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7955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 2 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docx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时同步2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检测试题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人口的数量变化

1、2、3、4、5、

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

6、7、8、9、10、11、28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

12、13、14、15、16、24、25、27

城市化

17、18、19、20、21、22、23、2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43~345页)

  (2012厦门期末)2011年10月31日是“世界70亿人口日”。

如图示意某同学绘制的M国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其中某一时期的图例标错。

读图,回答1~2题:

1.图例标错的时期是(  )

                  

A.①B.②C.③D.④

2.根据人口演变规律,四个时期的先后顺序为(  )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

C.④②①③D.①③④②

解析:

1.D 2.B 第1题,④图中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不对应,故图例标错。

第2题,图中③显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应为四个时期的第一阶段,故选B。

  所谓的“人口红利期”指的是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处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期”。

与“人口红利期”相对的称“人口负债期”。

据此回答3~5题:

3.处于“人口红利期”的人口结构特征应该是(  )

A.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

B.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

C.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

D.高少儿、高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

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C.城市化速度快

D.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5.人口经济学家根据《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分析并得出结论:

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大约在2015年出现转折,可能由“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债期”。

但中国的各个地区可能进入转折期的时间不尽相同,图中所示的地区可能进入“人口负债期”的时间是(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解析:

3.B 4.D 5.D 第3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人口红利期”生育率下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人口抚养负担轻,特征为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

第4题,人口增长减缓,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第5题,图中所示地区1990年后人口呈现负增长,老龄化问题严重,社会抚养负担加重,由“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债期”。

  如图为某市过去五年内城市人口变化分布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示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反映的是(  )

①不同区域人口增长类型的差异 ②人口迁移的方向 ③再城市化现象 ④郊区城市化现象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7.近郊区常住人口增长率达26%左右,主要是由于近郊区(  )

①环境质量好 ②交通通达度高 ③土地价格高 ④人文环境好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6.D 7.A 第6题,近郊区人口增加,核心区人口减少,说明人口由核心区迁往郊区;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第7题,近郊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变好,交通通达度高,环境质量优,吸引了核心区人口的外迁。

  据广州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广州市人口已超过1400万,离该市1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已迫近“临界点”,据此回答8~10题:

8.“1500万”的数值是(  )

A.人口合理容量B.最适宜人口数量

C.环境人口容量D.确定不变的

9.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下列问题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是(  )

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B.就业紧张

C.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D.科技发展迟滞不前

10.下列措施可以使“1500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  )

A.控制人口的增长

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

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费

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以解决供水紧张问题

解析:

8.C 9.D 10.B 第8题,从题干信息“临界点”可知,1500万是广州市的最大承载量,是环境人口容量。

第9题,人口超载,会造成就业紧张、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但人口质量的提高可推动科技发展。

第10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

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开放程度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其余呈正相关。

淡水资源的开发,仅能解决燃眉之急,不能使环境人口容量变大。

  (2011南昌高三调研)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常住人口密度、土地价格、交通通达度、夏季平均气温变化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四条曲线,表示人口密度变化的是(  )

A.aB.bC.cD.d

12.b曲线在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出现高值的原因可能是(  )

A.距离市中心最近

B.位于市内主干道交会处

C.交通通达度最好

D.该处人口最稠密

解析:

11.C 12.B 第11题,市中心为商业区,常住人口密度小于住宅区,住宅区以外,常住人口密度会逐渐减小。

第12题,结合图示分析可知,b曲线表示交通通达度,其在距市中心4千米处出现高值的原因是该地交通通达度高,可能位于市内主干道交会处。

  

合肥市2011~2020年商业网点规划于近日出炉。

根据此规划,未来10年内,合肥将立足城市“141”(1个老城区4个城市组团1个滨湖新区)空间发展布局,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东进西出、辐射南北”的区域性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

据此回答第13~14题:

13.形成商业中心的主要条件是(  )

①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 ②在社会发展中的政治地位 ③环境优美,名胜古迹多,可发展旅游购物 ④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有稳定的货源供应和销售区

A.①④B.①③

C.②④D.②③

14.目前,合肥市的主要商业街分布于城市中心地区,其体现的布局原则是(  )

A.交通最优B.资金最优

C.货源最优D.市场最优

解析:

13.A 14.D 第13题,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资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它的形成与城市政治地位关系不大,旅游地也不一定是物资集散中心。

第14题,商业街在城市中心地区主要是为了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以利于接近消费市场。

  (2011黄山调研)下图为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A.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

B.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

C.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

D.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16.对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租水平:

乙>甲>丙

B.在该区域范围内,类似甲的城市数量最多

C.乙处最可能布局居民区

D.据图中显示的条件,乙地服务范围和功能有增大的趋势

解析:

15.C 16.D 第15题,从图中可知,三个服务中心的等级为甲最高,乙次之,丙最低,因此其职能也是甲>乙>丙,与此相对应的正确答案只有C项。

第16题,从图中所示可知,地租水平应是甲>乙>丙。

甲等级最高,其数量应最少;乙处于区域边缘,且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布局商业区或工业区。

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乙地的服务范围和功能会增大。

  

读下图,回答第17~19题:

17.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

A.A处B.B处

C.C处D.D处

18.B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D.政策改变

19.甲处可能出现的是(  )

A.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生态环境恶化

D.环境质量提高

解析:

17.C 18.B 19.C 本题组主要考查读图、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7题,通过读图可以分析得到C处环境供给资源量与人口消耗资源量之间的差最大,说明生存环境最好。

第18题,B点之后曲线明显的变化,说明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最有可能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19题,甲处表现为人口消耗资源量大于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这样就会导致过度开发资源,可能会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

  (2011百校联盟调研)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为迎接这一盛事,上海全力打造和谐城市。

