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1778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docx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成功转型,需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比重。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同时强调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并对相关服务行业的改革开放作出部署。

“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应该进入增长加速、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升的发展阶段,成为提供就业的主要行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导行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行业,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国进入服务业加快发展阶段

  对服务业发展在促进就业、扩大消费、提升结构、降低消耗、改善民生、增强长期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方面已经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多年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早在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然而10年之后,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几乎没有变化。

“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有所加快,但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而且要求提高服务业比重的幅度更大,依据何在、能否实现?

从经济形势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特征,已经进入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

  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首先是生产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档次和品质要求的提高,包括设计新产品、推广维护品牌、供应链管理等的中间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制造/服务一体化产品所带动的关联服务(如汽车服务、通讯服务、网络服务等)的消费更是呈快速增长态势。

其次是各类新型服务消费增长很快,如文化休闲服务、高等教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物业和装修服务等快速增长。

加上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家庭迁往城市,以往农村自给型服务将加速社会化。

第三是技术变化带来的新型服务发展迅速。

比如,我国网络游戏产业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已经超过电影、电视娱乐节目和音像制品这三大传统娱乐业的收入。

第四是公共服务快速增长。

按照相关领域已经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考虑相关因素后估算,到“十二五”时期末,我国社会事业领域服务业产出占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可能接近40%,社会事业成为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服务相对价格上升。

有一部分直接提供劳务的服务业,相对价格上涨较快。

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服务过程是人直接提供劳务的过程,劳动节约型技术无法应用;第二,服务需求高度个性化,因而服务生产无法标准化。

由于这两个原因,家政服务、维修服务、餐饮服务、旅店服务、医疗服务等部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上升缓慢。

其结果是,虽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资都在上涨,但制造业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将上涨的工资成本抵消,产品价格相对稳定;而服务业工资上涨则更多地推动服务价格上涨。

比如,1980年买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机需要1000元,聘一位家政服务员大约需要500元/年;现在1000元可以买一台21英寸平面彩色电视机,而家政服务员的报酬已涨到15000元/年左右。

对消费者来说,实际消费结构变化并不大,但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十二五”期间以至更长时期,我国劳动成本将持续较快上升。

服务业相对价格提升,将提升服务业产出占社会总产出的比重。

  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后服务业加快发展,是从多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规律。

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是一个总体趋势,但这种趋势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收入阶段表现并不相同。

在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阶段,服务业比重上升相对缓慢,且国家间差别较大。

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后,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比重显著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平均达到60.4%和58.3%。

二是国别数据与这个阶段各国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减弱。

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偏低,分别仅为43%和34.8%。

可以预期,“十二五”时期,受“规律”和“纠偏”两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服务业必将加快发展。

  促进服务业发展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普遍认识,但在涉及服务业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上仍然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解,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非生产环节增加值占较高比重的合理性。

提高服务业比重的宏观含义是国民经济中服务业的份额不断上升,相应的微观表现是产品价值链中服务环节所占比重愈来愈大,也就是在商品最终价格中服务环节“加价”很多,有时甚至超过制造环节或农业生产环节所获价值。

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超市柑橘的售价中,仅有1/5左右是橘农的收入;英国百货店品牌女成衣的销售价格中,加工成本不到30%。

其实,流通环节加价多的原因并不复杂:

生产制造环节能应用先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虽然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单位商品价格却不涨甚至下降;而服务环节需要人对人的服务,不能采用替代劳动的技术,无法抵消劳动成本上升的影响,因而单位服务成本不断上涨。

从我国现实来看,流通费用过高还与设施落后、垄断、欺诈甚至腐败等因素有关,需要加快建设和加强监管;我国农业规模化水平低,单位产品成本高,因此农产品最终售价中农民收入的份额应该高于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国家。

但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产品价值链中服务环节比重逐步上升是必然趋势。

  精神和心理消费的合理性。

人们对食品、服装、汽车、住宅等“物品”的消费,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

服务业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满足消费者精神和心理需求的,这种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消费同样能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服务消费,既包括音乐、书刊、旅游、健身等服务消费,也包括适度追求各种时尚等。

不少人认为商品消费是“实惠”,而追求名牌、寻求满足感和愉悦感等服务消费则是“虚荣”。

其实,后者是相关服务业发展的前提,也是制造业提升附加值的途径。

比如,从“物”的角度看品质完全相同的运动服装,如果由大牌明星代言就身价倍增,因为它带来了价值不菲的精神消费。

如果我们承认商品与服务在经济发展中同样重要,就要承认物质和非物质两种消费行为同样重要:

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迪斯尼创造的米老鼠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

服务业要发展,“乐”就是重要的消费内容。

  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合理性。

由于财政保障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市场聚集更多资源来满足快速增长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并不是真正免费的,而是由公民以纳税方式集体付费。

选择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一个重要原因是保证低收入者分享到公共服务以保障社会公平。

而许多非基本公共服务消费需求分布不均匀,愈是中高端消费和新拓展的领域,其消费者中较高收入居民就愈多。

比如,城市青年上大学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青年,如果高等教育免费或者由政府大幅度补贴,就相当于补贴那些收入较高家庭的学生。

当然,孩子在任何阶段都不应因为家庭贫困而不能接受教育,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所有阶段的教育都免费,而是通过助学体系资助特定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主要举措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创新金融服务。

许多服务业的核心资本是人和专业知识,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提供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

二是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其联系生产和消费、促进产业分工的积极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特别要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提升服务水平。

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

应丰富服务类型、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特别要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以及体育和健身服务等。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完善扶持体系。

