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322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隧道方案220kV送出工程电缆隧道测量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TC802

1"

徕卡

2013-3-21

2014-3-20

水准仪

DZS3-1

0.3mm/KM

北京博飞仪器

2013-3-22

2014-3-21

其它

计算机一台

Lenovo

计算器3台

Fx-5800

四、控制测量

4.1地面控制测量精度等级及指标

⑴平面控制依据精密导线进行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

平均边长(m)

导线总长

度(km)

测距中误(mm)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测回数Ⅱ级全站仪

方位角闭合差

全长相对

闭合差

相邻点的相对中误差(mm)

350

3~4

±

4

1/81000

2.5

6

5

≤1/35000

8

⑵高程控制点复测

本标段高程控制点均为二等水准点,复测中以附合水准测量的形式进行。

观测次数:

往返测各一次

往返测闭合差:

±

mm

精密水准测量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的要求(m)

标尺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计差

视线高度

仪器等级

视距

视线长度

20m以上

视线长度20m以下

铟瓦

DS1

≤60

≤2.0

≤4.0

≥0.4

≥0.3

精密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

基辅分划读数差

基辅分划测高差之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0.5

0.7

3.0

2.0

4.2地面各井口趋近导线水准测量

根据业主移交的高级平面控制点盾构出土竖井、3#盾构始发兼接收井、4#检查井、5#检查井的通视情况以及它们的相对几何关系满足联系测量趋近导线布点需要。

4.2.1导线测量

按地面精密导线技术指标要求主导外业测量与内业计算。

满足以下条件:

精密导线测量过程中主要技术要求:

每边测距中误差:

4mm;

测距相对中误差:

1/60000;

测角中误差:

2.5″

Ⅰ级全站仪测回数:

4测回;

方位角闭和差:

全长相对闭和差:

1/35000;

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

8mm

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度的较差应小于4″。

水平角观测遇到长、短边需要调焦时,应采用盘左长边调焦,盘右长边不调焦;

盘右短边调焦,盘左短边不调焦的观测顺序进行观测。

每条导线边应往返观测各两个测回。

每测回间应重新照准目标,每测回三次读数。

测距时,一测回三次读数的较差应小于3mm,测回间平均值的较差应小于3mm,往返平均值的较差应小于5mm。

精密导线和趋近导线采用严密平差,其近井点的点位中误差应在±

10mm之内。

将现场原始数据用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平差结果与原始数据做对比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最后将复测结果以书面报告交由监理及业主审核。

4.2.2趋近水准点测量

趋近水准测量按地面二等水准精度要求测量外业和内业计算。

对于高程控制网测量应不低于以下精度指标要求。

精密水准测量观测方法:

①往测奇数站上为:

后—前—前—后

偶数站上为:

前—后—后—前

②返测奇数站上为:

③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分别在上午、下午进行,也可在夜间观测。

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必须互换位置。

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偶然中误差:

2mm,

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全中误差:

4mm,附合水准路线平均长度:

2~4km

往返测各一次

平坦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和差:

视距:

≤60m;

前后视距差:

≤2.0m;

前后视距累计差:

≤4.0m;

视线高度:

视线长度20m以上≥0.4m,视线长度20m以下≥0.3m

精密水准测量站观测的测站限差:

基辅分划读数差0.5mm;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0.7mm;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3.0mm;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2.0mm

两次观测高差超限时应重测。

当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比较,其较差均不超过限值时,应取三次成果的平均数。

4.3联系测量

由于本工程为地下工程,为确保施工的准确性,因此在施工期间须进行平面及高程联系测量,将地面的平面坐标、方位及高程传至隧道。

本标段的联系测量拟采用钢尺导高法和两井定向法进行。

1两井定向法平面联系测量

根据本标段始发井实况平面联系测量决定采用两井定向法进行几何定向,如下图:

