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0726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摄像机的拍摄姿势.doc

摄像机的拍摄姿式

   一、执机技术

   

(一)执机姿势:

操作摄像机时,首先要有正确的执机姿势。

否则会影响摄像的效果,也影响摄像机功能的发挥,家用摄像机依大小分为肩扛型和袖珍型两种,执机方式有区别。

   1、肩扛执机姿势

   用单手执机,把摄像机扛在肩上,右手握住手柄,并操作电动变焦键、录制键、左手配合右手操作,如扶助或转动录像器,手动变焦,手动光圈等。

拍摄时双言睁开,右眼尽可能 贴近寻像器眼罩,左眼看拍摄物和周围环境,认真构图,调好清晰度,双腿张开,双膝微曲。

   2、袖珍机执机姿势

   利用握柄手套套住右手,稳定地握住摄像机。

这样右手拇指能方便地操纵开始/暂停按纽。

在拍摄时,右手肘紧靠身体,左手手掌托住家月摄像机夏布,油烟稳定自然地靠在寻像器眼罩上,或是双眼观看液晶显示屏。

   在低位拍摄时,可把寻像器或液晶显示屏转向上方,用左手控制开始/暂停键。

   (三) 执机要领

   1、掌握好摄像机的重心。

   执机拍摄时,摄像机的重心要稳妥地落支撑点上。

拿肩扛执机姿势来说,要看摄像机的重心是否完全稳当地落在自己的肩上,执机拍摄时能利用的固定支撑要尽量利用桌椅、墙壁、树枝等,以保持执机平稳。

当然能用三脚架拍摄画面质量会更好。

   2、掌握好拍摄姿势

   不管采用哪种拍摄姿势,都要保持身体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这样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拍摄。

通常采用站姿、坐姿、跪姿、全蹲姿,这些姿势比较稳定。

如上所述,依靠一些固定支撑物效果会更好。

最忌似站非站,似蹲非蹲,否则时间很长就会发抖,使画面不平稳。

   边走边拍时,为减轻因走路产生的晃动,双膝应略弯曲,脚与地平行擦地移动,放慢速度,减小步幅。

   3、掌握好呼吸

   拍摄时要注意控制呼吸,因为忽视时身躯的起伏必然会影响到摄像的稳定。

控制呼吸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屏息法,即在拍摄过程中屏住呼吸。

正确的屏息法是:

先深呼吸,再慢慢呼出多半,开始屏息,同时开始拍摄。

另一种是腹式呼吸法,即拍摄时胸部屏住不动,腹部呼吸要匀,要浅,频率可以快一些,不做大幅度深呼吸。

   二、摄像操作的技术要领

   

(一)平、稳、匀、准

   摄像机的操作手法很多,各有各的要求。

但共同的要求就是这“平、稳、匀、准”四个字。

这是电视制造界公认的一个标准。

   1、平:

平就是要求摄像机拍出的画面水平线与地平线要平行。

绝大多数画面中不是有水平线,就是有垂直线,如把地平线、电线杆、楼房的边缘、站直的人等,不能拍的横平竖直,就会给观众造成主观的错觉。

我们常见到一些运动镜头,起幅不平,或起幅平落幅不平,这些都不受看。

   2、稳:

稳就要求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平稳,无论是固定镜头还是运动镜头,都要避免无目的的晃动。

画面上下、左右晃动,会使人心烦意乱,同时感到拍摄者的幼稚。

   稳的要求,老手也不敢忽视,怎样达到稳的画面要求呢?

   

(1) 用三脚架是最有效的办法。

   

(2) 没有三脚架时,尽量利用身旁的依靠物作辅助支撑。

   (3) 用正确的执机姿势,掌握正确的执机要领。

   (4) 多用广角镜头拍摄。

相对来说,用广角镜头保持平稳比长焦经容易得多。

   (5) 使用防手抖功能。

   3、匀:

匀就是指摄像机在运动拍摄时速度要匀,不能忽快忽慢,走走停停。

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摄像机的掂对变焦功能,能使推位速度均匀。

   

