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37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9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中山市生物中考专题六科学探究Word下载.docx

表中数据表明,无论是草坪还是灌木丛与裸地相比空气湿度均高于裸地,因此植物都有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C正确。

应将干湿计放在离地面1米左右的位置,能体现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而不是放在地上,D错误。

故本题应选D。

考点4.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1.通光系统是由[]_、[]_、[]_、[]_构成的。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_和[]_的乘积。

图1中①越长,放大倍数越_;

②越长,放大倍数越_。

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

当物镜由“10×

”换成“40×

”后,视野变_(“暗”或“亮”),观察的范围变_(“大”或“小”),物象变_(“大”或“小”),

此时应选择_面反光镜。

典例4(2017·

山东)某同学制作并观察了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据下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带黑边的圆圈是气泡,可能是在盖盖玻片时,没有让其一侧先接触在玻片上的水滴

B.图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植物细胞结构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图丙中①与②放大倍数的乘积

D.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注视图丙中的①

本题考查的核心内容是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分析实验能力。

图甲中带黑边的圆圈是气泡,是盖片时操作错误,A的说法是正确的;

图乙显示的是植物细胞,B的说法是正确的;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与目镜的乘积,即图丙中①与②放大倍数的乘积,C的说法是正确的;

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注视物镜,防止物镜压到玻片,即图丙中的②,D的说法错误。

考点5.制作动、植物或微生物材料的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

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擦→滴(清水或生理盐水)→→展(涂)片→→→吸。

典例5如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答案及解析】BDCAEGF。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考查的核心能力是识别图形的能力。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

擦、滴、撕、展、盖、染、吸。

特别要注意区分“滴、展、盖和染”使用的实验工具的不同。

“滴”,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验操作顺序是:

BDCAEGF。

考点6.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注意染色体的变化)

细胞分裂过程中,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核中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的变化过程是先后。

典例6(2017·

山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分裂,①②③④表示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观察染色体使用的染色剂是碘液

B.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变化最明显

C.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观察染色体最适宜的细胞是③

【答案及解析】A。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考查的核心能力是识图能力。

染色体中的DNA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可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色,而碘液容易使蛋白质染色,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蛋白质,难以区分染色体的变化,故不使用碘液染色,A错误。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变化最明显,图中①②③④的细胞中,图③染色体最明显,是观察染色体的最适宜的细胞。

故本题应选A。

考点7.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在右图所示装置中,最易萌发的一组是号瓶。

作为对照组的是

号瓶,本实验共设计了组对照实验,分别是、、。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装置图

实验结论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需要:

一定的、充足的、适宜的。

典例7(2017·

山东)几位同学利用下图装置研究大豆种子萌发的条件,其中发芽率最高的处理方式是

A.不加水,0℃

B.水保持在①处,25℃

C.水保持在①处,0℃

D.水保持在②处,25℃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考查的核心能力是设计实验能力。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故发芽率最高的处理方式应该是水保持在②处,25℃;

因为①处水分太多造成空气不足,不利于种子萌发。

故选D。

考点8.观察叶片的结构

1.观察叶片基本结构的临时玻片标本为,观察气孔结构的临时玻片标本为。

2.如图为显微镜下叶片的基本结构图,叶片由、与

三部分组成。

3.图中A为,B为。

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典例8(2017·

山东)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导管可运输水

B.②③具有保护作用

C.④中能进行光合作用

D.⑤可以张开或闭合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考查的核心能力是识图能力以及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蒸腾作用主要的通过叶片进行的,叶片的结构与该功能相适应。

①是叶脉,可运输水和无机盐;

②③分别是上表皮和下表皮,具有保护作用;

④是叶肉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⑤是气孔,可以张开或闭合,调节气孔的大小。

考点9.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1.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基本过程:

取材→→遮光→光照数小时→→清水漂洗→→观察。

图示如下:

本实验的变量是,实验结论是:

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2.探究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为原料

本实验的变量是,可用吸收二氧化碳来控制变量。

实验装置如图1。

3.探究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本实验的变量是,可将叶片的切断来控制变量。

实验装置如图2。

4.探究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本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或者有无绿色植物,可采用排水法收集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可用验证气体是否为氧气。

实验装置如图3。

5.探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本实验的变量是,可用来控制变量。

 

图1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图2探究光合作用需要水图3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典例9某同学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它条件相同)。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为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应首先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B.乙瓶与丙瓶可构成实验对照组,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C.甲、乙、丙瓶中的叶片经脱色、染色后,理论上只有乙瓶中的叶片变蓝色

D.若丁叶片经脱色、染色后B部分不变蓝,A部分变蓝,则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考查的核心能力是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题中的A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中,应将植物进行暗处理,让植物通过呼吸作用运走耗尽叶片中储存的有机物,A正确。

