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072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docx

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17年光纤和面板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目录

光纤及面板的景气分析3

一、光纤:

受电信资本开支下滑影响,行业迎来景气周期顶点3

1、运营商固网投资大降,固网接入覆盖率高企,未来空间有限3

2、中国光纤需求约一半来自中国移动,其采购量增速预计将下滑4

3、光纤采购价格增速预计将下滑6

4、我们可能正迎来光纤景气周期高点8

二、LCD面板:

随着新产能的释放,2017年下半年面临景气顶点8

1、电视液晶面板需求端:

电视面板大尺寸化持续驱动面板需求量增长8

2、电视液晶面板供给端:

下半年新产线释放,电视面板供需将有所缓解9

3、电视液晶面板价格:

3Q17受新产能影响,价格承压9

三、铜箔与覆铜板:

受新能源汽车发展驱动,2017年全年涨价将持续12

1、涨价能否持续?

动力锂电池需求扩张趋势明确13

2、涨价能否持续?

供给短期内难以释放13

3、2017年全年涨价将持续14

光纤及面板的景气分析

过去一年,整个科技硬件产业链被面板/光纤/覆铜板/硅片等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所困扰。

受产能释放和运营商消减资本开支的影响,我们认为光纤行业正迎来景气顶点。

根据对LCD面板产能释放周期的测算,我们预计LCD行业也将在今年下半年面临景气顶点。

价格随着新产能的释放,2017年下半年会出现回软,建议投资者留意相关风险。

一、光纤:

受电信资本开支下滑影响,行业迎来景气周期顶点

1、运营商固网投资大降,固网接入覆盖率高企,未来空间有限

宽带覆盖率高企,宽带接入建设放缓将成定局。

一方面,2016年中国家庭宽带普及率超六成,固网宽带家庭用户总计达2.78亿户,光纤接入渗透率已达76.6%(“宽带中国”目标是到2020年家庭宽带普及率70%,光纤入户占比80%);另一方面,中国移动固网宽带用户已超过中国联通,固网接入投资意愿将下滑。

我们建议投资者注意这种趋势。

根据工信部数据,2016年中国已建成6.9亿个互联网接入端口,FTTH接口5.22亿个。

其中,中国联通1.34亿个FTTH端口,中国移动约2亿个宽带接入端口,中国电信至少有2亿个宽带接入端口。

三大运营商覆盖了至少5.34亿户,中国家庭总数约4.5亿户。

三大运营商2016年在网用户合计约2.76亿户(FTTH用户2.19亿户),中国家庭总数约4.5亿户。

图表1:

中国宽带接入普及率超六成,光纤接入是主流

资料来源:

MIIT,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2017年运营商固网投资下降23.5%,其中宽带接入部分大降42.1%。

中国移动有线宽带接入投资大幅下滑47.2%,投资减少120亿元。

市场部分投资者认为,由于种种原因运营商存在移挪投资的可能,我们认为:

2017年即使大幅度移挪,市场对此预期的认识也已比较充分(第二期招标量将略高于第一期)。

中国移动已覆盖约2亿户vs.中国约4.5亿家庭。

中国移动2017年整体资本开支下降6%,固网投资下降16.1%,降幅均扩大。

中国移动2017年固网宽带接入的首要目标已转变为提升转化率,提升ARPU值,提升网络质量提供更多应用;而不是单纯增加2,000万固网宽带用户。

2、中国光纤需求约一半来自中国移动,其采购量增速预计将下滑

中国是全球光纤需求大户,需求占比超过一半,国内光纤产能过剩,未来仍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中国光纤需求全球占比逐年提升,2016年预计将达57%。

主要受益于中国移动宽带接入网建设拉动。

国内厂商光纤产能一直处于高位,根据我们不完全统计,目前几大光纤厂商产能总和超过2.72亿芯公里。

由于几大光纤厂商仍在小幅扩大光纤产能,(如,富通集团计划将光纤产能从目前每年3,500万芯公里扩大到6,000万芯公里),我们预计未来中国光纤产能仍然能够充分满足国内需求。

中国移动采购基本决定了国内光纤需求,预计将很快放缓。

2014年和2015年,中国移动分别采购了6,097万芯公里和9,452万芯公里,采购规模全球第一,几乎占了中国需求的一半,全球需求的1/4。

CRU预计,2016年全球光纤总需求将达4.25亿芯公里,中国占57%,而其中中国移动的需求超过国内需求的一半。

目前,“宽带中国”进入最后冲刺,中国移动光纤采购仍然积极,市场预计2016~2017年度总计采购1.2~1.3亿芯公里,同比增长超过20%。

考虑到中国移动去年已覆盖约2亿户,在网用户今年预计达1~1.1亿户(接近中国电信),我们很难对中国移动2017~2018年度的光纤采购寄予很高期望。

我们预计中国移动光纤采购总量增速下滑将是大概率事件。

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光纤采购量均较为稳定,因此,中国光纤需求量增速下滑将是大概率事件。

