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895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docx

总复习宏观经济学

总复习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Σ(Pi·Qi)(P428)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1、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2、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

3、是一定时期新生产而不是新出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4、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5、是一个地域概念

二、国民生产总值(GNP)(P429)

GDP=GNP-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三、四部门经济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P438)C+S+T+M≡C+I+G+X

四、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支出法:

GDP=C+I+G+(X-M)(P432)

收入法:

GDP=雇员收入+租金+利润+利息+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非企业业主收入。

(P433)

政府预算盈余:

BS=T-G(*T指净税收,即政府税收-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五、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体系(P434)

NNP=GNP-折旧

NI=NNP-企业间接税及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PI=NI—企业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支付=个人消费+个人储蓄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收入—支出模型

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

C=a+b·Y(P450)

储蓄函数:

S=-a+(1—b)Y(P452)

a——基本消费,b-—边际消费倾向

C、S是Y的增函数。

 

关系:

c(Y)+s(Y)=Y

APC+APS=1MPC+MPS=1

Y↑,APC、MPC↓,且MPC<APC;

Y↑,APS、MPS↑,且APS<MPS。

二、投资(P480)

1、投资——就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垫资,然后把这些资本转化为实物资产和经营资产,表现为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

2、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一个贴现率,这一贴现率恰好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恰好等于厂商在该项资本品的支出或资本品的价格。

(P481)

3、投资函数:

I=I0-d·rI0——自主投资,d——投资的利率弹性

I是r的减函数。

三、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P471)

均衡国民收入——就是指总需求与总供给恰好一致时的国民收入水平。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

消费函数:

C=a+bYD=a+b(1—t)Y—bT0

投资函数:

I=I0

政府购买:

G=G0

出口:

X=X0

进口:

M=M0+mYM0——自主性进口,m——边际进口倾向

均衡条件:

Y=C+I+G+X-M

从中得到均衡国民收入为:

 

四、乘数原理(P462)

乘数=△Y/△各种支出

若:

C=a+b·Y,T=T0+Y•t,M=M0+mYt——政府税率

投资乘数KI=△Y/△I=1/[1-b(1-t)+m]

政府购买乘数KG=△Y/△G=1/[1-b(1-t)+m]

税收乘数KT=△Y/△T=-b/[1-b(1-t)+m]

出口乘数KX=△Y/△X=1/[1-b(1-t)+m]

转移支付乘数KTR=△Y/△TR=b/[1-b(1-t)+m]

平衡预算乘数=1,△Y=△T=△G(P471)

五、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GDPGap=潜在国民收入—实际的均衡收入(△Y>0,△Y<0)

通货紧缩缺口——是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增加的总支出量。

(△各种支出=△Y/乘数)

通货膨胀缺口——是回到充分就业所需要减少的总支出量。

第十四章货币理论

一、货币供给量:

是指市场流通的货币数量。

(P499)

M1=通货Cu+活期存款D

M2=M1+小额定期存款+短期储蓄存款

M3=M2+其他流动性较低资产

二、中央银行的业务主要有三种:

一是发行银行;二是银行的银行;三是政府的银行。

(P533)

三、存款准备金(P544)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必须备有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R,γ=R/D表示法定准备金率。

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就是超额准备金ER。

这对于活期存款是一种漏出。

α=ER/D表示超额准备金率。

四、存款创造和存款乘数

存款创造是初始存款,经过银行体系一连串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一而再,再而三的派生后,由此引致新增存款总额D,将是新增存款准备金R的若干倍。

即D=K·R。

无漏出时的存款乘数:

K=1/γ(P555)

有漏出时的存款乘数:

Kˊ=1/(γ+α+β+t)(P556)

五、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

H=Cu+R+ER

货币乘数:

M/H=(Cu+D)/(Cu+R+ER)=(β+1)/(β+γ+α)(P557)

六、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量

央行通过增加和减少基础货币H使货币供给量M以K倍的增减。

M=货币乘数×H

一般说来,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国家可以使用经济政策来改变货币供给量的大小。

因而货币的供给量认为是一个政府可控制的常量,与利息率的高低无关。

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与横轴的直线。

七、货币的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的数量。

(P494)

交易动机——由于使用货币进行经常性支付而产生的货币需求。

(与Y的正向关系)

