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088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Word格式.docx

以上所述,就是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缩影。

劳动教育,也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不甚确定的概念。

从其基本内容来分,可分为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等;

从其基本素养来分,可分为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

但从其基本任务而言,不外两大方面:

一是劳动技能的培养,二是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

而且与其它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劳动技术教育与智育,劳动思想教育与德育,劳动健康教育与体育,劳动创造教育与美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劳动教育在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应当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的几个问题,在下面还将做进一步的论述。

 

二、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个问题,在无产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中,一直作为一个方针性的重要问题在贯彻执行着。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简称教劳结合),是大工业生产提出的要求。

在大工业生产出现之前,一般剥削阶级(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剥削阶级)的教育,不论其所谓的“和谐发展”或“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中,都不包含劳动教育在内,就剥削阶级的本质而言是鄙视劳动的,当然在他们所实施的教育中,也绝不会有教劳结合的问题提出。

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教劳结合的要求。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曾把劳动视为培养自食其力的“自由人”的基本要求。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也主张使儿童从事生产劳动,以促使其智慧和道德的发展。

这些都反映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教劳结合思想。

但真正把教劳结合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而且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而设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1-1858),他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劳结合的实验,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况。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P.530)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同他所写的《临时中央委员给代表的指示》中提出的“教育的三件事,即智育、体育、技术教育”[3](P.217)是同一思想。

这里所说的技术教育的内容,是指综合技术教育,一是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二是学会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

马克思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

“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1](P.24)从上述可见,马克思关于教劳结合的意义和作用的论述,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

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至于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实施技术教育、开办工艺学校等。

马克思的教劳结合的主张,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之上的,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它与普鲁东所主张的综合手工劳动的思想是完全不相同的,因为这种手工业、小生产的思想,永远不会实现体脑差别的消灭。

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具体地实施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设计了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

他在《民粹派空洞计划的典型》一文中指出:

“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因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脱离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4](P.40)在这里,列宁不但把教劳结合,作为提高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作为实现未来社会理想的重要措施,因为没有教劳结合,要想消灭体脑差别,进而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未来社会理想是不可能的。

为此,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在《联共(布)党纲草案》中具体规定了“对未满十六岁的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的普遍义务综合技术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熟悉一切主要生产部门)”;

“把教学工作和儿童的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

”[5](P.765)并具体规定了通过有关学科的教学和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践的具体实施计划,使综合技术教育成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学科。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的讲演中,他要求共产主义青年团“把自己的训练、学习和教育同工农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的小册子,只有在劳动中同工农打成一片,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6](P.358)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些指示,对于我们今天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贯给予高度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极为重视工农教育,把提高工农文化水平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1927年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候起,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的基本方针,用作指导提高工农文化水平和教育青年一代以及改造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

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列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主要内容。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我们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一是学习革命理论,二是实行生产劳动。

在当时实行教劳结合,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但是为了解决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物质困难,更有使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重要意义在内,因而教劳结合也就成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途径。

全国解放后,劳动教育一直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爱劳动”订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

1958年毛泽东同志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的重要指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便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两化”的要求也就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如果说马克思当时提出的教劳结合,重在解决劳动者的知识化的话,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劳结合,则重在解决知识分子的劳动化问题,如1958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正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实施的体现,甚至把它看作是实现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反修防修的重要手段。

因而在毛泽东同志的教劳结合思想中,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特别在1957年“反右”之后,他对待知识分子的“左”的错误的一面在进一步发展,直到“文革”中的“开门办学”(实际是开门不办学)和“斗私批修”等极“左”的主张,把教劳结合推向极端片面理解的边缘,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时代的要求作了新的阐释,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并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

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还强调指出在教劳结合上,“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7](PP.63-64)在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中,不但纠正了过去在教劳结合上一些“左”的做法和错误,而且强调指出教劳结合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教劳结合的现代化思想,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安排教劳结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在教劳结合上,根据时代要求,已发展成为与社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结合,当然仍应以与生产劳动结合为主。

教劳结合已扩展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

上面谈到劳动教育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的,就其基本任务来说,既包含了劳动技术教育,又包含了劳动品德教育,前者属于科技教育范畴,后者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

下面就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分别予以说明。

(一)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了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或生活自理)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1.生产技术劳动教育。

生产技术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它体现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属于劳动技术教育的范畴,在基础教育中就是马列主义所主张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内容。

在学校中开展生产技术劳动教育,对于中学生毕业后就业来说,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在我国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在中小学中实施综合技术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

它既受到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的限制,又需考虑到学校所能承担的程度。

在农村的中小学,可以较多地开展农业劳动,在城市的中小学就可以多开展一些工业劳动,在我国城镇日益发展的今天,也可以两方面交互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农业实验基地和校办工厂,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农场和工厂参加劳动,实行勤工俭学。

