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1900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

《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

  为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度,本文选择了38个重要指标组成指标体系,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六个子系统,全面、概括地反映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度。

  一、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出现负增长

  1979—2004年26年经济社会27个指标的综合指数,年均递增速度为%,各子系统指数递增最快的是人口素质递增%,其次经济效益递增%,生活质量递增%,社会结构递增%。

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却出现负增长。

社会秩序指数由刑事、治安、贪污、生产安全等五项指标组成,26年年均递减%。

其中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率,从1978年件上升为2004年件,按逆指标计算,年均递减%;

贪污贿赂渎职受案率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年均递减%和%;

每10万人交通、工伤、火灾死亡率从1979年人增至2004年人,年均递减%。

26年间社会稳定指数增减相抵后年均递减%。

其中通货膨胀率年均递减%,实际失业率年均递减%,贫富差距年均递减%,城乡贫困率递增%,其中城镇贫困率年均递减%,农村贫困率递增%,城乡收入差距递减%。

  社会稳定与社会秩序密切相关、是互相制约的,如果贫困率上升,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就会直接影响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上升。

26年来,此两项指数互相影响,均呈现负增长,它直接影响了综合指数的增长,如26年经济社会的27项指标的综合指数年均递增为%,若包括社会秩序、社会稳定11项总共38项指标综合计算,年均递增只有%,它影响了综合指数个百分点,影响度为20%,其中1991—2004年14年影响度上升至30%。

这充分反映了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拖了发展的后腿。

  二、在GDP总量中社会发展总支出速度慢、比例低

  国家财政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不包括社会和集体个人投入,从历年看,社会发展总支出虽然绝对额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经济发展相比较,比例很低,在改革开放前,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文教费占GDP的比例在3%左右,改革开放后以“六五”时期为最高,达%,近几年比例有所提高,2004年社会文教支出达7491亿元,占GDP比例提高到%,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上述支出中未包括社会保障支出,2004年若包括用于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费支出、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财政用于民政系统优抚、救济、福利等支出共计6715亿元,占%,加上社会文教费大致为社会发展总支出,共计14206亿元,占GDP的%,这个水平和比例还是很低的,人均只有1100元,而用于经济和其他支出高达90%左右,人均达9500元。

  我国的社会发展支出比例与世界各国比也是偏低的。

以基本可比的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三项社会发展合计占GDP的比例,我国2003年为7%左右,低于美、法的16%和30%,也低于波兰、俄罗斯、伊朗、巴西、南非占27%—10%的比例。

  三、追求GDP的高速度,经济效益和投资效果低下

  我国经济高速度主要是靠外延、扩大投资而获得的,投资占GDP的比例即投资率,在“六五”期间为25%,“九五”即提高到36%,2003、2004年虽采取了调整措施,投资率仍提高至%和%,由于投资过热引发了原材料、燃料的紧张,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

据统计部门统计,历年累计库存已高达4万多亿元,相当于GDP的30%—40%,各地的房地产热造成房屋空置率高达26%,银行的不良资产也仍然较高。

  综合反映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是投资效果系数和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这两项指标26年中分别下降了48%和49%,平均每年递减%和%。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91—2004年,年均递增%,按可比价格计算递增%,快于同期GDP递增%的速度,使每百元投资新增的GDP由1980年的元降至2004年的元,降低了25元;

工业总资产贡献率由1978年的%降至2004年的%,下降了近一半,如果2004年提高到1978年的水平,一年就可增加利税万多亿元,可见,由于追求高速度,忽视效益,损失是很惨重的,同时也反映了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是很大的。

  四、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过低、教育机会不均等

  在现代化过程中,各国都把发展教育事业视作实现现代化、振兴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战略性产业而受到重视。

据联合国统计,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130个国家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由1980年的%提高到1996年的%,低收入国家由%提高到%,高收入国家已达%,其中美国、加拿大、丹麦、瑞典等国已高达7%—8%。

由于教育经费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各国教育弹性系数均在1%以上。

  我国教育事业基础差,建国以来教育占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左右,为了与国际可比,中国用预算内教育经费也即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大致与国外的公共教育经费是可比的。