图中A、B为从左线或右线两井口吊下的钢丝,RN、RS为右线两基线点,LN、LS为左线两基线点

在两井定向中,遵循以下几点:

a.两井定向独立进行三组,每组计算基线点坐标,坐标闭合差满足规范要求后平差,最后取三次的平均值作为该次的定向最终测量成果。

b.边长测量采用全站仪测距,读至0.1mm,精度1mm+2ppm。

边长采取往返测量三测回,各测回较差井上应小于0.5mm,井下应小于1.0mm。

井上与井下同一边边长较差应小于2mm。

c.角度观测应采用Ⅰ级全站仪,用全圆测回法观测四测回,各测回间同一方向观测值互差应不超过±

4″。

d.基线边方位角互差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e.由联系测量所测定的基线方位角中误差在±

8″之内。

4.4高程传递测量

地面水准点的采用水准仪按地面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各项技术指标应满注足相应技术要求。

导入标高每次独立进行2次,每次变化仪器高高差大于100mm,两次高差较差≤±

2mm,取两2次平均值为地下水准测量基点标高。

高程传递测量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近井点稳定可靠;

2)每次高程联系测量独立作业三组,各组高差互差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取其均值作为本次高程联系测量成果。

3)三次高程联系测量基点高程成果互差,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4.4.1隧道内控制测量

联系测量将在地面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坐标传至底板上,随着盾构机的不断沿线路方向往纵深掘进,隧道内也需随后进行平面及高程控制测量,以指导盾构机按设计线路方向正常掘进及对环片姿态、盾构机姿态进行检测、对导向系统控制点坐标进行调整。

隧道内控制测量分为平面及高程控制测量两部分。

导线采用Ⅰ级全站仪观测,外业按四等导线作业要求施测,平均边长不短于150米,测角中误差不超过±

2.5″。

隧道内平面控制测量是以平面联系测量基线边为基础的加密控制测量,盾构机每掘进到一定深度后,需加密一个平面测量控制点,以便指导盾构机正常掘进。

由于盾构施工为单向式掘进,洞内导线可布设成单一支导线形式,也可布设成跳点式闭合导线方式,以增加图形条件及检核条件,剔除粗差。

外业作业要求可按四等导线测量或不低于精密导线作业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平面控制测量用1秒级全站仪测量,测角4测回(其中每次测量三次对中,左、右角各2测回,均值之和与360°

的较差小于4″)测边往返各四4测回,相对中误差≤±

1/30000;

隧道内高程控制点(即高程联系测量控制点)为基础的加密控制测量,测量用NA2级自动安平水准仪测量,洞内水准测量二等水准测量或不低于精密水准测量作业精度要求进行施测,高程控制测量技术要求符合二等水准技术要求。

五、施工测量

5.1盾构区间施工设计图上所有三维坐标

项目总工、测量技术负责人签名,如有问题及时上报待审批后方可施工。

5.2盾构机及反力架的安装测量

方法:

矩形控制法;

精度:

轴线方位角误差≤1′30″,机头平面、高程的偏离值≤±

5mm。

5.3盾构机导轨定位测量

盾构机导轨测量主要控制导轨的中线与设计隧道中线偏差不能超限,导轨的前后高程与设计高程不能超限,导轨下面是否坚实平整等。

5.4盾构机姿态初始测量

盾构机姿态初始测量包括测量盾构机的水平偏航角、俯仰角、扭转角。

盾构机的水平偏航角、俯仰角是用来判断盾构机在以后掘进过程中是否在隧道设计中线上前进,扭转度是用来判断盾构机是否在容许范围内发生扭转。

盾构机姿态测量原理。

盾构机作为一个近似圆柱的三维体,在开始隧道掘进后我们是不能直接测量其刀盘的中心坐标的,只能用间接法来推算出其中心坐标。

在盾构机壳体内适当位置上选择观测点就成为必要,这些点既要有利于观测,又有利于保护,并且相互间距离不能变化。

在下图5中,O点是盾构机刀盘中心点,A点和B点是在盾构机前体与中体交接处,螺旋机根部下面的两个选点。

C点和D点是螺旋机中段靠下侧的两个点,E点是盾构机中体前断面的中心坐标,A、B、C、D四点上都贴有测量反射镜片。

由A、B、C、D、O四点所构成的两个四面体中,测量出每个角点的三维坐标(xi,yi,zi)后,把每个四面体的四个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和6条边的长度Li计算出来,作为以后计算的初始值,在以后的掘进施工过程中,Li将是不变的常量(假设在隧道掘进过程中盾构机前体不会发生太大形变),通过测量A、B、C、D四点的三维坐标,用(xi,yi,zi)、Li就能计算出O点的三维坐标。

