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475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docx

人格心理学基本问题回顾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回顾整理:

刘畅

第一章人格释义

1、怎样理解人格界定中差异与分歧?

1、针对(心理和行为的)某一方面解释人格

概括性较低,但对采取某一取向解决某一问题的效力较强。

2、整合性解释

最具理论性,但就目前的学科水来看,难以作出理想的整合。

3、综合的或折中的解释

试图将更多更合理的现存观点汇集一起,取百家之长,在现有的学科水上提高概括性。

这类定义最常见。

2、简析人格的心理学多维研究及其意义。

多维考察的意义

1、谁在关注人格研究?

2、为什么关注人格?

3、怎样关注人格?

多维考察,有利于人们理解人格的实质。

第二章人格理论

1、简述人格理论的标准。

人格理论的标准

1、基本原则

(1)描述性

清晰明了,对广泛行为作一致性解释,对重要行为作出恰当说明等。

(2)简约性

以经济的方式解释各种不同的现象。

(3)可验证性

合理的推论及实验验证。

2、具体标准(如奥尔波特的观点)

(1)解释人的内部机制(行为的心理机制)

如,项目鉴定中的不足。

(2)探讨行为的动力

(3)正确描述人格的变化

(4)测量的单位应该是综合的单元——特质

(5)必须涉及自我意识

2、简析人格理论的特殊性。

(一)人格理论更关注人的差异,而不是人的共同之处。

(二)人格理论更强调把人视为“整合”的个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机能。

(三)人格理论关注的重点在于稳定的特质,而不在于当时行为的外部刺激与情境,它力图寻找个人内部稳定的机制。

3、简述人格理论的主要领域

(1)人性哲学

即人性观,是人们对人的本质的思考与态度。

(2)人格结构理论

1.人格特质结构

2.人格类型结构

3.罗斯的人格系统理论

(3)人格动力理论

(4)人格形成理论

(5)人格发展理论

(6)人格改变理论

(7)人格测量理论

4、简析人格理论各主要观点的关系。

1、六大流派及其观点

(1)精神分析学说

人的无意识心理对其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

(2)特质理论

人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

(3)生物学观点

人的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造成人格的个别差异的主要来源。

(4)人本主义

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人格乃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

(6)认知理论

个体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导致心理行为的差异。

2、有所联系而折中困难

第三章弗洛伊德的人格观点

1、简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点。

(一)心理分区观点

1.意识

2.前意识

3.无意识

(二)人格结构观点

1.本我

2.自我

3.超我

2、述评弗洛伊德的人格适应观点。

(一)焦虑

1.基本含义

焦虑是自我在协调现实、本我与超我之间冲突时遭遇危险的信号,它促使个体警觉起来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2.焦虑类型

(1)神经症性:

本我威胁

(2)道德性,超我

(3)现实焦虑:

现实

(二)适应

通过自我协调,个体可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冲突中达到个体的稳定状态。

(三)自我防御机制

1.基本含义:

自我应对焦虑以求稳定状态的基本策略

2.主要形式

(1)压抑

(2)投射

(3)合理化

(4)升华

(5)补偿

(6)替代或移置

(7)否认

(8)反向

(9)倒退

3.正确理解自我防御机制

(1)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

其一,一切防御形式均在无意识水平上进行

其二,一切防御形式都是在伪装或歪曲事实,从而减轻个体的焦虑。

(2)作用的两面性:

积极:

借此暂时解除痛苦和不安;消极:

逃避现实

3、简析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产生的背景。

1、社会背景

(1)社会剧变中的精神困扰

(2)宗教禁锢下的本能压抑导致的紧张与冲突

2、思想背景

(1)哲学背景

享乐主义哲学(亚里斯多德、伊壁鸠鲁等)与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非理性的代表)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2)心理学背景

布伦塔诺的心理意向说、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限思想与弗洛伊德的心理观、意识结构学说;费希纳的“冰山”假说与心理能量说等。

