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0760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doc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

王家欣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皮影戏是一种戏剧艺术,具有深厚的艺术功能;同时它和民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又体现出种种民俗文化功能。

然而目前,由于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

加之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皮影戏的现状不容乐观。

但是,只要我们了解皮影戏的发展,找到皮影艺术的精髓,发现其重要的民俗文化功能,她仍然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关键词:

皮影戏、民俗文化功能、艺术功能

1皮影戏的简介

1.1皮影戏的表现形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

1.2皮影的制作过程

皮影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

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

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雕工细致,刀法多变。

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

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

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1.3皮影戏的艺术手法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

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

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

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

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

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1.4表演者的要求

演员在半透明的白布后,贴近幕布熟练地操纵皮人活动,并有说唱、乐队伴之,有声有色地表演剧情故事。

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

2皮影戏的发展

2.1皮影戏的起源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1]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

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亦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

2.2皮影戏的发展历程

2.2.1成熟阶段

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

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

2.2.2鼎盛时期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

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

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

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

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2.2.3衰落时期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

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2.2.4转折时期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3皮影戏的分类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陈龙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2]。

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

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

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4皮影戏的主要功能

4.1巫术功能

所谓“巫术是人类企图对环境或外界作可能控制的一种行为,它是建立在某种信仰或信奉基础之上,出于控制事物企图而采取的行为。

也就是说,它是为了有效地控制环境(外界自然)与想象的鬼灵世界所使用的手段。

这种手段的实际功效是不可验证的”[3]。

马林诺夫斯基说:

“巫术是一套动作,具有实用的价值,是达到目的的工具。

”[4]皮影戏的巫术功能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首先,直接以皮影戏招魂;其次,赋予和皮影戏有关的事象以特殊功能;再次,演出一些特定剧目和举行一些特殊的仪式。

4.2心理调适功能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

“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5]在这里,马克思用十分形象的语言揭示了宗教具有“苦难中的人民的精神安慰”的重要社会功能。

皮影戏虽然不是宗教,但却经常出现在各种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所以皮影戏也就具有了宗教的一些功能。

皮影戏对人的精神安慰、心理调适功能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实现。

首先,皮影戏的一些形式,如请神、演神戏、主师爷供奉都带有神秘的宗教气氛,而这些“仪式”、“气氛”能给观众巨大的心理抚慰。

其次,皮影戏的演出可以调节人民的精神生活,有益于人们宣泄心中积郁。

再次,还具有祝福功能。

其酬神演出就是还愿功能,是一个具体的表现形式。

由上可见,这对激起人的理想、追求、希望无疑会有一定的作用。

4.3教育、教化功能

20世纪30年代,汤际亨就提出“影戏是社会教育利器”,他认为“社会教育之工具,虽非止一端,而影戏实可占其利器之一。

”影戏在教育、教化方面功能的形成,除了上面所说的是由于受儒家文艺传统思想观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这也是历代统治者对其长期“规束”的结果。

在思想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影戏的教化观形成了。

其中,皮影戏的教育、教化功能主要是通过以下一些方式来实现的。

首先,通过上演大量的历史剧,给广大民众传授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知识;其次,在剧目选编中,渗透着较为强烈的教化意识;再次,在影人的造型上寄予了艺人的褒贬,从而引导人们的善恶观念。

结论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千余年耒,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

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

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合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

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

皮影戏自古也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工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内皮影艺人也曾奔赴前线阵地进行慰问演出。

在抗日战争和土改时期,不少皮影艺人配合时局编演新戏,成为宣传革命的轻骑。

中国皮影艺术之中,还蕴涵着许多历史信息。

学者们可从中研究中国历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问题。

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出了新品种。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皮影基本都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都是以娱乐为目的。

在如今这娱乐生活多样的年代,皮影戏的魅力光环正在逐渐黯淡,只有这一些特殊场合可以看见。

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

将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

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2]  

[3]张紫晨:

《中国巫术》,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年,第30页。

[4]【英】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论》,第5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