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8320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docx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口诀歌

1、我是氢,我最轻,火箭靠我运卫星;

2、我是氦,我无赖,得失电子我最菜;

3、我是锂,密度低,遇水遇酸把泡起;

4、我是铍,耍赖皮,虽是金属难电离;

7、我是硼,有点红,论起电子我很穷;

8、我是碳,反应慢,既能成链又成环;

9、我是氮,我阻燃,加氢可以合成氨;

10、我是氧,不用想,离开我就憋得慌;

11、我是氟,最恶毒,抢个电子就满足;

12、我是氖,也不赖,通电红光放出来;

13、我是钠,脾气大,遇酸遇水就火大;

15、我是铝,常温里,浓硫酸里把澡洗;

1、我是硅,色黑灰,信息元件把我堆;

2、我是磷,害人精,剧毒列表有我名;

3、我是硫,来历久,沉淀金属最拿手;

4、我是氯,色黄绿,金属电子我抢去;

5、我是氩,活性差,霓虹紫光我来发;

6、我是钾,把火加,超氧化物来当家;

7、我是钙,身体爱,骨头牙齿我都在;

8、我是钛,过渡来,航天飞机我来盖;

9、我是铬,正六铬,酒精过来变绿色;

10、我是锰,价态多,七氧化物爆炸猛;

11、我是铁,用途广,不锈钢喊我叫爷;

12、我是铜,色紫红,投入硝酸气棕红;

13、我是砷,颜色深,三价元素夺你魂;

14、我是溴,挥发臭,液态非金我来秀;

15、我是铷,碱金属,沾水烟花钾不如;

1、我是碘,升华烟,遇到淀粉蓝点点;

2、我是铯,金黄色,入水爆炸容器破;

4、我是金,很稳定,扔进王水影无形;

5、我是汞,有剧毒,液态金属我为独;

6、我是铀,浓缩后,造原子弹我最牛;

7、我是镓,易融化,沸点很高难蒸发;

8、我是铟,软如金,轻微放射宜小心;

9、我是锗,可晶格,红外窗口能当壳;

10、我是硒,补人体,口服液里有玄机;

11、我是铅,能储电,子弹头里也出现。

光电效应与光量子假说化学说课稿

光电效应与光量子假说化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光电效应与光量子假说。

它是教科版选修3-5第四章波粒二象性中的第二节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三维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四、教学过程和教学流程。

首先来说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内容在旧教材中是放在光的本性一章中的,而新教材却把它放在了近代物理初步中波粒二象性的章节,并且放在了量子概念诞生之后第二节,这就使它在知识方面,有了两个作用:

首先光电效应使人们认识了光的波动学说并不能全面解释光的本性,光还具有粒子性,为第三节光的波粒二象性打下了基础;其次光电效应的解释应用了量子理论中的能量子概念,是第一节中提出的能量子概念的应用和发展,所以本节课在知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本课还是有着厚重的物理学科文化积淀,是物理学史、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创新意识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题材。

鉴于教材的以上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光电效应的规律;

2、通过对光电效应的解释了解光量子假说,理解光电效应方程.

3、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4、会用光电效应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光电效应规律”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2、尝试发现波动理论面对光电效应规律遇到的困难。

4、通过光子假说和光电效应方程的提出,体会假说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3、领略“观察、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新的假说……”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是这样分析的。

根据认知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把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融汇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的过程。

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有缺陷就会造成认知障碍。

应用到本节课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难点:

首先光电效应现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差很远,学生没有感官体验。

其次原有知识对学生的干扰,通过前面的学习光是电磁波的结论已经深入人心,学生无法接受光是粒子的新概念。

最后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没有相应的概念,不能同化新知识。

在用波动说和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时遇到困难,因为学生不知道光和物体是怎么作用的,逸出功,和最大初动能的概念也是第一次接触。

要想解决以上难点,做好光电效应的实验是关键,再在观察总结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光电效应的规律和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物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根据对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利用光电效应的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中我直接用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课题。

然后我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说了一下这段话:

本课学习的光电效应,在量子理论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光电效应及其规律的研究,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革:

大自然在微观层次上是不连续的,即“量子化”的,而不是牛顿物理假设的在一切层次上都是连续的!

光电效应的科学之光经众多物理学家前赴后继,在物理学史上成为绚丽夺目的篇章。

让我们翻开这炫目的一页,沐浴科学的阳光吧!

二、通过光电效应的研究装置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

教材没有用实验引出光电效应现象,而是直接给出结论,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可以把重点放在光电效应规律的得出上,为了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老师把实验分成几个部分,第一步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并且画了板画,这样就排除了由于不理解实验器材而对学生的干扰。

第二步用紫外线灯和应急灯的可见光分别照射阴极,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得出规律:

1、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V0,只有当入射光V>V0,才能发生光电效应第三步将高压电源去掉,用紫外线照射阴极,学生观察到检流计中仍有电流通过。

说明光电子飞出时具有初动能。

教师进一步说明,科学家用不同的光(不同频率,不同光强)照射同一金属。

发现: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并且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第四步用紫外线照射阴极,让紫外线连续的、断续地照射,学生观察到检流计指针的偏转也连续地、断续地发生,从而总结出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

第五步把紫外线管靠近阴极,改变紫外线管与阴极的距离,学生观察检流计指针偏转幅度,得出光电流随入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规律。

在得出光电效应的四条规律后让学生再次看书熟悉四条规律,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几个问题:

(1)某光恰能使钙发生光电效应,那么能使课本中表格内哪些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2)表中哪种金属最易发生光电效应?

