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3265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docx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

第三章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

学习目标:

1.了解:

现代化学发展特点和研究内容;几种传统材料的特性和应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战略。

2.理解:

几种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一些新材料的优异性能和应用。

3.STS:

领悟化学科学发展对社会进步和新材料技术发展的作用。

学习过程:

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物质。

材料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早在史前,原始人类在与自然抗争过程中,学会了使用原始的材料。

可以说人类使用材料的历史与人类社会文明史一样地悠悠久长。

自从人类发现了火种以后,化学工艺对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化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人类使用的材料逐渐发展形成了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庞大的材料体系。

一、现代化学的特点与发展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能的辩证关系,以及物质、能量转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也是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在现代社会中,化学对材料、能源、农业、资源的开发,满足和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生产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当然,化学过程产生的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也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那么,现代化学是如何发展的呢?

02:

55

(一)现代化学发展的历程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1、古代化学的产生

大约五十万年以前,人类发明了“钻木取火”,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

火的利用是人类最早的一项化学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早知道的一种化学现象,它为人们以后研究和实现一系列物质的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

古代化学是一种实用化学,由它产生的制陶,金属冶炼,火药制造,染色,酿酒等化学工艺,几乎成为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古代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了过滤、溶解、结晶、升华和熔融等化学技术的同时,对物质也有了总体的认识,产生诸多的物质观点,如我国战国时期的“五行说”,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四素说”等,这些化学制作工艺和学说,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化学知识,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近代化学的建立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化学理论逐渐建立,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波义耳,在1661年,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元素新概念,把化学确立为一门实验科学。

之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提出氧化说,使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

由此,化学走向近代定量科学,一系列有关物质变化定量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当量定律被发现。

特别是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的科学原子说,第一次将化学实验总结的规律与物质的原子构成的观点联系起来,使化学进入了一直持续至今的原子说为主线的新时期。

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假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现的元素周期律,使化学研究从个别的、零散的和无规律的事实罗列中摆脱出来,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近代化学科学逐渐形成了包括:

近代无机化学、近代有机化学、近代分析化学和近代物理化学四大独立的分支科学体系。

3、现代化学的形成

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科的新发现和新技术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现代化学进一步发展概念和定量描述提供了理论依据,将化学和整个自然科学的研究,推进到更深的层次上。

化学分支不断涌现,化学朝着深、细、精,多学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现代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化学工业和产品,在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化肥增产,使农业丰收;化学工业的发展,使新材料层出不穷。

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的有机合成工业的发展,更加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生活。

08:

40

(二)现代化学研究的特点和内容

1、现代化学的特点

现代化学有如下特点:

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

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

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这些特点表明了现代化学总的发展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现代化学一方面,从自身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分支,如:

无机固体化学、配合物化

学、分子动力学等。

另一方面,又与其他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交叉,形成一系列新的边缘

学科,如:

生物化学、和化学、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等。

2、现代化学研究的内容

现代化学研究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深入研究化学反应理论,开发化学反应过程来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而设计最佳的化学反应过程。

第二是提高结构力量水平,致力于寻找或设计最需要、最佳的化合物材料或体系。

第三,发展分析和测试新方法,依靠计算机技术及多学科综合,使化学研究信息趋于更高的灵敏性和可靠性,为高科技发展创造新分子,为社会需要合成特定性能的材料和物质。

3、现代化学研究的方法

现代化学研究不仅要综合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而且还要综合运用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化学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众多高深理论作指南、依靠多种专业人员细密分工和合作,用多种精密仪器设备作检测的手段。

其研究的方法,必要博采众长,协同多学科合作进行,以整体思维来思考。

11:

35

(三)现代化学分析技术

1、基础化学分析技术

在近代建立的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科学,它有两大任务,一是定性

分析,主要是确定被测物质有哪些组分组成的。

二是定量分析,主要是确定这些组分

相对含量。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应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将被测组分转化为有特殊性质的新物

质,通过观察其生成物有无气体,沉淀或有色物质等特征的产生,来推断被测物中某种

组分的存在。

主要的分析步骤:

对试样进行外表观察。

如兰色液体,可能含有二价铜离子。

样品准备。

有取样、研磨、缩分,最后配成溶液。

阳离子检验。

常见阳离子有23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来坚定。

④阴离子检验。

常见阴离子有12种,用特殊的化学反应来推断。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有经典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两大类。

经典定量分析法是应用沉淀反应,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或络合反应的原理,对已知组分含量进行测定。

应用沉淀反应原理的分析方法,称为重量分析法,它是将被分析物质转化为一定的称量形式,然后根据物质的量的关系来推算被分析物质某组分的含量。

应用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或络合反应原理的方法,可统称为容量分析法或滴定分析法。

它是用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完全定量反应为止。

根据试剂溶液的浓度和用量,来推算被测物质的含量。

通常我们把这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液叫滴定剂,将滴定剂用滴定管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的过程叫滴定。

在滴定过程中,常需要选择一种指示剂,用指示剂的变色点(也叫滴定终点)来确定是否达到完全定量化学反应。

因为滴定终点不一定恰好就是反应的等物质的量点,因此,容量分析的误差很大程度上与指示剂的选择有关。

2、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是现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大多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根据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的性质,来测定某种组分的方法。

故又称为物理化学分析法或物理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准确等优点,特别对于含量很低的组分的测定,更有独特之处。

仪器分析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以下5种:

光谱分析法,它是根据物质发射,吸收电磁辐射,以及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

来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根据电磁辐射的本质,光谱分析法可分为分子光谱和原子光谱。

根据辐射能量传递的方式不同,光谱分析法又可分为发射光谱、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

拉曼光谱等。

色谱法,它是一种分离技术,它的分离原理是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两相中分配。

当流动相中的混合物经过固定相时,就会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由于试样的各组分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它们与固定相作用的大小、强弱也不同。

我们根据被测组分在两相间进行分离作用的差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色谱分析法按流动相的物态不同,可分为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电化学分析法,它是利用物质的电学及电化学性质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电化学分析法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通过被测溶液浓度与物理量的关系来测定的,如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和伏安分析法。

二是在溶液中,根据一些物理量的突变来作为滴定终点指示的电容量法。

如:

电位滴定、电流滴定、电导滴定。

三是将被测组分通过电极反应转化固态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并根据析出金属或氧化物的质量来确定该组分的方法,如:

电解分析法。

质谱分析法,它是现代物理与化学使用的极为重要的工具。

它的基本原理是试样在离子源中电离后,产生各种带正电荷的离子,它们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离子束射入质量分析器。

在磁场的作用下,离子作等速圆周运动并分离,然后,由记录系统得到质谱图,根据质谱图上谱线的位置及相应离子的电荷数进行定性分析,再根据谱线黑度或相应离子流的相对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它也是现代仪器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理是在强磁场的激励下,根据一些具有某些磁性的原子核对高频无线电电波的共振吸收,来推断被测物的分子结构。

二、化学与材料

在现代社会中,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它与社会多方面需求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健康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环境保护都与化学有关。

化学又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创造新药物、合成新材料和进行分子设计,都是现代化学最富有创造力的工作。

化学还是一门实用科学,人类社会使用的物质和材料,大多是通过化学过程来获得的,化学对材料的使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材料以及它们的一些性质和应用。

(一)金属与金属材料

1、金属

目前,我们已知的元素有109种,其中金属有87种。

除汞以外,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金属具有“自由电子”,它在金属晶体中能自由流动。

我们熟知的金属具有特殊的金属光泽、是热和电的良导体等性质,很大程度上与金属晶体结构有自由电子有关。

如:

自由电子能吸收可见光,然后又反射出大部分频率的光,使金属显示特有光泽。

自由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作定向流动,形成电流,这就是金属导电的原因。

自由电子受热后,能量增大,运动速度也加大,它与金属离子碰撞而传递能量,从而使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等。

自由电子把金属原子或离子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力叫金属键,金属原子、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金属晶体。

金属在形成晶体时,最常见的有三种:

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紧堆晶格和六方紧堆晶格。

在冶金工业上,我们把金属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黑色金属,指铁、铬、锰及其合金。

另一类为有色金属,除去黑色金属之外其他金属都是有色金属。

有色金属又可分为四类:

重金属,密度大于5g/cm3的金属,如:

铜(Cu)、铅(Pb)、镍(Ni)等。

轻金属,密度小于5g/cm3的金属,如:

钾(K)、钠(Na)、镁(Mg)等。

贵金属,指地壳中含量少,价格贵的,指金(Au)、银(Ag)和铂(Pt)和铂系。

④稀有金属,指在自然界含量少,分布稀散的金属。

如:

铍(Be)、钒(V)、铬(Cr)等。

大多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3个以下的电子,在反应时,它们倾向于失去电子,因而,显示出还原性。

但是,不同金属原子失去电子难易程度是不相同的。

活泼金属如:

钠在常温下就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

2Na+2H2O=2NaOH+H2

而镁却只能在热水(或水蒸气)中才能反应

Mg+2H2O(g)=Mg(OH)2+H2

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如

Zn+2HCl=ZnCl2+H2

不活泼金属则不能反应,但却能与硝酸和浓硫酸反应,反应的结果不产生氢气,如

4HNO3(浓)+Cu=Cu(NO3)2+2H2O+2NO2

在常温下,钾、纳、钙等活泼金属,在空气中即能被氧化,而不活泼金属必须在加热时,才会发生氧化反应。

大多金属不能与碱反应,但也有两性的金属如:

锌、铝,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如: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常见金属材料

金属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材料之一,直到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也一直在材料中占绝对优势。

因为金属材料有如下的优势:

(1)几千年以来有一套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庞大的生产能力,如钢铁工业。

(2)金属有许多优良的理化性能,形成其他材料不能完全替代的使用优势,如:

比陶瓷高得多的韧性,磁性和导电性等。

(3)近、现代高新技术创新,产生出许多新的金属材料,如优质钢、高强度钢、各种合金和新金属材料等

目前,人们生产和生活应用最多的金属材料仍是钢铁、铜和铝。

钢铁。

我们所说的钢铁其实是铁碳合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铁。

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Ⅷ族,它在化学反应中常易失去2个电子或3个电子,因此,铁元素具有两种化合价,为Fe2+或Fe3+。

一般,纯铁实用价值很差,而钢铁的用途就非常广。

钢铁按含碳量的多少可分为生铁、熟铁和钢三类,它们在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别。

表3-1是钢、生铁、熟铁的性质和用途。

钢又可分为碳素钢和合金钢两大类。

合金钢也称特种钢,它是在普通的钢中加入一种或几种合金元素,得到的具有特殊性能的钢种。

表3-2是常用合金钢性质和用途

铜和铝。

铜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金属。

铜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ΙB族,它在化学反应中常易失去二个电子,形成Cu2+。

纯铜是紫色的金属,有良好的延展性,它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金属中仅次于银,因为具有价格上的优势,电器工业的电线、电缆等输电线路主要用铜。

铜合金可分为黄铜、青铜、白铜三类。

表3-3是它们的组成、性能和用途。

铝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ⅢA族,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Al3+。

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拉成细丝,能展成0.01mm甚至更薄的铝片,广泛用于电气工业、生活等方面。

铝具有两性,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使用铝制品时不宜煮酸性食物,也不宜用碱洗涤。

铝的化学性质较为活泼,铝制品也不宜长期盛含咸盐的物质。

铝在空气中易生成致密氧化膜,这层氧化膜可保护内部铝不再继续氧化,因此,擦洗铝制品时,不宜用硬质工具磨擦。

34:

00

(二)非金属与非金属材料

1、非金属

目前,我们已知的非金属元素,共22种。

除氢以外,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的价电子为3—7个,它们大多在化学反应中倾向于得到电子而显示氧化性。