在今天,农业教育日益走向集体化和机械化,工业劳动日益加强自动化和信息化,工农业的劳动也就日益接近,其差别也将日益缩小,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学校建立小型的工厂(车间)和农场(实验园),有以下的一些优点:

使学校在安排生产劳动时有更大的主动性,可以根据教学和教育的需要来安排生产劳动的项目、内容和时间,使生产劳动教育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

使生产劳动与教学和教育有计划地和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学校加强对生产劳动教育的管理和领导,从生产的产品中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

但其不足之处,是接触社会和群众的机会较少,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推销都会遇到某些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解决。

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走出了一条教劳结合的路来。

2.社会公益劳动教育。

社会公益劳动,对于社会公德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应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爱祖国和爱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列宁曾把公益的、不计报酬的义务劳动,视作是共产主义的萌芽。

社会公益劳动的范围很广,从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参加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到美化校园、布置教室以及帮助军烈属、照顾孤寡老人、扶助病残同学等等,都属于它的范围之内。

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以小分队作环保调查,有的学生长年累月照顾老人和病残同学,有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维护交通秩序等等都是。

因此,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组织不同年龄和不同程度的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是提高他们的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应当通过学校的团队工作和班级活动,将这项工作认真地开展起来,但要防止活动过多、时间过长、负担过重的问题。

3.自我服务劳动教育。

自我服务劳动,属于日常生活的范围之内,内容非常广泛,从个人的起居饮食到家务劳动和学校生活,都应有规范的要求。

中国古代对此就极为重视,如朱熹主张从儿童时代,就要培养他们应对的能力;

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开首就提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要求。

剥削阶级对子女的要求尚且如此,作为社会主义的公民、劳动人民的后代,更应重视生活能力的养成。

特别是今天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通过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不依赖父母和他人,以养成勤俭节约和勤劳朴实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生活适应的能力,应是一项重要的劳动教育任务。

生活琐事虽小,但确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从小养成自我穿戴、洗洗缝缝、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等生活能力;

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烧菜煮饭;

在学校中要做好美化教室,绿化校园等工作,以此来养成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适应能力。

利用假期组织夏令营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共同生活习惯的有效措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应积极发扬。

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美国职业联合会的倡导下,开展过生活适应教育运动,对幼儿园的孩子和中小学生进行生活适应能力的教育,并在七至十二年级开设有关课程,强调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有关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以培养儿童及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8](P.1382)这方面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参考。

以上三方面的劳动教育,有的活动并非绝对的泾渭分明,如在社会公益劳动教育中,植树造林、帮助军烈属抢种抢收等,就与生产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再如在自我服务劳动教育中,美化校园、布置教室等活动,就与社会公益劳动教育不可分。

在劳动教育中,应当注意和发挥几方面的教育结合点,以收到多方面的教育效益。

(二)劳动教育的实施

根据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思想和前苏联及我国实施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就其基本要求来说,提供以下两点作为参考。

1.生产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

根据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思想,生产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应当是与当代科学技术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首先要同教学,特别是自然学科的教学相结合,通过与自然学科教学的结合,使学生掌握与现代生产有关的基本原理,同时要通过实验与实习,使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生产工具的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会计算机的应用,是适应现代生产要求的重要工具,为此,计算机的学习,必须从娃娃学起。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值得参考,在他主持的中小学教育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对生产劳动活动做了系统的安排,使学生从简单的手工劳动到复杂的机械劳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做到由简及繁,由易到难,由操作到原理,系统学习,逐步提高。

我国在全国解放后也曾进行过学校办工厂、办农场,开展勤工俭学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以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

1958年我国教育部曾规定设生产劳动课,包括初中手工劳动和农业基础知识,高中农业实习和机械实习,并规定学生每年要参加14-28天的体力劳动。

这些规定,固然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过多“左”的思想影响,致使后来未能坚持下去。

但把生产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来设立,使生产劳动教育走向制度化的考虑,其基本精神还可以适当采用的。

通过课外活动,包括组织学生个人和集体的科技活动,进行有组织的参观和实习,把课内所学的生产知识应用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去,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

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有的学生还获得了“小小科学家”的奖励,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大力提倡。

当前活动课的开设,也希望能更多地向生产劳动活动倾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劳结合方面,前苏联和我国都曾有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在苏联有过劳动过多或劳动欠缺的教训,在我国也曾有过“以生产为纲”和“门门结合劳动”等“左”的做法。

对于这些教训,都应认真地总结和吸取。

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的思想,是以从事现代化的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因而普鲁东的综合手工劳动的思想(认为学习多种手工劳动就可以达到全面发展),自然受到马克思的批判。

