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

缺失了一个阶或一个段的地层才能确定不整合。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有何异同?

答: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由两套平行的沉积岩形成的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平行,但因时代间断而地层缺失。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为: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

年轻沉积岩层覆盖于褶皱或掀斜的早期地层之上而形成的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不仅有地层缺失,而且产状不同。

褶皱形式和变形强弱程度、断裂构造发育程度和性质不同,变质程度和岩浆活动存在明显差异。

上覆地层的底面切过下伏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界面。

形成过程:

沉降、沉积-变形与隆升、剥蚀-沉降、沉积。

3、嵌入不整合、超覆不整合,非整合各指什么?

答:

嵌入不整合:

不整合面在局部地方凹凸不平,致使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均与之呈截交关系,这种接触关系可以成为嵌入不整合。

超覆不整合:

由于水侵作用,在海(湖)盆地的边缘地带,使越来越新的地层直接覆于剥蚀面之上而形成的新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非整合(国内也称为角度不整合):

层状沉积岩覆盖于侵入岩和深变质岩形成的剥蚀面上而形成的不整合关系。

代表较深或时间较长的剥蚀期。

4、何为古潜山?

答:

古潜山与潜山的涵义是相同的,是指由古老的岩石组成的、被后期的沉积地层所覆盖的山。

即较老地层组成的地形突起(基岩突起)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之后下降埋藏,上覆有较年轻地层沉积。

5、哪些标志可用于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答:

1)地层标志:

时代、岩性、古生物

2)地层产状的不同

3)古风化壳、底砾岩

4)变形特征

5)变质和岩浆岩特征

6)同位素年龄资料的依据

6、怎样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答:

形成时代指不整合面上下地层间缺失地层的时代,即下伏最年轻地层到上覆最老地层的时代。

7、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

不整合面以下可以形成剥蚀不整合圈闭,不整合面之上可以形成超覆不整合圈闭,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和透镜体圈闭。

第三章

一、

1、什么是内力?

其与外力有何关系?

答:

内力:

是指同一物体内部各质点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内力又可分为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我们规定物体未受外力作用时的内力(即固有内力)为零,物体受外力作用时的内力改变量(即附加内力)称为内力。

当物体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内部便产生与外力作用相抗衡的内力,与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什么是应力?

分为几种?

怎样确定其正负?

答:

应力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它表示内力的强度。

据应力的性质、方向和作用面的关系,可分为:

合应力、正应力、主应力等。

习惯上,构造地质学规定:

压应力为正;逆时针的剪应力为正,顺时针的剪应力为负。

3、一点的应力状态可用哪几个应力分量来表示?

为什么?

答:

一点的应力状态可用六个独立的应力分量:

σx,σy,σz,τxy,τyz,τzx来表示,也可以用三个主应力σ1,σ2,σ3来表示。

4、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公式怎样应用?

怎样确定α值?

答:

平面应力状态是指微小六面体在平面上只受两个垂直方向上主应力作用时的应力状态。

假设σ1,σ2的方向分别为x轴和y轴,α为截面的法线与x轴正向的交角。

5、平面应力莫尔圆怎样画?

怎样应用?

答:

应力莫尔圆代表物体内一点的应力状态。

经过这一点的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分量σα和τα等于莫尔圆上对应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若截面法线与某一参照面的夹角为α,则在莫尔圆上以该参照面为起点,沿相同方向旋转2α圆心角所到达点的横、纵坐标分别为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

6、平面主应力莫尔圆、平面纯扭应力莫尔圆、平面一般应力莫尔圆三者有何不同?

答:

平面主应力莫尔圆:

平面纯扭应力莫尔圆:

平面一般应力莫尔圆:

二、

1、什么叫变形?

什么叫应变?

答:

变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称为变形。

变形可以是体积的改变,也可以是形状的改变,或二者均有改变。

2、线应变与扭应变的正负值是怎样规定的?

答:

在构造地质学中,规定由压应力产生的ε压为正,由张应力产生的ε张为负。

3、泊松效应指什么?

答:

每种岩石都有自己的泊松比,一般均不超过0.5。

岩石这种性质称为泊松效应,它对解释岩石的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4、应变椭球体指什么?

答:

在变形前的连续介质中任意划定一个圆球体,当介质发生均匀变形时,圆球体变成了椭球体,这种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5、什么是应变椭球的无伸缩面和等伸缩面?

答:

如果在应变椭球体中有某些半径,它们的长度与原来的圆球半径相同,那么有这些椭球半径所组成的轨迹曲面称为应变椭球的无伸缩面。

在应变椭球中若有某些半径,它们的伸长量都相同,那么有这些椭球半径所组成的轨迹曲面称为应变椭球的等伸缩面。

三、

1、何为弹性、塑性?

