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813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档格式.docx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

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

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你读得真好!

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

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

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

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

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

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

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师:

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_____(正)

许汜——谋取私利

______(反)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

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

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

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

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

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

《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

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

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

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

空旷辽远。

语言:

大气豪放。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

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

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

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课后作业

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

“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

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九、板书:

上片:

江月 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

看、拍、会、登

下片:

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

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

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

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

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哪些动作呢?

(板书:

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

曾经作诗说: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

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

上片大段写景:

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板书)。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

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

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

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

”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

“流年”,即时光流逝;

“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

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 

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

“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 

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 

见 

倾心?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

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十、板书设计:

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看、拍、会、登 

借景抒情

运用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