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826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0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

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

这时需要的,是对生活美的发现。

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

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其实,与其说这是态度,不如说发现美的能力。

让我们再次回到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一古老的话题上来。

艺术在改变着我们的全部知觉。

在人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美被发现,又被改造。

发现美时,美是客观的;

创造美时,美是主观的。

但发现的美又是被创造的,创造之时又受着对美的发现的制约。

更进一步说,人的艺术实践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艺术实践又渗透到生活实践之中,对生活实践起改造的作用。

这是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文明的进步过程。

(摘编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离可有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理解,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审美的条件。

B.心理距离说修正了传统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认为可以达到无功利的境界。

C.如果人们只专注于审美态度,则易把美学研究指向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

D.人们在发现着美,也在创造着美,二者互相影响,不断丰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将距离划定在美学范围,主要指心理距离,这有助于增强论证的准确性。

B.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距离说,论述其优点与缺陷,体现出很强的理性色彩。

C.文章善于使用生活中事例进行论证,材料鲜活,把抽象的论点说得通俗易懂。

D.文章论证对距离的利用问题,是按照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这一逻辑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A.如果抛开能够影响欣赏的因素,拉开欣赏物与实际人生的距离,就能欣赏到美。

B.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感受到美,心理距离说却忽视了审美态度,导致研究缺陷。

C.视为理论提出的实际上是审美视角问题,艺术地看待这个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

D.审美距离说没有解决心理距离如何产生的问题,审美视角则提供了拉开距离的方法。

【答案】1.B2.D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B项,“认为可以达到无功利的境界”错误,原文:

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消除,在审美欣赏的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

……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

心理距离说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一定距离中来看,从中可知,在审美的瞬间不想到功利,而不是“认为可以达到无功利的境界”。

故选:

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是按照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这一逻辑顺序推进的”错误,原文说的是“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并不是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视为理论就是从审美视角推进。

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A,原文:

从中可知拉开的是那些“想到”的因素,不是拉开欣赏物,所以“拉开欣赏物与实际人生的距离”错误,“就能欣赏到美”说的也太绝对,错误;

B,原文:

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

从中可知“心理距离说却忽视了审美态度”错误;

C,由原文“视为的理论,即把生活视为艺术,认识到艺术在改变着人的生活。

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和原文“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

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得出正确;

D,原文“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

……这时需要的,是对生活美的发现。

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其实,与其说这是态度,不如说发现美的能力”,从中可知审美视角教会发现美的方法、能力,没提供拉开距离的方法,错误。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来有网络媒体称,“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制的5纳米等离子体刻蚀机,性能优良,将用于全球首条5纳米芯片制程生产线”,并评论说“中国芯片生产技术终于突破欧美封锁,第一次占领世界制高点”等。

中微公司的刻蚀机的确水平一流,但夸大阐述其战略意义,则被相关专家反对。

刻蚀只是芯片制造多个环节之一。

刻蚀机也不是对华禁售的设备,在这个意义上不算“卡脖子”。

光刻机是芯片制造中用到的最金贵的机器,要达到5纳米曝光精度难比登天,ASML公司一家通吃高端光刻机;

而刻蚀机没那么难,中微的竞争对手还有应用材料、泛林、东京电子等,国外巨头体量优势明显。

在IC业界工作多年的电子工程师张光华告诉《科技目报》记者:

“硅片从设计到制造到封测,流程复杂。

刻蚀是制造环节的工序之一,还有造晶棒、切割晶圆、涂膜、光刻、掺杂、测试等,都需要复杂的技术。

中国在大部分工序上落后。

《科技日报》记者发现,2017年开始网络上经常热炒“5纳米刻蚀机”,而中微公司一再抗议媒体给他们“戴高帽”。

(摘编自高博《专家:

国产刻蚀机很棒,但造芯片只是“配角”》)

材料二:

核心芯片国产占有率(单位:

%)

系统

设备

核心集成电路

国产芯片占有率

计算机系统

服务器

MPU

0%

个人电脑

工业应用

MCU

2%

通用电子系统

可编辑逻辑设备

FPGA/EPLD

数学信号处理设备

DSP

通信装备

移动通信终端

Applicationprocessor

18%

Communication

EmbeddedMPU

EmbeddedDSP

核心网络设备

NPU

15%

内存设备

半导体存储器

DRAM

NANDFLASH

NORFLASH

5%

ImageProcessor

显示及视频系统

高清电视/智能电视

DisplayProcessor

DisplayDriver

(摘引自《前经济学人APP》)

