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3113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A.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B.已失去了皇帝对其的信任

C.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的削弱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的监督

7.据《后汉书·

蔡伦传》记载: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东汉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8.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

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

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

这印证了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

B.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C.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D.梁肩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

9.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在此他强调了

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D.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1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

“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11.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

“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

而亏辱大体多矣。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

B.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

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

D.明成祖想借外商引导百姓投身海外贸易

14.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

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

13.《史记·

货殖列传》说:

“孝、昭治成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辅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14.《雅典娜的孩子》一书中记录道:

“在雅典城邦建立伊始,所有的公民、无论男女都拥有选举权,他们的第一场选举便是选择雅典城的守护神,而雅典娜和波塞冬成为最受欢迎的两名候选人。

当时占人口大多数的妇女把票投给了女神雅典娜,男人们所推举的波塞冬最终遭到淘汰。

男人们认为,既然雅典的女人们已经选择了一位女神作为守护神,那么妇女则不应该再享有选举权,有女神庇护的雅典女人们失去一种权利,是公平合理的事情。

”此段描述

A.说明了雅典所有男性享有公民权B.表达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C.反映了雅典是一个父权和夫权社会D.推动了“小国寡民”城邦的形成

15.《十二铜表法》第6表第3条规定:

“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权。

”该项法律规定

A.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B.调节财产所有人与占有人之间权利矛盾

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D.导致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

16.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

”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

17.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在《中国近况》一书中写道:

“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

”“……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

此话反映出他

A.盛赞中国在当时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B.成为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推手

C.对德意志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不满D.维护“欧洲中心论”的观点

18.《全球通史》记载:

“1757年,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由于老威廉·

皮特进入英国内阁。

皮特将财力集中于海军和殖民地,同时资助在欧洲继续作战的同盟者、普鲁士的腓特列。

他的战略正如他所说的,是在德意志平原上争取到一个帝国,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材料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指

A.英国内阁发展成一个法定组织B.英法战争此时发生了重大转折

C.在欧洲培植了牵制法国的势力D.帮助普鲁士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19.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等。

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突出依法行政B.对君权的制约C.强调主权在民D.对权力的监控

20.赫·

乔·

韦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

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反教皇是政治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主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21.英国阿伦·

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

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22.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

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

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

”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A.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B.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D.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23.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是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24.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棉布进口棉纱进口

A.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B.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D.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25.李鸿章在有关兴办工商业的奏折中说:

“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两),又铜、铁、铝、锡售银数百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

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

……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利厘饷也(军费征收)。

各省诸山,……择其利厚者次第开挖。

一切仿西法行之。

……酌提一、二分归官,……可以养船、练兵。

”以上材料表明,洋务派举办工商业的目的是:

①维护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②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

③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开支④建立近代化的中国工业体系

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

26.19世纪,民族资本家祝大椿创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让一部之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

”祝大椿这样做的原因是

A.壮大企业规模,吸引外国注资B.顺应世界潮流,采取股份经营

C.引进外国技术,实行产业更新D.抵制官府倾轧,依赖外国特权

27.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

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社会主义

28.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D.中国更深地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9.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

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

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D.弘扬国粹以凝聚民族精神的理想

30.马克思曾说:

“英国的入侵……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经济基础,解构了那些半野蛮半原始的社会结构……虽然对此我们会心怀悲伤,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正是这些看起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社会结构构成了东方专制主义最坚实的基础,它极大地禁锢了人类的思想。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历史传统文化因为文化传播被逐步淘汰B.文化交流和文化开放可能带文化损失

C.不是每一种文化的所有要素都值得保护D.文化的开放使得一些弱势文化趋于灭亡

31.在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以便组织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

在十月革命的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

“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

”文中的“号召”

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B.体现了和平过渡的设想

C.希望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D.实践《和平法令》的精神

32.下面的示意图说明,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国的失业人数迅速增加,但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失业人数迅速下降,这说明

A.建立法西斯专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好办法

B.德国纳粹党疯狂屠杀失业者,使之人数大为减少

C.希特勒瞒报失业人数,进行欺骗宣传

D.建立法西斯专政也是应对经济危机的途径之一

33.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B.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34.有人说: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多种赋税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35.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

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

他们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B.对国家干预经济看法一致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36.1947年7月,美国政策研究室主任乔治·

凯南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

文中指出:

“共产主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人们一旦加以信仰,它就永远不可能被彻底取消。

但是,西方可以把它遏制在已经着了迷的国家领土之内。

”为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A.发表“铁幕”演说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炮制杜鲁门主义D.建立北约组织

37.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重新高涨,迎来所谓“新经济时代”。

这一时代的到来,主要得益于

A.国家干预,全面调控B.市场调节,保护竞争

C.削减开支,紧缩货币D.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38.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在《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中提出:

“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障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这表明

