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9004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建设通惠河北部城区污水截流工程、北运河通州城区段补水净化工程和河东再生水厂工程。

(2)新建漷县、永乐店、台湖镇污水处理厂和胡家垡、西集老庄户等31座村级污水处理站。

(3)对温榆河、北运河沿岸34家畜禽养殖场粪污进行治理,减少粪污对河水的污染,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1.5万hm2,施用配方肥面积4.7万hm2,有机肥推广面积0.7万hm2。

2.4促进循环利用,确保水环境建设科学发展

(1)建设东南郊水网工程,清淤沟渠33条,新建骨干配水设施38座。

(2)按照“四治一蓄”(治污水、治垃圾、治违章、治沙石坑、蓄滞雨洪)的思路,通过治理村镇废弃坑塘等方式累计建设农村雨洪利用工程123处。

(3)不断加大再生水利用量。

共完成新河灌区再生水利用(1~4)期工程,累计发展灌溉面积2.3万hm2。

2.5发展水岸经济,打造新型产业聚集区

(1)借助亲水优势,在运河上游温榆河畔建设40hm2滨河公园,开发建设北京通州商务园区。

(2)高标准建设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奥体公园。

(3)依托运河文化底蕴,以水为魂发挥水环境优势,建设和发展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3主要成效

3.1营造了良好生态水环境,形成新城建设与发展核心

(1)经过治理,境内河流实现了防洪安全、排水达标和岸绿、流畅的自然生态水系,有效改善了沿河地区人居环境。

(2)新北关闸至甘棠橡胶坝11km河道排水标准提升至20a一遇,防洪标准提高至50a一遇,河道主槽拓宽至200m。

(3)在运河起点形成“五河交汇”,周边50万m2水面改善了区域水环境。

建成万亩运河滨河森林公园,形成了“一河、两岸、六区、十八景”的景观组团,彰显滨河文化、水岸风情。

(4)萧太后河(台湖)段两岸建设景观设施完善,绿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改善了北运河支流水系的生态景观状况。

3.2水生态系统进一步优化,水系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1)污水截流工程、补水净化工程,实现日截流污水5万m3,处理污水8万m3,大大提升了中心城区污水治理力度。

(2)新建的3座污水处理厂,可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万m3/d,再生水处理能力0.8万m3/d,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得到加速推进。

(3)31座村级污水处理站,处理污水能力2.6万m3/d,有效推进了流域村庄污水治理,改善了当地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4)养殖场粪污治理年累计处理粪污2.65万t,产生沼气126万m3,有效减少了养殖粪污对北运河水体的污染。

(5)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效减少了北运河水系面源污染,农业种植、养殖污染治理实现全面提速。

3.3小流域水环境逐步改善,城市神经末梢水环境水平进一步提高

(1)综合采取“集、蓄、拦、调”措施,建设调水、配水工程,大力推进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

东南郊水网的建成,有效增加了农业再生水用量;

汛期蓄滞雨洪1200多万m3,充分发挥了灌溉、蓄水、排水、改善环境的功能。

(2)通过“四治一蓄”和建成的123处农村雨洪利用工程,实现蓄水2117万m3,减少了污水、垃圾向北运河水系的直接排放,有效改善了城市中镇村小流域水环境。

(3)在再生水利用方面,已实现灌区利用再生水1.57亿m3,同比增加约9%,占全市农业再生水使用量的52.34%。

3.4形成绿色产业聚集,水污染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1)毗邻运河、温榆河建设北京通州商务园,园区总占地7.3km2,主要发展金融和电子商务产业。

目前,商务园土地一级开发顺利完成,由金融街控股公司开发的商务园园中园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可实现企业入园办公。

(2)建成运河文化广场和运河奥体公园,承载了欢乐中国行、草莓音乐节等多项大型文化活动,成为了传承运河文化、供百姓游玩健身的场所和地区旅游品牌。

(3)在“五河交汇”处以东,受益于良好水环境和深厚运河文化的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之一。

通过以上工作,在北运河(通州段)水系5个监控断面中,重点反映通州水质状况的凉水河许各庄断面、北运河榆林庄断面COD下降趋势明显,北运河水系水质有了明显改观。

4存在问题

(1)水污染比较严重。

全区境内所有河流水质均为劣Ⅴ类,造成原因主要包括入境水污染、区内再次污染两方面。

(2)水资源比较紧缺。

多年干旱和上游来水减少使北运河通州段的来水量减少,同时,因来水量减少、水流速减缓会导致水体滞留、水质变坏。

(3)水环境治理比较滞后。

全区共有大小河流13条、干支沟渠200多条,虽经过不同程度治理,但除北运河外,其余河道景观特色仍不明显。

5下步设想

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了“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建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通州新城建设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

