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9028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 第12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高考一轮人教版历史第12单元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点1

宋明理学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兴起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北宋时期:

儒家学者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二、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1)哲学观: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2)认识论:

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成熟——朱熹

(1)哲学观: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认识论: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3.发展——心学

(1)陆九渊: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轻巧识记]

宋明理学

三、历史影响

1.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一 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②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史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解,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史料三 ④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

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

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

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学会读史]

史料主旨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南宋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了天理论

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无非这理”→“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

②“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史料二:

指出了理学的积极作用

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从关注生活和道德追求两个角度分析理学的积极意义

史料三:

指出了理学的消极影响

④“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体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提示] “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2)根据史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提示] 积极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根据史料三,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

根据史料,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提示] 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保守。

影响:

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史论归纳

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1)三大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影响

①积极影响:

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核心问题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史料一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①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象山先生全集》

史料二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②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史料三 程朱坚认③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阳明认为④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陆九渊主张反省内心以得到天理

①“满心而发”→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

史料二:

王阳明对心学的认识和获取天理的途径

②“良知,不假外求”→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不需外求,强调“知行合一”

史料三: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

③“一草一木皆有理”“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强调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才能贯通明理

④“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王阳明反对外在探究,主张内心反省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陆九渊心学观点的理解。

[提示] 陆九渊把“心”与“理”说成是人固有的,而不是外物给的,他提出“心即理也”,意即本心即天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并用自己的体验予以印证,便于人们接受。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并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提示] 基本主张:

性本善,致良知;知行合一;发明本心。

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3)史料三反映出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提示] 不同观点:

“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

区别:

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史论归纳

全面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

(1)相通之处

①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分歧之处

①在思想内容上:

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②在修养方法上:

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皖北协作区联考)《西游记》一书中讲述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

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这表明(  )

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

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

D.“三教合一”符合政治需要

D [“三教合归儒”的实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B项并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材料中所涉及的三教的并立,并没有凸显道家的衰微,故C项错误;材料中有道家、佛教与儒学,但是其目的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

]

2.(2017·商洛模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A.“格物致知”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A [材料“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反映了获取理的方式,故A项正确;“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心学的主张,故B项错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心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

3.(2016·宜宾二模)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这一变化(  )

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B [朱熹和王阳明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项错误;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二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二人对获得天理的途径有分歧,而非对天理的内容有分歧,故D项错误。

]

考点2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背景

1.政治: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2.阶级:

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思想:

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二、概况

1.李贽的离经叛道

(1)主要思想:

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作用:

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易错提醒]

道学家不同于道家

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2.三位进步思想家

代表

主要思想

作用

黄宗羲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

①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①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②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影响

(1)在对传统儒学批判和继承基础上,构建起新的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概念阐释]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及评价

史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①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史料二 ②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史料三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③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史料四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④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李贽反对迷信孔子的批判思想

①“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史料二:

王夫之的“公天下”思想

②“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是史料的关键句,实质是抨击君主专制的“私天下”

史料三:

顾炎武的“共治”思想

③“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顾炎武倡导分权,反对君主“独治”

史料四:

明末清初民主思想出现的背景

④“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明清之际出现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反对迷信孔子的思想,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提示] 反传统、反权威。

(2)根据史料二、三,说明王夫之和顾炎武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提示]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下“共治”,带有一定民主色彩。

(3)根据史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出现的社会根源。

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潮的认识。

[提示] 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文化专制的束缚。

认识: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吸收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史论归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②反对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③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评价

①进步性:

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

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②局限性: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

这表明李贽(  )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C [根据材料中“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可以看出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可以看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相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可以看出,黄仁宇强调的是李贽思想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李贽思想引起社会变革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

5.(2017·晋中名校联考)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B.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C [黄宗羲的主张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黄宗羲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体现出他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故C项正确;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

6.顾炎武认为:

“耻之于人大矣!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这表明顾炎武(  )

A.挑战传统儒家思想

B.主张知耻和洁身自好

C.要求发展民间经济

D.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D [材料中“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的意思是:

不把穿破旧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认为是羞耻的,而把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泽认为是羞耻的。

材料中保障百姓穿衣吃饭与儒学讲求民本是一致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与洁身自好无关,故B项错误;发展民间经济可以提高百姓的穿衣和吃食,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统治者不应该立足百姓是否受到自己恩泽,而是注重改善民生,故D项正确。

]

主题一 “理”与“心”的激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主题立意]

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

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理”与“心”的激辩,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交汇]

1.宋明理学对孔孟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继承:

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汉朝——官方化;宋明——世俗化。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向外;陆王心学——本心良知——向内。

2.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交融

战国时期

针对春秋儒学受冷落的境遇,荀子改造儒学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西汉时期

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

针对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一。

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文化

宋代

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以理学为基础的局面

明代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更多吸收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主题二 开时代之新风——明清儒学

[主题立意]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出现了思想活跃局面,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开时代之新风。

[知识交汇]

1.明清儒学对早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

发展

政治

批天理——理性

存人欲——民本

批君主和三纲——平等

限制君主专制——民主

人欲天然合理——个性解放

经济

工商皆本

文化

经世致用——务实

否定权威,独立思想

2.明清之际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1)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

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文化:

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014·全国Ⅰ卷·25

儒学的政治地位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4·全国Ⅰ卷·26

对人性的认识

宋明理学

2013·全国Ⅰ卷·25

儒学名称的演变

宋明理学

2012·全国卷·27

王阳明心学思想

宋明理学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4·全国Ⅰ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在隋唐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时代,道教、佛教的地位忽上忽下,只有儒教岿然不动,说明了什么

2.(2014·全国Ⅰ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宋代儒者把两者结合,认为人性分为义理之性(即天理)和气质之性(即性情)。

他们认为,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

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

3.(2013·全国Ⅰ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何谓孔孟之道?

自汉至唐,儒家的经典文献是孔子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