材料三:

就已经发布的产品来看,华为的手机芯片麒麟980比苹果更强——苹果的芯片没有基带,所以说华为手机芯片达到世界第一,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华为手机芯片的突破不意味着中国芯片业摆脱“卡脖子”窘境。

事实上,2018年进口的芯片全额为20584.1亿人民币,高于石油进口总金额15881.7亿人民币。

芯片分设计、制造和封装三大领域。

如英特尔、三星,既设计也制造;

联发科和威盛,则只设计,不制造;

台积电只替别人代工生产。

近几年中国重视IC设计,此类公司已有1400家,别的国家加在一起也没有中国多,但水平不能说最高。

另外,造芯片就好比装修房子,除了好的设计图,还得有高水平的施工队。

“施工”是中国芯片业的弱项。

中国最好的芯片制造企业,成熟工艺是28纳米,跟台积电的7纳米差了三代;

在封装(激光切割晶圆、引脚等工序)市场,做得最好的企业在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面临禁运,台积电这样的企业不再加工我们的芯片,即使华为能设计出最好的芯片,也造不出来。

(摘编自刘艳等《华为AI芯片很强,但外行请别瞎吹》)

材料四:

近期,国内不少互联网及通信行业巨头纷纷追捧人工智能芯片。

虽然很多厂商的人工智能芯片还处于PPT状态,或者只是堆在仓库里积灰尘,但这并不妨碍资本对这些企业的青睐。

在一轮又一轮资本助推下,一些噱头很大,但规模化应用范例寥寥无几的厂商估值不断被推高。

然而,这种现象对于中国解决当下“缺芯少魂”的局面于事无补。

我们现在最缺的并不是人工智能芯片。

在中国每年进口的超2000亿美元芯片当中,人工智能芯片的占比非常低。

关键的是,由于布局较早,中科院计算机所等一些单位已经在人工智能芯片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技术成果,已有成熟的商业货架产品和应用。

在人工智能芯片这个概念“火”了之后,一些媒体预测:

人工智能芯片将对半导体产业造成颠覆性变革。

但实际上,人工智能芯片更像一款解决特定问题的加速器,并不能取代CPU、GPU等类型的芯片。

简而言之,人工智能芯片只是饭后甜点,而不是信息产业的主粮。

对于人工智能芯片,应当辩证地看:

一方面看到这类芯片潜在的市场前景和进步意义;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以及被过分炒作带来的一系列恶果。

在追赶的车道上,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赶,而不是投机取巧。

(摘编自铁流《谨防人工智能芯片成炒作噱头》)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微公司研制的刻蚀机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不能表明中国芯片生产技术突破欧美封锁,媒体上的一些不当宣传受到中微公司一再抗议。

B.计算机系统中的服务器、个人电脑MPU,半导体存储器的DRAM等核心芯片国产占有率为零,反映了我国在核心芯片生产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

C.2013至2017年间,我国芯片进口额年年攀升,且与出口额差距巨大,2017年贸易赤字接近2000亿美元,我国芯片对外依赖分严重。

D.我国人工智能芯片发展较好,已有成熟的商业货架产品和应用,因此在我国进口芯片中占比很低,但人工智能芯片并不能取代CPU、CPL等芯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硅片制造的涂膜、光刻、掺杂、测试等环节所需要的技术中,我国大部分落后,尤其光刻问题最为严重,我国高端光刻机生产空白。

B.2011年起,我芯片一直有出口,且一度出口势头增长强劲,结合进口情况,可以预测一旦解决芯片技术问题,会赢得极大的市场空间。

C.华为手机芯片达到世界第一,这主要指的是芯片设计领域,在封装等领域,如果我国技术水平不能提上来,依然会存在着被卡脖子的隐患。

D.从材料四中可看到,资本对人工智能芯片的青睐,展现了市场灵敏的嗅觉和力量,启示要解决我国芯片核心技术问题要更多调动市场力量。

6.我国芯片生产核心技术的发展,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C5.D

6.①实事求是,莫浮夸。

如对中徽公司的刻蚀机的战略意义的夸大宣传,除了暴露宣传者的炒作心理或无知,让内行笑掉大牙,让被宣传者窘迫外一无是处。

②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制造业的水平。

如若台积电这样的企业不再加工我们的芯片,那么即使华为能设计出最好的芯片,也造不出来。

③辩证分析,理性行事。

面对人工智能芯片的发展,我们应客观看待,发展优势,弥补短版。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从材料二图表来看,2014年缩减,2016年较2015年也缩减,所以“年年攀升”错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D,原文:

“在一轮又一轮资本助推下,一些噱头很大,但规模化应用范例寥寥无几的厂商估值不断被推高。

然而,这种现象对于中国解决当下“缺芯少魂”的局面于事无补”和“对于人工智能芯片,应当辩证地看”,启示我们看问题要辩证、理性,所以“启示要解决我国芯片核心技术问题要更多调动市场力量”错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联系文本内容,再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先通读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然后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材料提炼观点。

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贬低。

本题中,材料一,中徽公司的刻蚀机的战略意义的夸大宣传,“中国芯片生产技术终于突破欧美封锁,第一次占领世界制高点”,则被相关专家反对,启示我们要实事求是;

材料三,原文:

…台积电这样的企业不再加工我们的芯片,即使华为能设计出最好的芯片,也造不出来。

这启示我们要提高制造业的水平,要掌握技术;

材料四,原文“在一轮又一轮资本助推下,…不断被推高。

然而,这种现象对于中国解决当下“缺芯少魂”的局面于事无补”“简而言之,人工智能芯片只是饭后甜点,而不是信息产业的主粮”告知我们要辩证看待问题,不能盲目跟风。

据此可得出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大雪纷飞

梅寒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差一点就是那场铺天盖地的大雪。

那场雪,不早不晚,就赶在他走出单位大门,骑上摩托车往朋友家赶的时候下起来。

起先是那种小雪粒,落到他的头上肩上,簌簌有声,有一些调皮,从他的头发上跳下来,顺着他的领口就往里钻,凉冰冰的,挠得他的心头一阵阵痒。

他没像一般路人那样缩脖子驮背急吼吼前行,他行得像个绅士,一任漫天的雪花飘白他的头发,他的肩头,他的臂膀……

他喜欢雪天。

这个小城,已经有好几个冬天没落过一场像样儿的雪了。

雪越下越大,雪粒儿变成小雪片又变成漫天飞舞的飞絮,从暗沉沉的云端飘下来。

路上的车子行人都急了,喇叭声响成一片。

他的手机就是在那个时候拼命地动起来的。

手机放在棉衣内口袋里,他能清晰的感受到它的震动。

他没去接。

那么大的雪,那么喧闹的大马路,接也是白接。

他继续骑着车慢慢往朋友家去。

是一位与他住同村的朋友,他的发小。

朋友的妻刚刚做完乳癌手术,他和妻相约在那天中午下班后一起去看。

东西是他买的,妻先带着东西开车走了。

他单位上有事,又回去处理了一下才骑上车往朋友家赶。

手机在他的口袋里固执地震动着,震得他心发慌也发焦。

他以为又是哪个同事打来的,让他回去继续去处理那一堆永远处理不完的数据。

他赌气似的不去接。

雪越下越大了,路面上已经白茫茫一片。

看来,那场雪的来势不小。

他是顶着满身的雪花抵达朋友家的。

在朋友家的院子里,他竟然看到妻同他一样浑身披满雪花——她还在握着手机一遍遍固执地拨打,他口袋里的手机还在固执地震动。

朋友很尴尬的站在妻子旁边,在安慰她。

“你死人啊,还是聋了,电话也不接!

”妻一见他就朝他开了机关枪,丝毫不顾忌有朋友在场。

“路上没听见……你有事?

”他已经习惯了她的暴躁无常,他以一贯的冷静来回复她。

“没事我撑的啊给你打电话,我问你,你买的这些东西总共花多少钱……”他怎么也没想到妻子劈头问出的是这一句,他不知道,是她被气糊涂了还是摆明了要在朋友面前出他的丑。

那一句,似一记猛鞭,一下子把他抽懵了。

他的脸“腾”一下红了:

“昂……那个……”他想去补救,已无可补救。

因为他看到朋友几秒钟前还笑着的脸一下子冻住了,而他的妻,已经旋风般地刮到院外,打开车门,“砰——”又关上。

她把车子发动了。

他的世界一下子只剩下那一地茫茫大雪……

那天,他刻意与朋友回忆小时候的种种趣事,试图弥补那个巨大的裂痕。

无用。

他最终和朋友尴尬地不欢而散。

从朋友家出门时,外面的雪已经下了厚厚的一层了。

朋友执意要开车送他回家。

他拒绝了,他说他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大的雪了,正好沿途看看雪景。

他没骑车,推着走。

与来时不一样,路上已经少有车辆行人了。

天色欲发地暗下来,漫天的雪裹得他几乎透不过气来了。

原来,雪大了也会压得人透不过气的。

他一步一步走在那长长的雪地上,“咯吱——咯吱……”是他的脚与雪亲吻的声音,又像是胸腔里某种碎裂的声音: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一次,一定回去跟她说……”

