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9149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面额人民币,进一步体会人民币的价值。

2、使学生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间的互换,能正确清点币值。

3、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大面额人民币并掌握他们之间的互换。

教学难点:

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

主题图及货币学具。

【教学过程】一、

一、学前准备

1、会写出图中的钱数(先让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再说一共是几元几角。

2、1角=()分   3角=()分     100分=()元

1元=()角   20分=()角    50分=()角

(点名回答,针对3角=( )分,说明原因,全班手势表示对错)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认识5元

首先,请同学们从信封中拿出和老师一样面值的人民币(5元,并不说出面值),拿在手中挥一挥。

师:

你怎么知道这是5元的人民币呢?

(因为上面有数字5,还有汉字“伍圆”)

认识10元、20元、50元、100元

师:

根据刚刚的规律,请你迅速依次拿出10元、20元、50元、100元

学生们迅速拿出后,询问:

为什么你们可以这么快的拿出要求的钱数呢?

你们是靠什么去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呢?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人民币上面有数字代表面值,同时要注意单位是元、角、分,哪一种。

全部认完后,全班一起齐读各种人民币的面值。

2、元币之间的换算

    1张5元可以换(5)张1元

同学们请看,老师这有一张5元的人民币,可以拿几张1元的呢?

(先不着急说,和同桌之间换一换,换成功的举手)

老师这也有1张5元,谁来和我换一换?

换完,说明理由  因为5里面有5个一,所以1张5元可以换(5)张1元

   1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

先思考,再回答并说明原因

生:

因为10里面有10个一,所以1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

  1张20元可以换( )张10元

  1张50元可以换( )张10元

先思考,再和同桌之间换一换

学生汇报:

  1张20元可以换( 2)张10元,因为20里面有2个十

  1张50元可以换(5 )张10元,因为50里面有5个十

发现:

有几个十,就可以换几张十元

出示问题:

现在老师有一张100元,我想全部换成10元或50元,该怎么办?

1张100元可以换( )张10元

1张100元可以换( )张50元

学生汇报:

1张100元可以换(10)张10元

1张100元可以换

(2)张50元,并说明理由。

  2、体会人民币的币值。

  

(1)阿姨用100元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她手里的钱够吗?

  

(2)我想买一条围巾,可以怎样付钱?

  (3)我想买一条围巾和一条裙子,需要多少钱?

  (4)说一说50元钱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三、课堂作业

  1、10元能换()张2元

  100元能换()张10元;能换()张20元

  10元能换()张1元和换()张2元

  2、填空

  10元+20元+1元+2元=()元

  20元+5元+20元+2元+1元+2元=()元

  3、

(1)妈妈给小刚买了一个60元的书包,如果用10元一张的人民币,应付()张。

  

(2)妈妈如果付出一张100元买这个书包,应找回()元。

  四、思维训练

  有一些10元、20元、50元的人民币,妈妈需要100元钱,可以有几种拿法?

  五、课堂小结:

我们认识了大面额人民币,这些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所以,希望同学们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人民币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首先以复习小面值的人民币入手,介绍大面值的人民币,并根据进率通过活动体会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法。

《认识人民币》效果分析

数学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已有的经验中、在小组的讨论研究中找寻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

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间的互换,能正确清点币值。

设定适宜的练习目标,学生努力去做就能做到,这样的教学处理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练习中。

从学生练习表现看,本节课达到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本课次的练习效果较好。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过去“元、角、分”的教学内容相比有较大的突破。

过去的教材以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为主。

现在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人民币,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计算。

在教材编写方面,过去的教材把学生认知起点定格为零,脱离购物活动教学人民币的知识。

现在的教材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认币、换币和取钱、付钱、找钱等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知识和简单的购物技能。

 

下面是本单元教材的内容结构:

 

 

小面值人民币(1元、1角、1分)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5角、2角,5分、2分  小面值换币,小金额付钱与找钱

 

大面值人民币(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大面值换币,较大金额的付钱与找钱

 

实践活动(在自办的“小小商店”里进行购物活动 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购物经验)

 

从表中可以看到,教材编排是很有层次的。

先教学小面值的人民币,再教学大面值的人民币,是合理的认知线索。

先教学1元、1角和1分,因为它们是人民币的主币,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后教学其他面值的人民币,这些都是辅币,分别由若干个1元、1角或1分组成的。

还安排了许多换币、付钱、找钱等使用人民币经常进行的活动,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利用已有经验,设计多种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人民币,对人民币或多或少有一些认识,部分学生还有购物的经验。

教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第68页利用小朋友在商场门口的画面,引出本单元的课题。

前后共3次提问“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引导学生观察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交流中互补,在合作中学习,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

“想想做做”第69页第1题、第71页第1题根据价钱把物品与相应面值的人民币用线连一连,不仅再次认识人民币,而且联系物品的价钱,感受了人民币的面值。

 

