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8927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docx

修改过中国教育史期末试题范围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题范围

一、知识要点

1、原始人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血缘家族)。

2、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3、传说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

4、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成均之学)和虞庠之学。

5、西周时,学校教育形成了典型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官学体制。

6、“六艺”教育的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

7、墨子提出“贤士”的标准有三条: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8、“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这一观点是(荀子)提出来的。

9、汉朝的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

10、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是(鸿都门学)。

11、(《学记》)第一次正确地提出教与学矛盾的统一和教学相长原则。

12、隋朝在中央设立(国子寺),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机构和专门教育长官之始。

13、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一馆”是指(广文馆)。

14、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15、(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

16、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四种。

17、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

18、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协进会的传教士(爱尔德赛)女士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中国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

19、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20、我国近代最早的军事工程学堂是(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21、我国第一所自办女学是(经正女学),由经元善创办。

22、我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的法定学制是(壬寅学制)。

23、我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24、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先教育后革命)。

25、中国第一个实行了的近代型的女子教育宗旨是(《爱国女学校补订章程》)。

26、南京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

27、(《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规定:

清末的各种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改称校长。

28、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是(民主)与(科学)。

29、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

30、工读的一般含义是提倡(做工和求学相结合),做工和读书相结合。

31、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32、杨贤江的(《教育史ABC》)是我国第一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教育的史书。

33、(“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二、名词解释

1、有教无类: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对相关。

: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也没有地域、种族之分。

P42

2、五经博士:

汉武帝时期,把原先诸子百家的几十个博士全部罢免,确立了儒经在官方学术中的主导地位。

《易》《书》《诗》《礼》《春秋》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P106

3、察举制:

汉文帝二年,诏: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是察举制度的正式开端,汉武帝时,察举开始制度化,一设立常科,即孝廉科;而是确立察举责任制。

4、性三品说:

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

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韩愈从天命论出发,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为上智,是善性。

指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

下为下愚,是恶性,不可改,只有中品可善可恶,可“导而上下”

5、三舍法:

北宋时期法学家、教育家王安石改革太学,扩大太学规模,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

6、“分斋教学”制度:

“宋初三先生“之一胡瑗创办苏湖教法,即分斋教学制度,其法是设立经义斋、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

7、监生历事制度:

于洪武五年(1372年)创立,即国子监学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就分拔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

8、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

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9、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10、书院:

书院是古代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萌芽于唐末,形成与五代,兴盛于宋代;书院是一种新型、特殊、高层次的私学,但与私学相比,在教学与组织管理上比较正规化、制度化。

11、整个教育法:

整个教育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给儿童,这种教育法就是把各种功课打成一片。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三、简答题

3、春秋后期私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间,为私学提供了学习的材料。

(2)士阶层的崛起和文化官吏的扩散于民间,为私学提供了教师。

(3)社会上许多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生员。

4、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一)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缺一不可的。

(二)诱导启发。

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

(三)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学生在个性、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育学生要各因其材。

(四)学以致用。

由知到行,学以致用,是孔子教学思想的显著特点之一。

孔子认为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乃是为作事而读书

9、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书同文”、”行同伦”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所谓“书同文”,就是进行文字的改革和统一文字的工作。

所谓“行同伦”,就是融合各民族各地风俗,规范道德行为的标准。

(二)“颁挟书令”和“禁私学以吏为师”

这项措施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藏书的规定。

除博士官所藏及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民间所藏诗书、百家经典皆烧毁;有敢谈论者皆获罪。

第二,关于办学的规定。

按照“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方针,由政府统一实施法治教育,其它私学一律取消。

(三)“设三老以掌教化”

为了推行“书同文,行同伦”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秦朝在各乡设置“三老”,专门掌管教化,对百姓进行法治教育、耕战教育和法令政策、伦理道德的教育。

“三老掌教化“这个政策对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10、简述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

(二)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他认为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太学,太学是“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

在办好太学的同时,地方教化也很重要。

因此他建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从而达到“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目标。

(三)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董仲舒认为任官之法十分重要。

吏治败坏是同“任子”制、“纳资”捐官和累日取贵、积久致官的做法分不开的。

他建议选举贤良,“量材而授官”。

董仲舒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汉代察举制的创立。

11、学记中提出的教育原则有哪些?