那一句话,已经在他心里埋了十几年了。

它曾无数次地冲到他的嘴边儿上,可他却始终没把它说出来。

没有说出来的理由有很多,先是因为孩子太小,孩子后来长大了,上中学,怕影响他学习。

再后来,孩子去读大学,又怕他担心……就一直没说。

它最终被一些无关紧要的谩骂代替了。

那些谩骂,是他从她嘴里原封不动地复制过来的,又当武器抛给她。

骂够了,日子又如常地走下去。

可他知道,那一段婚姻早已是名存实亡。

口袋里的手机再次响了,这一次,他接得飞快。

竟然莫名地期盼,期盼是她打来的。

尽管他知道盼也是白盼,她从来不会主动向他表示一下关爱,她只保留自己对他蛮横发脾气的权力。

那电话当然不是她打来的,是儿子打来的。

儿子已经二十八岁,是那个小城一家医院很出色的外科医生了。

“爸,你在哪?

”儿子的声音如此轻快飞扬,与往日明显不一样。

“路上。

“我……我认识了一女孩儿,印象还不错,这周末想带她回家里看看……”

“哦,好哇好哇……”儿子的婚事,一直是他心上的事。

他盼这一天,盼了太久了。

他的眼睛竟然莫名地湿了。

儿子要带女友来家了,得回去好好收拾一下家里,还要去商场采买,第一次来,不能让人家出去吃饭。

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气氛……他游走的思绪被儿子的电话给扯回来了。

也顾不得在大雪地里寻愁觅恨,他摘下眼镜,将上面一层雾气轻轻擦拭而去,然后,急急跨上车,发动车子就冲进了雪幕里。

雪,纷纷扬扬的雪,下得更大了,那道歪歪扭扭的车辙很快就被大雪埋掉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由一句话组成,但蕴含丰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指出了主人公夫妻多年来矛盾冲突的状况,“差一点”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B.“他”的妻子是个暴躁无常、缺少对丈夫的尊重、不考虑丈夫感受的人,小说借这个人物衬托了“他”的修养,也介绍了家庭矛盾产生的一个根源。

C.小说写“他”下决心要和妻子摊牌,但最终还是改变了主意,情节转变突然,但小说之前铺垫了一些原因,这里写为了孩子的婚事而放弃摊牌,情节转换自然。

D.“他的眼睛竟然莫名地湿了”,写出了“他”长期为婚姻生活所困,妻子此次的行为令他倍感痛苦,在听到儿子好消息时百感交集的心理。

8.小说中的“他”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关于雪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B8.①重视友情。

朋友的妻子做手术,他冒雪前去看望。

②隐忍负重,不善于处理夫妻关系。

妻子暴躁无常,他默默承受;

他和妻子关系紧张,对于妻子的谩骂,他原封不动地复制过来骂回去,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

③爱孩子,更多地为孩子着想。

他早就想和妻子离婚,但为了孩子,还是把日子又如常地过下去。

这一次,为了儿子的婚事,他又压抑住内心极大的不快,尽力去营造家庭的温暖气氛。

9.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背景。

“铺天盖地的大雪“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故事发生在“大雪纷飞”之中。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

小说开篇写“小雪粒,落到他的头上肩上,簌簌有声,有一些调皮”烘托人物愉快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了快乐氛围。

“天色欲发地暗下来,漫天的雪裹得他几乎透不过气来了”烘托人物的沉重心情,气氛有些沉闷。

③照应题目“大雪纷飞”,雪景贯穿全文,把故事情节衔接起来。

④暗示情节,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雪越下越大了,路面上已经白茫茫一片。

看来,那场雪的来势不小”似乎在暗示下文他和妻子的冲突,而结尾“雪,纷纷扬扬的雪,下得更大了,那道歪歪扭扭的车辙很快就被大雪埋掉了……”可让人体味到他为了孩子的幸福而消除不良情绪,积极生活,小说到此可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人物的分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