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

对鼓励发展类服务业,应在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等方面与工业基本同价。

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把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

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制度。

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扩大政府采购服务产品范围。

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

支持服务业企业品牌和网络建设。

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这对于服务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服务业发展特别依赖于人力资本,在高知识含量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业如研发、咨询、设计、影视、体育等行业中,核心人员起着关键作用。

我国事业单位以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职位职称等作为收入分配的主要决定因素,对高水平人才的激励明显不足,同时人员的流动性又较差。

因此,需要加快改革,形成更加灵活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使优秀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

服务业开放是推动全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存量的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45%上升到2008年的65%,国际化的服务供给和消费不断增加。

据估算,对外开放对我国制造业增长的直接贡献约为28%,而对服务业的贡献不到10%。

应积极稳妥地推进服务业开放。

在服务业开放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力吸引海外服务业人才;二是引进国外中高端服务企业,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促进国内服务业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三是发展服务外包,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白领岗位;四是确保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把科学发展的主题贯穿“十二五”发展始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只有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精神,把科学发展的主题贯穿于“十二五”时期发展始终,才能保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对于我国这个处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繁重任务,解决好发展问题尤为重要。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不仅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成功借鉴了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但同时也面对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

加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近年来,围绕实现科学发展,中央在结构调整、改善民生、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特别是过去两年多来,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沉着应对、科学决策,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不仅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而且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好势头,到2010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

实践表明,“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的结果。

  当前,我国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

从发展阶段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使我国真正强盛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坚持科学发展须臾不可放松。

  纲要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主题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纲要最为突出的特点。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纲要充分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各方面内容,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主题。

  绘制出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

为了增强科学发展的可预期性和可衡量性,进一步推动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纲要具体设定了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4大类12个约束性指标和12个预期性指标,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同时,明确提出了实现这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居民收入增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

这就把科学发展的内容具体化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绘制出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

  深刻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这一任务的提出,既与前几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又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纲要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在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预期增强,一些城市房价持续上涨;等等。

纲要对解决这些问题作了深刻阐述和明确部署。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强调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八项重点工作,包括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八个方面在纲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纲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规定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的预期性目标。

同时,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等。

这些政策和举措,将使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迈出新的步伐。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纲要体现了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理念,许多章节反映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要求。

同时,具体提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规定了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约束性指标。

  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纲要坚持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和原则。

在统筹兼顾原则下制定的规划内容,将有助于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证“十二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今后,要确保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仍然要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越来越突出,推进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

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和更无畏的勇气大力推进改革,另一方面必须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当前,应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继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新的国内外环境要求我们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协调发展,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必将为“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提供强大动力,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迈上一个新台阶提供重要保障。

 

以学习力提升发展力(时论精粹)

  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各项工作的主题和主线。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当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和主线来进行,引导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以学习力提升发展力。

  以学习力提升预见力。

不审大势,难明方向。

应引导各级干部以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以清醒的头脑审视自身,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观察问题,善于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力求凡事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层,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引导各级干部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抓住发展机遇;密切关注政策走势,找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展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结合点;密切关注工作态势,全面把握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以学习力提升创造力。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应引导各级干部视发展为使命、把事业当追求,潜心研究工作、全心投入工作,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实绩。

引导各级干部自觉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谋划工作,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解决问题;真心向基层讨教、诚心向群众问策、虚心向先进地区学习,科学确定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

  以学习力提升凝聚力。

我们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应引导各级干部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永葆亲民为民情怀,真正做到与群众关系零距离、沟通无障碍、感情无间隙。

引导各级干部听民声、顺民意,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以学习力提升统筹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新课题。

应引导各级干部切实提高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研究和把握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和人民群众心理心态、利益诉求的发展变化,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好经济和社会发展。

引导各级干部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统一领导、富有活力、配套完善、规范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整体效能,促进社会管理加快由防范型、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转变,由运用单一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转变。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摘编

《人民日报》(2011年05月16日 08版)

  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倍增

  文化部部长  蔡  武

  “十一五”期间,演艺、动漫、艺术品、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2010年,中国艺术品成交总金额超过了5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

演艺产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旅游演出正在向主题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文化部正在抓紧起草《“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实现“十二五”时期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

具体来说,要着重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文化部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在政府投入方面,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创新投入方式,提高使用效率,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鼓励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动员民间参与的新型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就降低工艺美术、大众文化娱乐、演出、艺术品等行业税负问题进行研究,适时出台相关政策。

在技术创新方面,组织科研力量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和核心技术。

注重加强对国外文化领域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在人才政策方面,争取让优秀文化产业人才享受高科技人才的同等待遇,优先推荐进入国家各类人才计划。

重点建设5个左右国家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文化部将积极联合有关部门重点实施一批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示范性的重大工程,提高政府引导调控水平。

文化部在起草《倍增计划》过程中,策划设计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和工程。

培育一批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形成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有利于把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知名的文化品牌。

据初步测算,到2015年,特色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将达到15000亿元左右的规模,通过联动效应带动地方相关特色产业增加5000亿—6000亿元的产值;特色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能吸纳约4000万人就业创业,可以大大缓解我国就业难问题。

文化部将积极联合有关部委,开展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群创建工作,形成一批民族特色浓郁、产业链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大幅度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三是建设好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政府构建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国的公共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发挥集聚效应,降低文化企业的创业和运营成本,帮助文化企业做强做大。

“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联合有关部门,策划建设一批包括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文化产业公共综合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非盈利性的公共服务。

依托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交易、展示的服务平台,为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文化部将紧紧抓住“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机遇,把文化产业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加强服务,努力开创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