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清水没有此功能,乙瓶与丙瓶可构成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B正确。

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甲瓶中叶片缺少光照,丙内氢氧化钠吸收了二氧化碳,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因此甲、乙、丙瓶中的叶片经脱色、染色后,理论上只有乙瓶中的叶片变蓝色,C正确。

若丁叶片经过暗处理、切断叶脉、光下照射、脱色、碘液染色后,可见A区不变蓝,B部区变蓝,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丁叶片没有经过光下照射,故D错误。

考点10.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实验材料:

种子或条件下的绿色植物。

1.探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一部分以形式散失,故可用温度的变化来验证呼吸作用释放能量,装置如图1。

一段时间后,可见甲瓶温度,乙瓶温度。

2.探究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可用检测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装置如图2。

一段时间后,可见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

3.探究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可用检测呼吸作用是否消耗了氧气,装置如图3。

一段时间后,可见甲瓶中蜡烛,乙瓶中蜡烛。

4.探究呼吸作用产生了水

将萌发的种子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见瓶子内壁有水珠,可知呼吸作用产生。

图1探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图2探究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图3探究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典例10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

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实验设计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

装置中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装置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A、C说法正确。

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B说法正确。

装置甲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装置丙不遮光,但植物因为缺乏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释放氧气,因此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说法不正确。

考点11.探究几种食物热价的差异

1.食物的热价是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热价能反映出食物中储存能量的多少。

2.测量某种食物的热价主要用法。

但燃烧时有热量的散失和燃烧不充分的原因,往往会导致测量值比实际值。

3.实验数据的处理:

为了减小误差,对实验数据要进行整理,取。

典例11(2017·

山东)某班级的同学想测定花生仁和核桃仁中的能量。

于是,他们设置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各小组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

与实际数据相比都偏低。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种子

种子质量(克)

水量(毫升)

燃烧前水温(℃)

燃烧后水温(℃)

花生仁

0.68

30

20

70

核桃仁

0.72

86

A.为了减少误差,选择的花生仁和核桃仁越大越好

B.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温度计的下端要接触到锥形瓶底部

C.实验数据偏低都是由计算错误造成的

D.为了减少误差,应让花生仁和核桃仁充分燃烧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核心能力是会测量食物中的能量。

种子中的有机物储存在能量,容易燃烧,故可用燃烧的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A中选择的花生仁和核桃仁大小,与减少误差没有必要的联系,A错误;

B中在锥形瓶里放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但不要触瓶底,否则处理数据不准确,B错误;

C中实验数据偏低,是实验中存在的误差,与热量散失等因素有关,C错误;

D中为减少误差,可以让食物充分燃烧,D正确,故选D。

考点12.探究淀粉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实验原理:

馒头越嚼越甜是因为淀粉分解成。

馒头在口腔是否被消化可用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即淀粉遇碘变色。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将上述装置放在37℃温水水浴5~10分钟后,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本实验作为对照组的是试管,本实验共设计了组对照实验,分别是、,实验结论是馒头变甜与以及都有关。

典例12(2017•海南)如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C.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②与③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分析实验能力。

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故A正确。

①与③对照,唯一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故C错误。

①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

②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

③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

所以B错误。

②与③有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因此②③不能形成对照,D错误。

考点13.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在实验中,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

通常情况下,使用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图中2代表的血管是,判断的依据是。

图中1代表的血管是,图中3代表的血管是。

典例13(2017·

湖南)下图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象,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

A.血管1是动脉

B.血管3是静脉

C.用湿棉絮包裹小鱼的鳃盖及躯干部以免其乱跳

D.血管2是毛细血管,可观察到其中红细胞单行通过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实验操作能力和识图能力。

用湿棉絮包裹小鱼的鳃盖及躯干部是为了保证鱼能正常呼吸,而不是避免其乱跳,故选C。

考点14.探究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

1.膝跳反射

膝跳反射属于(“简单反射”或“复杂反射”)。

反射弧:

韧带→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用图中数字和箭头

应表示为。

小腿抬起后才有感觉,这种感觉在形成,这说明脊髓不仅有反射功能,而且有

功能。

2.测定反应速度

→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手指肌肉。

本实验要设置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计算值。

典例14(2015•广东)右图是“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小脑B.需测量多次并求平均值

C.感受器在测试者的视网膜上D.效应器是被试者手指的肌肉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测定反应速度,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分析实验能力。