未来几年将是通州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水环境建设作为新城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与挑战。

为此,通州水务将在未来几年的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水景观建设水平和品质,加大对“五河交汇”节点景观建设,深化开发“源头岛”、“塔影水乡”等精致景观节点。

同时进行区域水景观的整体开发,对境内所有河流、沟渠按照“一河一色,百渠百景”目标实施统一景观改造,提升镇村人居环境水平。

在进行高标准水景观建设的同时,加大水质改善力度是通州水务为新城建设提供支撑的重要方面,进一步推进污染源头的治理力度也成为未来几年通州水务工作的重点之一。

5.1进一步加快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推动城市排水管网雨污分流

随着通州新城的逐步建设,人口增加带来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通州水务将尽快完成河东再生水厂及其配套管线建设,促成碧水污水处理厂扩容及升级改造。

同时呼吁各排水设施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做到雨污分流,保证排水设施安全、稳定地运行。

5.2促进再生水资源的广泛利用,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

作为资源性缺水城市,缺水一直是通州发展的一大瓶颈,再生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其重要性已不容忽视。

碧水污水处理厂扩容升级和河东再生水厂建成后,将具备日产再生水7万m3的能力。

紧紧抓住新城建设的契机,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资源建设覆盖新城区的再生水管网,将是通州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之一。

5.3配合乡镇政府集中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推进村级污水处理站推广工作

通州区除新城区外,各乡镇发展十分迅速,工业企业规模建设,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其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通州水务将加大对乡镇政府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敦促已建乡镇污水处理厂完善管理系统,继续争取各方支持,推广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5.4建立全区范围内的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为全区水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以通州区水质监测站为主,各乡镇水务所配合,在通州区内设立地下水、地表水专门监测点,定时对通州区水环境状况进行通报,为各级领导及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作者简介:

张冠启(1956—),男,通州区水务局局长。

不惜代价治理通州运河

治理通州运河的重任时时刻刻压在封建王朝的身上,牵挂着君臣的心,什么原因,看看他们的言行就明白了。

元朝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国子监主管官)在《京畿都漕运使善政记》说:

“国初运处郡之粟以实京师,数日以广。

大江以南,浮海而至者,岁以数百万石计。

公府之储侍(积储,储备义),官府之廪(&

brvbar;

ǐn,粮仓)稍,宿卫共亿,以及京城游食之发,其用至夥而所系甚重者也。

”(92)一位殷殷学子、一位饱学的教育官员目睹了漕运的状况和作用,在赞扬漕运使政绩的碑上留下了至理名言,流传到今天,给今人以真实的信据。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2年),漕运抵通仅138万石。

河南巡抚(地方最高长官)上奏朝廷,请截留江南船运来的漕米,用来接济治理黄河的费用。

仓场侍郎(分管漕运仓储的户部高级官员)赵世卿也上奏朝廷,表示不能用漕米周济河工,他说:

“大仓入不当出,计二年后,六军万姓将待新漕举炊,倘输纳愆(qiān错过)期,不复有京师矣。

”(93)争议的结果,是明神宗未同意拨漕米匡济河工。

黄河泛监给两岸广大地区造成不可估量的灾难,史不绝书,给封建王朝带来的危害也不堪设想。

所以,历朝都无不重视黄河治理,征调大批民夫护治黄河。

可见,截留漕米补济治河民工,确保黄河安流无险,乃朝廷要事,巡抚所请不能默然置之。

但是,由于江南漕粮征远渐少,而首都官民,皇家所需渐多,国仓所储的粮米入不敷出,用不了两年,京通两处的国仓存粮露底,不用说皇家,就是那保护北京的军队和都城内的多数百姓将会等待新运的糟粮做饭,如果因为特殊情况耽误了到达日期,前都必定产生混乱,那时候就不会有北京了。

此点比治理黄河紧要,所以神宗皇帝未准巡抚的奏请,不许截留漕米救济河工。

仓场侍郎赵世卿不是在危言耸听,故弄玄虚,也不是在自保乌纱,自我解脱,而是深谋远虑,为巩固皇朝和首都安定而据理力争,漕运之重要则一目了然了。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与众兄弟争夺皇位而登基的清圣祖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祯,才即位就抓住漕运不放,对仓场侍郎说:

“粮运关系国储,必须遄(往来频繁而疾速)行无阻,始得及早抵通(通州)。

自杨村(今天津市武清区杨村)至通州,河道多有淤浅,粮船起到每致耽延,以致回空冻阻,并误新漕。

著该督(漕运总督)严饬(ch&

Igrave;

