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8420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践行课改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docx

践行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效率

践行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效率

梓潼县教师进修学校杨丕林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过去的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着欢乐”(夸美纽斯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长期以来,很多的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我认为只有牢固确立课改新理念,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从改进备课方法,更新课堂结构,落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改进备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众所周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现实中许多教师却认为:

备课就是写教案,备课就是抄教案。

在备课时不去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不去认真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不去仔细琢磨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不去思考什么地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怎样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

只是把备课当成单纯地写教案而已,因此,有的教师就去照抄《参考教案》上的教案,或者到网上去查找、下载,只求形式上有教案,不求有能够解决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符合自己教学个性的教案,以致备课笔记上写的是一套,课堂上实施的却是另外一套,造成课堂教学中“蜻蜒点水”或是“漏洞百出”。

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应该怎样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把“备课”改为“设计”。

基本的原则是:

不求多而求精(突出把握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易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和兴趣的疑问点或关键点);不求细而求活(反对重复练习、机械讲解,倡导多视角的灵活变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开发教学资源的源头活水);不求快而求新(反对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追求所谓的“进度”或“速度”,更反对不顾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一味地强行灌输,强调找准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质疑,体验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不求静而求动(过去那种“教室里安静的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的所谓有秩序的教学,我们不提倡。

其次,在编写教案之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合理地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知识特点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既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目标,也要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

三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四是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五是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适合教师自己和知识特点的教学方法。

第三,编写教案时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精心安排复习内容,有针对性。

二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做到准确、明了、精炼,用最少的问题覆盖最多的知识,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

三是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错误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是设计高质量的课堂练习。

最后,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二、更新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这种课堂结构还适用于现在的课堂教学,至今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要求每堂课都按这些步骤安排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缺一不可,而且前后的顺序不容颠倒,对各个环节的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这样课堂教学就“模式化”了,就显得过于呆板、没有活力,成了教条主义,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革。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抛弃传统的课堂结构,而是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进,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地取舍或颠倒前后顺序,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进行合理地调整,使我们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1.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新知的教学、巩固练习。

但是有些教学环节则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取舍,从而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更流畅。

如:

有些知识与旧知联系不太紧密,检查复习可有可无,复习旧知的环节要态度坚决地省去;有的新知在复习旧知过程中就很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此时插入“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就会显得生硬,就会打乱学生的连续思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时的导入新课就显得多余了,此时就要省去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如果在一节课上学生学得很好,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下课铃已经响了,也可以把全课总结省略。

   2.合理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

课堂练习的时间必须要得到保证,而导入新课、全课总结的时间又很短,所以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只能是把复习和新授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

传统的课堂结构是把新知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的,除了对课堂教学的环节有明确的规定外,还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有具体的要求:

检查复习一般在课前5分钟内完成、导入新课用1分钟左右、新知教学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安排10分钟左右、全课总结1分钟左右,课堂作业8分钟左右。

这样分配教学时间的理论依据是:

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一般只能坚持20—25分钟,课前的20—2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所以新知的教学必须要在课前的20—25分钟内完成。

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人、因年龄、因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的不同而异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复习和新授的时间要进行合理灵活地调整。

有的知识与旧知联系紧密,学生对旧知理解和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检查复习一定要扎实,此时的教学重点可能不再是新知的教学了,而在于检查复习,所以复习旧知的时间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不一定要在前五分钟结束复习。

这样虽然复习的时间增加了,但是由于旧知复习得实、复习得透,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新授时间就会大大缩短,甚至新授时间会短于复习时间,这样也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复习与新授时间上呈倒挂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当前课堂教学所倡导的。

   3.训练应穿插于各环节之中进行。

传统的课堂教学对课堂训练的安排一般都采用集中处理的方法,前半部分教师拼命地进行提问和讲解,后半部分集中进行训练,这样安排的弊端显而易见:

学生对所学新知因没有及时训练而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对于学困生来说,集中训练导致不能在课上完成所有作业,作业留在课后更是困难重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说,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日积月累,成为学习“后进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训练,要尽量避免集中练习,要把训练穿插于新授教学的过程之中,每教学一个新知就应当及时安排训练,学生学到哪里就训练到哪里,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当堂训练的质量,做到及时反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且还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落实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学内容的安排应遵循“小剂量、大范围、分层次”的原则,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讲练结合为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益为目的。

   

1、课堂教学内容要适量。

一节课总共45分钟,不能老让学生处于紧张状态,而是要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完学会,而不是老师把内容教完。

同时还要留有空余的时间让学生回味和补救。

这样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适量,以学生学好为标准,不能为了赶进度而盲目扩大课堂容量,让学生消化不良。

   2、教学内容要广,不能仅局限于教材。

新的教材更加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语文教学我们不能就语文而论语文,它包涵很多相邻学科的知识,象天文、历史、地理、科学、乃至数理化、音体美等。

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因此我们把数学称之为生活数学。

比如化学,象水、大气资源、金属矿物质、物质的变化等等,都是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践行课改理念,更多地把书本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如家用空调与臭氧空洞、含磷洗衣粉与河水污染、家用铁器的锈蚀与防护、食盐的调味与其他妙用、醋的食用价值等等,教学时随时联系生活实际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关心身边的化学事件,让酱醋油盐柴米成为课堂的佐料,中毒、污染、新物质合成等成为课堂的热点,真正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化学,在生活中用化学,这样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学得有用。

   3、内容趣味,语言幽默。

课堂不是教堂,怎么样让学生学得好,又学得快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我们大家一直努力的方向。

为此,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尽量从多角度让学生认识所学的知识,如图片、模型、实物、实验等。

特别是实验,它可以增强知识的直观性,使学生易学乐学。

同时在语言组织上,尽量使用温和的语调,幽默的风格,不时穿插一些有趣的人和事,使课堂活泼生动,使知识深入浅出。

比如,有的学生作文时往往文不加点或一逗到底,有一位教师评讲这类作文时便上气不接下气地由站着念到红脸弯腰直到不得不蹲下,学生困惑地说:

“老师,停顿一下再念吧!

”老师喘着粗气笑着回答:

“可文章中并没有句号呀?

”结果学生在善意的笑声中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而不应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教”去代替学生“学”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师生双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观动因是内因,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外因,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理,教学方法的优化,就不只是指教师“教”法的优化,更应包括学生“学”法的优化,学生“会学”了才能“爱学”,“爱学”才能促进“会学”,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上才具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一)教法选择要恰当

1.旧知复习要做到“精练”和“实用”。

课始对旧知的复习应当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有时还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复习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扫清障碍,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教师在安排复习时要做到“精练”和“实用”。

所谓“精练”就是该复习的旧知就复习,不该复习的旧知就坚决不复习。

要做到“精练”就必须精心挑选复习内容,这是复习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课前的复习不要面面俱到,复习内容的确定不是依据教科书、参考书和参考教案,而是根据知识的本身的特点、教师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而定,学生掌握得很好的旧知就可以不复习,学生掌握得不好的知识才是我们要复习的,对于关键性的知识不但要复习,还有认真复习。

所谓“实用”就是复习的知识要对学生学习新知能起作用,要能解决新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要做到“实用”就必须把该复习的旧知进行认真地复习,不但要复习到,而且还要复习透,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明白其道理或原理,并能把这些道理或原理迁移到新知学习上来,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充分的准备。

   2.新知的引入要体现“自发”和“自然”。

古人云: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极,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新知的引入应当由疑引入,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呈现的过程要自然,要同实际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由教师把课堂上要研究的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来研究不是自己问题的问题。

怎样才能做到新知的引入“自发”和“自然”呢?