盾构机姿态测量示意图

用同样的原理,A、B、C、D、E四点也可以构成两个四面体,相应地E点的三维坐标也可以求得。

由E、O两点的三维坐标和盾构机的绞折角就能计算出盾构机刀盘中心的水平偏航、垂直偏航,由A、B、C、D四点的三维坐标就能确定盾构机的扭转角度,从而达到了检测盾构机的目的。

5.5SLS-T导向系统初始测量

SLS-T导向系统初始测量包括:

隧道设计中线坐标计算,TCA托架和后视托架的三维坐标的测量,VMT初始参数设置等工作。

①、隧道设计中线坐标计算:

将隧道的所有平面曲线要素和高程曲线要素输入VMT软件,VMT将会自动计算出每间隔1米里程的隧道中线的三维坐标。

隧道中线坐标需经过其他办法多次复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②、TCA托架和后视托架的三维坐标的测量:

TCA(智能型全站仪)托架上安放全站仪,后视托架上安放后视棱镜。

通过人工测量将TCA托架和后视托架的中心位置的三维坐标测量出来后,作为控制盾构机姿态的起始测量数据。

测量示意图见图5.5。

图5.5测量示意图

③、VMT初始参数设置:

将TCA的中心位置的三维坐标以及后视棱镜的坐标、方位角(单位以g计算)输入控制计算机“station”窗口文件里,TCA定向完成后,启动计算机上的“advance”,TCA将照准激光标靶并测量其坐标和方位。

根据激光束在标靶上的测量点位置和激光标靶内的光栅,可以确定激光标靶水平位置和竖直位置,根据激光标靶的双轴测斜传感器可以确定激光标靶的俯仰角和滚动角,TCA可以测得其与激光靶的距离,以上资料随推进千斤顶和中折千斤顶的伸长值及盾尾与管片的净空值(盾尾间隙值)一起经掘进软件计算和整理,盾构机的位置就以数据和模拟图形的形式显示在控制室的电脑屏幕上。

通过对盾构机当前位置与设计位置的综合比较,盾构机操作手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尽快且平缓地逼近设计线路。

5.6隧道内的施工控制测量

以主控点为依据,用Ⅱ级全站仪测量,测角2测回(左右角各1测回,均值之和与360°

的较差小于6″),测边往返各测2测回。

5.7控制点的延伸原则

先施工控制后主控控制,先检测后延伸。

5.8掘进过程中盾构机的人工姿态测量

提供瞬时盾构机与线路中心平面、高程的偏离值,与自动导向系统所测值相比较更有利指导掘进。

测量方法:

拟合法,用全站仪测量“间接点”三维坐标,用小钢尺和水平尺测量盾构机的旋转、打折、俯仰角的计算参数,可求得盾构机的旋转角、打折角、俯仰角,用拟合法的计算程序将“间接点”三维坐标转换为盾构机机头中心的三维坐标及其与线路中的设计坐标在线路法线面上的水平偏差和竖直偏差。

精度:

偏离值中误差≤±

15mm。

每隔200m测量一次,贯通前50米测量一次。

其结果及时与自动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检查盾构机自动导向系统是否正常。

5.9掘进过程中环片姿态测量

按期对环片进行检测,提供环片姿态信息有利于盾构机操作手操作,保证环片成型后的质量。

横尺法;