,警告义)坐粮厅(在通州新城)查看河道,有淤浅处,作速挑浚深通,毋使阻带。

并知今天津总兵官用心催赶,且天津一带地方,向有贩卖私盐等弊,粮船不许停泊,火速趱(zǎn催促、逼使义)行,直抵通州。

至抵通后,速行起卸交仓。

”(94)他在五年(1727年)辨月千知内阁诸官员:

“仓场米石,乃国计民命在,颗糕皆当诊惜,必座坚完,米粟方不至于霉烂。

”(95)雍正帝这相隔五年是的两段话,是谆谆告诫,批示命令,表达了他急于巩固皇权的心情,实行他易于稳顿首都的举措,就是要保证漕运疏通和国仓充足,因为这是“国计民命所关”的莫大首要大如下。

在他的头脑中,被通州至高无上的战略地位占据了,因为通州不仅是大运河的北端,而且是命系皇朝的国仓所在地。

双关并重,任何一州一县也不可与通州同日而语。

由此而言,京通间的漕运与运河通州段的通畅则是历朝的命根了。

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翰林应奉韩玉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

当年开修了闸河(今通惠河),自通州城北潞水向中都城运粮。

然而潞水这条在海陵王完颜亮已经整治用以行驶南侵战船的河流,也应得到疏浚。

根据后世屡对潞河(潞水)进行治浅的记载,可以不妄地推定,在修闸河的同时不能不治理潞水,不然,潞水浅涩阻运,开了闸河又有何用呢?

从《大金国志•韩玉传》的记载中,已明确表述了“开通州潞水漕渠”,潞水就是今天的北运河,在通州城的东面,咫尺之距,自北同流,而中都城在通州城西面,相距50里,潞水与中都无涉。

“开通州潞水漕渠”就是疏治通州城东的潞水使通漕运,这是硕巨的工程量。

而自通州城至中都城向金世宗曾两次浚修的高梁河(修后称金口河),这次修治任务主要是引水源和修闸,工程量可能经比疏浚潞水小,因此在史书记载时只泛泛述及“开通州潞水漕渠”,而未提及修闸河事。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浚通州运浪河。

五月辛丑,以通州水浅,命枢密院发军五千,仍令食禄诸官雇役千人,开浚以五十日讫工”。

(96)次年二月,“发侍卫军三千,浚通州运粮河。

”(97)忽必烈在十六年二月麾军才灭南宋,统一了全国,战争结束,立即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定局面。

而刚迁都燕京(大都城)不久的元廷,促进大都的经济繁荣、巩固首都的社会安定,是关乎元廷政局的国是,便在五月即调征6000军士民夫开浚通州运浪河,使通漕运,继而于次年二月,拨发守卫宫廷的侍卫军再浚,唯恐阻塞漕船。

这种举动非同小可,通州对大都的影响也不同一般。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负责水利的部门都水监官员上奏道:

“通州至大都运浪河闸,始务速成,故皆用木,岁久木朽,一旦俱败,然后致力,将见不胜其劳。

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次修治。

”(98)武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开始实施木闸改建石闸的巨大工程。

要将通惠河上的24座木闸全部易成石闸,先拆旧闸,再建新闸,一拆一建,加大了工程量。

因在漕运时节内不能拆建,不能影响运输,故只可在深秋至次年早春时段内进行,天短寒冷又不便施工,所以一程非常艰苦,进度较慢,到了泰定四年(1327年),才告浚工,连续改建了16年之久。

这些年中,历经了武宗、仁宗、英宗和泰定帝四朝五个年号,若有一朝中止施工,也不能顺利完成这次改建石闸工程。

就是因为此项工程关系到漕运大事,谁也不敢忽视,才得以持续兴工,中途不辍,直至彻底修毕。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八月开工挑浚通惠河,“自都城东大通桥(今北京东便门外)至张家湾浑河口(今张湾镇村东南角,俗称下门口)六十里,兴卒七千人,费城砖二十万,石灰百五十万斤,闸板桩木四万余,(麻)、铁、铜、油各数万计,浚泉三,增闸四,凡十月而毕。

”(99)这是明代一次浚涤通惠河的大型工程。

此工程完成颇不容易,中间有反复。

早在七年(1471年)时,漕运总兵官杨茂就曾建议明廷重修通惠河,他中肯奏称:

“每岁自张家湾舍舟,车转至都下,雇值不次。

旧通惠河石闸尚存,深二尺许,修闸潴(zhū水积聚)水,用小舟剥运便。

”(100)当时还有另一种建议,即从张家湾开始浚疏萧太后运浪河,挑疏至今崇文区龙潭湖附近,接三里河。

两种意见上奏后,明宪宗朱见深将建议下至工部去讲座,并且派遗尚书杨鼎、侍郎乔毅带部下实地勘查。

二位大员访察后上奏,分析了元通惠河的利弊以及改取水源的条件,指出了三里河的危害,提出了的方案,即改引西山诸泉入高梁河南支,走护城河到大通桥闸,然后清疏元代通惠河中下游河段。

宪宗批准了工部的意见,遂调动军士,民夫9万余人,对通惠河进行修浚。

才开工不久,出现了灾异,宪宗受臣所惑,下令停止此项工程。

但是主管漕运的部门以漕运事关重大为由,没有全部停工,而以4万人疏理护城河,同时引领西山诸泉的导河基本修成。

至了十一年时,实在不能再拖,便命工泊锐、副都御史李裕和工部侍郎翁世资、工诏等官员,督率担当漕运任务的士兵,按照5年前杨、乔二位的浚河方案,继续挑修通惠河。

此次疏浚通惠河比元武宗至大四年只改修石闸的任务繁重,但是在停运情况下进行施工,并且人多势重,到次年六月就告成了,漕船由张家湾通惠河口梯航直抵北京城下。

有记载明代浚修通惠河的工程还有永乐四年(1406年)、十年(1412年)、正统四年(1439年)、正德元年(1506年)、二年(1507年)、嘉靖元年(1522年)、二年(1523年)、七年(1528年)、隆庆二年(1568年)、天启元年(1621年)等10次,其中动作最大、治理彻底的就是嘉靖七年那次工程,此事前文有述,此不再复言。

此外,大修通州运河堤坊,也是一项重大工程,是治河工程中防水肆虐成灾的行为,与排浅淤导水行船的工程不同。

但有时兼而施工,一举两得,既疏浅又筑堤,两全其美。

比如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按照工部的意见“浚白河筑堤”,“排通州至天津白河,深四尺五寸,所挑沙土即筑堤两岸,著为令”。

(101)这里指明将挖去的河中沙土来构筑堤防,工程段落尤长,是整条潞河,即今北运河,全线开工,规模浩大。

并且有明确标准,水深保证达到1.5米。

其实,以清淤之土筑堤的举措并不是此时发明,早在成会十三年(1477年),管理河道的工部郎中杨恭就提出了这套治河办法。

这年七月,大雨滂沱,潞河浊浪汹涌。

坐陈通州的杨恭立即上奏明廷:

“水益运河东西两岸,冲决甚多。

乞拨京营官军修筑”。

奏章紧急,马上下发到工部议定,并即时转发到直隶总兵都督同知陈达,要求他和杨恭一起,根据治河任务,“于通州等卫(当时驻守通州的明兵有5卫,即通州卫、通州左卫、通州右卫、神武卫、定边卫)附近处所,量起军余三千,顺天府沿河州县(当时有通州、香河、武清、漷县4州县)民夫一千(当务一千),相兼堤、浅人夫(专设护堤和排浅的丁夫),并工修筑”,(102)治河军夫粮食由各州县分管户部事宜的部门给以解决。

此项宏大的工程既堵塞决口,又挖排淤浅,还有筑堤,三位一体,安排得当,“轻舟融雪水,春色谈沙堤”。

这治河后的景致又再现了。

但是若了两岸的民夫,从役管饭不给钱。

至于是否有官员勒索骚扰乡民之事就无法知道了。

然而也是好事,对朝廷而言,排淤、堵口、筑堤,以便漕运恒通;

对农村而言,防水横溢,保护田园主庐舍,恢复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不管怎样说,通州驻军和通州人民为治理大运河,加快北京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清代通州以下运河仍然“节节淤浅”,并连年选派粮道道员相机剖挖,以资浮送漕船。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月,曾在仓场侍郎常书等人的奏疏中批示:

自通州至西沽(今天津市内南、北运河交接处)地方的冲决、浅滩和堤防“俱于运道民生,关系紧要,当速加修筑”。

(104)清廷对津通运河道内出现的浅涩,则效明代设浅夫,随时排除,并设主薄,吏目二员专司修浚巡防职事,清淤量浩大,则及时雇佣附近民夫摇助完成。

每年夏秋两季,在运河两岸设防汛机构,派官员负责,巡察险情,报告情况,组织排险。

若遇特大的水患,毁岸决堤,则只能兴师动从治河了。

嘉庆六年(1810年)内阁铁保上奏说张家湾一带,水溜沙淤,漕运不能迅速。

另有超河一道(即今北运河潞城镇郝家府村南起至张家镇里二泗村东之间的河段),比正河较近,恳请清廷对超河进行疏浚。

清仁宗闻奏,便命仓场侍和宁和通永道(衙署设在通州北城今第三中学校址处)邹炳泰率部前往超河调查。

二人踏勘后回奏说,通州南八里许有座温家庄(今已无存,约在今大甘棠村西),庄北旧旱河沟一道,本名康家沟,南北直冲,并无超河之名。

此沟沟底深过运河,就会出现运河夺沟而流直行,张家湾运河必然淤浅,不便行船。

遇上旱年,漕船逆流而上更加困难,若逢雨潦(雨大)水冲力猛,下游村庄必遭淹没。

仁宗览奏后,即命德文,李多简二官负责挑修张家湾运河,并将康家沟口构筑拦水草坝,在坝里手抢筑土埝,挡住运河水。

仁宗做出这一决定,有一定科学道理。

张家湾一带,前人开浚为运道,故意让运道萦回绕远,本有深远谋虑,就是因为地势北就南低,土松沙沽,不能建设闸坝,全赖河道湾环,得以蓄水转运如果。

如果留势由北向南直趋,恐不免一无余,则对运道极其有碍。

认为铁保的建议有弊无益,断不可行。

七年(1802年)二月,因去年雨大水发,张家湾运河水果然夺家沟走而淤塞,便开工挑淤筑坝,挑河6处共1500余丈,建筑加培堤坝13处共2000余丈,均属险要之处。

次年漕船暂走康家沟。

十二年(1807年)春复浚张家湾运河,漕船复行老河道。

次年大水,运河水仍趋康家沟,而且河底比张家湾运河底低一丈有余,新运河道已经形成。

清廷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张家湾运河故道淤塞变得细小而浅,不再通漕。

从此,漕船改由康家沟新运道行驶,直至清光者一十七年北运河停漕为止。

自里二泗至张家湾再至小圣庙村的运河故道废止。

但张家湾所设国家盐厂尚留在原处,里二泗至张家湾老运河道做为送输食盐的专用运道,故当地俗称小盐河。

秦汉以来,封建王朝为了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经济发展,社会安稳,而利用自然河流进行漕运。

但当自然河流不能满足朝廷政治、经济需要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开凿运河,充分发挥有识之士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献出了更仆难数的性命和不可计量的血汗。

当大自然不可意料地对漕运航道进行肆无忌惮的破坏时,科学家们和劳动者们又会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千方百计地去治理那千疮百孔运道。

尤其是在首都郊区的运河两岸,在京杭运河的北端,古代的通州人民确曾得益于大运河的开凿和漕运,但主要是在开发运河,治理运河、保卫运河上贡献了重大力量,同时在二千余年来用河、开河、治河的过程中,创造了通州地区的河流文化,用血汗写了通州运河文化的光辉篇章。

以上所记述的是通州区历史上的部分自然河流和运河,就各和河流的记述也未必全面,特别是运河的修治,历代相沿,几无间断,有的工和不曾载入史册,那能中水的潺潺声向站在身边的人们去窃窃私语了。

那驰誉中外的几条运河,基开凿治理的情况在古籍中连篇累牍,也只是研读后重点记述,不能也不可能照本翻印。

即使如此,通州运河文化内涵之一的河流文化也基本反映出来,呈现在有幸来通州观赏自然和人工河人们面前,群贤毕至,少长威信,让人们一边赏心悦目,一边幽思历史,从而油然热爱这块土地,热爱这些河流,慢慢地被运河文化陶醉了。

或者是把酒临风,其喜洋洋,或者是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或者是觉今是而昨非,或者是品野芳而赏秀木,情随事迁,感既之,沉浸在诗情画意中了。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tsepa

最后登录

11-4-4 

注册时间

06-4-2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2610小时 

八通币

535 

居住小区(区域)

威望

765 

积分

41699 

精华

帖子

2268 

市科委领导考察通州区运河城市段治理情况

  7月4日,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等领导来到通州区考察北运河城市段治理情况。

马林主任一行先后来到通州区宋梁路北运河大桥、北运河源头岛、河东新城引水口、通州区运河文化广场,大运河通州规划展厅进行了考察。

随后,在北京新城基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会议室听取了北运河城市段水环境改善研究与示范项目方案汇报。

  通州区水务局的领导介绍了通州区运河规划和建设情况后,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孟庆义就“北运河通州区城市段水环境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