(3)自然科学背景

赫尔姆霍兹的能量守恒观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观;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等。

3、直接来源:

心理病理学的研究与应用

神经病者和精神病者的妖魔附体说;

生理病因说:

躯体病变,大脑器质障碍。

心理病因说:

性心理因素,催眠术。

第四章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之相关研究

第五章荣格的人格观点

1、简析荣格的人格结构观点。

(一)人格结构模式

人的心灵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

1.外层意识

2.中层个体潜意识

3.深层集体潜意识

(二)人格结构中各成分

1.意识和自我

2.个体潜意识和情结

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

(三)人格结构中的相互作用

1.补偿作用

2.对抗作用

3.联合作用

2、怎样理解荣格观点中人格特质的对立统一性?

反相原则

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立统一。

在荣格的体系中,每一种概念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对立概念。

如内向与外向,思维对情感,女性特征对男性特征等。

一个人男性特点越多,其女性特点就会相对减少。

生活的目的就是在这些对立、冲突的事物中寻求一种平衡。

第六章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1、简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主要内涵。

1、寻找友好、追求和谐是个体生命、生活的主旋律。

2、个体人生意义和未来理想对组织其人生至关重要。

3、构成个体精神的各部分是可以协调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4、内心和谐、与人合作是个体生活的基本目标。

第七章经典精神分析各人格理论的比较

1、试论荣格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异同。

(一)弗洛伊德的影响

从观点本身看,有诸多的迹象表明,荣格并没有完全“背叛”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而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修正和发展了精神分析。

(二)两人人格理论的不同

1、对人的意识水平分析方面的差异

不同于弗洛伊德潜意识的笼统说法,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才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力量。

另外,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里只有非理性的成分,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概念是心理能量和智慧的根源,比较具有积极性。

2、对力比多实质理解上的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即性欲本能;而荣格提出,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

3、对人格形成的解释上的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主要受过去经验的影响;荣格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及种族的历史和对生活的期望所形成的,即一个人的行为同时受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响。

2、试比较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异同。

(一)弗洛伊德的影响

1、自卑超越方式与不完全性发展的补偿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超越方式,本来弱势的一面反而成为心理上力求得到补偿的源泉。

这一看法,跟弗洛伊德宣称的人对不完全的性发展会采取补偿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2、男性反抗与阴茎嫉妒

两者有些类似。

但是,阿德勒认为,不论男女,都有一种要求强壮有力的愿望,以补偿自己不够男性化的感觉,目的是为了摆脱自卑感。

(二)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之间分歧

阿德勒弗洛伊德

1、强调意识心理强调无意识心理

2、未来目标是形成动机的重要来源未来目标无足轻重

3、社会动机是重要的生物动机是重要的

4、对人类生存表示乐观对人类生存表示悲观

5、梦是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梦是用于探究无意识心理内容的工具

6、人类至少能部分地由自己决定人格人格完全在于遗传与环境

7、轻视性的作用高度重视性的作用

8、治疗目的是促进形成一个治疗目的是发现个体被

具有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压抑的早期记忆物

第八章霍妮的人格理论

1、简析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时代背景的针对性

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论的时代,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性压抑问题特别突出。

此时,弗洛伊德泛性论精神分析理论产生,即使不是一种简单迎合,至少也具有相当针对性。

2、两次大战及经济危机带来人类处境的巨大变化

(二)文化背景

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独立。

此类学科认为,人主要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一部分心理学者受此影响,纷纷对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

社会学科的发展,逐渐冲淡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及本能的因素,而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简析霍妮的人格结构观点。

人格是动态完整的自我

自我有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

(1)现实自我

个体在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

相当于一般的自我概念。

(2)真实自我

指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霍妮也称其为可能的自我。

(3)理想自我

个体为了逃避内心冲突,寻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一种不合理的自我形象。

理想自我是一种病态的自我,是形成神经症和变态人格的主要原因,也称不可能的自我。

3、简析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类型的划分。

神经症的需要决定了神经症的人格

(1)亲近他人与顺从型人格

(2)反抗他人与攻击型人格

(3)逃避他人与退缩型人格

第九章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1、简析弗洛姆的人格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个人投影

