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800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陕西)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福气

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而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妈妈说:

“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

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很穷。

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

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

  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还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

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嗤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

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大声宣布:

“我吃到钱啦。

  刘二的妈妈捡起他吐在桌子上的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他说:

“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

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时候不是这样。

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

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传唱。

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

他在心里对他们说:

“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从8岁到23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嗤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2分钱硬币,妈妈也年年都要重复一遍她说过的话。

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刘二23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

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上来。

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的说:

“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

  那年的饺子,有不少让妈妈的手指头捏破了。

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妈妈去世以后,刘二用那些硬币买了一棵槐树苗,栽在妈妈的坟前。

转过年,他向村委会递了申请,承包了那座荒山。

  从此,每年的年夜饺子刘二都是跟妈妈在一起吃的。

他把一碗饺子端到妈妈的坟前,说一句,妈,过年了,就大口大口吃起来。

自然而然的,他的嘴里会“喀嗤”一声。

他从嘴里吐出2分钱硬币,对妈妈说,妈,二小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

  如今,刘二妈妈坟前的那棵槐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刘二承包的荒山也绿得不能再绿了。

雨后,山沟里到处都是清清的溪水。

他不想让那些溪水白白流掉,就在山下修了一个池塘,种上了莲花,养上了鱼。

  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

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

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

村里有人看见过刘二在树阴里酣睡的模样,感慨地说:

“舒服的不如躺着,这个刘二,真是好福气。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刘二小时候起,妈妈就反复告诉他“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她是有意识地激励儿子从小要立志,长大了要干出一番事业。

B.“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

”这两处肖像描写表现了刘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C.刘二吃了十几年福饺子,直到23岁才知道了真相,他始终相信吃了有硬币的饺子会获得福气,自已一个人过年,还是要吃这种饺子。

D.小说通过丰富细致的描写表现了母爱的主题,刘二从母亲的肯定中获得了有益的心理暗示,自强不息,取得了人生的成就。

E.小说结尾,村里人感慨刘二真是好福气,一则照应了题意,二则表达了大家对他有一位好母亲和事业取得成功的羡慕之情。

(2)“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这句话在文中有那些作用?

(6分)

(3)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

举两例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说,小说在刘二发现母亲捏饺子的情节后便可以结束,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请简述理由。

(8分)

 

(1)(5分)D、E(A母亲说这话是因为爱儿子,不一定是“有意识地激励儿子从小要立志”。

B第二句话表现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C“他始终相信吃了有硬币的饺子会获得福气”不对,为了记住母亲的关爱,激励自己奋斗。

(2)(6分)①贯串全文,是全文组织材料的线索。

②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对刘二的爱和希望,突出了母亲的慈爱形象。

(2)它推动了情节发展,刘二不断领悟其内涵,不断成长。

(每点2分)

(3)(6分)细节描写。

(2分)如①“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的说:

‘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

’”,这个细节形象地表现了妈妈为让儿子吃到有硬币的饺子的良苦用心。

②“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

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

”这个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刘二努力奋斗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每个例子举例、分析各1分。

(4)(8分)不同意。

(2分)小说在后半部分充分表现了母亲的做法对刘二的深远影响,升华了母爱的伟大力量,把小说提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审美高度。

(3分)小说前半部分是歌颂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母爱,后半部分是歌颂由母爱产生的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3分)(如答“同意”,得分不超过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

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

“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

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

”林冲道:

“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

”众人道:

“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

“那个是新来的配军?

”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

“小人便是。

”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

“你这个贼配军!

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

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

见我还是大刺刺的!

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

打不死,拷不杀顽囚!

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

少间叫你便见功效!

”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

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

“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

”差拨看了道:

“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

“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

“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

端的是个好男子!

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

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

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林冲笑道:

“总赖顾。

”差拨道:

“你只管放心。

”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

“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

”差拨道:

“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

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

我一面与你下书。

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

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

”林冲道:

“多谢指教。

”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

林冲叹口气道:

“‘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

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

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

”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

“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

”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

管营道:

“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

左右与我驮起来。

”林冲道:

“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

”牌头道:

“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

”管营道:

“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

”差拨道:

“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

”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

差拨道:

“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

”林冲道:

“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的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

“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

”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8分)

答:

 

1、答:

BC

解析:

B项根据原文可知,强加因果关系,说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是由于他被高太尉陷害,原文中并没有这层意思;差拨对林冲辱骂和恐吓是因为“不见他把钱出来”。

C项根据原文“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可知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不见他把钱出来”。

2、答:

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3、第一问:

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第二问:

①对比法。

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解析:

此题第一问很好答,第二问既要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还要结合原文举例简析。

4、第一问:

两种身份:

①教头身份。

②配军身份。

第二问:

四种性格和心理:

①谨慎小心。

②沉着冷静。

③隐忍顺从。

④顾及颜面。

解析:

这两个问题不难,但回答要全面,不遗漏要点

 

三、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文学类),完成

(1)~(4)题。

(25分)

青衣花旦

海飞

村主任在县剧团找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功。

她们看到斜阳把村主任的脸劈成了半明半暗的两半。

村主任很年轻,但是穿得很土。

村主任说我是球山村的村主任。

她们就问球山村在哪儿?