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改革

B.萨哈罗夫认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改革

C.萨哈罗夫这一观点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提供指导 

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39.1934年1月,《华盛顿星报》刊登了漫两《新政疗法》:

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

医生告诉护士,“如果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当然会改变治疗方法”。

这里强调的是

A.蓝鹰运动效果显著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行政权力的扩大D.政府全面管制经济

40.读“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代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23.5%

15.5%

13.9%

学历

11.7%

12.6%

25.3%

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B.民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C.西方文化对婚姻习俗影响日益加深D.婚姻观念中和政治化倾向逐渐减弱

41.“从组织形式上看,它只是一种松散的论坛.但政府间对话也促进了自愿基础上的经济合作,其中涉及的领域很广。

”材料直接体现了

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政治多极化的加速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2.钱乘旦认为: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下列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C.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4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下列史实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改社建乡、政社分开B.“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C.村民委员会成员不得连任D.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44.1960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讲话中说:

“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

”这表明毛泽东

A.公开承认了“大跃进”的失误B.从根本认识到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C.有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初步设想D.要求全党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45.2009年7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俄罗斯新经济学院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说:

“对于以往相互抗衡的对手而言,相互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有很大的困难,改变我们的政府和官僚机构数十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任务也十分艰巨。

”这说明

A.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C.美俄关系走向缓和 

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6.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不久,美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两症并发的“滞涨”现象。

为摆脱困境,1971年8月尼克松向全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为:

冻结工资、物价、房租和红利90天,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

该政策

A.维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B.找到了解决经济滞涨的出路

C.完全践行了凯恩斯主义D.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

47.1096年1月美国与日本签署了《美日共同合作安全条约》,即新日美安全条约,以代替1951年的旧约。

新条约确认美国有权继续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但限定双方必须就此进行协商,并删去了旧约中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国内“暴动和骚乱”的条款;

此外,规定如在日本管理下的领土上受到武装进攻,双方将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危险。

这一新条约

A.使美日经济竞争放缓     B.使日本取得了更大自主权

C.使美日军事同盟松动D.使日本摆脱了战败国地位

48.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

材料强调的是

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B.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

C.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D.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

二、材料题(共三小题,共52分)

49.(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太祖留下祖训:

“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

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

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

“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

……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官员并称“言官”。

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

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

……两宋共有134住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出-走{学者型官员。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

……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

1786年,海军部财务处长官和陆军部主计处长官每年分剐花费500镑和1000镑雇人代职,官俸剩余部分留作己甩。

……最显荒唐的是一批领取干薪者的存在。

他们虚领职衔,无所事事,按时支薪,不愁衣食,是典型的寄生者。

18世纪30年代,第一任内阁首相沃尔的儿子尚在幼年,每年即可支取400年金。

至1780年,有的审计官已有三十余年没有履行职守。

……19世纪中后期,议会对文官体制进行全面整顿和根本性改革,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民国时期,现代的文官制度被引进中国。

文官考试有一套极其严格的考试程序:

如对褫夺公权,亏空公款,曾因脏私处罚有案,吸用鸦片或其它代用品的人则不允许其参加考试……如考官入闱,即考试院在举行文官考试时,先要聘请一些人为典试委员与襄试委员,这些委员在受命之日起立即启程赴任并住选考试院。

在考试期间要断绝一切交际应酬及函电往来,就如同禁闭,一直到考试完毕,出闱以后才恢复自由。

入闱期间食宿均在其中。

室外、院内警卫森严……监试委员套之任务是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纠举徇私舞弊。

……试卷之弥封,弥封册号之弥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莲,弥封之拆去与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为之。

——摘编自史新恒《民国时期文官群体初探》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7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5分)

50.(19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

材料一科举,法之最善者也。

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

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佚,齐循例入政,如是故上无才。

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

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

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论科举》

材料二根据中国近代十个行业的统计分析,在1872——1913年,中国资本开设的新式企业共145家,已知的202个创始人或投资人中,按其原有身份归类的是:

(1)地主和官僚为133人,占55﹒9﹪;

(2)买办为50人,占24﹒8﹪;

商人为37人,占18﹒3﹪……咸丰十年(1860)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6年间,在湖北共产生绅士48000人,其接受“再教育”的人数,至少约2万人,他们从事创办新式教育,兴办报刊,出版书籍……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绅士或知识分子,纷纷流向新军,“投笔从戎”他们组织严密,社会整合力强,因而迅速成为社会权势中心,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中起了主导的地位。

——摘编自赵英兰、吕涛《转型社会下近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

材料三中世纪传统的社会流动非常缓慢,其作用方向是一致的:

千方百计把农民束缚在其祖祖辈辈都在其耕耘的土地上。

英国的圈地运动则一改过去社会的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

它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离开土地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从14、15世纪开始延续了300多年。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