从历年看,最低为1970年,只占%,最高为1985年占%,以后各年均低于%,1995—1997年降至%,2003年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454亿元,占%,200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851亿元,占GDP的%。

长期以来教育经费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教育弹性系数一直低于1%,财政性教育经费按人口平均,2003年仅为300元,折36美元,只相当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1400多美元的%。

《1991—2000年十年教育发展纲要》,提出教育经费占GDP4%的要求,至今没有完成。

  教育经费分配在城乡间极不公平,教育机会不均等,且有扩大趋势。

据2003年教育部的预算内经费统计,用于农村小学和初中的只占30%左右,农村贫困地区许多适龄儿童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成为新文盲。

  在教育结构上,对基础教育投入偏低,2004年15岁以上文盲率达%,西藏、青海、甘肃、贵州、云南西部地区高达44%—16%;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例全国平均为%,西部地区只有1%—4%,农村普九未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很大,师资质量差,因此农民子女考上大学的比例很低,据对清华、北大的调查,来自农村的学生仅占1/5。

在城市人口中,大专和本科学历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分别高于农村55倍和280倍。

  五、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农村缺医少药

  我国卫生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之间。

2004年预算内卫生事业费和卫生基建投资为1274亿元,占GDP的%,与上年持平,人均仅98元。

卫生经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比值,为卫生弹性系数,加拿大、日、法、英、意、德、美、瑞典均在%—2%之间,我国1991—2004年的14年间,弹性系数只有%,反映了卫生经费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

  医疗资源的城乡分配严重不公平。

据卫生部调查统计,医疗卫生资源约有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用于农村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降至2000年的10%,其中专项的农村卫生经费只有%,农民人均卫生事业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居民的28%。

乡镇卫生院只有1/3正常运转,2004年每千人口医生数,农村只有人,仅为城市人的1/3,农村中还有10%的村没有医疗点,新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和医疗费水平均很低,在2004年底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副部长说,近几年中央财政支出中卫生支出仅占%—%,其中有70%的医疗费用于占30%的城镇人口,在农村约有40—60%的人因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返贫,中西部地区因病无钱医疗而死亡的比例高达60%—80%。

近十几年医疗费猛涨,至今未得到有效遏制,全国综合医院每一诊疗人次的医疗费,从1990年的元上涨至2003年的元,上涨了倍,同期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由473元升至3911元,上涨了倍。

  在卫生医疗总费用的构成中,政府投入的比例由1990年的%降至2003年的17%,社会投入比例由%降为27%,而个人医疗支出由36%上升至56%,个人医疗费用从1990年亿元增至2003年的3679亿元,13年中增长了倍,同期政府投入只增长5倍,社会投入增长倍。

据卫生部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目前50%以上的城市人口、87%的农村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

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长期重治轻防,传染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卫生部在2004年公布的传染病发病率,比上年上升%,死亡率上升了%。

  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对国民经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

据卫生部测算,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因病、损伤和早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因病和损伤所消耗的医疗费相当于GDP的%,两者合计占%。

相反如果重视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健全卫生体系,增加对卫生保健事业的投资,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损失和医疗费,还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均等加剧,各种收入差距扩大

  一是贫富收入差距扩大。

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

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统计,经调整后的中国基尼系数2001年已达;

据国内有关专家联合调查,2004年为左右,此数比1984年的扩大了一倍,已超过了警戒线。

以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抽样调查为依据,参考了世界银行的调整数,用五等分法测算出城乡平均贫富差距,已从1978年的倍扩大至2004年的倍,26年中扩大了倍。

我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的国家,转变为贫富悬殊的国家。

与国际比较,也已超过了发达国家,接近了中等收入国家。

据2004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的基尼系数:

中国已高达—,高于美、法、日、英、德、韩等国的—,接近俄罗斯、新加坡、伊朗的—,低于巴西、智利、墨西哥的—。

据调查,近年来富人收入来源呈多样化,增值速度加快,而穷人收入来源逐步萎缩,呈递减趋势,形成了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引起了富者过度储蓄和穷人的紧缩消费。

