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121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卷Word版含答案doc

试卷类型:

A河北省冀州中学

2015—2016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并不完美

余建斌

今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周年,从互联网进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普及程度看,全球互联网也就走过二三十年。

互联网从最初的工具、渠道、平台的属性,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空间。

这样一种态势被人认同:

“当前,互联网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

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互联网,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凸显,按市值估算的阿里巴巴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

全球互联网十大巨头里,中国占了四席。

各种创业成功案例不断涌现,创新激情涌动,人们能清晰感受到,中国互联网和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迈入一个美好时代。

然而,互联网不是只有完美的一面。

如同白帽子的网络安全专家和黑帽子的网络黑客总是成对存在、互相对抗。

互联网的发展仍然伴随着“黑色”的另一面:

脆弱的网络安全,计算机和网络病毒的地下制作和交易链条,利用网络的诈骗活动,盗取和利用人们的隐私伤害名誉或牟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

此外,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被困于信息的不毛之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被巨大的信息鸿沟所阻碍。

即便是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10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中国互联网也还没有到沾沾自喜的时候。

网络安全的普遍性难题仍然待解,在网络游戏和社交通信工具营造的虚拟世界里,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护。

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石上,我国网民规模超过6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9%。

其中,我国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4.5亿,是未来互联网普及工作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清醒看到,光是有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还是远远不够,其中掺杂着不少假冒伪劣商品和用户的失望乃至投诉;许多的“类硅谷”创新仍是拿来主义,最好的专家仍然需要去美国硅谷寻找……可见,除了资本、市场的话语权,还需要有核心技术话语权上的奇迹,才能在推动互联网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互联网的最大价值。

不过,网络虽不完美,但这恰恰给了人们拓展互联网价值和不断向上的空间和契机,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是身处美好时代。

(2014年11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互联网“黑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呈现出其不完美的一面。

网络黑客总是与网络安全专家对抗,造成互联网的不安全。

B.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也像它的成就一样一直在不断的扩大。

C.网络安全很脆弱,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

D.现在中国互联网的网络创新力量还不足,即便是有一些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也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后起之秀,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突出。

B.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10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

C.我国的网民规模巨大,但由于仍有4.5亿的农村非网民人口,才使得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9%,这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

D.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的确令人欣喜,但其中掺杂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也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阿里巴巴已拥有的资产看,它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创业成功案例的涌现,创新激情的涌动,让人们能感受到中国与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进入一个美好的时代。

B.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还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美好生活,这也给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创造了空间和契机。

C.如果既能掌握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又能拥有核心技术话语权,那么中国互联网才可能在互联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D.互联网正在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未来是美好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贤,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也。

贤幼有志节,不妄举动。

尝出游,遇一老人,须眉皓白,谓之曰:

“我年八十,观士多矣,未有如卿者。

必为台牧,卿其勉之。

”九岁,从师季业,略观大旨而已,不寻章句。

或谓之曰: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

”贤曰:

“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

唯当粗闻教义,补己不足。

至如忠孝之道,实铭之于心。

”问者惭服。

年十四,遭父丧,抚训诸弟,友爱甚笃。

大统二年,州民豆卢狼害都督大野树儿①等,据州城反。

贤乃招集豪杰与之谋曰:

“贼起仓卒,便诛二将,其势虽盛,其志已骄。

然其政令莫施,唯以残剥为业。

夫以羁旅之贼,而驭乌合之众,势自离解。

今若从中击之,贼必丧胆。

如吾计者,指日取之。

”众皆从焉。

贤乃率敢死士三百人,分为两道,乘夜鼓噪而出。

群贼大惊,一战而败。

狼乃斩关遁走。

贤轻与三骑追斩之。

迁原州长史,寻行原州事。

八年,授原州刺史。

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抚导乡里,甚得民和。

十二年,随独孤信征凉州,平之。

又抚慰张掖等五郡而还。

俄而茹茹围逼州城,剽掠居民,驱拥畜牧。

贤欲出战,大都督王德犹豫未决。

贤固请,德乃从之。

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

贤因率骑士追击,斩二百余级,捕虏百余人,获驼马牛羊二万头,财物不可胜计。

所掠之人,还得安堵。

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四年,王师东讨,朝议以西道空虚,虑羌、浑侵扰,乃授贤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