答:

弹性:

岩石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岩石的这种力学性质叫弹性。

塑性:

当外力继续增加,变形继续增强,以致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时,此时如将外力去掉,变形后的岩石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岩石这种力学性质叫塑性。

2、岩石变形方式有哪几种?

答:

岩石变形方式主要有:

1)基本变形方式:

岩石变形最基本的形式是线变形和角变形。

它们组成了五种基本的变形方式:

拉伸,压缩,剪切,弯曲和扭转。

2)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

3)递进变形

3、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有何特征?

各包括哪几种变形方式?

答:

均匀变形:

岩石的各个部分和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其特征是:

原来的直线变形后仍是直线;原来相互平行的直线变形后仍然相互平行。

根据变形过程中应变主轴的空间方位是否发生变化,分为:

非旋转变形和旋转变形

非均匀变形:

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是变化的称为非均匀变形。

弯曲和扭转均属于非均匀变形。

4、什么是递进变形?

答:

岩石在受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初始形态变形为最终形态的过程,是由一系列连续发生的瞬时无限小应变的累积过程,此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5、岩石变形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

岩石与其它固体物质一样,其变形通常经历三个阶段: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

这三个阶段虽然依次发生,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过渡的。

6、弹性变形有何特征?

答:

岩石在变形前,内部各个质点都处于平衡状态。

当其受力变形后,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各个质点发生了位移,吸收了一定的位能,达到新的平衡。

在短期内去掉外力作用后,岩石内部各个质点,又会在其吸收的位能作用下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7、何为松弛?

何为蠕变?

答:

若保持变形不变,而应力随时间的增长逐渐减小,这种现象称为松驰。

岩石在受力变形过程中,若保持应力不变,应变则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加大,这种现象称蠕变。

蠕变是不可恢复的永久应变

8、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的机制?

答:

塑性变形的机制有两种:

粒间滑动和粒内滑动。

9、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哪两种?

答:

张裂和剪裂是岩石破裂的两种形式。

10、为什么剪裂角小于90°?

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

岩石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

象限的两个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共轭剪切破裂角。

从应力分析可知,两组最大剪应力作用面与最大主应力轴

或最小主应力轴

的夹角均为45°,二面之间的夹角为90°,其交线平行于中间主应力轴

但从野外实地观察与室内试验来看,岩石内两组初始剪裂面的交角常以锐角指向最大主应力方向,即包含

的共轭剪切破裂角常小于

,通常约为

左右,而剪裂角则常小于

剪裂角的大小取决于内摩擦角

的大小,内摩擦角小,剪裂角就大;内摩擦角大,剪裂角就小。

此外剪裂角大小与岩石所处温度、压力条件有关。

这是因为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变形条件下其内摩擦角并不一样。

11、外界因素怎样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的变形?

答:

1)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

不同成分的岩石,其抗压、抗张、抗剪强度相差很悬殊。

一般说来,含硬度大的颗粒矿物越多的岩石,强度越大,往往呈脆性变形。

含硬度小的片状矿物,尤其含具有滑感的鳞片状矿物越多的岩石,强度越小,往往呈韧性变形

2)围压

围压一方面增强了岩石的韧性;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岩石的强度极限,而弹性极限也有所增高。

围压对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影响在于,围压使固体物质的质点彼此接近,增强了岩石的内聚力,从而使晶格不易破坏,不易断裂。

3)温度

许多岩石在常温常压下是脆性的,随着温的升高,岩石的强度就会降低,弹性就有所减

弱,韧性则大为增加,易于变形。

温度增高对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影响的原因是:

当温度增高时,岩石质点的热运动增强,从而减弱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力,使物质质点更容易位移。

4)溶液

地壳中的岩石,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溶液或水分,有的含有油、气。

它们都会降低岩石的弹性极限,提高韧性,使岩石软化,易于变形;在构造应力作用的配合下,溶液还会促使矿物的溶解和新矿物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岩石的塑性变形。

溶液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原因,是由于溶液的加入使分子活动能力加强,分子间的内聚力减弱,岩石发生软化,强度降低。

5)孔隙压力

因为岩层中孔隙压力增大,就会使岩石屈服强度降低,从而易于变形。

孔隙压力也可促进岩石破裂。

岩石孔隙流体的高压所产生的浮力作用能较好地解释推覆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的形成机制。

6)时间

时间对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力速度、重复受力和蠕变与松弛。

a.快速施力,能加快岩石变形速度,使岩石表现为脆性变形。

缓慢施力,则会使脆性物质发生塑性变形。

施力速度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原因,是在缓慢的外力作用下,岩石质点有充分时间固定下来,于是表现为塑性变形。

在快速施力的条件下,岩石质点来不及重新排列就破裂了,故呈现出脆性变形的特征。

b.重复受力

四、

1、何为构造应力场?

