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9382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docx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课程调研报告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课程调研报告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雾霾

姓名:

学号:

学院:

第一章

序言......................................................................................................1

1.1生态环境问题...............................................................................................................1

1.2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2

1.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5

1.4全国雾霾天气的现状.................................................................................................6

1.5西安雾霾天气现状.....................................................................................................7

第二章

雾霾解读...........................................................................................10

2.1雾霾概述.....................................................................................................................10

2.2雾霾的成因................................................................................................................11

2.3雾霾的影响................................................................................................................11

2.4雾霾的防止措施.......................................................................................................12

第三章

西安雾霾天气调研.........................................................................14

3.1西安雾霾调研结果分析.........................................................................................14

3.2西安市雾霾来源.......................................................................................................17

3.2.1气候因素........................................................................................................17

3.2.2人类活动........................................................................................................17

3.2.3西安地理位置...............................................................................................18

第四章

雾霾解决方案..................................................................................19

4.1解决方案.....................................................................................................................19

4.2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20

第五章

建议及结论.......................................................................................21

5.1合理化建议................................................................................................................21

5.2结论..............................................................................................................................23

第一章

序言1.1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

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

(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

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

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达2.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

(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进入新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资源、环境领域,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环境资金技术等问题的博弈也必将更加激烈。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但可以增强中国在发展与环境问题上的主动权话语权,也有利于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1.2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环境思想,深刻提示了人类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并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原则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同时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中介”,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人的存在的基础、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人类活动不断使环境“人化”,在环境中实现自己,不断印证人的本质力量,并赋予这种力量以历史的性质。

生态环境恶化是自然界“报复”人类的表现。

人类过度向自然界索取的行为,严重破坏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突出表现在:

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超过了它们的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超过了发现其替代品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

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类对自然的无尽索取,使人与自然之间发生了“物质变换的断裂”,并进一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裂”。

这些“断裂”关系的进一步尖锐化,就外在表现为生态危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负有主要历史责任。

从历史上看,工业文明创造的物质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殖民掠夺和利用先进技术开采全世界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在开采非再生性或可耗尽资源的基础上。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势必造成生产能力、消费欲望的无限扩张和生态环境的有限承载之间的矛盾激化,从而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平衡,最终威胁到人类本身。

维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共同财产”,只能以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形式来管理。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929页。

并且,人类要做到对自然合理地控制与调节,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需要对“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1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并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原则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开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

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要充分认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存在,而必然包含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

在新型的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互为条件、相互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人类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类本身,从身体到生产生活方式,都从属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

因此,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如此,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持久永续发展。

要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应当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坚决摒弃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做法,要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1.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自在自然;其二为人化自然。

自在自然包括人类历史之前的自然,也包括存在于人类认识或者实践之外的自然。

人化自然则是指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

马克思强调人化自然对人类的实践意义,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实践的自在自然对于人类没有任何意义。

马克思关注的是“现实的自然”,也就是“人化的自然”,因为,离开了以人类劳动为中介的人类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任何自然的存在也就都失了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存在意义。

在批判黑格抽象的自然观的时候,马克思直接断言:

“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不言而喻,这位决心进入直观的抽象思维者是抽象地直观自然界的。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人化自然当中,人类属于主体,而自然属于客体。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保护自然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界更好地并且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他在评价“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的时候写道:

“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

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因此而克服了人类早期对自然的神化和崇拜思想,恢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体地位,也就恢复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和价值。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因为资本使自然服从于人的需求而支持资本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相反,马克思明确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在《资本论》第一卷当中,马克思发现:

“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马克思以资本主义农业为例,进一步批判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作用:

“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马克思虽然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主体性和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但是,他的人化自然观既不支持对自然的征服也不赞同对自然的破坏,而是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一方面,人类自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自身的一切都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自然又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

因此,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统一性,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就是毁灭人类自身。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时,清楚地表达了上述观点: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1.4全国雾霾天气的现状今春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

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

对此,我决定对雾霾成因和其成分分析及防治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近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环保部门数据显示,从东北到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在这场遍及全国的雾霾中,北京污染尤甚。

空气中的雾霾是悬浮的细小颗粒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仅1月就出现了15天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急剧下降。

1月10日到13日,北京连续3天空气质量为六级污染,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除定陵、八达岭、密云水库外,其余区域空气质量指数AQI均达极值500,为六级严重污染中的“最高级”。

北京环保监测中心数据显示,1月12日17时左右,北京市很多地区的PM2.5浓度值都达到每立方米700微克以上;22时,没有好转,北京市各地区PM2.5的监测结果显示只有北部地区几个子站稍低,而其他地区仍维持在每立方米700微克的高值;23时,西直门北、南三环、奥体中心等监测点PM2.5实时浓度突破900,西直门北高达每立方米993微克。

相应的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也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1.5西安雾霾天气现状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一直是人们关心和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近年西安市的雾霾天气日益严重,特别是涉及雾霾形成的PM10乃至PM2.5,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xxx年7月1日,西安市环保监测中心网站开始实时发布PM2.5研究性监测的浓度数据。

2012年西安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118mg/标m3,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8.00%。

各监测点日均值浓度范围为0.029~0.469mg/标m3,最大超标2.13倍。

从监测结果来看,2012年第四季度季均值与近年同期相比大幅度上升。

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出行,下面是一些调研全国雾霾天气的图片:

图1.1全国各地雾霾情况

第二章

雾霾解读2.1雾霾概述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

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

霾就是灰霾(烟霞)。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

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xxx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

霾(maacute;i),也称灰霾(烟雾)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

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

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统称为“雾霾天气”。

2.2雾霾的成因由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弱;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风力较小;大气层结稳定;一些地区有降水和地面水汽蒸发的影响,使得近地面空气的相对湿度越来越大;在这种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这是自然方面的因素。

而从人为因素来说,一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

2010年,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都超过22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446.1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并且冬季取暖北方大部分地区燃煤量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二是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

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三是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2.3雾霾的影响雾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不良影响。

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

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

使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

尤其冬季遇雾、霾天气时,若空气污染严重可能形成烟尘或黑色烟雾等毒雾,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和健康。

2.4雾霾的防止措施对政府而言,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

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环保法律。

从能源消耗不产业结构的关系考察,2011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4.8亿吨标准煤,其中70%是工业部门消耗的,24.3亿吨,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为61.9亿吨。

其中,冶金、建材、火力发电、石油炼化、化工、重型装备制造等六大行业消耗的能源又占工业总能耗的79%。

所以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

为此,国家一定要加大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加大对燃料燃烧废气的加工和处理,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

从工业布局考察,我国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

华北地区高耗能的钢铁工业的比重过高,仅河北省的粗钢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而且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能耗高。

所以,必须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从而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以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

另外汽车废气是污染的一大主要原因,通过对本学期课程——《工业催化》的学习,三效催化剂(TWC)法是净化汽车尾气的有效手段。

贵金属(Pt、Pd、Rh)搭载在Al2O3或蜂窝陶瓷上,添加适当的助剂,如La、Ce、Ba等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HC、CO和NO三种污染物的催化剂称为三效催化剂。

其中Pt、Pd对CO、HC的氧化脱除具有高活性,而Rh具有对NO优良的催化还原作用,它能选择地将N0还原为N2而抑制NH3的生成。

目前有91%的Rh用于三效催化剂的制备,Rh资源相当匮乏,所以无Rh催化剂是现今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口引。

要使三效催化剂同时有效地脱除HC、CO

和NO,必须把空燃比A/F控制在氧化还原计量比14.6附近,此时三种污染物的脱除率可达9O%以上。

当空燃比较低时,CO、H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