村主任说球山村在很高的山上。

她们这才看到年轻的村主任脚上的解放鞋沾满了黄泥。

村主任看到了她们的目光,就很局促地移了移自己的脚步。

村主任又说想请青衣和花旦去村里唱一场戏,清唱就行了。

青衣和花旦相互看了看,她们不愿意去,她们就说我们要收钱的。

村主任说收就收吧。

她们说很贵的,村主任问多少?

她们就说了多少。

沉吟了许久,村主任说,贵就贵吧。

她们说,我们怎么去,得坐车吧,还有山路怎么吃得消走?

村主任说,我们早就有人等在山脚了,我们准备了轿子。

如果你们不去,那么我也不回去了,请不到你们村里人不准我再回去。

青衣和花旦对视了一眼,只好点点头。

于是她们就去球山村。

跟着村主任乘了两个小时的车,到一座山脚时,看到了两乘简陋的轿子,她们就上了轿。

又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她们终于到了那个叫球山村的地方。

许多村民围过来看,他们的表情很漠然,他们没有看过穿得这么光鲜又长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子。

青衣和花旦往山脚下一看,怎么也看不见底,云雾一片。

青衣和花旦就面面相觑,吐了吐舌头。

村主任指挥着大家干这干那,村主任说去把大爷、大婶接来,那两乘小轿就又开始工作了。

简易的戏台已经搭了起来,村主任在家里招待青衣花旦吃过晚饭后,就陪着她们去了晒场戏台上点起了松明灯,台下也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把,全村人都赶来了。

青衣花旦就上台,她们是收钱的,而且也不便宜,所以她们唱得很认真很卖力。

她们唱了很多折子戏,从《楼台会》到《送凤冠》,又从《宝玉哭灵》到《黛玉葬花》。

她们看到台下第一排坐着一对老夫妇,四周站满了人。

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村主任站到了台上,松明灯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村主任中气很足地说:

乡亲们,从今后,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球山村人的爹妈!

台下一片寂静,一会儿,呼声如潮:

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的爹妈!

青衣和花旦被吓了一跳,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

她们看到坐头排的老夫妇的眼里泪光一闪一闪。

然后她们接着唱,唱到月上中天,就结束了。

村里人渐渐散去。

村主任安排青衣和花旦住他对象家。

村主任的对象长得很俊,一双大眼睛,两根大辫子。

在对象家门口,村主任对她们说,你们先住下,明天一早我和你们结了账,然后派轿子送你们下山。

青衣和花旦就说,好的。

青衣和花旦与村主任的对象很聊得来,对象送给她们自己剪的剪纸,说可以贴窗花。

青衣和花旦家里的铝合金窗不需要贴窗花,但是她们还是收下了。

第二天早上村主任来对象家送青衣和花旦下山,却四处没找到人。

村主任的对象也急了,说,怎么会找不到?

村主任说,你们昨天什么时候睡的?

对象说:

“不知道。

反正睡得很迟。

”村主任说:

“你们说什么了吧?

”对象说:

“她们问我桂子是谁,我就说桂子是我们村的小伙子,去外面当了兵,在洪水里救一个女人时被淹死了。

骨灰送回来,明天就要下葬。

桂子爹妈爱看戏,我们全村人凑钱请了你们来唱戏,算是代桂子孝敬他们二老的。

”村主任说:

“她们两个嫩女娃子,这么高的山,她们能走到哪儿去?

后来村主任的对象在八仙桌上看到了一小沓钱,旁边还留了字:

桂子和我们一样,也是20岁。

桂子爹妈也是我们的爹妈。

演出的钱我们不能收,这点钱就算是桂子孝敬爹妈的。

不用再找我们了,我们自己能下山。

落款是:

青衣花旦。

村主任猛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蹿了出去。

不一会儿,两乘小轿出现在弯弯的山道上,快得像风一样。

(选自《中国小小说300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以“青衣花旦”为题,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既点明了主要人物的职业、角色,又非常简明、醒目。