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焉。

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②,以备寇戎。

于是羌、浑敛迹,不敢向东。

五年,宕昌寇边,百姓失业,乃于洮州置总管府以镇遏之。

遂废河州总管,改授贤洮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

属羌寇石门戍,撤破桥道,以绝援军。

贤率千骑御之,前后斩获数百人,贼乃退走。

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虏遂震慑,不敢犯塞。

饿废洗州总管,还于河州置总管府,复以贤为之。

高祖思贤旧恩,征拜大将军。

天和四年三月,卒于京师,时年六十八。

高祖亲临,哀动左右。

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泾原秦等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

谥曰桓。

(选自《周书·列传·卷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大野树儿:

人名。

大野(dàyě),后魏赐谢总为大野氏。

②斥候:

侦察兵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师受业,略观大旨而已    受:

通“授”,教授

B.贼起仓卒,便诛二将     卒:

通“猝”,仓促

C.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    闲:

熟悉

D.高祖亲临,哀动左右     动:

感动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人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B.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人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C.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D.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贤自小就有志向节操,在他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担负起了抚养教育弟弟的责任,彼此十分友爱。

B.对于都督大野树儿杀害州民豆卢狼、据城作乱一事,李贤认为谋划得当,就可以诛杀为首的将领,平定叛乱。

C.李贤在跟随独孤信平定凉州后,又安抚了张掖等五郡,不久,又带兵击退了抢劫百姓的茹茹族,百姓得以安居。

D.李贤在河州担任总管期间,积极备战,打得羌族、浑族害怕不敢进犯,从而境内太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

唯当粗闻教义,补己不足。

(4分)

   

(2)贤固请,德乃从之。

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

(3分)

   (3)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以备寇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元丰中张舜民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

他当时掌机密文字,作诗讥议边事,于元丰五年冬十月,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南行途经湖南岳阳,赋《卖花声》二首。

本词是其中之一。

8. 词的一二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有何作用?

有结合内容分析。

(5分)

9.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感?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国恒亡。

(2).《出师表》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

(3).《曹刿论战》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故逐之。

(4).晨读材料默写(5分)

默写: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跳脱庸俗的得失观》一文中,从“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得失观,完全跳脱了个人局限。

”到“这种舍小利、成大义的得失观,构成了社会的精神脊梁,也筑起了国家的价值高地。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遇见

(俄罗斯)拉丽萨•普罗斯库林娜

①地铁猛地停住了。

②她没来得及抓住扶手。

如果不是被人扶住,她就摔倒了。

她回过头,要感谢及时出手相助的人,但看到时,她心头一颤,感觉这张脸似曾相识。

③在拥挤的车厢里,他微笑着点头,她微笑着回应。

她确定自己认错人了,再也不朝他那边看……到站后,她下了车,从容地四处张望一下,不再想刚才的事,心里盘算着明天要做什么,就回家了。

④每天都是如此。

⑤晚上,她在凉台的茶几上铺好桌布,把茶杯斟满,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听绿叶簌簌,听细雨潇潇,忘却了早已凉掉的茶。

她自己也像杯中的茶一样失去了温度。

⑥今晚有些不同往常。

她呷了一口茶,走进花园。

暖湿的夜晚,久居花园的夜莺在动听地鸣唱,仿佛要把她从多年的噩梦中叫醒。

⑦她也曾经爱过,幸福过,后来他参军了,就如同所有十八九岁的男孩子。

他写信,她回信。

他经常来信,后来有一天,来信忽然中断了。

她等待着,可是再也没有收到一封信,她鼓足勇气去了他家。

⑧他妈妈如此解释:

“他爱上别人了,很快就会有孩子……”

⑨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房间哭了很久,不理会家人的敲门声。

⑩很快,他的父母搬走了。

她依然在盼他的来信,盼他来解释为何如此。

她依然不能相信这种无情的背叛。

重阅以往的信件,她始终无法释怀,为什么青梅竹马的恋人会移情别恋?