据估算在金融资产和储蓄存款中,60%—80%为20%的高收入者所占有。

80%的中低收入者对消费有较大需求而无购买力。

贫富悬殊会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如群体性事件、各种社会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均呈上升趋势。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也呈加速扩大的趋势。

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幅慢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使差距加速扩大,如1978年城乡差距为倍,在1985年曾缩小为倍,以后逐年扩大,2004年扩大为倍;

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居民享受了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每年人均约三四千元,加上此因素,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应为6倍左右,这一比例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

据2004年的劳动和民政统计年鉴中的2003年数据整理,城镇劳动者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为1765元,而农村劳动者仅有14元,城乡比例高达126∶1,这是城乡差距比例最大的领域。

由于城镇劳动生产率始终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决定了城镇收入增幅必然高于农民收入,如果农村没有特殊的政策支持,则城乡差距的扩大趋势将难以扭转。

  三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近几年国家虽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如人均GDP,东西部的比例,由1991年的倍,2004年扩大为倍,省际差距更大,如浙江与贵州比较,由13年前的倍扩大为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年浙江、广东高达万和万元,而贵州只有7322元,相差一倍,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浙江与贵州比较为倍,比1991年扩大倍。

  四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

以2004年各行业的平均工资为例,最高为金融保险业达万元,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达万元,如按行业细分,以证券业最高,达万元,其次是航空运输业,达万元,而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只有7611元,最高与最低的比例为倍,比1978年的倍扩大了倍,若包括高收入行业的奖金和工资外收入,则行业差距更大。

收入差距扩大不仅影响消费,影响劳动积极性,还影响社会成员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稳定。

  七、代际之间不和谐,老年人口贫困率较高

  反映在老龄化加速过程中,老龄人口贫困化正在扩大。

据有关资料估算,在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亿多人口中,贫困人口约有2000—2500万人,贫困率达13%—17%,平均6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

  城镇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与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差距日益扩大,从1978年的90%降为2004年的61%,尤其是企业的离退休人员收入低下,人均不足8千元。

农村老人数量多,收入更低,基本享受不到社会保障,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村老人要负担劳务和家务双重劳动,如遇天灾、疾病,更是雪上加霜,必然导致早衰早亡。

  社会上存在老年歧视的倾向,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政策实施者更注重在岗人员的利益而忽视老年人的利益,加上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比例升高,年轻一代已顾及不了老年人,社会养老措施跟不上,就必然使老一代无论在精神上、经济上均缺乏安全感,成为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随着老龄化的加速,若不采取措施,这种代际之间的不和谐还将日益扩大。

  几点对策建议:

  1.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社会发展支出、提高教育经费的比例。

发展科教文卫和社会福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要把教育当作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作为硬指标纳入法制轨道,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建议到2020年,社会发展支出占GDP的比例应从目前的10%提高到15%—17%左右,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从目前的3%左右提高到%左右。

  2.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要加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力求在今后10—15年内使实际失业率从目前的6%—7%左右降至5%以下。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从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60%左右。

  3.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建立较完善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调整福利政策。

应逐步向低收入者倾斜,利用税收、价格政策调控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工资外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强财政的转移支付、调节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的能力,以防止城乡收入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4.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从战略上调整城乡关系。

在财税关系上要逐步向农村倾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这是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根本措施;

同时,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加快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步伐,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只有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城乡差距才有望逐步缩小。

  5.在经济建设中要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要从过去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从扩大外延转到以提高内涵、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6.增强各部门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力度。

严惩腐败,要从制度上和立法上加强监督,杜绝腐败的滋生,加快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公正司法、公平竞争,加强对腐败的公开舆论监督并狠抓制度建设。

改进信访工作与群众沟通渠道。

  7.彻底改变单纯追求速度的考核指标。

计划统计部门要尽快提出一套切合实际的考核指标,应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的综合指标体系,增加经济效益、投资效果、环境质量、安全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指标,并加强对考核目标的督促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