1、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尊师重道,对老师要非常尊重。

同时对老师有严格的要求。

3、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

4、豫时孙摩,豫:

预防性原则,在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之前教育措施就走在前头。

时:

即及时施教原则。

孙:

及循序渐进原则。

摩:

既相互观摩原则。

5、启发诱导,君子的教育在于诱导学生,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而不是压制是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

14、简述《白鹿洞书院揭示》的主要内容。

内容包括五方面:

一,”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范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就是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

二、“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明了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三、“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书院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

四、“处世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15、简述朱子读书法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他说: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至精,而至精之本,则有在于居静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他的学生加以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一循序渐进二、熟读精思、三虚心涵泳四、切己体察五、着紧用力六、居敬持志

17、简述王夫之的教师理论。

(一)“必恒其教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耕耘土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他说:

“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

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

(二)“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

“欲明人者先自明”。

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

“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

”(三)“正言”、“正行”、“正教”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将教师的影响称之为“起化之原”。

他说:

“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益。

20、太平天国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

1.废除了私塾和书院制度,实行政教合一。

2.教学内容废除了《四书》、《五经》等孔孟经书,改为学习太平天国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

3.使男女儿童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把成人教育和妇女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22、简述壬戌学制的指导思想。

(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

(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

(7)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23、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普及教育的措施有哪些?

1.根据中国经济的特点、实际情况制定普及教育的方案解决师资的穷办法:

“小先生制”2.提出要立妨害进步罪,进行强迫教育3.要适应大众生活的需要和民族的特点进行普及教育,在时间上、组织形式上,应该灵活多样,适应大众生产、生活特点,不搞那种只通过学校先生课本进行普及教育的呆板的办法。

4.提出普及教育,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24、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要点有哪些?

1.解放儿童的眼睛。

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放儿童的头脑。

让儿童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思索,得到自己的认识,其实就是主张儿童的思想解放,反对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注入式的,甚至压制、对抗的教育。

3.解放儿童的双手。

努力做到手脑并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

4.解放儿童的嘴。

儿童应该有言论的自由,要允许儿童问问题,并鼓励他们问。

5.解放儿童的空间。

把儿童从鸟笼式的学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以万物为友,向三百六十行学习。

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

6.解放儿童的时间。

学校将儿童的时间全部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

四、论述

1、试论述北宋的三次兴学

1庆历兴学宋神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内容有三项:

⑴令州县立学,应试科举者需在州县学读书三百日方准应试;曾应试者也需在学一百日。

⑵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⑶改革太学太学中推广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

2、熙宁兴学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兴学的主要内容:

⑴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⑵整顿地方官学;⑶颁布《三经新义》;⑷整顿和发展专科学校;⑸改革科举制度。

3、崇宁兴学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主持主要内容:

⑴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⑵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⑶新建辟雍,发展太学;⑷恢复设立医学、算学、书学,创立画学等专科学校;⑸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4、试论述科举制的作用及影响。

(一)科举制作为支撑封建官僚政治的一大杠杆和调节器,有效地制衡、调节着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政治结构

▪“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

(二)科举考试重经义、文辞,而轻自然、斥技艺,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乃至经济的迟滞不前

(三)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体现在保持儒家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上,儒学和科举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官学地位,同时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限制在儒家经学的范围之内。

▪其次,体现在它对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曾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促进了宋代散文的发达。

(四)科举制度对士阶层的影响

1.科举制度造就了士阶层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认真勤奋的治学精神。

2.科举制度造就了士阶层知识结构的固化、陈旧,遮蔽了其知识视野。

3.科举制束缚了士子的个性、创造力,造成士阶层人格的萎缩。

(五)科举制对学校教育起了既培植又刈翦的悖反作用

▪一方面,学校为科举提供了考生来源,而科举又激励士子入学苦读,尤其是唐代文实兼备,多学科(多科目)的选士,促进了学校多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限制和桎梏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科举的内容、方法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选士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选士权逐步集中、考试因素不断加强、选士标准日趋客观、入仕机会走向均等的过程。

▪科举制的创立,标志着封建时代选士制度的完善。

它面向社会,不拘门第,公开考试,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因而,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地主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同时,科举对教育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它使教育变成了科举的附庸。

6、试评价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的成绩1.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2.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人才3.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4.培养了一批外交人才;5.经过留学生介绍,在中国传播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综观甲午战争以前的留学生派遣,总的特点是人数少、规模小、时断时续,处于近代留学教育的起步阶段。

但是,其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就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进程而言,这种作用,主要的不是表现为诸如西学课程的引进、教学内容的檀变、师资的提供等具体的微观效果方面,而是具有宏观性特点。

从历史总体运动的角度考察,其积极意义在于,它通过解决国内某些领域急需人才的现实问题,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旧教育观念和社会心理、风俗时尚,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扫除心理障碍,从而加速了封建教育的解体,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7、论述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

(一)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明确指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而非升官发财的阶梯。