(2) 肩扛摇摄时,两脚分开站立,用腰部使力,正对落幅站立,从起幅开始摇起。

   (3) 难的是移动摄像机的推、拉、移、跟拍摄,此时双膝微曲、腰部以上挺直,把住身体重心,蹑着脚走步。

另外机器还要持稳、靠紧。

   4、准:

准是要求运动经的落幅一定要准确无误,镜头的焦点,构图和时机一定要刚刚好的位置,构图最佳。

初学者往往在落幅后,因为构图不满意,稍微推拉或移动一下,以作小小的修正。

这相当不好,后期编辑时肯定会把它作为废镜头,否则这个掩饰动作能被观众敏锐地感觉到,观众同时也能感觉到拍摄者的草率和幼稚。

特别是推镜头,落幅的景别最小、难度最大,有的是为了达到准的要求,在推时,还要配合摇的操作。

这就更要协调好。

   平、稳、匀、准四个字是对画面的要求,同时也是对设想操作的要求。

平时联系时就要对这四个字的要求,把每个镜头一丝不苟地拍好。

   三、取景构图

   

(一)景别

   取景时既要保证被摄主体完整,又要有效利用画面尺寸,将被射物以适当大小表现出来。

景别是反映被摄物在画面中大小的重要标志。

常用景别有远景、近景、物写、大物写等,各有各的表达效果。

   景别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同样一个取景范围,它属于哪一级,要看相对什么来定。

如一个车轮,相对一两汽车来说,它是局部,是小景,但相对它自身来说,它就是全景。

   1、远景

   远景画面,任务在画面中呈现全身,但只占有画面一小部分面积。

远景画面的特点是开阔、壮观、抒情。

画面战时冷却空间大,范围广,可用来交待事物之间的相互及主体物与环境的关系。

拍摄远景要注意从大处着眼,注重画面的整体结构,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细微地方,“远取其势”。

应尽量避免用顺光、多用侧光和侧逆光来表现画面层次,展示画面的透视效果。

要注意选择深入画面深处的景物线条来表达空间,或以前后景明显打下对比来显示空间距离。

拍摄远景画面运动要缓慢,时间要拖长些。

   2、全景

   全景画面、任务在画面中全国呈现出来,并且占据几乎全部空间。

全景的表面范围比愿景小只包括表达物的全貌,不包括环境。

从任务来看,就是能清晰地看到人的全部动作,包括脚(不要把脚拍掉了)。

它的作用是交待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方位,刻画人与环境的关系,展示大幅度的纵坐,表现气氛等。

   3、中景

   中景的范围比全景小,表现人物膝盖以上的活动。

中景位置时钟,既能看到环境,能看到人的运动和大致表情。

比如拍摄弹钢琴的中景,既能表现人与钢琴的关系,又能表现人的动作和表情。

   4、近景

   近景的取景范围在人物的胸部或腰部以上。

近景主要用于人物,展示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用来突出人物情绪和幅度不太大的动作。

拍摄的物体时,着重强调物体的形状特征和质感。

如拍摄孩子大哭时,可用近景来表现孩子的面部表情和双手乱舞的动作。

   5、特写

   特写的取景范围是人物的头部和景物的细部,用来突出细腻地刻画被摄物。

特写画面内容简洁、单一、构图集中,表现力强。

   6、大特写

   画面上是某一生动的或重要的局部、如人的眼睛,一只拳头,军帽上的帽徽……,能给观众十分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印象。

   拍摄不同景别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镜头焦距不变,改变摄录机与被摄物体的距离,摄像机移近,则被摄物体图象变大,反之,则缩小;二是摄像机与被摄物体的距离不变,只改变拍摄镜头的焦距,同样能完成景别的变化。

但是,这两种方法取得的透视效果是不同的。

   各个景别的镜头以多长为合适呢?