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

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20~21题:

20.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

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21.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

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

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

20.A 21.A 第20题,从图中城市和谐指数来看,把城市经济增长指数放在第一位,其他指数地位较低,由此可推断,图中城市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第21题,从图中城市和谐发展指数可知,城市的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读“我国东部某城市2005~2010年外来人口流向调查统计图”,回答22~23题:

22.下列叙述属于城市人口流向郊区的“拉力”的是(  )

A.城区房价房租昂贵

B.城郊之间交通改善

C.城区环境质量较差

D.郊区就业机会较多

23.该市外来人口流向的变化将会(  )

A.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

B.解决城区的环境污染问题

C.使城市的服务范围缩小

D.使第三产业大量向郊区转移

解析:

22.B 23.A 第22题,城区房价房租昂贵、环境质量较差属于人口流向变化的“推力”。

城郊之间交通改善属于城市人口流向郊区的“拉力”,郊区就业机会比城区要少。

第23题,该市外来人口流向郊区会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发展会提升城市的等级,扩大城市的服务范围,第三产业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外来人口流向郊区不能解决城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会带来第三产业向郊区的大量转移。

  (2011蚌埠模拟)2010年7月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新城区发生强降雨,大量雨污水污染了自来水,导致了众多市民的发病,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事故原因调查中发现,距此次被污染的水源附近,就是该市新城区的排污泵站。

暴雨导致污水站断电,污水溢出,淹没了饮用水源井,引发这次公共卫生安全事故。

据此回答24~25题:

24.此次水污染的发生说明该市新城区的规划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5.此次该市新城区的水污染事故的发生,从原因上看反映出的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尽合理

B.城市新区的盲目扩张建设

C.城市人口过度膨胀

D.城市工业发展中的污染严重

解析:

24.D 25.A 第24题,此次水源井被污染,是暴雨导致的洪水淹没了水源井,说明城市建设导致了地表径流的增大。

第25题,污染源主要来自距离水源井很近的污水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不合理。

被污染的是该市的新城区,人口、工业相对较少,不会存在人口过度膨胀及工业污染严重的问题。

二、综合题(共50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45~346页)

26.(2011安庆检测)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题:

(20分)

材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

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材料二 某城市三监测站各月平均混浊天气日数图

材料三 某城市主要区域污染源排放比例图(注:

PM10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    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    月。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填正确项字母)。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连续的阴雨天气

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分析原因。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1)题,把图中三条折线对应的混浊天数相加,可以得出12月混浊天气日数最多,7月最少。

(2)题,工业废气、交通工具的尾气都会使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多,近地面的逆温会导致空气对流不畅,加剧大气污染。

第(3)题,工业区的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导致SO2含量增多。

第(4)题,从柱状图中可以看出,该市大气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NOx、SO2、PM10的排放较多,因此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法规等措施进行治理。

答案:

(1)12 7(3分)

(2)ABD(3分)

(3)空间分布特点:

工业区工业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原因:

工业区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他区工业污染源少)。

(6分)

(4)措施:

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等。

(8分)

27.以下是某城市略图(该城市有四个工业区,分别是钢铁、机械、轻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2005年该市各地区人口变动(人口迁移差额率指人口迁入率与人口迁出率之差)、1995~2005年该市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5分)

(1)根据图上信息推断图示河流流向    。

 

(2)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比较合理,B、C、D、E四处中,   可能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判断理由是  

 。

 

(3)2005年A、B、C、D、E各城区中,人口不断减少的是    ,人口增加最快的是    ,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是    。

 

(4)与1995年相比,该市2005年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是(双选题)(  )

A.第一、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B.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C.三大产业比重变动幅度最大的是第一产业

D.三大产业比重变动幅度最大的是第三产业

(5)描述该城市扩展过程。

解析:

(1)题,图中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的上游,因此河流应是自西南流向东北。

(2)题,E处临近大学城,技术力量雄厚,最可能是高新技术开发区。

第(3)题,A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人口迁移差额率为负值且最大,因此人口将不断减少;而E处正好相反,人口增加最快;B处自然增长率为5%,人口迁移差额率为-5%,因此人口总数基本不变。

第(4)题,读图知1995年该市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2%、40%、38%,2005年分别为10%、50%、40%,故该市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2%,是三大产业比重变动幅度最大的。

第(5)题,由图可知,该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区外迁有可能出现郊区城市化或形成新的卫星城。

答案:

(1)自西南流向东北(3分)

(2)E 临近大学城,技术力量雄厚(3分)

(3)A E B(3分)

(4)BC(2分)

(5)老城区向四周扩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在城区外缘新建工业区,将可能出现郊区城市化或形成新的卫星城。

(4分)

28.(2012烟台调研)阿拉斯加是美国的第49个州,面积为171万平方千米,森林、渔业、黄金、石油等资源丰富。

目前人口60多万,其中白人占67.6%,土著居民占15.6%,拉美裔人占4.1%,亚裔人占4%,黑人占3.5%,混血儿占5.4%。

请结合美国阿拉斯加州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与美国本土比较,阿拉斯加州环境人口容量较    ,其主要原因是 。

 

(2)阿拉斯加州虽然人口少,但种族组成复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3)2007年10月17日,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人口达到3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英国《独立报》指出:

“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请应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原理,阐释这个观点。

解析:

(1)题,阿拉斯加州地处高纬,气候严寒,不适宜人类居住,环境人口容量较小。

(2)题,这里的资源开发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迁入,种族成分复杂。

第(3)题,环境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使全球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答案:

(1)小 气候严寒,自然条件恶劣(热量因素)(4分)

(2)资源开发,吸引大量外来人口(3分)

(3)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区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与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美国生活消费水平高,人均资源消耗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全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