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0900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06《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定义为: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引入我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适应对外开放,用国际会计语言计量和统计经济绩效的需要;

是适应我国市场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品种多样化的需要。

它能够适应金融创新,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也能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和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我国会计制度赋予企业“自由裁量权”过大;

个别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制度的不完善,进行盈余管理,谋取私利;

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公允价值计量容易导致会计和金融业绩大跌的风险。

尽管如此,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利于对房地产、股票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的会计核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相关国家机关要制定国家细密的会计准则,限制企业规避法律;

要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管;

要加强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研讨和人才培养;

为公允价值计量的进一步运用完善市场条件。

前言4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5

1.1公允价值概念的不同解释5

1.2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特征6

1.3公允价值计量在美国的演化6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现状………………………………………………8

2.1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概述8

2.2公允价值引入我国会计制度的主要原因8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其他会计计量方法的比较分析…………………………….10

3.1公允价值计量与另外4种主要会计计量方法的比较10

3.2公允价值计量与相关会计原则的关系11

3.3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11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3

4.1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问题13

4.1.1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我国会计制度赋予企业“自由裁量权”过大13

4.1.2个别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制度的不完善,进行盈余管理,谋取私利13

4.1.3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14

4.1.4公允价值计量容易导致会计和金融业绩大跌的风险15

4.2存在缺陷和漏洞的主要原因15

4.2.1规则制定不严密,与现有会计准则有冲突,为企业提供了规避的条件15

4.2.2计计量的监督管理不够有力。

15

4.2.3对公允价值的理论和实务缺乏足够的探讨和准备15

4.2.4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市场条件制约等。

16

五、我国企业应用公允价值前景及应注意的问题17

5.1允价值核算的优势17

5.1.1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17

5.1.2有利于对房地产、股票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的会计核算17

5.2公允价值的科学应用应注意的问题17

5.2.1相关国家机关要制定国家细密的会计准则,限制企业规避法律17

5.2.2加强会计监管17

5.2.3理论研讨和人才培养18

5.2.4完善市场条件18

结论19

前言

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现值和现值等会计计量方法相比,公允价值(Fairvalue)计量产生和运用的时间相对较短,会计理论界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对象、方法及利弊也存在较多争议。

特别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公允价值计量的始作俑者美国更出现了一股否定公允价值的思潮,更有甚者则将其归结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会计制度原因。

近年来,国内外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不断升温,但人们对这一会计学理论和会计制度的认识似乎更不一致。

中国从1998年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其运用和发展经历了提倡、回避和重新引入三个阶段。

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再次把公允价值作为五种会计计量属性确定下来,在新颁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有17个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

本文拟从公允价值的产生与发展、与其他会计计量方法的比较及于相关会计原则的关系入手,探讨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章.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1.1公允价值概念的不同解释

美国是最早开展对公允价值研究并将其引入会计准则的国家。

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公布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4辑》(APBStatementNo.4)中最早给出了公允价值的定义:

“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

”199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5号——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债清偿的会计处理》(SFAS125)中指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交易(而不是被迫或清算销售)中据以购买(或承担)或销售(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2006年9月15日,FASB专门就公允价值计量发布了一项新准则——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 

No.157)。

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被明确定义为:

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转移负债将付出的价格。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曾经是公允价值研究和应用的积极推动者。

IASB1995年6月公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

披露和列报》(IAS32)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

中国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起步较晚,1997年黄世忠教授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一文,拉开了我国公允价值研究的序幕。

在之后日渐增多的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中,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公允价值否能作为计量属性,形成对立的两种观点。

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新的计量属性的专家有黄世忠、葛家澍等。

黄世忠(1997)认为: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其运用领域已经由金融工具扩展至其他领域,极可能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成为21世纪的最主要计量模式,并将导致会计计量的一场大革命。

认为公允价值不是一种计量属性的代表人物有吴丹、郑安平等。

吴丹(2000)认为:

公允价值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念,从而与历史成本观念相对。

不同的资产,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甚至是评估价值。

我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1.2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特征

上述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强调了公允价值“公平”、“自愿”的交易价格,是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但是,这个金额是在许多限制和假定条件下取得的,正是这些限制和假定条件才使公允价值具有了特殊的内涵,具有不同于其他会计计量属性的特征。

第一,公平交易。

它是取得公允价值的必要条件,是指交易双方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环境,双方都独立竞争,不存在相互关联的关系。

第二,完全市场。

参加交易的各方必须充分了解市场情况,缩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好地确认交易价格,这是获取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重要条件。

第三,全新的时态观。

公允价值计量的时态观是动态的,有别于历史成本计量的静态时态观,使企业会计报表信息更加相关、对决策更有用,这也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优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严格的约束条件。

由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有条件约束,许多因素都要依靠判断和估计,所以价格估价也是公允价值的突出特点。

这就要求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要有严格的经济制度与之相适应。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美国会计准则之所以全面、深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正是与其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密切相关。

