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0744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背景

2、过程:

(1)提出

(2)阐发

3、内容

三民主义

基本内容

含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易错提醒] “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

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

4、评价

5、.实践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

2、标志: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含义:

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评价

[易错提醒] 新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革命目标上基本相同,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中国共产党除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外,还有最高纲领,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

而新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内容。

必背答题要语:

1、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4、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结合,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第二部分:

考点突破

(教法:

通过问题设计、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1、三民主义这一理论成果为什么会产生在20世界初?

目的:

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现状,分析出三民主义这一理论成果产生的背景?

强化学生结合时代特征或社会现状分析背景类问题

2、孙中山为何要对三民主义进行重新解释,把它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思路引领:

(1)社会现实需要重新解释。

突破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2)内容上有弊端,需要重新解释,以适应革命的需要。

突破旧三民主义的局限和

新三民主义的新的体现-----新内容、新发展、新倾向

二者对比学习,加强理解与记忆:

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

旧三民

主义

局限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新倾向

民族

只反满,未明确提出反帝是狭隘的民族观

突出反帝的侵略,提出民族平等

联俄、联共

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孙中山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质为后人所敬仰

民权

是资产阶级的民权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唤起民众

民生

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关注工农生活

扶助农工

3、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有人说这一理论成果“让中国人醒过来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醒过来了”说明这一理论对中国起到了作用,其作用表现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上。

三民主义:

(1)是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2)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新三民主义: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功的发展。

第三部分:

课堂训练

目的一是巩固基础,二是能力训练,主要是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的训练

主题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1.史料探史——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转变

史料一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

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孙中山《国民党一大宣言》

史料二 只许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许为资产阶级所私有的国家制度,如果加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了。

——毛泽东

探究:

根据两则史料信息,指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反映了民主革命思想有何重大发展?

答案 变化:

主张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以避免资产阶级专权的弊端。

发展: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归纳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学生在表格内容的提示下,完成空格内容的填写)

(旧)三民主义

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

 

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

旧三民主义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目的:

(2)性质:

(3)内容

(4)作用:

高考题组

1.(2014·

全国Ⅱ高考)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

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

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2.(2014·

海南高考)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解析 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地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信息,故D项错误。

3.(2013·

广东高考)“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

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革命”“剪掉辫子”“独立”等词语来看,这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歌谣。

据此可知,“鞑子”指满洲贵族,这一称呼体现了一种不正确的大汉族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且当时这种思想已经影响到民众。

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A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排除C项;

反帝并不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主流,故D项也排除。

课后练习:

考点训练

1.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体现了他主张(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新三民主义

解析 孙中山强调即使汉人做君主,也要通过革命根除它,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故A项错误;

民权主义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根除君主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民生主义解决的是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故C项错误;

新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过于宽泛,故D项错误。

2.孙中山1903年致友人函中写道:

“欧美之富者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演此悬绝之惨境,他日必有大冲突,以图实剂于平。

”为解决这一问题孙中山提出了(  )

A.民主主义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D.民生主义

答案 D

解析 民主主义不够具体,故A项错误;

民权主义是解决资产阶级建立共和政体的问题,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

民族主义是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中孙中山关注社会贫富差距,体现了民生主义的主张,故D项正确。

3.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②“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③“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④“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

……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A.②④③①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D.③②④①

解析 ①项思潮主张维护共和体制,主张国民之自觉,也就是思想自觉,应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即1915年,②项思潮是维新派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应为维新变法时期,即19世纪90年代,③项主张常经和兵商,应为早期维新思想,即19世纪60年代,④项思潮主张民族主义,应为三民主义,即1905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顺序应为③②④①,选择D项符合题意。

4.“由于西方国家被证明是顽固不化的,孙中山和国民党便转向俄国。

他们宣称,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是世界范围的同一个解放运动的两个方面。

”为此,孙中山(  )

A.发动辛亥革命

B.提出三大政策

C.领导北伐战争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解析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符合材料“由于西方国家被证明是顽固不化的”,故A项错误;

从材料“孙中山和国民党便转向俄国……”可以看出,孙中山采取联俄、联共政策,故B项正确;

领导北伐战争是三大政策提出之后,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孙中山主张国共合作,不是极力破坏国共合作,故D项错误。

5.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解析 材料只提供了民权的内涵,这是共和国建立的一方面,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

材料只能体现民享思想,故B项错误;

民权问题与民族问题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

孙中山对民权作出具体阐释,明确了人民的权利,从而保证了人民权利的实现,故D项正确。

6.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社会党的演说中指出:

“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

”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

A.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B.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C.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D.推翻满人统治,建立民国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孙中山提出“社会主义”的背景,即鉴于欧美国家贫富差距悬殊,社会进化论盛行。

社会主义学说主张社会财富的平均和人民普遍幸福,这和民生主义相同,因此孙中山多次讲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

7.孙中山曾说过:

“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

“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其共同目的是(  )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宣传新三民主义

解析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时,北洋军阀统治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

孙中山时期,日军还没有大规模侵华,也就没有实现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故B项错误;

孙中山与毛泽东所说的言论都出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目的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故C项正确;

孙中山的言论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毛泽东代表无产阶级,言论上不宣传新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924年1月)

材料二 2010年10月,全国政协通过了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

在筹划过程中,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

材料三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1)根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

(2)阅读材料二,如果你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武汉、南京你支持哪一个城市举办?

为什么?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答案 

(1)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民族统一(“五族共和”)、民族平等。

有利于化解民族矛盾、团结各民族进行革命。

国民革命时期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华民族解放。

(2)答案一:

武汉。

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或革命首先在此成功)。

答案二:

南京。

临时政府所在地(或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

其失败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解析 第

(1)问,民族观的内容,阅读材料,概括材料观点;

(2)问,开放型问题,两地都是辛亥革命时期有重要意义的,列举相关史实即可;

第(3)问,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陈述相关的意义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