预防动机——为应付难以预料的偶然事件的货币需求。

(与Y的正向关系)

投机动机——产生于其他资产形式的实际货币价值量不确定性的货币需求。

(与r反向关系)

 

▲当利率极低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为无穷大L2→∞,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接近于一条水平线,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

(P495)

货币的交易需求L1=L1(Y)=ky

货币的投机需求量L2=L2(r)=J-hr

货币总需求函数:

L=L1(Y)+L2(r)

八、决定均衡利率条件:

(P499)

mS=L1(Y)+L2(r)

 

九、金融市场定义为实现货币借贷、办理各种票据贴现和有价证券买卖的场所。

1、证券市场是各种有价证券发行和流通的市场,主要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债券和股票都是代表一定收益权和所有权的投资凭证,但两者是有差别的。

①债券是发行者和投资者(购买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凭证,而股票则是投资者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凭证;②债券利息是发行单位的成本支出,而股息和红利则属于利润分配;③债券收益率事先确定,而股票收益由公司经营状况决定,对投资人而言,风险高于债券。

2、期货交易市场是一种有价证券(主要指股票)买卖双方成交以后按合约中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作远期交割的交易方式。

3、期权交易的是一定时期内买卖证券的权利,而不是证券本身。

而且这种权利必须在契约规定的时间行使,过期作废,这种时间称行权期,通常为三个月左右。

“期权”这种权利有很强的时间性,而且这种权利对买卖双方极不对称,只有购买者有权执行期权或放弃行权,期权的出售者只有执行期权的义务,除非买方主动放弃行权。

 

第十五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IS—LM模型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IS曲线上任一利率与收入的对应点,都符合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S。

(P486)

三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

消费函数:

C=a+b(Y-T)

投资函数:

I=I0-dr

税收函数:

T=T0+tY

政府购买:

G=G0

均衡条件:

Y=C+I+G

∴Y=a+b(Y-T0-tY)+I0–dr+G0

得:

或:

 

▲IS曲线的斜率为负(Y↑,r↓),其绝对值越小,表明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越大,IS曲线越平缓。

▲影响IS曲线的移动因素:

1、自主性支出的变动↑,IS曲线向右上方平移。

2、d↑,IS向左下方移动。

▲IS曲线移动水平距离:

△Y=K·△支出

二、产品市场的失衡

IS曲线右边的每一点均有I

IS曲线左边的每一点均有I>S(需求>供给),将导致产出的增加。

 

三、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LM曲线上任一利率与收入的对应点,都符合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

即kY+J0-hr=M0(P500)

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

得:

h——投资倾向k——收入系数

或:

▲LM曲线的斜率为正,(Y↑,r↑)其绝对值越小,LM曲线越平缓,表明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越大。

▲LM曲线三个区域(P503)

凯恩斯区域:

r很低,L2→∞,LM斜率→0

古典区域:

r很高,L2→0,L=L1,LM斜率→∞

中间区域:

r↑,Y↑,LM斜率>0

LM曲线的移动:

第一,货币供给量M0的变动。

M0↑[纵截距↓=(J0-M0)/h],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第二,人们投机倾向强弱J0。

J0↑,纵截距↑,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三,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变动h。

h的变动不仅影响LM曲线的斜率,还导致LM曲线的移动,h↑,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曲线平缓)

四、货币市场的失衡

LM曲线左边的任一点均有L

LM曲线右边的任一点均有L>M,货币市场出现货币短缺,导致货币总需求L↓,r↑。

五、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即IS=LM(P505)

 

六、两个市场的失衡及调整(P507)

I>S这种情况将导致国民收入Y上升↑。

L>M这种情况将导致利率r上升↑。

最终达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

七、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P508)

IS曲线移动

I、G、C↑(S↓)和T↓,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导致YE↑,rE↑;反之相反。

 

LM曲线移动

L↓、M↑,引起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导致YE↑,rE↓;反之相反。

 

第十六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一、财政政策概念(P543)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支出和收入来调节总需求以控制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部分

政府支出指各级政府的支出有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二、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P546)

国家财政预算中根据经济状况而自动发生变化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如税收和转移支付。