但在我国,从实际出发搞一些手工劳动和农业劳动还是必需的,问题在于必须以现代生产思想为指导,如手工劳动应是进一步学习机械劳动的基础,是掌握简单生产工具的必要手段;

农业劳动应在粗放的农业经营的基础上,尽力增加科技内容,如土壤检测、种子培育、化肥施用、机械耕作等等,都有不少的科技知识可学可用,变简单的农业劳动为科技劳动,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现代化教育思想,因为没有现代化的的生产劳动,是绝不可能走向体脑结合以至差别的消灭,当然更不可能进一步消灭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以实现未来社会的理想。

2.劳动活动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在劳动活动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

全国解放后,把“爱劳动”定为“五爱”的国民品德之一,是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老解放区教育中的优良传统。

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以及生活服务劳动的内容和过程之中应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此来达到活动与思想双丰收。

在这方面,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

“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

”[9](P.100)因此,他非常重视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生产价值,并认为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没有意义的,它将会成为一种单纯的物质消耗和体力消耗的过程。

所以劳动过程应当是一种具有创造价值的活动,应当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或文化财富。

在劳动过程中,应当进行哪些教育呢?

概言之,即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教育。

(1)劳动观点的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学生了解劳动是人的本质特点,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历史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克服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

树立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点,认识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走向理想目标的根基和动力;

使学生认识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已成为光荣豪迈的事业,劳动将从负担变为责任和快乐。

(2)劳动态度的教育。

使学生学会劳动创造,以忠诚的态度来从事劳动,树立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认识从事劳动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忠诚地履行工作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尽职尽责;

事无巨细,都要认真从事,不苟且,不马虎,不浪费劳动资料,不旷费劳动时间,也应属于劳动态度教育范畴之内。

(3)劳动习惯的教育。

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日行月就,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反对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恶习,应当成为劳动习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上述几方面的教育,不是完全割裂的,常常在统一的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

为了实现上述劳动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过去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教育部将劳动课正式列入小学教学计划,国家教委于1987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92年又制定和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使劳动教育不断向制度化的方向前进。

[10](P.934)

劳动教育的实施,不只是学校的任务,家庭和社会都应密切配合进行,家庭在儿童的劳动教育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应当提供青少年进行劳动锻炼和实习的条件和场所。

因为培养有社会主义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协同地进行,使其有效地实施。

四、劳动教育应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特别是在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问题。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

劳动教育,是我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全国解放后,学习苏联的教育学,也把劳动教育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

但为什么后来又有人主张劳动教育不应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呢?

究其理论根据,大概不外以下两个方面:

1.从传统观点看,在论述人的和谐发展教育时,一般都只提德、智、体三育,近代引进西方教育学,蔡元培、王国维在论述教育方针或宗旨时,除了德、智、体三育之外,又加上美育成为四育。

蔡元培在《我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又增加世界观教育,而成为五育,都未把劳动教育列入其中。

王国维借鉴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完全之人物”定义为精神和身体调和发展的产物。

身的发展属于体育,精神的发展分为智力、情感、意志三部分,并与哲学上的真、善、美三部分相契合,为此确定教育的宗旨为体、智、德、美四育。

认为对四育的全面实施,即可达到“完全之人物”的养成。

这样就把哲学上的真、善、美,与心理学上的知、情、意对应起来,作为“心育”的组成部分,再加上体育,便成为教育中的体、智、德、美四育。

这样,教育上的四育,在理论上就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

这可能就是今天有人坚持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四育,而不应包括劳动教育的理由所在。

这一传统观念其影响是深远的,因而劳动教育即不属于这一体系之内。

2.另一种理由是:

认为劳动教育,作为生产技术教育来说,可以包容在智育之中;

作为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可以列入道德教育之中;

因而它无需单独列为一项教育内容,也不应作为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述两个理由及其理论根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值得商榷:

第一,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德、智、体、美各育所能完全替代的,它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另外,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方面,又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中小学生中出现了不少科技能手,有人还获得了“科学创新大赛”奖和“明天小小科学家”奖,也得益于劳动技术教育的施行。

第二,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包容在其他教育之中,这涉及到如何看待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问题。

在各育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不独在劳动教育中存在,在德、智、体、美各育中也无不存在,以此来否定劳动教育的独立存在,其理由也难以站得住。

笔者主张将劳动教育列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因为它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如上所述),而且因为它在我国今天,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的时候,劳动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生活能力,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着其它各育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上大学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唯一希望,鄙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不但表现在学生中,也体现在家长身上,因而加强劳动教育是势在必行。

为此,为了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劳动教育,把教育的组成部分,由德、智、体、美四育,增加为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项必要的而且有益的措施。

最后,再说明一个问题,有关教育的组成部分问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认识的深化、现实的需求,而有所改变和有所增减。

从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