家庭氛围、犹太教的影响、专业的医学背景的缺乏、精神分析的训练与活动

二、时代折光

1、两次大战

2、29—33经济危机

3、法西斯的得势

4、苏联“肃反”运动(阶级斗争扩大化)

5、冷战和军备竞赛:

两大阵营的对立

6、战后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与社会危机

三、文化积淀

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影响:

个体人格及社会政治的作用。

2、简析弗洛姆关于精神疾病成因的观点。

(一)精神疾病的成因

1.父母的病态行为(如霍妮所说的基本罪恶)

2.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

“想做的”变成“不得不做的”;阶级制度;商业行为;重复劳动;城市

3.致病机制:

当人们天性中朝向自我实现和独立健康的动力受到这些因素的阻碍时,如果后者在冲突中占上风,就会产生精神疾病。

3、简评弗洛姆的人格观点。

一、理论贡献

(一)对心理学研究视野的极大拓宽

弗洛姆把心理现象放到广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下加以研究,大大拓宽了精神分析及心理学研究的视野。

(二)对社会中大多数人精神危机和困扰的关注

(三)弗洛姆对释梦、自由和极权主义的理解有独到之处。

(四)弗洛姆对生理驱力的承认,要比阿德勒完全否认行为的内在决定性要来得合理。

二、理论缺陷

(一)乌托邦式的社会变革论

(二)定量分析和研究的缺乏,难以操作。

(三)理论观点与治疗实践之间缺乏良好的对应性,说教意味突出。

(四)弗洛姆没能提出一个全面完整的人格理论,他比较关注无法验证的推论,因此对现代心理学思想影响有限。

第十章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第十一章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第十二章对新精神分析理论的总体评价

1、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一、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

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二、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化学倾向的集中表现。

而阿德勒、霍妮、沙利文则从“社会生活逻辑”、亲子关系及人际关系角度探讨人格的来源。

三、强调自尊心的培养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

经典精神分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潜意识里充满了不可告人的罪恶性欲,坚持先天生物决定论的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注定要成为自己性欲和本能的牺牲品,这是人生悲剧的根源。

新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发展富有弹性,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冲突和挫折,不断地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四、强调对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和研究。

经典精神分析十分重视患者运用自由联想法和对童年的回忆,而新精神分析则注意运用观察法与实验法直接对儿童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表现出精神分析与学院实验心理学日益互相接近的趋势。

2、简述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特色。

同上

第十三章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之相关研究

1、简析应对焦虑的积极策略与回避策略

1、积极策略

(1)含义:

面对困境、威胁及可能引发的焦虑,当事人能够尽量多、尽可能快地去寻找解决办法,努力采取最有效的行动。

(2)积极认知策略

(3)积极行动策略

2、回避策略

含义:

指当事人尽力将引发焦虑的情境排除在意识之外而“不去想它”、“没那么严重”等。

2、简析应对焦虑的问题中心策略与情绪中心策略。

1、划分标准

面对压力,个人努力应对的是问题本身还是对问题的情绪反应。

2、问题中心策略

直接关注问题,由此克服焦虑。

3、情绪中心策略

去减轻伴随问题所产生的情绪压力。

3、简析三种依恋类型对成人人际关系的影响。

1、安全型

(1)特点:

关心、体谅、信赖,容易与人相处。

2、回避型

(1)特点:

怀疑那些说喜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而受到伤害;因分离的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

3、焦虑——矛盾型

(1)特点:

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以致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至于吓跑潜在的伙伴。

第十四章特质流派的人格观点

1、简述人格的特质流派的主要特征。

(一)特质流派一般不关心特定情境下的个体行为表现,而是更注重考察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个体怎样行为。

(二)特质学者不注重考察行为机制(即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表现),而是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

(三)注重对个体人格差异的比较分析。

(四)特质流派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

特质论描述人格,旨在提供人们改变人格的方向,重在学术研究而非实践治疗。

2、简述大五人格的基本观点。

(一)OCEAN——人格的海洋

(二)大五人格因素及特点

1、求新性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等。

2、尽责性

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等。

3、外向性

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等。

4、随和性

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等。

5、神经质性

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等。

2、简析心理行为的特质论与情境论之争。

(一)基本问题

1、特质测量能够有效地预测行为吗?