教材没有对元、角、分间的进率采用灌输式教学。

第68页插图中笔记本1元钱,引导学生认识到“付10角也是可以的”,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1元=10角,并类推到1角=10分。

再通过第69页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进率。

 

在学生知道1元=10角以后,教材通过“试一试”在换钱活动中巩固进率。

1张1元币可以换2张5角币,5张2角币可以换1张1元币,因为2个5角与5个2角都是10角,也就是1元。

第72页第3题先通过1张5元币可以换5张1元币,体会几元就是几个1元。

然后进行大面值人民币的换钱活动,让学生联系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并验证换的钱是否正确。

有了换钱的经验,才能在购物时合理付钱。

 

2 付钱的方案往往有多种,要看自己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从而灵活选择比较简便的

方案。

 

买东西要付钱。

教材第70页“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思考从1张5角币、2张2角币、5张1角币里怎样拿出5角钱。

这道题取钱的方案很多,可以取同一种币(1张5角或5张1角),也可以取几种币合起来(2张2角与1张1角、1张2角与3张1角)。

第5题“怎样付8角钱”的问题能使学生明白,付钱时要根据自己有哪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并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案。

付几种不同面值的钱是比较难的,第70页第2题和第71页第2题为此作了铺垫。

 

第70页第4题“1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第73页第6题“可以怎样付钱”、第7题“1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等问题能让学生知道,付出的钱可以刚好与所购物品的价钱相同,也可以略多于物品的价钱,同时还要根据自己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灵活地确定付钱方法。

如果付出的钱多于物品的价钱,应该找回一些钱。

为此,教材里安排了一些算找回多少钱的练习。

如第70页第4题、第72页第4题。

 

教材让学生在付钱的问题中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发展思维能力。

第72页第5题提出买1个单价48元的足球,都付10元的人民币,应该付几张的问题,再次体会应付的钱不能少于、尽量接近物品的价钱。

这题如果付40元显然是不够的,付60元是不合理的。

第73页第8题也以付钱经验为基础,在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在购物活动中经历买东西的过程,积累经验。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

初步学会使用人民币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参加购物实践是认识人民币的最好方式。

第73页第9题引导学生走进商店了解物品的价钱,观察他人的购物过程,体会买东西时的主要活动,为自己购物作准备。

 

《小小商店》是一次实践活动,有两部分内容:

  一是在购物环境中回答几个问题(第74页)。

这些问题涉及买东西时经常进行的计算、估计和判断,都是买东西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是在教室里办一个小小商店,大家都来买东西(第75页)。

商品由学生带来,价钱由学生规定,买什么由学生自己选择。

几名学生当营业员,负责收钱和找钱,其他学生当顾客。

教材中“你能和同伴说一说买东西的经过吗”这一问题是学生参加小小商店的购物活动后,对买东西过程的回忆和反思,能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评测记录表

1.摆出买下面物品需付的钱

2元5角16元3元3角58元

2.一张一百元可以换张50元和张10元

一张50元可以换张20元和张10元

 

检测教师:

陈春莉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持续性短,记忆力差;应用能力低;欠缺抽象思维,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有些学生对人民币还没形成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更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学会简单的购物,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1.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灵活应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购物付钱实际问题。

而这些本领的获得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所以在上课时,我采取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认识人民币。

因为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是先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对人民币有哪些认识。

通过交流了解到其实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的甚至已经知道了1角。

在此基础上我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经过老师引导,总结,得出辨别人民币的方法主要看其上面的数字和单位。

2.可以发挥小组活动的优势,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中总共有三道,分别是1、师出示人民币,生辨别,2、师说出币值,生拿出相应的币值。

3,购买商品。

第一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之后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可以比较自己的答案和别人不同的地方,获得更多的方法,以开拓自己的思路。

 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丰富了课堂活动的形式,也能起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最后全班总结交流,得到最正确的方法。

整节课下来,我意识到自己课堂严重的不足,首先,没能结合主题进行教学,真正的将主题课融入课堂里面,其次,教学上不严谨,比如课件上出示的1元纸币比5元的纸币面积还大。

再者是语言上的不严谨,更突出的是由于所授的课是低年级,教态上过于平淡,音调上过于平和等等。

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组长给的建议,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杨长避短,继续学习。

 

《认识人民币》课标分析

让学生经历运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解决购物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尝试—调整”“有序罗列”两种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进一步沟通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展示交流,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买需要的东西”等情境中的问题,逐步学会用“尝试—调整”“有序罗列”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学会有序思考,体会有序思考的优势。

例如,在教学例7时,创设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

”的问题情境,在理解“正好”这一关键词意思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再充分地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任意选两本算,结果大于13元,将其中一本换便宜些的,结果小于13元,将其中一本换贵一些的,或任选一本进行有序“试算”;然后重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掌握“尝试—调整”“有序罗列”两种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

 

  2.通过开展“购物”“凑钱”等各种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多次体验中逐步学会和巩固“尝试—调整”“有序罗列”两种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进一步沟通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