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659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docx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docx

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防治

混凝土结构常见质量通病防治

一、模板工程

1、柱模板缺陷

1.现象

(1)模板位移。

(2)倾斜、扭曲。

(3)胀模、鼓肚、漏浆。

2.原因分析

(1)群柱支模不跟线、不规方。

(2)组合钢模板重复使用前未经修整,两侧模板组装松紧不一。

(3)模板刚度不够,拼缝不严,拉结、固定不牢。

柱箍不紧固,或提前拆模。

3.防治措施

(1)支模前应先校正钢筋位置,弹线时对成排柱子的位置应找中、规方。

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经校直、复核后,拉通柱顶基准线,依线按序立各个柱模。

在柱模底部应设定位盘和垫木,以保证柱底位置准确。

柱距较小时,柱间采用剪刀撑和水平撑;大柱距则应单独设置四面斜撑,以保证各柱模位置准确。

(2)柱模应妥善堆放,使用前应检查、修整,分段支模连接应紧固,以防止柱模竖向倾斜、扭曲。

(3)柱箍间距应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设置,木楞胶合板模应采用定型枋木加强阳角部位(图3-1);组合钢模板在配板时,端头的接缝应错开布置,以增加柱模的整体刚度。

角部的每个连接孔都应用U型卡卡牢,两侧的对拉螺栓应紧靠模板,如有缝隙应用木楔塞紧,以免扣件滑移,使拼缝处产生拉力,造成漏浆。

图3-1阳角部位使用定型枋木

2、墙模板缺陷

1.现象

(1)模板倾斜、胀模。

(2)模板底部和阴角部位不易拆除,墙根外侧挂浆,内侧“烂根”。

2.原因分析

(1)墙模板的横竖背肋间距过大,对拉螺栓规格过小或未收紧,套管破碎。

(2)模板顶部未设或少设置拉杆(卡具),底部无导墙或导墙块,桁架支撑设置不合理。

(3)找平砂浆或混凝土导墙不平整,使之与模板间的缝隙过大。

(4)阴角部位模板拼缝不严,造成渗浆使角模嵌入混凝土内。

(5)未按顺序拆模或拆模时间太迟而影响拆模。

3.防治措施

(1)墙模板应按配板图组装,横竖背肋间距应按模板设计布置,对拉螺栓规格一般为φ12~φ16。

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对拉螺栓是否收紧,采用不易被挤压振碎的套管,墙模顶部应设置上拉杆,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

木模或胶合板模的背肋宜设置在板面拼缝处。

(2)采取导墙支模时,按墙厚先浇筑150~200mm高的导墙作为墙模板底部的内支撑,导墙混凝土两侧应平整;采取预制导墙块作内支撑时,找平砂浆应平整。

(3)阴角模板的角不应呈锐角,应按拆模时间和顺序拆模。

3、楼梯模板缺陷

1.现象

(1)楼梯底部不平整,楼梯梁板歪斜,轴线位移。

(2)侧向模板松动、胀模。

2.原因分析

(1)楼梯底板模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操作人员在模板上走动。

(2)侧向模板接头处刚度不一致,拼缝不严密。

3.防治措施

(1)楼梯底板模拼装要平整,支撑应牢靠。

(2)侧向拼缝应严密,钢木混合模板的配板刚度应一致,细长比过大的支撑应增设剪刀撑。

(3)应对模板、支撑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4、梁模板缺陷

1.现象

(1)梁模板底板下挠,侧向胀模。

圈梁上口宽度不足。

(2)底模端部嵌入梁柱间混凝土内,不易拆除。

(3)梁柱模板接头处跑模漏浆。

2.原因分析

(1)梁的侧模刚度差,对拉螺栓设置不合理,斜撑角度大于60°,致使梁上口模板歪斜。

(2)梁底模板刚度差或中间未起拱,顶撑未撑牢,浇筑混凝土时荷载增加,支撑下沉变形,导致梁模板中部下挠。

(3)木模下口夹木未钉牢,围檩未夹紧。

(4)组合钢模板使用前未经清理、修整,拼缝缝隙过大。

卡具未卡牢或侧模支撑不牢,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侧模下口向外歪斜造成胀模漏浆。

(5)支模时梁底模端头与柱模间未留空隙,木模在浇筑混凝土后吸水膨胀,造成拆模困难。

(6)钢木混合模板材质不同,接头固定不紧,拼缝不严。

3.防治措施

(1)圈梁木模的上口必须设临时撑头,以保证梁上口宽度。

(2)斜撑应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持圈梁上口平直。

(3)组合钢模板采用挑扁担支模施工时,枋木或钢管扁担长度为墙厚加2倍梁高。

(4)梁底模应按规定起拱。

支撑在泥土地面时,应夯实并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梁底支撑间距应保证在钢筋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

当梁高超过600mm,侧模应加设钢管围檩。

二、钢筋工程

1、钢筋错位

1.现象

柱、梁、板、墙主筋位置及保护层偏差超标。

2.原因分析

(1)钢筋未严格按设计尺寸安装,

(2)浇捣混凝土过程中钢筋被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或被操作人员踩踏、砸压或振捣混凝土时直接顶撬钢筋,造成钢筋位移。