即在经济膨胀时能自动消除膨胀,当经济萧条时能够自动减缓萧条。

▲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作用。

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失业率↓,Y↑,在累进税制下,政府税收自动增加,YD↓,C和I的增长得以抑制;反之相反。

因此,无论经济处于繁荣还是萧条,税收制度都使得经济朝着相反的方向运行,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因素。

▲财政支出制度的自动稳定作用。

(政府转移支付)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失业救济和其它福利支出也会相应↓,从而抑制YD和C的增长。

当经济萧条时,失业人数↑,政府转移支付↑,从而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YD↓,进而抑制C↓。

只要政府支出和收入这些制度存在,各种自动稳定器就会自动地、反经济周期地起作用。

但这种作用只能减轻和缓和经济波动,不可能消除波动。

三、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就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主动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P547)

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经济。

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支出,以抑制过热的经济势头。

政府调节财政收支的手段主要有:

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和调整税率。

四、挤出效应和财政政策效果(P523)

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投资的减少。

原因是

(1)政府投资↑导致财政赤字,若用发行公债的方法弥补赤字,公众将投资转向公债而私人投资↓,结果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被私人投资的减少全部或部分抵消;

(2)G↑,Y↑,L1↑,若M=M0,L2↓,∴r↑,I↓,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P519)

LM不变,IS曲线越陡峭,“挤出效应”较小,因而政策效果较大。

IS斜率不变,LM线较陡,挤出效应较大,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

相反,LM线较平,挤出效应较小,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财政政策的特例:

在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下,存在着完全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无效。

如果LM曲线为水平线,则不存在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效果最大。

在中间区域,IS曲线向右移动时,Y↑,∵rE↑,使Y增加减少,产生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效果↓。

五、货币政策(P518)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政府通过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和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也是“逆经济风向行事”。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M↑带动总需求的增长。

M↑,r↓,信贷更容易,I↑,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M↓来降低总需求水平,M↓,r↑,信贷比较困难,∴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六、货币政策主要三大工具(P558)

1、再贴现率政策。

(最早的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再贴现率↑,商行贴现资金成本↑,向央行的贴现和借款↓,∴商行准备金↓,收缩对客户的货款和投资规模,使货币供给↓;反之,央行再贴现率↑,从而货币供给↑。

2、公开市场业务。

(这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重要、最常见、最灵活的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央行买进有价证券,使商行准备金↑,货币供给量↑;央行卖出有价证券,使商行准备金↓,货币供给量↓。

3、变动法定准备率γ(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

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变动(↓)

法定准备金率变动(↑)货币供给量变动(↓)

货币乘数变动(↓)

▲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优点

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工具,它有以下为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明显优点:

一是能按央行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央行只能用货款条件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借款数量;二是央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三是操作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的步骤也可随意安排,更便于保证准备金比率调整的精确性;四是不像变动法定准备率及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在央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容易逆转。

七、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P524)

LM斜率不变,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货币政策效果显著。

反之,IS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IS斜率不变,LM曲线越平坦,LM曲线右移时,国民收入的变动就越小,即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货币政策的特例:

当r处于凯恩斯陷阱时,L2→∞,LM曲线呈一条水平曲线,,M↑,r不变,∴I与Y都不变,扩张的货币政策失效。

在LM曲线为垂直线时,L=L1,若M↑,债券购买↑,P↑,r↓,I↑,货币政策很有效。

在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时,M↑,r↓,Y↑,但见图△Y

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P529)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

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采用这种组合。

一方面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减少“挤出效应”。

简明表示:

G↑→IS曲线右移,r↑,Y↑。

M↑→LM曲线右移,r↓,Y↑。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混合

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

一方面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另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产生挤出效应,控制通货膨胀。

简明表示:

G↑→IS曲线右移,r↑,Y↑。

M↓→LM曲线左移,r↑,Y↓。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混合

当经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可采用这种组合。

一方面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另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投资,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简明表示:

G↓→IS曲线左移,r↓,Y↓。

M↓→LM曲线左移,r↑,Y↓。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

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这一组合。

一方面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另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遏制经济衰退。

简明表示:

G↓→IS曲线左移,r↓,Y↓。

M↑→LM曲线右移,r↓,Y↑。

一般认为,经济较热、通货膨胀率较高时,紧缩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差,只有靠紧缩的货币政策才会对抑制总需求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有明显效果。