非金属元素形成单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子晶体,另一种是原子晶体。

它们显示的性质各异,如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而原子晶体熔沸点较高等等。

2、非金属材料

玻璃玻璃是一种无定型硅酸盐混合物。

人们利用玻璃制造成各种各样的器皿、艺术品。

玻璃是建筑业最基本的材料之一,它不仅可以用于采光、隔热,而且也可用于装饰。

普通玻璃以石英砂(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碳酸钠和碳酸钙共熔制成,俗称钠玻璃。

如果以钾取代其中的钠,则可得到熔点较高和较耐化学作用的钾玻璃。

用于实验室的耐高温的化学玻璃仪器。

如果钠玻璃中的钠用铅代替,可制成高折光性和高比重的铅玻璃。

在玻璃中加入少量有颜色的金属化合物,可制成彩色玻璃。

在玻璃中加入AgBr并进行适当的热处理,可制成变色玻璃。

它的变色原理是AgBr见光容易分解,在强光下,逐渐析出银原子,再聚集成较大的银粒,使玻璃变为深棕色,这种玻璃可挡住80%—90%的光线。

一旦强光消失,析出的银又转化为AgBr,玻璃会自动褪色,重新恢复透光性。

用这种玻璃制成的变色镜,在强光下可保护人们的眼睛。

氢氟酸(HF)对玻璃有腐蚀作用,利用这个反应,可制成磨砂玻璃或在玻璃表面进行蚀刻,制成工艺品等。

水泥。

水泥是建筑行业大量应用的硅酸盐材料。

由石灰石(CaCO3)和粘土(主要是SiO2)烧结而成的是硅酸盐水泥,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三钙(3CaO•SiO2)。

在调和水泥过程中,若添加石英砂(黄砂)形成俗称“三和土”的调和物,或在水泥内部置入钢筋(俗称钢筋水泥),则它的机械强度更大。

陶瓷。

生产陶瓷的原料有天然矿物原料和通过化学方法制备的化工原料二种。

天然矿物原料主要是粘土,主要化学成分是水合硅酸铝类。

化工原料有K2O、Na2O、MgO、KNO3、Pb3O4等。

陶与瓷的区别,主要是在原料配置和烧制温度不同。

陶的原料是普通粘土,烧制温度约为800℃~1000℃;瓷则选用纯净的粘土(叫瓷土),加入长石(K2O•Al2O3•6H2O)和石英(SiO2),在1200℃~1300℃高温烧制。

陶瓷是一种重要的材料,用于工业、建筑、生活等,如室内装饰墙地砖、卫浴用品、茶具、器皿。

据考古发现。

我国10000年前已有陶器,3000年前商代已有原始瓷器,我国古代陶瓷制品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39:

45

(三)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材料

1、有机化合物

早期,人们认为有机物是从动植物体内获取的物质,是“有生机之物”,故称之为“有机化合物”,现在人们已经知道有机物可以由简单的无机物人工合成制取。

组成有机物除了碳元素之外,还有氢、氧、氮、磷、硫和卤素等非金属元素,许多有机物还含有金属元素。

从分子结构上看,有机化合物可以看作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有机物的种类很多,结构各不同,因而性质也各异,但一般地,有机物具有如下共性:

通常情况下,有机物的熔、沸点较低,常以气体,低沸点的液体或低熔点的固体存在。

大多有机物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符合化学上“相似相溶”原理。

绝大多数有机物具有热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还较容易燃烧,燃烧后,有机分子中的碳、氢、氧、硫,最终的产物为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等。

2、有机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化合物的平均分子量比一般的化合物大很多,它们的分子量大约在几万到几十万之间。

天然存在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蚕丝、羊毛、纤维素等,它们很早就在为人类服务了。

人工方法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中,人们广泛应用的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塑料。

塑料,顾名思义是指可塑之材料。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

合成树脂的基本原料是乙烯、丙稀、丁二稀、乙炔、苯、甲苯、二甲苯等低分子有机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石油、天然气、煤、电石、海盐等自然资源。

我们在树脂中加一些辅助剂,可产生不同性能的塑料,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表3-4常用塑料和用途。

全世界投产的塑料品种多达300余种。

塑料以比重轻,强度高,化学性能稳定,电绝缘性好,耐磨擦,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加工成型等优点,制成各种成品,进入千家万户。

合成纤维,用天然气,石油,煤、农副产品为原料制成单体,再聚合得到的可以纺纱织布的纤维叫合成纤维。

合成纤维可随人类需要具有更多的用途。

表3-5是一些合成纤维种类及用途

合成橡胶。

橡胶是指具有显著高弹性的一类高分子化合物,有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类。

天然橡胶可以从一些植物中获取。

合成橡胶是以天然气、石油气中得到的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二烯等为单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聚合,并经硫化和加入填料后,制成的成品。

