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20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313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阳明心学20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王阳明心学20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王阳明心学20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王阳明心学20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王阳明心学20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王阳明心学20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阳明心学20句.docx

《王阳明心学20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心学20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阳明心学20句.docx

王阳明心学20句

王阳明心学20句

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

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

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

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

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

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尤其,是下面这20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大意:

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感悟:

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

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

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

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

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

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3、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

觉懒看书,则且看书。

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

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

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

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

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

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

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

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4、一点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大意:

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

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感悟:

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

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

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

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5、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

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

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

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

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6、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

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

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

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7、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

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

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感悟:

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

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8、对朋友少指责、多鼓励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大意:

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感悟:

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

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

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9、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

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

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感悟:

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

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

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

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0、要善恶分明,更要爱恨分明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大意:

人只要喜好善行如同喜爱美色,憎恶恶行如同讨厌恶臭,他就是圣人了。

感悟:

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

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这就是大道至简。

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11、别在打扮自己上花费太多时间

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大意:

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感悟:

如今是个看脸的世界,注重的是颜值,整容更是遍地横行。

这些人,真该看看王阳明这句话。

好在还有一句“主要看气质”,倒还合乎阳明心学的宗旨。

颜值是有保鲜期的,气质却没有,而且还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

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12、好学+坚持=涵养

人须是知学。

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大意:

人应当知学。

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

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感悟: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13、心正就是少发怒

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

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

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

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

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

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

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

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

偏激,邪气。

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4、要想快乐,须哭出来

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

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大意:

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

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

感悟:

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

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

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

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

15、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

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大意:

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

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感悟:

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

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

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

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6、遇到恶人,最好的办法是别理他

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

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大意:

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

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感悟:

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满脑子的歪理邪说,永远能拿来跟你胡搅蛮缠,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可能!

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

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

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

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17、好好吃饭,就是修行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大意:

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

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

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怎么办呢?

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

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8、人最怕一个傲字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大意:

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感悟:

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

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

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

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9、诋毁他人,耽误的是自己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

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

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

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

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

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

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20、你只是不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大意:

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感悟:

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

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

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

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

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