(3)为什么各种金属的极限频率不同?

以上步骤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光电效应规律的理解。

三、让学生用波动理论解释光电效应,体会现有理论不能解释实验事实的困惑。

由于学生对光的光的波动理论不甚了解,我直接给出光的波动理论对光的能量的描述:

(1)能量是连续的;

(2)振幅(光强)越大,光能越大,光的能量与频率无关。

在这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得出对光电效应的正确解释。

最后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波动说解释光电效应主要存在的两大困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矛盾

波动理论解释

实验事实

之一

光的能量是连续,光强越大能量越大,与光的频率无关

光电效应是否产生存在极限频率(波长)而与光强无关,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也只与入射光频率成正相关。

之二

弱光对金属作用足够长时间,电子吸收足够能量后可从金属表面挣脱。

如果入射光小于极限频率,即使照射时间再长,也不会发上光电效应。

若能发生光电效应,即使光很弱,也是瞬间发生的

教师引导:

当现有理论不能解释实验事实时,科学家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完善现有理论,使其能够解释实验事实;二是抛弃现有理论,构建新的思想框架。

大多数科学家选择了前者,因为知识的更新比思想的更新要容易得多,但也容易陷入死胡同。

选择后者的科学家往往是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人,他们对科学的贡献远远大于前者。

爱因斯坦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屏幕展示爱因斯坦图片),1905年,26岁的他在普朗克量子化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四、学习光量子假说,并用光电效应方程解释光电效应现象,体会应用新理论成功解释实验现象的喜悦

学生通过看书了解光量子假说,老师通过提问光量子假说和波动说的区别,让学生对光子假说有进一步的了解。

接下来老师根据光子假说和能量守恒理论推导出光电效应方程,并介绍每个字母的含义啊,强调光电效应方程研究对象是光电子,所用规律是经典物理的能量守恒。

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总结,利用光子假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五、通过密立根用实验验证光电效应方程,体会物理学的;观察、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新的假说一般研究方法

六、光电效应方程的简单应用

我没有用书上的例题,因为书上的例题不仅涉及到光电效应方程而且有电场力做功等问题比较复杂,用在这里有点喧宾夺主。

所以我选用了课后习题,它是对光电效应的直接应用。

例题:

波长为λ=500nm的蓝光照射到逸出功W=1.9eV的金属表面上,求:

(1)光子能量ε

(2)光电子最大出动能mv2/2(3)该金属的截止频率。

解:

(1)ε=hv=6.63×10-34×3×108/500×10-9J=3.97×10-19J

(2)EK=hv-W=3.97×10-19-1.9×1.6×10-19J=0.93×10-19J

(3)V0=W/h=1.9×1.6×10-19/6.63×10-34=4.5×10-14Hz

七、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提问:

到现在为止,光电效应现象圆满解决,咱们一起回顾一下,你在知识上和方法上都有了哪些收获?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我们不仅有了知识上的收获:

光不仅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光电效应方程是量子理论又一成功应用。

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方法,领略了物理学家立足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高三化学上册《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知识点总结

关于高三化学上册《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知识点总结

高三化学上册《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

氧化剂:

降得还还原剂:

失高氧

具有化合价得到本身被还原具有失去化合价本身被氧化

氧化性:

降低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还原性:

电子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特征)(实质)(实质)(特征)

(注意:

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只能被还原;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只能被氧化)(中间价: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既能被还原,又能被氧化)

氧化性强弱:

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

还原剂强弱:

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

7.电离方程式: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反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②电离——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过程叫做电离。

③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酸6个、强碱4个、大部分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酸、弱碱)

④电离方程式——是表示电解质如酸、碱、盐在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离电成自由移动离子的式子。

强电解质电离用“→”表示,弱电解质电离用“”表示

H2SO4→2H++SO42-H2SO4H++HSO3-HSO3-H++SO32-

(多元弱酸电离时要写分步电离方程式,几元酸写几步电离方程式。

⑤电荷守恒——在溶液中或电离方程式,阳离子带的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带的电荷总数。

⑥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凡是①难溶性物质②挥发性物质③水及其弱电解质④单质⑤氧化物⑥非电解质⑦浓H2SO4均写化学式)离子共存问题,出现①沉淀②气体③弱电解质④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

第二章拓展知识点P181

1.Cl2与还原性物质反应:

H2S、SO2(H2SO3)、HBr、HI

2.氧还反应有关规律:

①电子守恒规律;②性质强弱规律;③价态转化规律;④反应先后规律;

3.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比较:

①相同条件下,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种还原剂反应,使还原剂氧化程度大的(价态高的)氧化性强。

例如:

2Fe+3Br2△2FeBr3,Fe+S△FeS,由于相同条件下,Br2将Fe氧化为Fe3+?

,而S将Fe氧化为Fe2+,说明Br2的氧化性大于S的氧化性。

②依据反应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一般的规律):

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

③依据反应条件,条件要求越高说明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弱。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

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

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

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

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

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

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

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

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

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

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

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

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

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

让学生讨论。

最后得出: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

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

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

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知识目标:

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

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

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

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

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

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

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

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

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

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

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

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

求:

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