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1072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栉孔扇贝育苗Word格式.docx

E.沉淀池

应尽量建于地势较高处,靠沉淀池水位差自流引水,沉淀池宜分隔多个轮流使用,总容量为育苗总水体的2~3倍,池深2米以上,池顶加盖,上部留有溢水孔和进水孔,池底应向排水口倾斜一定坡度,排污管口加阀门,出水口宜高于池底约30厘米。

使用中至少每周洗刷一次。

F.单胞藻保种室

要求光线好,可调、控温好,保种室面积与育苗水体之比为1:

15~20。

G.水泵设备

通常分为一级泵和二级泵。

一级泵将海水抽至沉淀池;

二级泵通常将沉淀后海水加压送进过滤罐,或将贮水池水送入换热设备。

水泵的选择需根据生产能力和水池的地理位置来确定技术参数。

H.加温设备

一座500立方米水体育苗室,需要配置1~2吨蒸汽或海水锅炉一座。

I.充气设备

可用罗茨鼓风机,或用活塞式电充气机。

J.发电设备

用于停电时临时供电,其功率应按用电量而定。

K.其它设备

显微镜、解剖镜、藻种瓶、三角烧杯、烘箱等。

(2)扇贝人工育苗技术

①饵料培养

扇贝育苗常用饵料种类为:

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湛江叉鞭金藻及扁藻等。

A.一级培养

一级扩种的容器可用10000~20000毫升的细口玻璃瓶。

洗净经烘干箱消毒。

所用的海水需经煮沸消毒,冷却后加入适量的营养盐(如扁藻:

氮:

磷;

铁=20:

1:

0.1pp)接种前必须严格镜检,用纯净藻种接种。

接种后瓶口要用消毒纸封口。

不同种类的藻种瓶要分别放置,藻种瓶要放在室内光线较好的地方,但要避免光照直射。

扁藻最适宜照度为5000~10000勒克斯,每天至少摇动瓶子三次以上。

每隔2~3天加一次培养液,若繁殖旺盛则每天加一次,加入量为藻液的1/4~1/5,如此接种后5天左右,可达最大繁殖密度,可及时供二级培养使用或及时分瓶。

分瓶后按上述比例添加培养液。

B.生产性培养

目前生产上基本不用二级培养。

即用微藻饵料池作生产性培养。

池子和池内一切用具(如搅拌器、通气管、气头)均如前所述方法消毒。

池内加上10~20厘米深的培养用水,加每立方水体添加氮:

磷:

铁=20~30:

0.1克的培养液(指培养扁藻)。

接种时,先镜检藻种,禁用原生动物污染的藻种,藻种的接种量为总水体1/3~1/5,具体视备用藻种量的多少而定。

②亲贝标准及入池时间

A.亲贝一般选2龄左右,在繁殖季节进行挑选,分开雌雄。

B.选择标准无附着物或附着物少;

性腺丰满、个体健壮,无死亡或死亡量少;

软体部肥满,出肉率40%以上。

C.亲贝入池时间,山东地区可提前至2~3月份;