1.3公允价值计量在美国的演化

公允价值计量作为现代会计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与近40年来世界经济的剧烈变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导致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充满了高度不确定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从固定汇率制到浮动汇率制再到利率自由化的转变,同时也催生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与发展。

股票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量的日益增加,加速了经济的虚拟化。

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就是源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的虚拟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是一种尚未履行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不是已发生的交易,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主要是面向过去、计量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根本无法胜任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于是,处于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美国,最先意识到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核心的会计制度的不足,开始了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探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爆发了大量的金融机构破产案件,引发了信贷与储蓄危机以及社会公众对美国银行体系可靠性的担心,使得许多人对历史成本会计的有用性产生了怀疑。

许多破产之后的金融机构出现了负的经济净值,但在历史成本会计下,他们对外披露的、超出资本管制要求的资产净值仍然为正,更促使人们变革以历史成本为核心的会计计量模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出现,在美国会计界、金融界引起强烈反响。

以SEC和投资者为代表的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将极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以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为代表的反对者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现行的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的极端背离,不仅缺乏可靠性,而且将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促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

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则认为,金融巨头抨击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无非是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为自己的过度投机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寻找替罪羊。

会计界认为,是金融机构放松信贷标准、毫无节制地发放住房按揭贷款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容易滋生道德风险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这场灾难深重的金融危机。

而会计界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揭示出这些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二章.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现状

2.1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概述

1993年,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拉开了会计改革的大幕,开始引入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一些先进会计理念,公允价值随之进入中国。

国内最早的公允价值定义见于1993年韩颖编译的《英汉汉英双解会计辞典》,书中将“fairvalue”译为“公平价值,指合理或公平的价值。

通常用于公共事业单位,指在确定服务价格时所采用的计价基础。

”但在财政部同年颁布的《企业会计通则》中,并未出现公允价值一词。

1997年,厦门大学教授黄世忠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公允价值:

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一文,对公允价值在美国GAAP(公认会计原则)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引起了会计学界和政策制定部门对公允价值的关注,国内研究公允价值的文献大量增多。

从2001年起至2005年,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于公允价值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态度。

在此期间,中国共发布了6项新的会计准则,并对《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交易》等6项准则进行了修订,取消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投资准则中的使用,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以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调节报表进行会计造假。

尽管在这一阶段颁布的会计准则中仍可以发现有关公允价值的条款,但其应用场合明显减少,应用条件也更为严格。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中国在会计准则上与国际的接轨与趋同,一些研究人员评价新会计准则“使用通用的国际会计语言”。

新会计准则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新大量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与列报。

据统计,在这次发布的新准则中,有35项、约占90%的会计准则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性更加明显。

2.2公允价值引入我国会计制度的主要原因

中国对公允价值计量采取提倡、审慎采用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有着重要的体制性原因和经济原因。

第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1992年秋,中共14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4年,中国对计划、投资、税收、金融、外汇等管理体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

到2000年,中国有90%以上的商品供求和价格是通过市场决定的。

2001年11月,中国恢复了WTO成员国的地位,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承担更多的义务,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承认。

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大胆引进外资,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

“世界500强”中的境外跨国公司,大多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

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大企业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石油、中移动等,都先后在境外上市交易。

中国经济的开放型格局,也迫切需要用国际会计语言编制和发表经济报表,计量和统计经济绩效。

第二,是适应我国市场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品种多样化的

需要。

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形成了国有、集体所有、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市场主体实现了多元化。

与此同时,投资方式、投资品种也更加多元化。

中国在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和引进外资过程中,企业间的兼并、合并和债务重组也日益增多,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参股和相互持股也作为企业实现自身发展战略、开展长期投资的常见方式。

随着金融、外汇制度改革的深入,企业购买和持有各类金融债券、金融衍生产品和外汇期货作为投资和避险工具。

1990年中国设立股票市场,沪深A股市场交易量不断增加。

到2005年实行股权分置改革,沪深市场约有三分之一的股票属于全流通股票,另有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票以国家股、法人股的形式存在,这些非流通股票按照股权分置改革分期进入流通后,期股票价格将由市场决定,用历史成本法根本不可能对其进行客观计量和核算。

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公允价值,更能反映企业的现实情况,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而且也只有如此,我国才能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第三章.公允价值计量与其他会计计量方法的比较分析

3.1公允价值计量与另外4种主要会计计量方法的比较

财政部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了五种主要会计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简要规定了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的计量方法。

按照2006《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显然,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有重大不同,与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方法也有明显差异。

(1)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可见,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有着重大区别:

历史成本是过去某一时点资产和负债的交易价格,包含交易产生的税款和交易费用,成本、税款、费用一旦形成,就不能轻易变动;

公允价值是在活跃市场上公平交易的价格,在不同的时点其价格会有不同。

历史成本必须以实际交易作计量基础,公允价值不要求必须发生实际交易。

历史成本包含交易产生的税款、交易费用,在计算公允价值变动时要扣除交易产生的税、费。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也存在着联系,公允价值是某一时点的历史成本(不考虑交易产生的税费)。