3.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或焊接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

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准确。

对柱头外伸主筋部分要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绑扎好,然后用φ8~φ10钢筋焊成的井字形铁卡固定。

对墙板钢筋应设置可靠的钢筋定位卡。

(2)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和直接顶撬钢筋。

浇捣过程中要有专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及时校正。

2、电渣压力焊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1.现象

接头处轴线弯折或轴线偏心过大,焊包不匀,并有咬边、夹渣、未熔合等现象;钢筋夹持处烧伤。

2.原因分析

(1)钢筋端部歪扭不直,清理不干净或端面不平;钢筋安装不正,轴线偏移,机具损坏,造成钢筋晃动和位移;焊接完成后,接头未经充分冷却。

(2)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操作技术不过关。

(3)焊剂装填不匀,或受潮。

3.防治措施

(1)焊接前应矫正或切除钢筋端部过于弯折或扭曲的部分,并予以清除干净,钢筋端面应磨平。

(2)钢筋加工安装应由持证焊工进行,安装钢筋时要注意钢筋或夹具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钢筋是否安装牢固,过长的钢筋安装时应有置于同一水平面的延长架,如机具损坏,特别是焊接夹具垫块损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经验收合格后方准焊接。

(3)根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CJ18)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

焊接完成后,应视情况保持冷却1~2min后,待接头有足够的强度时再拆除机具或移动。

(4)焊工必须持有上岗证。

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

(5)焊接完成后必须坚持自检。

对接头弯折和偏心超过标准的及未焊透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或采取补强焊接措施;对脆性断裂的接头应按规定进行复验,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

3、直螺纹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1.现象

套丝丝扣有损坏;接头拧紧后外露丝扣超过一个完整扣。

2.原因分析

(1)钢筋切断方法不对;加工完丝扣后没有按规定进行保护。

(2)接头的拧紧没有达到标准或漏拧。

3.防治措施

(1)钢筋端部45d范围内不得混有焊接接头,应用砂轮片切割机下料以保证钢筋断面与钢筋轴线垂直,不得用刀片式切断机和气割切断钢筋。

(2)钢筋套丝机的刀具冷却应采用水溶性切削冷却液,不得使用油类冷却液或无冷却液套丝。

钢筋丝纹与连接套的丝纹应完好无损,如有发现丝纹表面有杂质,应予清除。

试加工螺纹头后,应用专用环规检测螺纹头是否符合尺寸要求。

(3)自检合格的钢筋丝头,应立即套上防护盖或与之相连接的连接套,在连接套的另一端安上塑料防护盖保护。

(4)连接完的接头必须立即用油漆作上标记,防止漏拧。

(5)拼装完后,不应有一个完整丝扣(加长型除外)。

三、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表面缺陷

1.现象

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蜂窝及孔洞。

2.原因分析

(1)模板工程质量差,模板接缝不严、漏浆,模板表面污染未及时清除,新浇混凝土与模板表面残留的混凝土“咬接”。

(2)浇筑方法不当、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布料顺序混乱等。

(3)漏振或振捣不实。

(4)局部配筋、铁件过密,阻碍混凝土下料或无法正常振捣。

3.预防措施

(1)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钢模应进行整形,保证边框平直,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可用胶带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

(2)按规定要求合理布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3)对局部配筋或铁件过密处,应事先制定处理方案(如开门子板、后扎等)以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顺利通过。

2、混凝土表面裂缝

1.现象

(1)混凝土表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裂缝,对于板类构件有的甚至上下裂通。

(2)混凝土表面出现无规律的龟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

(3)大体积混凝土纵深裂缝。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高温干燥情况下产生干缩裂缝。

(2)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混凝土,造成不规则的并随时间发展的裂缝。

(3)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与收缩裂缝。

3.防治措施

(1)按施工规程及时进行养护,浇筑完毕后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时间不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

大体积混凝土如初凝后发生表面风干裂纹,应进行二次抹面或压实。

(2)所有水泥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才能使用。

(3)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前务必制定妥善的温控方案,控制内外温差在规定值以内。

气温变化时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

3、混凝土强度不足

1.现象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不能满足统计法或非统计法相应的判定式要求,即强度不足。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

(2)搅拌生产未严格按配合比投料。

(3)搅拌时间不足,均匀性差。

(4)试块制作、养护不符合规定要求。

3.防治措施

(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

由于目前原材料供应渠道多,质量不稳定,特别是水泥相当一部分是立窑生产,安定性有时不合格,强度偏差大,因此要根据来料采样试配,水泥一定要先检后用,不能光凭经验确定配合比。

(2)无论是预拌混凝土还是现场搅拌都应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投料拌制,严禁任意更改。

(3)严格按规程或搅拌机说明书规定的搅拌时间进行充分搅拌,保证拌和物的均匀性。

(4)按规定制作试块,并及时进行标准养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