辽宁地区可提前到3~4月进行。

虽然提前入池可以使亲贝的性腺提前成熟,但是入池时间越提前,用于亲贝蓄养促熟供热的成本就越高。

③亲贝促熟培育

在亲贝蓄养的同时,逐步提高水温促进亲贝性腺成熟。

A.培养密度及方法

适宜培养密度为80~120个/米3。

B.培育水温

以亲贝促熟开始时海区自然水温为基数,以每天升温1℃的幅度逐渐将温度提高到亲贝产卵温度后恒温培育。

栉孔扇贝可恒定在16~18℃,在临近产卵时保持温差为±

0.3℃以内。

扇贝在4摄氏度以上的积温达到190-200摄氏度生殖腺成熟。

C.换水

每日需全量更换新鲜海水,彻底清除池底污物。

D.投饵

常用单胞藻类为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小球藻、塔胞藻和扁藻。

日投喂量以每天25万~30万/毫升细胞,分10~12次投喂。

在蓄养亲贝时,由于水温太低,饵料难以大量培养,可采用鼠尾藻等藻类榨取液做饵料,辅助解决饵料不足的问题。

这种榨取液混有多种底栖硅藻(如曲舟藻、圆筛藻等)和大型藻类的细胞和碎屑,有利于亲贝营养物质的积累,促进亲贝的生长和性腺发育,提高成活率。

当日采集鼠尾藻最好当日加工投喂。

先用饵料机(粉碎机或绞肉机)将藻类绞碎,置于水池中,加水搅拌,过滤后沉淀0.5~1小时候再使用。

投喂时,将潜水泵置于水的表层(约20~30厘米水深),呈浮动状态,随水位的下降而降低。

在贝类人工育苗(亲贝蓄养和幼虫培养市),在活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可用可溶性淀粉、食母生、酵母等代用饵料代替,用时要用100目筛绢过滤,由于易污染水质,需加大换水量来保持水质良好。

E.充气

要求溶解氧最低浓度保持4毫克/升。

应连续微量充气,以保证水质的稳定。

F.清理死贝

每天换水时,要拣出死亡个体,以免污染水质。

④采卵、受精与孵化

可用阴干、流水、升温等刺激方法诱导,或等待亲贝性腺自然成熟时自行排放。

在临产卵时,停止倒池换水,改为多次流水法换水,当发现栉孔扇贝在原池自行排放时,倒入预先准备的水池中,产卵结束后,加入适量精液受精。

受精卵孵化,为防止受精卵沉底堆积影响孵化效果,应每隔30~40分钟用搅耙将水搅动一次,至发育到担轮幼体期为止。

⑤选育

幼体的选育一般在幼体发育到面盘幼体时进行。

目前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A.浓缩幼虫选育法

选育前,停止搅动池水,让幼虫自由上浮。

采用250目筛绢做成的网箱放在相应大的水槽内,将软胶管或软塑料管消毒干净放入水池表层,采用人工虹吸方法将幼虫吸进网箱内。

B.拖网选育法

用筛绢做成操作方便的手推网,或做成同池子的宽度相同的拖网,轻轻地将水池表层的健康幼虫拖捞出来,及时放入新池中培育。

⑥幼体培育

A.培育密度

幼虫培育适宜密度为8~12个/毫升。

B.水温

培育水温为18℃~20℃。

C.投饵

受精卵孵化至“D”形幼虫期,即可进行投喂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小球藻、塔胞藻和扁藻等。

以等鞭金藻为例,“D”形幼虫初期日投喂量为10000~15000个/毫升;

壳顶期日投喂量为15000~50000个/毫升左右;

分3~6次投喂。

饵料要以金藻为主,多种饵料种类混合投喂其效果比单一种类要好。

D.换水

每天换水2次。

E.光照

一般控制在200Lx以下。

F.倒池

每5~7天倒池一次。

G.施药

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海水中,每立方米水体加入2~3克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

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

⑦附着基的选择、处理与投放

A.附着基的选择

棕绳编成的小帘(绳径8毫米左右),或聚乙烯网片(18或24股)。

B.附着基的处理方法

聚乙烯网片使用前,用5‰的氢氧化钠浸泡24小时清洗油污等,再经反复锤打、浸泡,清除碎屑、杂质及可溶性有害物质等。

综绳附着基需用5‰的氢氧化钠在70~80℃淡水中煮沸10-12小时,其他处理方法同上。

C.附着基的投放时机

附着基投放过早,不但影响育苗池的正常管理,而且容易被残饵、杂质污染,水质变差,幼虫难以附着;

如果附着基投放过晚,则错过大批幼虫最佳附着机会而下沉死亡。

因此,最佳的投放时间应在池内幼虫有50%出现眼点时投放附着基,一般配合倒池,先把底帘铺好,倒入幼虫,投底帘的第二天再投上表帘,网衣作为表帘时可拴上坠石;