   对运动镜头时间应以交代清楚所要表现的内容、运用完整、节奏写为取舍标准。

   对固定镜头,每个景别看清楚的时间长度大约是:

远景10秒以上;全景6秒,中景3-4秒,近景1-3秒;特写1-2秒。

   

(一)构图

   构图是一门十分繁杂的学问,形状、线条、色彩、质感、立体感、主体、陪体、前景、后景、形形色色的构图模式,不一而足。

   这里针对初学者提出几点建议:

   1、要留天头空白和运用空白

   拍摄人物的中景、近景和特写时,要留天头空白。

天空白是指画面中主要人物的头部和屏幕上框这间的空白。

这个空白过大过小都不适宜。

空白过大,显得上轻下重,破坏了构图的均衡。

空白过小,感到闭塞压抑。

   在运动主体的运动方向上要留一定的空白,这样感觉运动物体有伸展的余地。

否则有要碰到边框的感觉。

   2、避免构图平分画面

   地平线是画面中常见的水平线,如恰在画面中间,就会指导画面一分为二,使画面产生割裂感。

这时应用仰摄和俯摄,使地平线偏离画面中央,画面会好看些。

同样,在垂直方向上也要防止平分割裂画面。

偏离中间,画面就会好看些。

   3、合理取舍

   拍脸部特写镜头时,宁可舍掉头顶也不要舍掉下颌。

用全景人物时,宁可舍掉脚部,也要保持头部完整。

   4、让被摄对象充满画面

   取景时,要把你要拍摄的对象尽量拍大些,充满画面,避免其他景物喧宾夺主。

例如拍摄花园,不要光拍花丛,要逼近一朵朵花,细腻地表现它们的不同形态,让一朵花充满整个画面。

   5尽量简洁

   把一切无关的东西搬开,比如一把椅子等。

取景角度也要有利于避开一切关的东西,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现最重要的东西。

   四、运动镜头拍摄技巧

   运用镜头是指推、拉、摇、移、甩、升、降、旋等。

运用镜头是相对固定镜头而言的。

   

(一)推

   推是指拍摄过程中,被摄物位置不动,摄像机向被摄物作为直线推进的摄制方式。

推陈出新镜头能突出介绍的重点,强化主体的特性。

还能展示巨大的空间,造成纵深感。

家用摄像机普遍设置了变焦镜头,利用电动装置改变镜头焦距,也可模拟推的效果,这就不须移动摄像机,只要安东变焦按纽的“T”端,就能产生推的效果。

   在做推时,要克服随意性,每推一次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推经的重点就是落幅,落幅要设计好,推要推到位。

推经分起幅、推进、落幅三个阶段。

起幅,落幅是固定镜头。

要讲究构图。

推时随着要均匀,不要时快时慢,推进速度要与拍摄内容节奏一致。

推进速度慢,适合表现悲哀或宁静气氛。

推进速度快,适合表现紧张、兴奋、欢乐的感觉,急推可以产生爆发感和振撼感。

   用变焦模拟推镜头时,有一定难度,开拍之前要试着推拍几次,难是难在落幅的准确和平稳。

可以用三脚架支撑拍摄。

调焦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推上去,聚好焦,就行了,再拉开到任何焦距都是清晰的。

   

(二)拉

   拉是指拍摄过程中,被摄物位置不动,摄录机逐渐远离被摄物有摄制方式。

景别由小变大,主体在画面中由局部逐渐扩展为全体,由近及远,画面逐渐容纳更多的被摄物。

拉镜头具有扩展视野,交待主体所处环境的作用。

在一个镜头内,起幅表现了主体物,落幅表现了主体物体所处环境。

家用摄像机的变焦镜头,利用焦距的改变,也能造成拉的效果,这就不须移动摄录机,只要按动变焦按纽“w”端就可产生拉的效果。

   使用拉镜头,同样不能随随便便,要有目的性。

比如先拍一个运动员在爬山、拉开,运动员处于悬崖的边缘,这就介绍了主体物的环境,勾起人们的悬念。

同样,拉镜头也要设计好起幅、落幅的位置,也要注意运动速度与内在节奏的关系。

   专业拍摄时,摄像所建建成了摄像机运行的划归,推进镜头较方便,家用摄像机大多是用变焦钮来模拟拉效果。

初学者觉得变焦推拉很有意思,推推拉拉拍得欢,这种拍法被讥为“打气筒”、或“拉风箱”。

所以,用推用拉,都要有目的。

   (三)摇

   摇就是摇镜头,家用摄像机的机位不变,只做角度变化。

根据方向可分为垂直摇、水平摇、曲线摇、对角摇等多种形式。

摇摄静止的物体、环境、建筑等,可以产生环视的视觉效果,能交代规模、展示环境,扩大视野,摇摄也可以拍摄动态的物体,一直把运动的物体抓在电子寻像器上。

   摇与推拉一样,有一个阶段:

起幅、摇动、落幅。

起幅、落幅要停留几秒钟,给人一种完整的感觉。

从起幅摇到落幅的全过程中,摇动要均匀、平衡、自然、不能太快,太慢或忽快忽慢。

在摇摄时,为保证技术效果,用专业三脚架拍摄为好。

用肩扛拍摄的要领是:

身体站直、两脚分开,身体正向落幅方向,然后扭动腰肢,朝向起幅方向,开拍,在拍摄过程中利用腰肢专对的力量带动身体慢慢地、均匀地转向落幅方向,这样结束时候,身体立正、腰肢放松,能拍到稳定落幅。

如先正对起幅站立,摇摄大落幅时,腰扭着,身体不自然,不容易拍得平稳。

   摇摄时,如焦距不实,先试几下后,用手动聚焦条好。

因为自动聚焦跟焦滞后,画面有一段时间是模糊的。

同样摇摄也要有目的,不能太随意,特别不要拍那样上下或左右会摇,中间没有停顿的念头,这种镜头的内容重复、多余,使人眼晕,人们讥之为“刷浆糊”。

   (四)移

   移就是在移动中拍摄,它比推、拉、要更为有效地表现空间,移摄的运动感很强,特别是拍摄多层次、多景物的大场面,很有气势。

移摄方式很多,有水平方向的直线移动,曲线移动,有垂直放心的直线移动,曲线移动,有环形移动等。

专业摄像机有轨道车,升降车等专业设备。

家用摄像机就可以利用小推车,自动车、小缆车,滑梯等工具,也可以蹑脚走路移动拍摄。

   移摄时保持平稳最关键,另外还要注意随时调整焦点。

最好用广角镜头来拍,景深大、视角宽容易调实焦,又能抓住主体物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上。

升和降,其实是利用身体升降的垂直方向的移摄。

为保护平稳均匀,可用左手扶助支撑身体升降。

   (五)跟

   跟就是摄像机镜头时钟对准运动主体物,景别大致不变,只是背景改变,跟实质是推、位、摇、移不固定的组合。

跟有摇跟、移跟两种方式,被摄对象与摄像机的距离,角度有变化。

移跟时,被摄对象与摄像机的距离、角度无变化。

   跟拍的难度在于始终保持运动主体在画面中的相对固定的位置上。

如果物体运动速度快,难度更大。

而且在拍摄过程中,光线、距离、角度都有在变化,还要随地调整光圈、变焦和聚焦。

所以,跟拍较难拍。

练习时,要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拍距离变化小,运动速度慢慢的物体,再拍距离变大,运动速度较快的物体。

先联系用广角镜头跟拍,再用长焦镜头拍摄。

   (六)甩

   甩其实是一种极快的摇摄,它是由起幅急速地摇向落幅,或者是由一个清晰画面急速地摇向另一个方向,是一幅清晰的画面与一段模糊画面的组合,所以甩摇实际上一种组接技巧。

甩摇空间的转换,造成紧迫感或者表示同一时间内两上不同空间事物的运动,还可表示人物主观实现的快速转移。

   (七)旋

   把摄像机放在转盘上作360度选抓,代替主观观点观察周围环境,使观众有真实和参与感。

拍摄两峰对峙的“一线天”景色,用旋镜头拍摄,可夸张地表现险峻的景色。

站在参天大叔或摩天大楼下面,用仰拍旋镜头,可夸张地表现景物的高大,烘托情绪,渲染气氛。

   (八)综合镜头

   最和镜头的拍摄,首先要了解推、拉、摇、移、跟、甩的表达效果和拍摄要领,这样才能正确地运用到综合镜头中去,不能无目的地滥用。

综合镜头也是镜头始终在运动,而是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有机结合。

在拍摄中要增加定幅,让人看清画面的内容。

   (九)运动镜头运用原则

   运动镜头的运用原则是:

动物静拍、静物动拍、就是拍摄运动的物体用固定镜头。

静物动拍,就是拍摄静止物体用运动镜头。

根据这个原则,可以避免初学者滥用运动镜头的毛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