(2)公允价值与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

按照2006《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与历史成本相比,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都基于一个基本前提:

一项资产或负债在不同的交易时点其价格是不同的,但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适用的范围也不一样。

公允价值与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相比,主要有三点不同。

一是资产或负债计量依据的的交易时点不同。

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在交易完成日作为计量的日期,公允价值则根据核算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日期进行计量。

如一家公司两年前购买了另一家公司的股票进行长期投资,在此期间内采用公允价值核算,每年的季度报告截止日、股利发放日和股票卖出日,都可以对该股票的公允价值按市场价格计量,并计算出公允价值的变动额。

二是依据的市场条件不同,公允价值依据的是交易双方愿意的活跃的公开的市场,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的形成对市场条件无此限制。

如对已经形成的资产或负债、未来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资产或负债折算现值,只须在若干个折现率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比率即可。

三是对市场营销期的要求不同。

可变现净值、现值一般要求有一定的营销期,而公允价值无此要求。

3.2公允价值计量与相关会计原则的关系

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方法的一种,它的运用必须遵循相关的会计原则。

本文仅就它和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原始成本原则、相关性原则、配比原则之间的关系作简要分析。

(1)客观性原则。

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表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2)可比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口径应当一致,具有可比性。

(3)谨慎性原则。

即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业务,在该业务实际完成前,大多带有不确定性。

(4)原始成本原则。

即对会计主体的各项财产物资按取得或构建时发生的实际支出进行计价。

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

(5)相关性原则、配比原则。

相关性原则即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

配比原则则要求要正确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以便计算当期的损益。

3.3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通过以上分析,公允价值计量与其他四种会计计量属性特别是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

一是能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

二是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三是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

四是能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五是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

六是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决策有用性。

第四章.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公允价值计量也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如:

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

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容易出现利润操纵;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成本较高。

这些缺点和不足,在美国等创设和较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国家和地区就屡有出现,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这些问题也频繁出现,这也是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的发展一波三折的原因之一。

4.1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问题

4.1.1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我国会计制度赋予企业“自由裁量权”过大

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

4.1.2个别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制度的不完善,进行盈余管理,谋取私利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利益主体,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利益冲突。

顾雏军领导的格林柯尔并购科龙电器的舞弊案,就是典型案例。

格林柯尔2000年7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5年8月1日起停牌,2007年5月18日退市。

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

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

打造好了顺德格林柯尔这一购并平台后,2001年10月31日,科龙电器在香港发布公告:

公司大股东容声集团与顺德格林柯尔(顾雏军的私人公司)订立买卖协议,后者将以5.6亿元的总代价获得科龙电器20.64%的股权。

一个月后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顾雏军等8人被正式委任成为董事。

新一届的董事会中共9名董事,其中5名执行董事全部来自于格林柯尔。

中国最优秀的家电生产巨头科龙电器已经在顾雏军的掌控之中了,而此时顾雏军仅支付了1.5亿元,20%的股权也只是质押还没有过户!

2002年4月仃日,科龙电器公告:

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向格林柯尔出售2.05亿股科龙电器股票(占已发行股本的20.64%)的总代价减至3.48亿元人民币。

在顾雏军率管理团队进驻科龙电器几个月后,出台巨亏15亿元的2001年报,使掌控科龙的代价顺势降了2.12亿元。

2005年4月26日科龙电器公告预亏4,000万元(按国际会计师准则),并给出了两点原因:

一是华意压缩机连年亏损,需将相关7,100万元商誉撇除;

二是4,700万元存货拨备。

2004年前三季度科龙电器的赢利已达2亿元,投资机构纷纷做出乐观的预计。

后来突然曝出亏损令国内外舆论哗然,连科龙的大股东格林柯尔及顾雏军本人都被置于难堪的焦点。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

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

5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科龙危机爆发,国内投资者眼看着科龙股票从25元掉到了1元多。

据有关资料指出,科龙电器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或怀疑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有关的公司之间进行的不正常现金流出总额约为40.71亿元,不正常现金流入总额约为34.79亿元,至少给科龙带来5.92亿元的损失。

顾雏军本人遭遇四面楚歌,于同年7月底被捕。

从后来的法院判决和证券监管部门公布的情况看,格林柯尔并购科龙电器舞弊案主要在以下三方面钻了会计制度的空子:

一是关联方交易舞弊。

所谓关联方交易舞弊,是指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并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由此生成的信息将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极大误导的一种舞弊方法。

二是资产重组舞弊。

资产重组有资产置换、并购、债务重组等形式,多发生在关联方之间。

格林柯尔经过一系列的并购使其很快腾空了流动资金,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造假更是不断上演。

收购兼并作为资本市场配置的重要手段,是上市公司增强竞争力、提升公司价值的有效方式,是资本市场高度活跃的助推器。

但体制变动也正好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