棕帘作表帘时,可均匀地悬挂在浮动于水面的塑料框架上,可尽量分1~2次投齐。

D.附着基放数量

投放数量可根据幼虫培育密度而定,一般情况下,聚乙烯网片按2.0~2.5公斤/立方米水体投放;

棕帘按300~400米/米3水体投放。

投帘后应加大换水量和投饵量,附苗结束后,可采用流水方式换水。

⑧稚贝的海上中间培育

A.稚贝的暂养器材和网目

一般海区保苗选用40目聚乙烯网袋;

虾池保苗选用60目网袋。

可制作30厘米×

50厘米或50厘米×

70厘米等不同大小的网袋。

海上保苗时,每绳上捆8~10个网袋,虾池保苗时,每绳捆袋4~6个。

B.场地的选择

栉孔扇贝保苗可选择在风平浪静、水流畅通、饵料生物丰富、无污水排入、水深1.5米以上的虾池、蓄水池和水深为5~12米的内湾。

C.场地消毒

虾池和蓄水池用50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30~50毫克/升的漂白粉消毒。

D.水质

应符合NY5052-2002标准的规定。

⑤水温

13℃~26℃。

⑥盐度

25~33。

⑦透明度

60~80厘米。

⑧稚贝疏苗时间及管理

A.贝苗的中间育成

B.暂养海区

选择水清流速缓、风平浪静、饵料丰富的内湾。

C.暂养时间与分苗

当贝苗生长到0.5厘米以上时,可用滤筛网将0.5厘米以上个体筛出,装入暂养笼中。

小于0.5厘米以下者继续在网袋中暂养,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筛选。

贝苗在暂养笼内培育1~2个月,壳高达2厘米以上时应筛选分苗,放入养成笼进行养成。

D.中间育成的方法

中间育成通常采用暂养笼育成。

暂养笼直径30厘米左右,分为6~7层,层间距15厘米,网目4~5毫米。

0.5厘米的苗种,每层放1000个,1厘米的苗种,每层放500个;

1.5厘米以上的苗种,每层放200~300个。

一个长60米浮绠,可挂100笼。

E.海上中间育成期间的管理

海上中间育成是缩短养殖周期的关键,应及时分苗,合理疏养。

暂养水层与水文有关,一般在水深2~3米,如水温过高应挂养在8~10米水层。

暂养期间要经常检查浮绠、浮球、吊绳、养成笼是否安全,及时洗刷网笼,清除淤泥和附着生物。

F.出池规格与质量

壳高≥2.0厘米,规格合格率≥90%;

畸形率和伤残死亡率总和≦5%。

另外,出池时的海水温差,要与自然海区的温度接近。

(3)栉孔扇贝养成

①筏式养殖

A.环境条件

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栉孔扇贝浅海养殖环境条件

环境因子要求

水质应符合NY5052-2001的规定

水深(米)大潮期低潮时水深为5~25

流速(厘米/秒)10~40

水温(℃)1~26

盐度25~33

透明度(米)≥0.6

B.浅海养殖设施

由浮绠、浮漂、固定橛、橛缆、养成笼等部分组成。

严禁使用有毒材料。

C.养殖设施的设置

划分海区并确定位置,留出航道,行向与流向成垂直。

笼养是利用聚乙烯网衣和直径30~35厘米的带孔塑料盘制成的数层圆柱形网笼。

网衣网目大小视扇贝个体大小而定,以不漏掉扇贝为原则。

一般分7~10层,层间距20~25厘米。

每层可放2厘米左右的贝苗30~35个。

每亩可养400笼。

悬挂水层1~6米。

②养成期间的管理

A.分苗与倒笼

栉孔扇贝苗养到成商品贝要经过三个适温生长期,当年8月底以前分苗,入暂养笼,翌年4~5月入养成笼。

要及时分苗倒笼加快扇贝的生长速度。

B.及时调节养殖水层

冬季(水温低于5℃)和夏季(水温高于25℃)将扇贝沉到中下层养殖,春季和秋季(水温10~23℃)将扇贝笼升至距水面l~2米水层养殖。

C.清除附着生物

夏季7、8月附着生物繁殖高峰时要沉筏,避开附着水层;