2、决定人们行为的究竟是情境还是人格特质?

人们的所作所为是我们所处情境的关系还是因为我们就是这样一种人?

(二)两类观点

1、情境论

行为几乎全部是由情境决定的。

2、特质论

稳定的人格差异是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

(三)一般解释

1、毫无疑问,行为是由人与情境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极端论已经被抛弃)。

2、特质测量不能完全地或者经常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如,各种极端情境中人们行为的一致性),但是,有人认为这跟特质测量的单一性(基于一个题目或一个测验所获得的行为分数在信度上低)有关。

3、行为的跨情境的一致性缺乏有力的证据,但有人认为这跟特质确定上有误有关,即所确定的可能是次级特质,而只有核心特质才能更好地预测行为。

4、研究发现,情境与行为的相关并不比特质与行为的相关更高。

5、争论激发人们去探索更好的更为精密的方法以测量个体差异。

第十五章特质理论的相关研究

1、简述高成就动机者的主要特点。

高成就动机者的主要特点

1、有节制的冒险。

2、对工作干劲十足。

3、喜欢对结果负责的工作。

2、简述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

1、富有竞争性,更能为成功而奋斗。

2、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

3、在对待挫折情境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愤怒。

4、有对环境过分控制的愿望,即一种对不可控的和令人讨厌的事件的解决策略。

3、简析社交焦虑的主要特点、成因与应对。

(三)社交焦虑者的主要特征

1、在社交场合拘束、笨拙、痛苦,度日如年。

2、愿意交往却怯于交往。

3、担心交往失败,主动将各种反馈信息染上消极色彩。

(四)社交焦虑的原因

1、评价恐惧说

害怕评价,自我保护。

2、消极应对

3、治疗关键(应对)

(1)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有能力以恰当的方式讲述任何事情,并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2)相信自己实际做的要比想的好。

(3)系统学习社交技巧。

第十六章人格的生物学观点的相关研究

1、简述心理发展与人格形成的生物学观点。

人格形成有着坚实的生物学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人们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发展特点或差异。

这种特点或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体的解剖结构如身高、长相等方面,同样体现在其人格结构中,即个体的人格特点也是父母先代人格特点的重新组合。

2、简析艾森克的四种人格类型划分。

(1)外向——不稳定(神经质):

积极、乐观、冲动、喜欢变化、爱激动、攻击性、暴躁、敏感等。

(2)外向——稳定(非神经质):

好交际、喜欢外出、健谈、反应快、易相处、活跃、无忧无虑、领导能力等。

(3)内向——不稳定(神经质):

安静、不好交际,沉默寡言、悲观、严肃、刻板、焦虑、情绪多变等。

(4)内向——稳定(非神经质):

被动、认真、喜欢思考,祥和、自控、可信、温和、平静等。

3、简析EAS气质模式(气质的三维度学说)。

EAS气质模式(气质的三维度学说)

(1)情绪性(emotionality)

指情绪反应的强度。

(2)活动性(activity)

指一个人能量释放的一般水平。

(3)交际性(sociability)

指一个人的人缘及与人相处的特点。

研究者认为,以上特点主要来源于遗传。

3、简评进化论人格心理学的观点。

基本观点

人类心理机制的形成同样遵循进化规律,即人类的心理品质、人格特点也是进化的结果。

对观点的质疑

1、“白板说”的不甘

教育塑造的作用将会大为削弱。

2、生物决定论的极端

(1)种族优劣论

(2)性别差异的生物决定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