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答:

受力岩体中的每一点都存在着一个与该点对应的瞬时应力状态,一系列瞬时的点应力状

态组成的空间称为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是指地壳内某一瞬时一定范围内的应力状态。

在构造应力场研究中要确定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定时、定向、定量。

因此,在表示构造应力场时,也要突出这三个问题。

应力迹线和应力网络常用于表示构造应力的方向。

2、在理想情况下,变形图像与应力网络有何对应关系?

答:

从理论上分析,最大主应力迹线和最小主应力迹线在各点都是直交的;两组共轭的最大剪应力迹线在各点也是直交的,并且被最大、最小主应力迹线所平分。

在理想情况下最大主应力迹线与褶皱轴向和逆断层线垂直,与正断层线平行,平分两组共轭剪节理的锐夹角;最小主应力迹线垂直于正断层线,平分褶皱轴和逆断层线,平分两组共轭剪节理的钝夹角;最大剪应力迹线与褶皱轴、正断层和逆断层线的夹角均为

,与两组共轭剪节理近于平行。

3、边界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答:

边界条件包括外力条件、几何边界、边界附近的应力分布三个方面。

第四章

一、

1、什么是褶皱、背斜、向斜?

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答:

褶皱:

岩石中各种面状构造(层理、层面、面理)发生弯曲形成的变形构造。

根据组成褶皱的中心地层(核部)和两侧地层(两翼)的新、老关系,将褶皱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背斜和向斜。

背斜是核部由老地层、翼部由新地层组成的褶皱。

向斜是核部由新地层、翼部由老地层组成的褶皱。

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

各表示什么?

答:

1)核:

褶皱的中心部分。

2)翼:

褶皱中心两侧平滑弧状部分。

3)转折端:

褶皱从一翼到另一翼的过渡的部分。

4)枢纽:

单一褶皱面上曲率最大点的连线。

5)轴面(枢纽面):

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面。

6)轴迹:

褶皱轴面在地表的出露痕迹,即各褶皱面最大弯曲点在地表出露点的连线。

7)脊线和槽线:

同一褶皱面的横剖面上,沿背形最高点的连线为脊线,沿向形最低点的连线为槽线。

8)褶轴:

与枢纽平行的一条直线,该直线平行移动构成的面与褶皱面完全一致。

3、线状构造的产状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答:

线状构造用倾伏向和倾伏角,侧伏向和侧伏角来表示。

4、倾伏角、倾伏方向、侧伏角,侧伏方向各指什么?

答:

线状构造的倾伏角是指在直立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其在水平面投影线的夹角;

倾伏方向就是线状构造的水平投影线指向该线向下一端的方位。

侧伏角是指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造面(或其它几何参考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该构造面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侧伏方向就是构成上述锐夹角的走向线的一端的方位。

5、何为褶皱的波长和波幅?

答:

褶皱的大小以褶皱的波长(W)和波幅(A)来确定。

褶皱波长(W):

一个周期波的长度,即等于两个相间拐点之间的距离。

波幅(A):

中间线与枢纽点之间的距离。

6、何为闭合背斜?

闭合度和闭合面积各指什么?

答:

如果背斜的枢纽向两端倾没时,成为一个四周被同一岩层包围的背斜,叫做闭合背斜(Closedanticline)。

闭合度:

背斜顶到溢出点之间的高差。

在构造等高线图上,则是最高等高线与最低的闭合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闭合面积:

背斜已被闭合部分所占的面积,也就是闭合构造内最低一条完全闭合的构造等高线所包围的面积。

指的是平面面积。

7、怎样估算闭合构造的闭合度?

答:

闭合度:

闭合构造最高点与其同一层面上可以闭合的最低点(溢出点)的高差。

利用构造等值线可以很方便地求取闭合构造的闭合度,公式为:

式中:

H—闭合度,△h—构造等值线距,n—可闭合的构造等值线条数。

二、

1、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通常将褶皱分成哪些类型?

答:

1)根据轴面产状

a.直立褶皱:

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

b.斜歪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c.倒转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地层倒转。

d.平卧褶皱:

轴面近水平,一翼地层正常,另一翼地层倒转。

e.翻卷褶皱:

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2)根据枢纽产状

a.水平褶皱:

枢纽的倾伏角近于水平(0°)

b.倾伏褶皱:

枢纽倾斜

c.倾竖褶皱:

枢纽直立(90°)

2、里卡德的分类有何特点?