及时洗刷网笼,清除附着物,防止网眼堵塞,影响扇贝生长。

随着扇贝的生长,附着物的增生,阻碍了水体的流通交换,因此,应及时做好更换网笼的工作。

倒笼和清除贝壳及网笼上的附着物时,需提离水面,要尽力缩短操作时间,避免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进行这一操作。

D.调整浮力

随着扇贝不断生长和附着生物的增加,筏架负荷逐渐增大,为保持适宜水层和防止沉筏,应及时增加浮漂数量或采用双排吊漂。

③穿耳吊养

经海上中间培育的扇贝苗到翌年4~5月,选择壳高3厘米左右的扇贝,在其左壳前耳基部钻一个2毫米的小孔,用直径0.7~0.8毫米的胶丝线或聚乙烯丝线穿入小孔,每小串可串几个至10余个小扇贝。

串间距20厘米左右,缠绕在养成绳上。

长2米的养成绳,每绳可吊养130~150个扇贝。

钻孔操作时要注意,应从右壳朝左壳钻孔,不要钳伤扇贝的足部,防止韧带拉伤造成错壳。

缠绕时,应使扇贝右壳靠在养成绳上,以便于其附着。

目前多采用机械钻孔,幼贝的穿孔、缠绕均应放在水中进行,操作时尽量缩短露空时间,穿好后要及时下海挂养。

穿耳吊养生产成本低、生长速度较快、贝壳较凸、出肉率较高。

但是,这种方法吊养扇贝脱落率较高,杂藻及其他生物易大量附着,清除工作较难进行。

(4)病害防治

使用的药物应符合国家标准NY5071-2002、NY5072-2002的规定。

改善种质和水环境条件,加强海水净化加以防治。

及时清洗沉淀池,定时反冲砂滤罐或更换上层的细砂,经常倒池,施用国家允许使用的抗菌素、紫外线海水消毒器等。

抑制细菌的繁殖。

在育苗之前,要用次氯酸钠或漂白粉消毒池及用具等。

合理养殖密度,采取扇贝和海带等藻类兼养的养殖模式。

严禁使用的药物:

地虫硫磷、六六六、林丹、毒杀芬、滴滴涕、甘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呋喃丹、杀虫脒、氟氯氰菊酯、五氯酚钠、孔雀石绿、磺胺噻唑、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那斯、氯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己烯雌酚、甲基睾丸酮、喹乙醇等药物。

①微生物病(由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及细菌引起)

A.症状及病因

类似于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的微生物在海洋双壳贝类体中很多,特别在消化盲囊中最为常见。

其中有些种类已证明是对扇贝严重危害的病原微生物。

其症状是闭壳肌呈灰白色,变得松软并且胶化。

外套膜脱落,也变成灰白色。

受感染的幼虫全身组织中都有细菌,下沉至水底,活动能力降低,不久就大批死亡。

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幼虫组织内除有大量细菌外,组织也发生溃疡甚至崩解。

B防治方法及适用药物

每立方米水体用2克的土霉素等抗菌素等全池泼洒。

②微生物病(由真菌引起)

