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375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doc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

重点: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

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

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

这就是本文将要了解的问题。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思考1: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

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

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

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耕作方法: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原始农业产生“刀耕火种”“火耕”距今七八千年“石器锄耕”“耜耕”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掌握一定技术

说明:

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评价:

积极:

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

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的兴修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的兴修都江堰(战国)

郑国渠(战国)

3.王景治黄河(东汉)

4.井渠法:

主要应用于干旱地区。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

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农民沉重的负担

1.沉重的赋税

封建王朝都要向农民征收比率和数额不同的赋税。

古代赋税有田租、户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及其杂税。

农民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奠定了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据史书记载:

秦始皇“泰半之赋”,使农民负担沉重。

2.繁重的徭役

秦隋王朝力役繁重,严重破坏经济,使社会动乱。

五、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现

春秋

时期

井田制开始崩溃,

私有制开始产生。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制

加速井田制瓦解

鲁国:

初税亩

战国

时期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土地私有制

秦国商鞅变法等

“除井田,民得买卖”

“依军功行田宅”

3.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课堂小结】: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课堂讨论】:

中国古代历朝都发生民众暴动。

为什么农民会被逼上反抗的道路?

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工官”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

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对科学的崇尚之情。

【重难点突破】

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你知道中国英文名称CHINA的来历吗?

说明了什么?

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

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一、田庄手工业

1.田庄

——一个社会单元,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

2.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

(1)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2)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

(3)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二、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时间:

汉武帝时

⒉含义:

政府将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商办。

⒊特点:

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和奢侈性;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各种行业的封闭性;劳动者缺少积极性。

【探究】:

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三、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一)织女的劳绩——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1、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是麻和葛。

2、商周时期:

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

3、汉代:

花色品种多,有起绒锦,丝织品出口到地中海地区。

4、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大,收取的民间纺织品多。

5、宋代:

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

6、明代:

出现雇工和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二)攻金之工——冶铸业

1.冶铜技术

新时器时代:

出现小件青铜器。

商周:

繁荣(如司母戊鼎)。

2.冶铁技术

春秋晚期:

出现中国最早的人工炼铁

汉代:

使用煤炭做燃料;

东汉:

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三)夺得千峰翠色来——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从商朝到东汉:

由陶向瓷过渡。

唐代: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

五大名窑

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瓷都—景德镇。

[课堂小结]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私、家庭)

(3)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4)技术不断进步。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课堂讨论:

为什么中国工业由古代领先世界到近代反而落后?

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内容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及原因。

理解在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有关历史文献来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情况,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重难点突破】

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历史总结归纳能力。

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

“商人”和“商业”名称的由来。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商业贸易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工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它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进步。

历史上的商业贸易现象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

(1)原始社会:

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

出现了职业商人和货币。

(3)西周: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

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著名都会形成。

2.汉唐:

抑商政策,发展缓慢(?

3.宋元:

新发展---纸币出现;对外贸易陆路转为海路

4.发展新阶段(明清)

①区域性的商人形成商帮—-实力最雄厚的是晋商和徽商

徽商:

“红顶商人”胡雪岩;“遍地徽商”之说

晋商:

电视剧《乔家大院》;孔祥熙家族

②会馆的出现。

③破产农民自由出卖劳动力,成为雇工,劳动力成了商品。

◆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又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

表现:

①大都市的出现,如长安、洛阳、扬州。

②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

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思考;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发展)——根本

②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③交通、货币等。

二、城市的发展——坊市与城镇

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繁荣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

(一)“市”的发展

“市”、草市、夜市

◆“市”的发展的发展过程:

(1)汉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场所有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当严格,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六朝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

(3)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

(4)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二)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时期:

有的城市已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2、汉代:

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南北朝:

建康、山阴交州等著名的商业都市。

4、宋代:

都市商业繁盛。

如卞京,可以介绍《清明上河图》。

5、明清时期:

南方富庶,如苏州。

[课堂小结]概括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1)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2)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4)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5)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6)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7)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

(8)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课后探究]:

如何认识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的关系?

农业、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有力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我国古代虽有“无商不奸”的说法,但没有商业,国民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我们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规范市场秩序。

第4课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内容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学习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难点突破】

重点:

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

理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一、重农抑商

1.首倡:

商鞅变法

2.含义:

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原因:

根本原因:

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重要原因: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即农民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充当者。

4.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

战国时的秦国:

商鞅:

重农抑商A、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

B、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

C、重征商税。

汉代:

全面控制工商业

明清:

闭关政策

5。

影响:

(1)积极: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

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请归纳一下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

A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B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C重征商税。

D禁止对外贸易。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1)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下西洋)

(2)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2.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3。

目的:

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4。

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五、资本主义的萌芽

1.概况: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

早期的资本家。

机房:

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

早期的雇佣工人

2.缓慢发展的原因:

(1)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2)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3)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4)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认识: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

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5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第6课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内容标准】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1949年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的主要事实。

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图片以及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使学生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要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突破】

重点: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衰的的原因和表现。

难点: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的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控制与压迫。

教学过程:

导入:

以黄梅戏《天仙配》音乐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逐渐瓦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的背景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2.过程:

(学生看书了解,特别注意开始解体的标志)

◆思考: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继承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

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

3.影响:

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运动的诱导(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补充)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壮大

(3)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目的:

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3.过程:

 

 旗号

 主要实践

前期

“自强”

 创办军事工业。

(官僚资本性质)

后期

 “求富”

a兴办民用工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b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

c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等)

d选派留学生;

4.破产。

破产的标志: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5.积极影响:

(1)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早期发展;

(3)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v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三种形式:

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三)外商企业的刺激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

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归纳】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的原因: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洋务运动诱导

C、外商企业刺激

D、资本主义萌芽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

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

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思考:

这些企业为什么都集中在东南沿海?

原因:

a经济基础较好;

b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交通;

c便于向西方购买设备和引进机器;

d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较早,该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高

4.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

5.影响:

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第一次发展的高潮)

1.时间:

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2.原因:

(1)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2)“实业救国”的推动。

(3)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4)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四、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时间:

20世纪初期(民国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

2.背景:

a辛亥革命的影响。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3.表现:

a轻工业发展较快。

b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

4.特点:

a.轻工业为主,未形成完整独立体系。

b.力量十分薄弱。

c.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d.“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五、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45)

(一)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1936)

1.背景:

a.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2.表现;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抗战时期(1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