答:

根据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分类:

1)直立水平褶皱(Ⅰ区):

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近水平(倾伏角0~10°);

2)直立倾伏褶皱(Ⅱ区):

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倾斜(倾伏角10°~70°);

3)倾竖褶皱(Ⅲ区):

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也近于直立(倾伏角为70~90);

4)歪斜水平褶皱(Ⅳ区):

轴面倾斜(倾角80~20),枢纽近水平,倾伏角为0~10);

5)平卧褶皱(Ⅴ区):

轴面和枢纽均近水平,倾(伏)角0~20;

6)斜歪倾伏褶皱(Ⅵ区):

轴面和枢纽都倾斜,但倾向和倾斜程度不一致;

7)斜卧褶皱(Ⅶ区):

枢纽和轴面两者倾向及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为20~80,枢纽倾伏角为10~70。

3、据形态,褶皱可分成哪些基本类型?

答:

1)褶皱的平面形态分类

根据褶皱的某一岩层在平面上出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之比,将褶皱描述为:

线状褶皱(Linearfold):

长宽之比大于10∶1的狭长形褶皱。

长轴褶皱(longaxisfold):

长宽之比介于10∶1到5∶1的褶皱。

短轴褶皱(Brachyfold):

长宽之比介于3∶1~5∶1之间的褶皱构造,包括短轴背斜和短轴向斜(见4-21B)。

在含油气盆地中,短轴背斜形态一般较简单,保存也较完整,可形成良好的储油构造。

穹窿构造(Dome):

长宽之比小于3∶1的背斜构造,褶皱层面呈浑圆形隆起。

构造盆地(Structuralbasin):

长宽之比小于3∶1的向斜构造,褶皱层面从四周向中心倾斜。

2)褶皱横剖面形态分类

a.根据翼尖角大小分为:

开阔褶皱、中常褶皱、紧闭褶皱、等斜褶皱;

b.根据岩层在横剖面上的弯曲形态:

圆弧状褶皱、尖棱褶皱、箱状褶皱和屉状褶皱、扇形褶皱、挠曲;

c.根据褶皱中同一岩层的厚度在褶皱不同部位的变化特点:

等厚褶皱、顶厚褶皱和相似褶皱、顶薄褶皱;

d.根据褶皱中各层弯曲形态的变化特征:

协调褶皱、不协调褶皱。

三、

1、褶皱构造有哪些基本的形态类型?

答:

1)褶皱在横剖面上的组合类型

a.复背斜和复向斜:

两翼被一系列次一级褶皱所复杂化了的巨大背斜和向斜。

常出现在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

b.侏罗山式褶皱:

一般呈隔档式或隔槽式褶皱。

隔档式褶皱:

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紧闭背斜及其间平缓开阔的向斜组成的褶皱组合。

以欧洲侏罗山最为典型。

隔槽式褶皱:

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紧闭向斜及其间平缓开阔的背斜组成的褶皱组合。

c.单斜挠曲和构造阶地:

前者为缓倾斜岩层中一段突然变陡的现象,后者为陡倾斜岩层中一段突然变缓的现象。

它们一般出现在褶皱微弱的地区。

2)褶皱的平面组合

a.阿尔卑斯式褶皱:

又称全形褶皱。

基本特点:

①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上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②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③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

b.日尔曼式褶皱:

又称断续褶皱。

由等轴或短轴褶皱(背斜为主)组成的构造组合,主要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盖层中。

c.雁列褶皱(enechelonfolds):

一系列呈雁行状排列的褶皱。

d.帚状褶皱:

一系列相间排列的背斜和向斜,向一端收敛,向另—端撒开,形如扫帚。

由区域水平旋扭应力场所形成。

e.“S”或反“S”形褶皱:

由一系列褶皱所组成的“S'',或反‘S”形的褶皱带。

f.背斜带:

在一定的构造部位,由同一构造运动形成的,一系列方向大致相同的背斜所组成的构造。

g.长垣:

为一长条形的隆起,其上由一系列平缓宽大的背斜沿其轴向的方向排列而成。

2、形成平行状褶皱、雁行状褶皱、帚状褶皱的构造应力场各具有何种性质?

答:

平行状褶皱是由区域水平挤压应力所形成的;

雁行状褶皱是受区域水平力偶(扭应力)作用形成的;

帚状褶皱是由区域水平扭应力场所组成的。

四、

1、褶皱形成机制有哪些基本类型?

各有何特征?

答:

1)纵弯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作用(Buckling)系指岩层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褶皱的过程而言。

地壳中的水平运动是造成这种作用的地质条件,因此地壳中的多数褶皱是纵弯褶皱作用的产物。

纵弯褶皱作用又可分为:

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2)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因受到与层面垂直方向上的挤压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为横弯褶皱作用(Bending)。

横弯褶皱作用的挤压也多自下而上。

产生这种力的原因,包括地壳升降运动、岩浆的上拱作用、盐岩层及其它高塑性岩层的底辟作用以及沉积、成岩过程中产生的同沉积压实作用等等。

3)滑褶皱作用

剪切褶皱作用(Shearfolding)是指岩层沿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