在贝类幼虫中常见的真菌为动腐离壶菌。

这种真菌对双壳贝类似乎没有严格的专一性,已发现在几种贝类的幼虫内。

菌丝在幼虫内弯曲生长,有少数分枝,直径为19~29微米。

受感染的幼虫很快就死亡。

死亡的幼虫内充满菌丝,在显微镜下容易看到。

如果在水内加少量中性红,则菌丝着色很深,与幼虫组织更容易区别。

B.防治方法及适用药物

治疗方法尚未见到报道,被感染的幼虫只好弃掉,并消毒容器。

预防方法主要是将育苗用水严格过滤或紫外线消毒。

③原虫病

寄生在扇贝内的原生动物种类不多,致病性也不强。

这些孢子虫类一般寄生的数量不多,致病性尚不明显。

寄生在栉孔扇贝的外套膜上,伤害扇贝的外套膜。

它们或直接侵食幼虫或分泌毒素,使幼虫下沉死亡。

通常采用以防为主,如及时清洗沉淀池,定时反冲砂滤罐或更换上层的细砂,经常倒池,还可施用抗菌素、抑制细菌的繁殖。

在育苗之前,应用次氯酸钠或漂白粉消毒池及用具等,在幼虫培育过程中,每立方米水体注意定期用0.5~1克的土霉素。

以提高幼虫成活率。

④腔肠动物病

腔肠动物中的贝螅是一种群体水螅,每个个体都具有刺细胞。

贝螅附着在扇贝壳口处,扇贝外套膜因受到刺细胞的刺激而收缩并继续分泌壳质,因而形成边缘加厚或局部变形的畸形壳。

⑤蠕虫病

扇贝中还有一种扇贝副异尖线虫的幼虫;

一种寄生线虫的幼虫。

幼虫在寄生处形成包囊,使扇贝的闭壳肌变为淡褐色。

感染沟蛔虫的扇贝幼虫后,沟蛔虫在扇贝闭壳肌中形成褐色包囊,直径3-7毫米,严重降低了扇贝的质量。

⑥齿口螺病

腹口类的齿口螺是瓣鳃纲贝类的外部寄生虫。

壳高5~7毫米。

在各种扇贝上寄生有几个种,附着于扇贝壳外,一般靠近壳的边缘,用长管状向外翻的吻刺穿宿主的外套膜和内脏块,吸食血淋巴,可致死。

通常采用以防为主,如及时清洗沉淀池,定时反映砂滤罐或更换上层的细砂,经常倒池,还可施用抗菌素、抑制细菌的繁殖。

在育苗之前,应用次氯酸钠或漂白粉消毒池及用具等,在幼虫培育过程中,每立方水体注意定期用0.5~1克的土霉素。

⑦病毒病

患病扇贝外观症状主要表现为贝壳开闭缓慢无力,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去掉贝壳发现外套膜内分解物增多,积有少量淤泥,消化腺轻微肿胀,肾脏易剥离,外套膜向壳顶部收缩,外套膜失去光泽。

患病严重的扇贝鳃丝轻度糜烂,肠道空或半空。

⑧其他病害

人工育苗中,环境条件如海水中重金属、氨氮、有机质等含量过高或者水温、盐度、pH变化过大、引起幼虫下沉或面盘纤毛脱落逐渐死亡。

应从提高扇贝生殖腺成熟度,改善水质、加强海水净化加以防治。

(5)扇贝收获

栉孔扇贝的产品主要是利用其闭壳肌,考虑收获时间应选择扇贝较肥的季节,并使扇贝能得到产卵繁殖的机会,近海的栉孔扇贝繁殖期在5~6月份,在外海繁殖期为6~7月份,捕捞大小应限定在壳高6厘米以上(含6厘米),一般不超过9~10厘米。

(6)产品安全卫生指标

①鲜冻扇贝柱要用干净海水将闭壳肌漂洗干净。

沥水5分钟,再用乳酸浸泡半分钟。

直接装盘在-20℃下进行速冻。

冰块厚度不要超过5厘米。

②扇贝加工过程中,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鲜冻扇贝柱禁止使用淡水或药水中浸泡。

③无机砷、铅、汞、甲基汞、镉、铜、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的限量按照NY5070-2002执行;

多氯联苯、六六六、滴滴涕的安全限量按照NY5072-2002执行;