相反,在经济不景气时,扩张的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效果甚微,主要只能靠扩张的财政政策才能拉动经济走出低谷或衰退。

第十八章通货膨胀与失业

一、通货膨胀概念

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上升过程。

(P613)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

消费价格指数CIP、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P614)

通货膨胀的类型有:

温和型通胀(低通胀)、奔腾型通胀、超级通胀(恶性通胀)。

(P615)

二、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P622)

(一)再分配效应

1、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2、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3、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4、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5、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二)、产出效应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增加产出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增加失业

3、恶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三)、经济增长效应

低通货膨胀的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经济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

三、失业及其分类(P607)

失业者——凡在劳动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

就业者和失业者总和,称为劳动力。

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为失业率。

1、摩擦性失业——是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是一种求职性失业。

2、季节性失业——指某些行业中由于工作的季节性而产生的失业。

3、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指因经济结构、技术水平和消费者偏好的发展、变化及劳动供求区域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等原因而导致的失业。

5、自愿性失业——指虽然有就业机会,但不愿接受此工作条件而宁愿失业。

6、非自愿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型失业。

指由于经济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劳动需求,导致许多人愿意工作却找不到工作。

四、失业的必然性

经济中造成失业的原因是难以克服的,劳动力市场总不是十分完善的。

失业的存在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还是可能的。

一定程度的失业,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

1、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有利于增强厂商的竞争力

3、有利于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4、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五、失业的代价(P611)

1、失业率高会使社会损失很多本应当并且能够生产的产量。

2、失业给失业者本人和家庭造成了损失。

失业津贴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3、失业者及家庭的地位和声望月也会因失业而下降,因而他们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摧残。

在失业率很高时,社会秩序也会受到影响。

奥肯定律:

(P612)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六、自然失业率与充分就业(P608)

自然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都是难以避免的,它们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

因此,它们也被统称为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总劳动力,与自然失业率对应的社会就业状况是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以后的社会就业状况。

可以说,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

∴充分就业并不是100%就业。

政府要用多种对策来解决失业问题:

治理摩擦性失业——要完善劳动力市场、沟通市场信息、促进人员流动的办法来解决。

治理结构性失业——要用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职工培训的办法来解决。

治理周期性失业——需要政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即总需求管理的办法来对付。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削减税收T↓,增加支出G↑或双管齐下来使总需求↑,失业率↓。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M↑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失业率↓。

七、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却表明:

(P626)通货膨胀和失业可以并存,两者为负相关关系,可以彼此交替,即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就低;反之亦然。

只有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时才不会并存。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πe=-ε(u-u*)

参数ε为衡量价格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u*为自然失业率

π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直线,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P627)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

它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

如通货膨胀率过高,政府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从而使通货膨胀率下降到控制界线内;反之,如失业率过高,政府也可采用扩张性的政策使通货膨胀率↑,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

从长期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不断上升。

 

第二十一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P709)

经济周期——也称经济波动,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

一般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划分为四阶段:

繁荣(峰顶)、衰退(萎缩)、萧条(谷底)和复苏(扩张)。

繁荣和萧条是其中两个主要阶段,衰退和复苏是两个过渡性阶段。

 

二、经济周期的成因(P712)

1、太阳黑子论

太阳黑子的出现引起农业减产,又影响工业、商业、工资和购买力、投资等方面,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的萧条。

2、政治周期论

政府为了迎合选民需要和其他政治需要,交替采取的扩张性与紧缩性政策,人为地造成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3、心理理论

经济活动主体的心理变化造成了经济周期。

4、投资过度理论

过度地投资,造成生产资本品产业的过度增长,资本品的生产过度发展引起了消费品生产的减少,造成产业结构的失调。

这种生产结构的失调最终会引起经济萧条而使经济发生波动。

5、消费不足理论

经济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经济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落后于消费品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造成了消费品的供过于求,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危机。

6、货币因素论

该理论将经济周期看作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增减是经济发生波动的唯一原因。

7、创新理论

创新浪潮造成生产扩张、经济繁荣。

但随着创新的普及,超额利润消失,生产下降,经济收缩,直至下一次创新出现,经济才能再度繁荣。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P686-687)

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