测定反应速度的活动是由大脑皮层参与的复杂反射,A错误。

为准确测定一个人在一种状态下的反应速度,应设置重复实验,是为了减少实验数据的误差,避免偶然性,B正确。

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因此测定反应速度的感受器在被试者的视网膜上,C正确。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叫做效应器,测定反应速度的效应器是被试者手指的肌肉,D正确。

故本题选A。

考点15.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1.探究菜青虫取食实验

①菜青虫取食属于(“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②为了避免环境因素的影响,菜青虫应从开始隔离饲养。

2.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实验

①实验用的小鼠需经处理。

②本实验要进行实验。

③实验结论:

小鼠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小鼠走出迷宫所需的时间。

3.探究蚂蚁的通讯

①做实验的蚂蚁应来自(“同一窝”或“不同窝”)。

②实验过程中(“能”或“不能”)用手移动“桥。

③蚂蚁是依靠进行通讯的。

典例15(2016·

山东)生物小组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并获取了实验数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2分37秒

1分46秒

54秒

A.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少

B.在A、B、C三处放置食物,小鼠走迷宫用时会减少

C.小鼠用时越来越少,说明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D.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考查的核心能力是提取信息能力和分析实验能力。

根据表中数据可见,小鼠“尝试与错误”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少,A正确A、B、C三处放置食物,引导小鼠靠气味走迷宫用时会减少,B正确。

据表中属于可见,小鼠用时越来越少,说明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C正确。

学习行为是动物生生后杂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行为会消失,D错误。

考点16.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1.要做到取样,样品要有足够的数量,建议不要少于10枚。

2.对测量的结果要取。

3.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首先取决于的不同,其次与也有关系。

典例16在生物园里种植出甲、乙花生,现对甲和乙果实的长轴长度进行抽样测量,结果如表。

分析表中数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长轴(毫米)

18

22

24

26

28

32

34

36

样本甲数量

1

3

6

8

10

7

2

样本乙数量

9

11

5

A.甲果实的长轴长度都大于乙

B.甲中长轴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属于变异

C.由数据推测甲乙可能为两个不同品种

D.两个样本组间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引起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分析数据能力。

由图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甲果实的长轴不一定都大于乙果实的长轴,A错误。

生物体子代与亲代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做变异,甲中长轴存在个体差异属于变异,B错误。

从表中数据可知,品种甲种子颗粒普遍较品种乙大,这可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不同而引起的,因此两者可能是不同品种,C正确。

甲样本个体间或乙样本个体间性状的差异是由于环境不同而引起的,是遗传的变异;

而两个样本组间的差异是遗传物质不同而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故D错误。

本题应选C。

考点17.模拟保护色的形成

1.本实验属于模拟实验。

2.实验中不能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3.实验结果是幸存者最多的生物是与颜色与“生活环境”(“相同”或“不同”)的小纸片。

4.实验结论是保护色的形成是的结果。

典例17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实验,其结果是

A.具有漂亮颜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目多

B.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目多

C.具有鲜艳颜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目多

D.具有暗淡颜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目多

【答案及解析】B。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实验,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分析实验能力。

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实验中,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幸存数目多,故本题选B。

考点18.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1.本实验的每只水蚤最多能做次实验,即先在中实验,再在某一浓度的酒精或烟草浸出液中实验。

2.水蚤的心脏长在(“腹”或“背”)部,需要在下数水蚤的心率。

典例18为了解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生物小组进行试验探究,得到以下数据

上述数据表明

酒精浓度

0(清水)

0.25%

1%

10%

20%

每10秒的水蚤心跳次数(平均值)

35

45

23

死亡

A.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加快

B.10%以下浓度的酒精对水蚤没有危害

C.只要酒精浓度不高,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D.酒精浓度低对水蚤心率有促进作用,浓度高有抑制作用

此题考查的核心知识是酒精对水蚤心跳的影响,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表中表明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酒精浓度影响,低浓度的酒精能促进水蚤的新陈代谢,一定程度地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低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

高浓度的酒精对神经系统起麻醉作用,因此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

因此可得出结论低浓度的酒精对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心率有抑制作用。

其他考点

一、观察法

1.观察血涂片

2.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

3.观察酵母菌、霉菌

二、调查法

1.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分析其原因

2.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

三、收集与分析资料法

收集和交流我国遗传育种方面成果的资料

【考点归纳】

一、定量实验:

需要计算平均值的实验

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测定某种食物的能量

5.测定反应速度

6.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7.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

8.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9.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二、定性实验:

不需要计算平均值的实验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

2.探究蚂蚁的通讯

3.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需要设置对照组的实验

1.探究某种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3.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4.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5.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6.探究淀粉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7.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四、不需要设置对照组的实验

1.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2.测定反应速度

3.测定某种食物的能量

4.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

5.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五、模拟实验

1.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