爱因斯坦说: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对问题的感知力和创造想象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有关问题,或者对新知巧妙的铺垫并适时加以引深,从而让学生发现新问题,进而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进一步去研究这些问题,通过探究、分析、讨论、操作等一系列活动,直到解决问题。

   3.问题的解决要体现“探究”和“原创”。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师生的合作研究中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也就是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等,都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这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其次是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原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不是由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生为解决问题的而进行的有关操作过程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由学生通过讨论、研究、操作等学习活动自行解决,这就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原创性”,只有这样学生的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4、合作学习不要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体系,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着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即课堂中的社会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助、互动直接影响着课堂上的气氛及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而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良好的学习伙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关系,能使他们在良好的交往中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积极情感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发展需要,组织他们积极地参与,有效地投入。

而目前班级授课制,往往只限于教师与部分同学的交往,学生的参与面受到局限。

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形式。

因此要做到:

(1)精心组织小组

    为学习方便,小组由前后四人组成。

在组织小组时,我们要注意人员的调配,注意每组都有学习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又有组织能力,有一定威信的同学当组长,组员也是由能力较强,一般与待提高几种层次的人组成,使每个组都具有合作互助互动的条件。

(2)悉心培训组长

    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人老抢着先说,不会听别人说,有的不说,尽让别人说,或出现不尊重他人的现象,分组后应把组长召集在一起培训,讲清小组学习的目的、作用,教给他们怎样组织学习、讨论,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小组内能充分发表看法,交流见解,拓宽思路,能力强的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帮他们理解,教他们表达,在合作学习中上进互长,调动全员参与的意识,创造全员参与的条件。

全班讨论时,老师可先有意请能力一般或待提高的学生发言,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补充,使每个成员都能感到自己在小组内的地位和作用,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与思维的参与度。

(3)把握合作时机

    自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倡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已延续至今。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造。

这种改造,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机会。

但是这种形式在当前班级授课制为主的今天,不宜频频使用。

应把握合作时机。

我认为,新授内容的尝试,教学中难点的解决,教师提问学生思维受阻,学生质疑中的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总结规律性结论之前,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时,复习中的互查或练习中的互评互改等情况均可使用,可安排在适当的教学环节,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又有调节作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都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4)调动思维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是思维合作,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更不能满足于形式的同座讨论、小组交流。

小组合作必须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调动思维参与创造条件。

如学习《詹天佑》一课,讲到“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与“中部凿井法”时,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画出两种凿井法的剖面图,图画好后,请小组互评互查,讲解图意订正错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时调动了思维参与,为教学信息的传递开辟了新途径,学生清楚地了解了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势采用的不同工作方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使工期缩短一半,从而由衷地钦佩他的智慧和才干。

可见,小组合作必须是真正意义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

    总之,课堂教学应让全体学生思维都动起来,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仅仅带着少数尖子生进行教学,即使过程流畅,甚至不乏精彩之处,仍不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赖于每一个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广思、吸纳、善问、表达等多种能力。

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学习处于主动积极、乐观向上的发展状态,打破了过去课堂学习气氛再活跃也有个别“死角”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实效。

5.新知的巩固要注重“及时”和“高效”。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以后才能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做到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举一反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堂练习。

我认为,一是练习要“及时”,学生对旧知掌握得好将有利于新知的学习,反之将会给后继知识的学习造成障碍,所以在教学中要力争做到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反馈。

二是练习要“高效”,要达到高效的练习效果,习题就必须精心挑选,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练习内容的设计就要紧紧扣住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要害,要“条条有用”、“练一得三”,避免“面面俱到”、“贪多求难”的倾向。

(二)学法指导要到位

使教师少教而不是不教,使学生多学而不是滥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指导学生学习,及时反馈信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告诉学生目标

    每当一个单元或一课书开始教学时,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告诉给学生。

如第5册第6单元的训练目标是“抓住重点句,理解段的内容”。

在讲读本单元首篇《奇妙的鲤鱼溪》时,教师一上课先把目标明示给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围绕目标进行教学。

如学习第二段,师生共同研究这样几个问题:

①读第二段,想想这段讲的是什么?

②段中的哪句话讲的是这个意思?