图表2:

中国光纤需求全球占比逐年提升

资料来源:

CRU,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表格1:

中国部分公司光棒/光纤产能情况

资料来源:

公司数据,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3、光纤采购价格增速预计将下滑

国内光棒自给率严重不足,光棒反倾销导致光棒紧缺,光纤价格走高。

商务部自2015年8月17日到2017年8月17日对日韩进口光棒进行反倾销制裁,税率高达41%。

由于国内光棒产能不足,无法满足国内需求,中国移动的大规模集采进一步推高了国内光棒价格,导致光纤涨价(光棒占光纤成本的约70%)。

光棒产能持续扩张,将致国内供需平衡,减轻涨价压力。

根据CRU数据,中国光棒自给率在2007年仅为20%。

2014年,中国光棒需求6,639吨,占全球的60.9%,但产能只占全球的39.8%,光棒自给率仅为64.4%。

根据市场公开资料,部分厂商的光棒产能2017年底总计将达到9,300吨每年,大约可满足3.1亿芯公里的需求(理想满产情况),基本可满足国内光纤需求,极大减轻光纤涨价压力。

即使考虑产能爬坡等因素,光棒自给率快速提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图表3:

光纤集采价格回升(人民币/芯公里)

资料来源:

公司数据,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图表4:

中国光棒自给率快速提升

资料来源:

CRU,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中国移动集采价格增速预计将下滑。

中国移动将2016~2017年年度招标分成两期,主要目的是应对光纤涨价压力。

尽管今年上半年晚些时候开始的第二期招标可能在数量上稍高于第一期,但我们预计价格将持平,即使乐观地涨价,涨幅也有限。

随着国内光棒产能释放,未来光纤涨价将越发困难。

散纤价格并不对集采价格产生指引。

当前散纤价格高企,但我们认为这并不对马上到来的中移动集采产生指引。

原因是,中国移动在十余家光纤厂商面前,议价能力较强,并不希望价格上涨。

4、我们可能正迎来光纤景气周期高点

短期光纤供应仍然紧张,但今年采购量基本明确。

我们注意到市场上由于光棒产能释放需要时间,目前光棒仍然短缺,同时中国移动采购量将略有增长,市场供需仍然不平衡。

中国移动将在上半年晚些时候开启第二期光纤招标,以满足今年的光纤用量。

市场普遍预期此次招标量将略高于第一期。

中国移动下半年晚些时候将开启2017~2018年度招标,但基本不会对光纤厂商今年的业绩产生影响。

综合考虑,市场短期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考虑到不少光纤厂商基本光纤满产,今年业绩依然乐观。

在未来光纤需求增速下滑,价格增速下滑的双重背景下,我们认为今年上半年将可能是整个光纤行业景气周期的高点。

光纤类公司的估值将承受压力。

我们认为15倍左右的P/E是光纤类业务当前的合理估值。

部分公司的光纤业务已接近合理估值。

价格上涨对光纤类公司净利的影响弹性最大。

我们预计中国移动第二期招标的价格将与第一期持平。

即使乐观地认为价格将上涨,涨幅也有限。

随着光棒产能释放,未来光纤价格的上涨将越发困难。

因此,我们无法对光纤类公司2018年的业绩寄予很高期望(很难再现2017年的利润增幅)。

光棒、光纤和光缆在光纤产业中的利润分配大致为7:

2:

1,因此,有光棒产能的厂商将获取较多利润,包括亨通光电(600487.SH)、烽火通信(600498.SH)、通鼎互联(002491.SZ)、中天科技(600522.SH)、特发信息(000070.SZ)、凯乐科技(600260.SH)等;海外公司包括Furukawa(5801JP)、SumitomoElectric(5802JP)、Fujikura(5803JP)、Corning(GLWUS)等。

二、LCD面板:

随着新产能的释放,2017年下半年面临景气顶点

我们预计2017年上半年电视LCD显示面板景气持续,上半年淡季不淡,下半年随着京东方/群创/惠科光电等新增产能的释放,供求紧张情况有望缓解,行业面临景气顶点。

1、电视液晶面板需求端:

电视面板大尺寸化持续驱动面板需求量增长

从应用领域来看,电视面板是LCD面板最大的应用领域,占LCD面板需求(按面积计算)的75%以上。

电视面板的大尺寸化推动电视消费更新换代。

目前32寸/40寸/43寸需求逐渐放缓。

49寸/50寸/55寸/65寸电视面板需求强劲。

1Q17淡季面板供需仍紧张:

三星和海信电视疯狂备货以应对夏普停止供货富士康和夏普决定在2Q17停止给三星和海信供应电视面板。

三星与海信在1Q17的开始疯狂备货以保证2017年旺季面板供应,导致1Q17电视面板的传统淡季仍处于面板供需紧张状态,且预计供需紧张将持续到2H17。

2、电视液晶面板供给端:

下半年新产线释放,电视面板供需将有所缓解

2017年市场新增产能来自3条8.5代线扩产:

1)京东方福州8.5代线(2Q2017量产;1Q2018满产);2)群创8.6代线(1Q2017量产;4Q满产);3)惠科光电8.5代线(3Q量产)。

三条产线都将在下半年产能逐步提升,将有所缓解供需紧张状态,三条产线若满产(面板厂通常需要12个月左右时间良品率/产能爬坡期),全球贡献产能约为5%左右。

3、电视液晶面板价格:

3Q17受新产能影响,价格承压

预计在40寸43寸买不够的情况下,牵动49寸、50寸的报价也跟着走扬。

在三星持续抢买面板的情况下,其他品牌厂也将仿效续买,以巩固地盘,因此,今年第1季市场氛围呈现淡季不淡。

今年第1季虽然需求没有很强,但在品牌厂大买的情况下,价格仍可望续扬,面板厂在40寸、43寸、50寸有价格上涨空间,看起来不悲观。

第2季为6~7月的旺季备货开始,品牌厂虽有调节但不敢大砍,价格虽会下俢,但预期并不激烈,价格修正不多。

不过,第3季因面临相对高价,可能影响品牌厂利润率和策略。

中国厂华星光、惠科、台厂群创、韩厂LGD等今年新产能将在第2季前陆续开出,第3季产能压力增加,再加上品牌厂备货意愿影响,可能出现压价情况,旺季的第3季反而在价格上显得保守,预计价格向上可能性较小。

表格2:

已经确定将新增投资或有新增投资计划的LCD产能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图表5:

LCD面板价格2017年上半年平稳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图表6:

面板产业链概况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表格3:

全球LCD供求预测(单位:

千片/季)

资料来源:

公司数据,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三、铜箔与覆铜板:

受新能源汽车发展驱动,2017年全年涨价将持续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锂电池市场出现腾飞。

2015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同比大增39%至100Gwh,其中动力电池占比由2014年的14%上升至28%。

而根据中金化工团队估计,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40Gwh,同比增长55%;其中动力电池同比大增250%至16Gwh,占比高达40%。

根据中金化工团队预测,2016~2020年锂动力电池需求量由16Gwh增长3.4倍至71Gwh,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5%。

而汽车用的动力锂电池,所需容量和铜箔面积远大于手机电池,因此将为铜箔的发展注入广阔的市场空间。

锂电铜箔供给缺口已影响到整个铜箔和下游覆铜板行业。

覆铜板是铜箔应用的第一大下游。

据产业链调研,覆铜板厂商(建滔、联茂、生益等)从2016年8月开始涨价,普遍上调销售价格8~10%,实质涨价影响约3~5%。

这一方面反映下游已经开始转嫁上游铜箔涨价的影响;另一方面,说明锂电铜箔的需求过大,开始挤压覆铜板的供应,导致覆铜板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卖方市场。

图表7:

电子铜箔产业链(其中黑色字体标注为各环节的生产成本占比)

资料来源:

生益科技,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1、涨价能否持续?

动力锂电池需求扩张趋势明确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长期战略产业,需求不会萎缩。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风险为政府对骗补现象的打击;然而我们判断城市车辆限购而非补贴才是驱动中短期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原因,目前我国已经有7个城市限购,这些限购城市都对新能源汽车牌照给予专门优惠。

在2017年我们预期锂动力电池需求继续稳定增长。

2、涨价能否持续?

供给短期内难以释放

锂电铜箔vs.标准铜箔:

规格、生产设备、技术经验都无法直接套用。

不同于应用在覆铜板和PCB领域的标准铜箔,应用于动力电池的铜箔在厚度、加工经验、一致性和稳定性方面有着特殊要求。

整体而言,锂电池铜箔的毛利率要高于PCB用铜箔。

若采用新建产能,不考虑土地获取和厂房新建的时间与资金,仅设备订购就需要10个月以上,这也是为何主要铜箔厂商扩产计划需要两年甚至更久才能落实的原因。

综上而言,至少在1年内,由于设备和量产爬坡的问题,我国锂电铜箔产能难以进行扩张。

3、2017年全年涨价将持续

我国锂电铜箔供给在2016~17年出现明显缺口。

2015年我国锂电铜箔产量约为3.8万吨,其中主要厂家的总产能约为3.7万吨,大于我们测算的3.3万吨的总需求;但2016年开始,根据主要厂商的产能、扩产计划和锂电铜箔的建设周期(一般10个月以上)测算,今年我国的锂电铜箔供给约在4.1万吨左右,小于需求的4.7万吨。

2017年,根据中金汽车团队的估算,新能源汽车的总销量虽然放缓,但可达70万台,而供给端则受上游设备的局限性,扩张仍缓,供需缺口仍存在。

图表8:

台股铜箔企业月度营收

资料来源:

台湾上柜公司,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