B.青衣花旦一开始不愿答应去球山村演出,主要是对村主任这位不速之客不信任,存有戒心,其实她们内心还是很想挣这笔演出费的。

C.村民们对青衣花旦的到来“表情很漠然”,是因为她们穿着打扮过于光鲜时尚,致使纯朴的村民们本能地反感她们这种做派。

D.小说构思巧妙,在对青衣花旦的形象塑造上欲扬先抑,设置伏笔不露痕迹,后面揭开谜底方让读者深受感动。

E.小说主题健康,格调高昂向上,所着力塑造的人物如青衣花旦、村主任、桂子父母,个个形象栩栩如生,构成了鲜活丰满的艺术群像。

(2)小说开篇用主要笔墨写村主任与青衣花旦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6分)

 

(3)“青衣花旦”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结尾一段文字可以删掉,你认为是否可以?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1)AD(答A给2分,D给3分,E给1分,B错在“不信任,有戒心”的表述,她们不愿意去,主要是出于对演出地点山高路远的担忧;C村民们对青衣花旦的到来“表情很漠然”,主要是因为她们与村民反差太大,与村民产生距离感;E“桂子父母”在小说中只是一般人物,作者并未着力塑造。

(2)交代主要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特点,(3分)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分)

(3)①矜持、高傲。

村主任的穿戴让她们不屑、又嫌路远、收费很高。

②敬业(职业道德高尚)。

她们练功刻苦,“唱得很认真很卖力”。

③富有爱心。

她们知道了有关真相,不但不收钱,反而捐了款,令人钦佩。

(每点2分,性格概括1分,分析1分)

(4)观点一:

结尾一段文字可以删掉

①小说以邀请青衣花旦来球山村演出始,以青衣花旦离开球山村终,中间已充分展开了矛盾,结构情节完整。

(3分)

②以青衣花旦下山结尾,戛然而止,留点悬念,更令人咀嚼回味,再添现在这样一个结局,就不免有蛇足之嫌了。

(3分)

观点二:

结尾一段文字不可以删掉

①结尾一段文字使情节更为完整,青衣花旦是村主任请来的,还应该由村主任出面将她们送走。

(3分)

②进一步烘托青衣花旦的美好形象,青衣花旦不但没有领走演出费,完全尽了义务,还捐了款,使村民大为感动。

(3分)

(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

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话照得暖洋洋的。

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挑到镇上卖了弄点钱。

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细长的脖子抻得像两条羊腿。

  等学生们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抖抖索索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旧布包。

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

老旺说:

“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

由于年深日久的缘故,纸条已经渍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

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

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 

  1935.10.25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

曹老师说:

“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

”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

“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呀。

”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

”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的。

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

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那40只羊持怀疑态度。

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

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

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

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而叫的羊儿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

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

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

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夸张的手势对老旺说:

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

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

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紧一阵慢一阵打起了鼓。

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

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

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

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

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

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

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

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已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签字也真实无讹。

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一万块钱送到瓦村去。

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至在走出办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几天以后。

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

人们看到瘸腿又老实巴交的羊倌老旺从县里来的同志手里接过一个大红纸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

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般的引人注目。

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

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开玩笑说:

“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透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碜,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

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

“俺想了整整一宿,这两千块钱就送给学校吧。

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空洞地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

“狗娃们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

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

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

”老旺憨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

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对环境的描写意在渲染小山村虽贫穷却充满温情的氛围,对狗娃肖像的描写意在表现孩子对知识的热切期盼。

B.老旺看到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

这一细节写出了贫穷给老旺带来的痛苦。

C.老旺在墙洞里发现纸条的事情鼓舞了全村人,瓦村的所有家庭都有所行动,这表现村民们都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来摆脱贫困的心理。

D.面对老旺送来的两千元钱,曹老师空洞地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此时矛盾的心情。

E.作者以曹老师的视角来表现老旺,又通过老旺的视角来描写曹老师。

这种巧妙的构思使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同样丰满而感人。

(2)简要分析小说中老旺的主要性格特点?

(6分)

 

(3)文中画线部分交代了曹老师的身世经历,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6分)

 

(4)本文三次出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的描写,这出于作者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文本对其作用进行探究。

(8分)

 

(1)E3分、B2分、C1分。

(A错在“表现孩子对知识的热切期盼”;C错在“来摆脱贫困的心理”;D错在“矛盾的心情”。

(2)老旺是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

①生活困窘,质朴善良。

他虽饱受贫穷的困苦却依旧保持着质朴善良的本性;(2分)

②知恩图报,慷慨大方。

对曹老师帮助孩子读书深怀感恩之心,并在欠条兑现后慷慨地拿出两千元钱捐赠给学校;(2分)

③胆小拘谨,憨厚老实。

乡里干部对纸条的高度重视,让他非常紧张;乡长的热情招待,让他毫无戒备;(2分)

(以上3点,每点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

(3)①从凸显主题角度看,深化了小说主题,表达对曹老师献身乡村教育的敬佩之情;

②从刻画人物角度看,凸显了曹老师执着热心、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加真实可信;(2分)

③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交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