掘进前100米和贯通前100米每天测量一次,中间每5~10环测量一次,两次测量将重复5环以上。

如管片姿态盾构机姿态达极限值的80%应每天测量一次,及时提供信息以便指导掘进和注浆,确保隧道施工质量。

5.10全站仪(TCA)托架三维坐标的检核与延伸

以激光靶可视程度为基准,在激光靶脱离TCA视野之前完成托架前移与人工检测,按照洞内施工控制测量要求进行。

掘进过程中随时进行方向检测,若发现问题及时校正。

5.12暗挖隧道测量

(1)通过竖井传递方向和坐标,采用三角形联系测量法。

(2)经由竖井传递高程,采用重锤悬尺导入法。

(3)在竖井内壁上设4个轴线测量基准点(隧道中线控制点在拱顶上),在混凝土底板上设2个高程观测基准点。

(4)隧道掘进使用激光指向仪,随时为掌子面的施工人员提供标志。

(5)转折点采用经纬仪测控。

六、竣工测量

6.1隧道主控导线、水准测量

本区间隧道全线贯通后进行导线、水准的附和测量,并进行严密平差,提交成果报告。

6.2隧道净空断面测量

以测定的线路中线点为依据,直线段每6米,曲线上包括曲线要素点每4.5米设一个结构断面,结构断面可采用全站仪测量,测定断面里程误差允许为±

50mm,断面测量精度为±

10mm。

具体按照业主发放相关文件中的要求进行。

6.3竣工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以下成果表

1、竣工测量成果表。

2、竣工图。

3、竣工测量报告。

七、测量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7.1具体实施方法

1、用于本工程测量仪器和设备,应送到具有鉴定资格的部门鉴定和校核,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应按测量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对测量人员进行测量知识、测量规范、测量仪器的性能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3、施工阶段的测量进行三级复核制度,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

4、用与测量的图纸资料,测量人员必须认真核对,必要是应到现场核对,却认无误无疑后,方可使用。

如发现疑问作好记录并及时上报,待得到答复后,才能按图进行测量放样。

5、原始观察值和记录项目,应在现场用铅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外业手册中,字迹要端正、清晰、整齐、美观、内容要完整,并保持整洁,不得涂改,察改、转抄,外业手册或记录纸应进行编号。

测量技术人员做内业资料要认真,资料要齐全,采用一人计算多人复核制度。

抄录资料,须核对。

6、外业前,测量技术人员对内业资料进行检查,对所采用的测量方法,测量所用桩点以及测量要达到的目的向测工进行交底,做到测工人人明白。

7、外业中线与高程测量要行成检校条件,满足校核条件要求的测量方能成为合格成果,否则返回重测

8、经常复核洞内导线点、水准点,随时掌握控制点的变形情况,关注变形信息,经常对控制点进行复测,保证在测量工作中,随时发现点位变化,随时进行测量改正,严格遵守各项测量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确保测量结果万无一失。

9、外业前,列出所用的仪器和工具,检查是否完好,运输和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如发现仪器有异常时,要立即停止使用及时送检,对上次测量成果做出评价。

10、外业后,要及时检查外业记录结果是否齐全、清晰、正确,由另一人复核外业结果无误后,向技术主管交底。

11、所用的导线点、水准点、轴线点(或中线点)要设置在工程施工影响范围之外、坚固稳定不易受破坏且通视良好的地方。

并对上述桩点定期进行复核,做出明显的标志。

12、测量过程中,必须清除干扰,须停工的要停工,以保证测量精度,各种建筑物放样时要和施工人员密切配合,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差。

13、和相邻标段工程进行中线及标高控制点联测,如在误差范围内可照此施工,如在误差范围外则查明原因,改正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14、积极和监理业主方测量工程师联系、沟通、配合满足测量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测量要求及意见。

重要部位的测量,请测量监理工程师旁站,并把测量资料和结果及时上报监理工程师,监理测量工程师经过内业资料的复核和外业实测确定无误后,方可进行下步工序的施工。

7.2二级复核制度

项目测量组对各种内、外业测量资料进行复核。

公司测量组对所有须上报的测量资料进行复核,复核后上报业主、监理审核批准。

7.3业主、监理审核制度

1)各内外业测量接受并配合业主、监理的检查和旁站。

2)测量技术方案、放样资料必须上报业主、监理审核批准

八、技术总结报告

工程竣工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时编写工程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为以后的施工测量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更科学、合理、准确的施工、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