石油烃≤15毫克/公斤(湿重)。

4、主要核心技术简介

扇贝三倍体培育技术

该技术源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该项目为海洋863课题。

扇贝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经济种类,近年来,在贝类种质改良中,采用多倍体诱导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0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已成功地解决了栉孔扇贝三倍体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关键技术。

大规模扇贝三倍体的稳定、高效诱导技术,生产规模的诱导率可稳定在80%以上;

已掌握幼体和成体扇贝的染色体快速检测技术,可满足染色体倍性的检测需要;

三倍体扇贝的优化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通过对比试验,已基本掌握三倍体苗种的适宜过渡(暂养)技术、成体的优化养殖技术。

养殖实验证明,成体三倍体率可达60%以上,三倍体的鲜肉柱出率比二倍体增长66%~110%。

中试规模的养殖试验证明,三倍体的综合经济指标比二倍体提高20%以上。

核心技术:

分别选取性腺充分发育成熟的栉孔扇贝雌贝、雄贝,于16℃水温暂养,升温法促其产卵,阴干法刺激排精。

精卵以适当比例混合受精。

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三倍体扇贝。

结果表明:

水温17℃下,6-DMAP60毫克/升浓度下,受精后20分钟后持续处理15分钟,D型幼虫三倍体率为73%;

受精后35分钟持续处理15分钟,能产生60%以上的三倍体,其成活率可达78%。

栉孔扇贝雌贝,虾夷扇贝雄贝采用同步促熟技术,获取精卵,在低温下(14-16℃)受精,在高温下孵化(20℃),培育出杂交苗。

出苗量能达到5-10万粒/平方米,苗种养殖2年达到商品规格,成活率可达80-90%。

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

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106号

邮编:

266071

联系人:

王清印副所长、研究员

联系电话:

(0532)5836200

(2)扇贝和藻类间养技术

每隔2台筏架的扇贝养l台筏架的海带。

在当年8月底以前分苗,翌年4月倒笼养成时要将大小苗分开。

一般翌年春季水温回升至5℃左右时,应及时倒笼。

冬季(水温低于5℃)和夏季(水温高于25℃)将扇贝沉到中下层海水中养殖,使其安全越冬与度夏;

春季和秋季(水温10~23℃)将扇贝上升到2~3米水层进行养殖。

及时刷笼、倒笼,倒笼能够彻底清除附着生物:

套网养殖,分入养成笼的同时,在养成笼外罩孔径1-1.2厘米的聚丙烯挤塑网。

随着扇贝不断生长,加之附着生物的附着,筏架负荷逐渐增大,为保持合理水层和防止沉筏,应增加浮漂数量及时调整浮力。

通过改项目的实施,使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0%左右。

5、起草单位及人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主任、副研究员刘世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扬爱国

 

附录:

附录1、NY5052-2001海水养殖用水水质(节选)

表1海水养殖水质要求

序号

项目

标准值

1

色、臭、味

海水养殖水体不得有异色、异臭、异味

2

大肠菌群,个/L

≤5000,供人生食的贝类养殖水质≤500

3

粪大肠菌群,个/L

≤2000,供人生食的贝类养殖水质≤140

4

汞,mg/L

≤0.0002

5

镉,mg/L

≤0.005

6

铅,mg/L

≤0.05

7

六价铬,mg/L

≤0.01

8

总铬,mg/L

≤0.1

9

砷,mg/L

≤0.03

10

铜,mg/L

11

锌,mg/L

12

硒,mg/L

≤0.02

13

氰化物,mg/L

14

挥发性酚,mg/L

15

石油类,mg/L

16

六六六,mg/L

≤0.001

17

滴滴涕,mg/L

≤0.00005

18

马拉硫磷,mg/L

≤0.0005

19

甲基对硫磷,mg/L

20

乐果,mg/L

21

多氯联苯,mg/L

≤0.00002

附录2、NY5071-2002渔用药物使用准则(节选)

表1渔用药物使用方法

渔药名称

用途

用法与用量

休药期/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