⑪她终究没有等到他的来信,但会永远记得他。

在一年之内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她变得更加孤独。

她刻苦学习,全身心投入事业。

她觉得一切都还在前方,她肯定会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他,但是时光荏苒……

⑫清晨伴着屋顶的雨声到来。

她想起今天是周六,无需出行。

她走到台阶上,呼吸着花园里潮湿的新鲜空气,然后进屋做早餐。

这个早晨,连花园里的鸟啼也有些不寻常,她忽然想歌唱,想变得更漂亮。

久久被遗忘的喜悦感并没有变淡,反而使人不安。

谜底很简单——她在想着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那个男人。

她吃着早餐,一边怨恨着自己的过于木讷,不会与男人交往,一边合计着出去散散心。

⑬下雨了,轻风微拂着湿漉漉的树叶。

今天她散步的时间比以往要长。

她贪婪地呼吸着混合杂草清香的空气,思考着自己的生活。

当然,许多事情都不如人意,但是应该承认,生活并没有抛弃她。

她四处旅行,也并不缺乏异性的关注,但终究未能成家。

后来就仅仅是活着,不再幻想,不再等待奇迹,不再期望幸福来敲门。

⑭散步归来,门前站着一对年轻男女。

他们想在夏天租用她的别墅。

她觉得男子的样子非常熟悉,像是来自她遥远的年轻时代——他现在就站在这里,看着她。

简单的问候之后,她不失时机地问了他父亲的名字。

听到答案之后,她跌坐在了门旁的长椅上——腿软了。

⑮她一反常态,生硬地答复他们:

“不租。

”但随即补充了一句:

“谁让你们来的?

”问题一出口,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又问到:

“就你们俩吗?

有孩子吗?

”感受到了她的敌意,年轻男子有些局促,但还是礼貌地回答:

“有个儿子,才一岁半。

还有我父亲——他是个残疾人。

”“残疾人。

他怎么了?

”年轻人有些激动地说:

“阿富汗战争……在坎大哈负伤了,弹片留在身体里。

医生不敢动手术。

”“那你母亲在哪?

”“去世很久了。

⑯她不说话了,年轻男子还在讲述:

父母在战场相识,母亲为了救父亲而踩中地雷,炸断了脚骨。

风不停地撩弄纷乱的枝叶,年轻人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按照父亲的意愿,当年他们就结婚了,而母亲已经完全绝望。

她不适合生育,却坚持生下我,不久就去世了。

”“你父亲后来再婚了吗?

”“没有。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而他经常住院。

听说父亲有过未婚妻,父亲非常爱她。

她以前住在这一带。

”她艰难地忍住想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几乎哽咽着问道:

“你爷爷奶奶还好吗?

”年轻男子无奈地苦笑了一下:

“如果他们还活着,我们也没有必要找个临时住所了。

⑰她的心里对眼前这个孤苦伶仃的年轻男子陡然生出些许柔情。

她故意不看他,严肃地说:

“我可以把厢房租给你们,就在花园另一头,过去看看合不合适。

”年轻男子显然没料到会有这样的转机,甚至因为终于找到住处而高兴得脸色微红:

“谢谢您!

不然我们还要继续奔波。

我们这就把父亲和儿子叫过来。

⑱这时她才发现,离大门十米远的地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

她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了。

她大声招呼他们:

“喂,别站在那儿了。

过来看看房子吧。

”他们走过来了,老人一瘸一拐地领着小孩。

⑲小孩仰脸看着她,伸出手,奶声奶气地喊道:

“奶奶,奶奶……”我还没当过母亲,就直接成了奶奶——她如此想着,抓住了孩子的手。

她抬起头,透过满眼的泪水,看到了很久以前抛弃她的人。

⑳谁是她孤独的源泉?