要求学生改变求学动机,重在砥砺德行,严格要求自己。

应有研究学术的意趣,更要有研究学术的人格。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蔡元培认为科学院的研究所应注重精深,而大学的研究所应注重博大,具有普及性和有利于培养人才。

学校建立了一批文理科的研究所,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参加,已毕业的学生也可以回校参加研究。

学校经常举办学术活动,开展讨论、讲演等。

学生自己也组织了一些研究会(如新闻学、哲学等),还办了《北大月刊》、《新潮》等刊物。

(二)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认为,大学之大,就体现在“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上。

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即使观点彼此相反,也应让他们并存发展。

他提出以“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办学方针。

另一方面就是网罗各方面人才来北大执教。

聘用教员的惟一标准就是学术造诣,其他如思想倾向、学术派别、年龄资历、个性特征等等都是次要的,甚至可以根本不顾。

反之,对于学术水平不够的,不论名望有多高,背景有多大,一律裁减。

(三)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改系

●蔡元培认为,学与术是相互关联而又有所区别的,学为理,术为用。

“学为基本,术为支干”。

按学科划分,文、理科是学,法、商、医、工、农皆属于术,教学的目的和方式各有不同。

一所高校既搞理论又搞应用是难以搞好的,他主张仿效德、法等国的制度,“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

两者有性质之别,而不必有年限与程度之差。

●在重文理两科思想的指导下,蔡元培进行了学科调整,为加强文理两科,将北大原有的文、理、法、商、工等多科,改为文、理、法三科。

商归入法科,工科并入北洋大学。

●更可贵的是,他看到文理分科造成的流弊,进一步主张“沟通文理”,1919年,又取消三科界限,在全校设立14个学系,要求文理兼习。

废学长,设系主任。

(四)选科制与教授治校

1.选科制

●与沟通文理思想相联系,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选科制。

●他认为这种制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专门精深知识之余,能够旁涉种种其它的学问,有利于学生打破专守一门的偏见,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他认为选科制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2.教授治校

●首先建立了评议会,每5名教授选举评议员一人,全校共19位,校长担任评议长,凡涉及校务全局的兴废举措,均需经评议会审核通过。

●第二,设立了教授会,各系共11个学科教授会,系主任由各学科教授公举,任期三年,其职责是分管各学科的教务和教学工作。

●经过蔡元培的改革,北京大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民主气息极浓,成为全国著名的学术中心和新思潮的发源地。

北大的改革对中国高等教育也产生了强烈影响,许多改革经验为其他高校所吸收,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9、试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二十年代末陶行知开始提倡乡村教育运动并提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从定义上说: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

《谈生活教育》

(一)生活教育理论产生的渊源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也与他推行平民教育运动失败有关2.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建立以生活为中心的新教育的需要“老八股与洋八股”“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活读书、读书活、读活书”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一是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

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

从生活的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

二是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三是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的需要,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10、试论述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从“做人”开始,把教育目的划分成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

教育首先必须使人明确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活教育提出做人的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他必须爱人不论国界、种族、阶级或宗教;第二,他最爱真理,不为富贵所淫;第三,他有人类崇高的精神,天下一家的观念。

”然而,人毕竟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他始终生活在特定的阶级历史环境之中,因而“做中国人”就成为活教育目的的第二个层次。

做中国人就是培养每一个国民使其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品质。

活教育目的的最后层次归结到“做现代中国人”上。

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的五个条件:

一要有健全的身体,以寓道德学问;二要有建设的能力,恢复文化科学事业;三要有创造的能力,创造中国的现代文明;四要能够合作,牺牲个体之小我,以成全国家民族之大我;五要服务,肯为社会造福。

(二)“活教育”的课程“活教育”课程分为五类:

儿童健康活动(体育活动、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心理卫生等)儿童社会活动(公民、历史、地理、时事等)儿童科学活动(生物、论理、工业、生产劳动等)儿童艺术活动(音乐、美术、工艺、戏剧等)儿童文学活动(童话、诗歌、谜语、故事、剧本、演说、辩论、儿童应用文和书法等)(三)“活教育”的方法活教育的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

“活教育”的教学步骤:

一是实验观察;二是阅读参考;三是发表创作,四是批评研讨。

要求每个学生备一工作薄,在工作薄上编他自己的教材。

教师的责任是:

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在教学过程中,活教育重新确立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做中学”;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指导地位,在“做中教”;第三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每经过一个过程,学生的知识能力都前进一步,教的进步,也是学的进步,这就是“做中求进步”。

陈鹤琴的活教育是针对旧中国旧教育传统的弊病提出的,他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的,即使是在今天依然有可借鉴之处。

五、材料:

1、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