③是从哪两个方面把这个意思讲具体的。

然后老师告诉学生,段中能讲明段的主要意思的句子就是重点句,抓住重点句,可以帮助理解段的内容。

学生带着目标,运用学法学习后边三篇课文,强化训练,便可形成能力。

 2、鼓励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阅读产生疑问之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深入发展之际。

因此,训练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自主意识的重要手段。

平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发问;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发问;从标点符号的运用发问;从课文的中心发问;从某些修饰词语发问,训练学生从敢问到善问的能力。

    如学习《神奇的鸟岛》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抓修辞部分质疑:

①“神奇”是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鸟岛是神奇的?

③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鸟岛的神奇?

④如果把“神奇”去掉,用“鸟岛”做题目,课文内容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寻求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质疑,也是使学生参与教学思维创造,暴露思维过程很好的的一种方式,它使学生注意力格外集中,老师的讲课更有针对性。

    如学习《静夜思》这篇古诗,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第一句话后,带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

①读诗句;②讲字义;③连成句。

然后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第二句,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思考始于疑问。

学生自学后提出:

不懂“疑”和“霜”是什么意思。

老师便针对学生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疑,这样,教师的思维活动与学生思维活动协调一致,使教师思维暴露在学生思维最恰当的地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习动力,而学习第三、四句时,老师可采用伙伴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四人一组,运用学法自学,互相质疑、解疑,然后向全班汇报学习过程。

这样学习,用时少,负担轻,效益高,学生获得了知识与能力,取得了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3、指导学生学习。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过: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新课程的教材改革,促进了教学思维的转变,从低年级起,全面安排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使读写训练系列更清楚,坡度更平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因此,我们应在小学各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有所侧重地紧扣某一项训练目标,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要让学生的“学习”和“获得”通过阅读实践去领悟、去认识,而不是硬灌给学生。

    例如第3册第21课《学画》的训练目标是“记住先后顺序再背诵”。

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背诵,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理解课文:

①小声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段共有几句话,标出序号。

②小组讨论,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思考并讨论,这个自然段先讲什么?

接着讲什么?

然后讲什么?

最后讲什么?

④引导学生看着板书理清先后顺序。

⑤要求学生有语气地读这一自然段,读出荷花的美丽与王冕想画荷花的心情。

⑥范背。

学生带着羡慕和敬佩的感情欣赏老师有声有色的背诵,背完后学生激动地为老师热烈鼓掌。

老师趁势问学生:

“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背下课文的吗?

”一石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想知道老师怎样备下课文的波澜,他们睁大了一双双求知的双眸,听老师告诉他们背课文的诀窍:

“记住先后顺序再背诵。

”然后指导学生记顺序,背课文,学生很快背下来了,心中无比喜悦。

老师检查完效果,再让学生回过头来咀嚼学习过程,想一想:

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把课文背下来的?

这样,学生对背诵课文的方法有了初步认识,而这个认识是从阅读实践中获得的。

学生在学习中领悟规律,掌握学法,运用获得的能力再去学下一篇课文,完成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学生定会唤起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具有了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课堂效率。

4、引导学生思考。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言就不能够进行思维,所以思维训练总是和语言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潜藏的智能因素,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评,培养阅读能力。

    如第3册《聪明的华佗》中第四自然段描述了华佗想出的聪明办法:

“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两只手各拿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晃动。

羊看到青草,都争着去吃。

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

”“华佗的办法好在哪儿呢?

”老师的设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为了使低年级学生学会抓住语言文字理解内容的方法,老师先做了个示范:

“我认为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好,因为鲜嫩的草羊才爱吃,才能吸引羊的注意力。

”学生认真听着,用心领悟着老师的话。

“还有哪些词说明华佗的办法好呢?

”老师接着问。

学生因为知道了应该怎样去思考问题,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抓住“两只手”“各拿”一把草,在两只羊面前“晃动”等词语,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老师又请同学到前边来表演,直观感受华佗的办法之巧妙。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同时体会到华佗的聪明在于他能开动脑筋,用科学的办法巧妙地克服了困难,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必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