谁让她铭记一生,爱恋一生?

她看着他,认出了他就是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人。

(转载于2015年第2期《读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晚年“她”的生活就像杯中的凉茶一样,没有了温度,“她”对当年的爱情没有了渴望,没有了对后来的奇迹与幸福的期盼,剩下的就只有活着。

B.小说中出现了几处简洁的环境描写,这几处景物描写都是衬托“她”因生活的不幸而产生了忧郁的情怀。

C.小说中“她”吃早餐、散步时的心理描写,交代了“她”在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之后,变得不会与男人交往,所以在多年的生活中四处旅行,“她”始终没能成家。

D.小说中对“他”的出场只是寥寥几笔,但是通过侧面描写可见“他”不是因为移情别恋而中断与“她”的感情,而还可见到“他”的善良。

E.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周五和周六两个时间段集中展开,又在高潮中收尾,短小精悍,“她”的形象刻画得鲜明,而“他”的形象模糊。

(2)请指出第7—11段中作者运用的叙述笔法,并分析其作用。

(6分)

(3)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作品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6分)

(4)小说的标题是“遇见”,请指出它都包含哪些层面的含意。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张纯如:

她用生命点亮历史

2004年11月9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

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

纯如之名出自《论语》:

“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

”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张纯如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

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

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在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

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

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

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

“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

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

”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

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

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

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完成《南京暴行》时,纯如有一个心愿,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尽早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毕竟,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正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

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对这桩事件应负的责任”。

年仅36岁的纯如离开了,她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她的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

“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

他曾对记者说:

“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许多人不能理解张纯如这样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人就应该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B.引用一些友人对张纯如的回忆,可以使张纯如的形象更加真实,从侧面客观真实地体现了张纯如的精神面貌。

C.张纯如自杀的原因是她在收集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对人类在战争中表现的残暴人性的绝望和抑郁让她不能自拔,而且外界的压力使她整日处于惊恐不安之中。

D.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并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成为历史的见证。

E.全文重点记叙了张纯如写作《南京暴行》的经过,真实感人。

语言在叙事中充满抒情的张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2)张纯如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她写作《南京暴行》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3)张纯如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

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6分)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恐怖主义和其他暴行仍然存在,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过去沉重不堪的杀戮和侵略的历史?

请结合本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 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造型,它是中国筑巢引凤、对外开放形象的象征。

②啄木鸟要想吃到虫子,就应该飞到树上去,可它却飞到电线杆上,其结果正是。

③每一位书法爱好者的学习都是一个的过程,想一口吃个胖子,那是不切实际的。

A.美轮美奂缘木求鱼孜孜不倦B.美轮美奂南辕北辙循序渐进

C.巧妙绝伦南辕北辙循序渐进D.巧妙绝伦缘木求鱼孜孜不倦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 (   )

A.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皆出现价格欺诈行为,因为引进外资时的优惠政策纵容了某些企业的傲慢,现在不仅有些外资大店欺骗的是顾客,甚至还欺骗本地的企业及其员工。

B.一天上百万次点击,见证着国人参与两地的热情,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见诸于报端的重头报道无不回应着百姓的关切,努力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C.高密方面将围绕莫言旧居,打造一个莫言旧居乡村文化体验区,内容包括莫言小说中提到的红高粱酒坊、蛙码头、会唱歌的墙、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酒缸塔等。

D.一个民族是否真正实现文化自觉,其突出标志是培育一种为全体国人所共同持守的价值观念。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    ,    ,    ,    ,    。

①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②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③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④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⑤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⑥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A.⑤①④⑥③②B.②③④⑥⑤①C.⑥④⑤②①③D.③②⑥①④⑤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1)不出,火且尽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以子只矛陷子之盾

C.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2)吾欲之南海

D.

(1)有穴窈然

(2)杂然相许

17.下列句中加黑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苟以天下之大,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