合成橡胶有丁苯橡胶、氯丁橡胶、丁晴橡胶和丁基橡胶等多种,其中丁苯橡胶是产量最高、用途最广的一种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制品各有不同的用途,如:

丁苯橡胶耐水被大量用于制造汽车外胎和各种橡胶制品,氯丁橡胶多用于制造运输带,防毒面具,丁基橡胶是制造轮胎内胎和充气气球的材料。

Vcd6

00:

33

三、现代新材料技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材料研究异常活跃。

新材料技术既是高新技术的一部分,又时刻为高新技术服务。

作为新材料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它是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新兴产业。

②它与高新技术发展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③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当代高新技术革命的先导。

④新材料技术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的标志。

现代新材料主要从三种途径发展而来:

一是从传统材料改进形成的,二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逐步发展起来的,三是根据需要和要求设计的。

我们下面介绍几种新材料。

01:

58

(一)新金属材料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金属材料正在不断地被开发和研制出性能更优异,又具有多种特殊功能的新型材料。

超导材料

一般地,人们是按材料的导电性能的差别,将材料分为绝缘体、半导体和良导体。

金属材料作为良导体而被广泛用于输电线,金属导线存在一定的电阻,随着通过的电流量增大,因为电阻而产生热量,而且温度升高,金属导线的电阻将越来越大,这样,直接影响电力的输送效率和其他功能的发挥。

人们期望能得到一种电阻极小,几乎为零的材料,来作为理想的输电材料。

1911年,荷兰科学家卡麦林·昂纳斯发现汞(水银),在当外界温度下降至4.2k时,汞的电阻似乎突然消失了。

科学家把这种在一定条件下,能导致导电材料的电阻趋近于零的现象,称为“超导现象”。

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汞是最早发现的超导材料,但它在常温下是一种液体,因而,无法作为结构和功能材料。

人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陆续发现了几百种超导材料,如:

铌(9.2K)、铌鈦(9.8K)、铌三锡(23.2K)等。

1968年以来,科学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致力于提高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领域:

1986年底,美国研制了临界温度为40K的超导氧化物。

1987年2月,华裔科学家朱经武和我国科学家赵惠贤,又将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提高到90K以上。

1987年底,铊-钡-钙-铜-氧系材料,把临界温度提高到125K。

有报道说,科学家还发现了308K(35℃)的常温超导现象,高临界温度超导材料发现,更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超导材料是最理想的输电线材料,它能实现电能的远距离、高电流密度的无损输送。

用超导材料制造电机,其质量可减轻90%,输出电流可提高20倍。

用超导材料制成的磁浮列车(图)3-2,这种列车在运行时,车身悬浮于铁轨上不接触铁轨,最高时速可达500-1000千米。

2、稀土材料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有一个系列叫镧系,共包括15种元素,加上钇、钪共17种金属元素,我们称为稀土元素。

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含量较少,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常在矿物中共生.它们的氧化物一般都难溶于水,又都是金属,也称为稀土金属。

稀土被称为材料工业的"维生素",在普通的材料中加入少量稀土元素后,它的性能便可得到较大的改善。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稀土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稀土应用国。

冶金工业中,利用加入少量稀土元素来改善金属性能。

石油化学工业中,用稀土制成的分子筛催化剂活性很高,是石油炼制中催化裂化工序的重要添加剂。

军事工业中稀土材料制成的激光器,可用于激光测距与瞄准、激光通信与雷达等。

3、形状记忆合金

在一定温度下,将这类合金先加工成型,然后改变外界温度(降温或升温),它可产生变形。

一旦,外界温度重新回复到原来温度时,它立即可以恢复原状,犹如具有"记忆"过去形状的功能,故称其为形状记忆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的“记忆力”与合金的晶体结构有关。

迄今为止,已发现形状记忆合金有多种。

形状记忆合金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应用于紧固件,如“智能”型铆钉(图3-3),外科各种骨整形和断骨的接骨板,齿科用的矫齿丝。

形状记忆合金还可制成火灾自动报警器和自动灭火器。

在航空航天方面,形状记忆合金制成航天飞机的抛物面形通讯卫星天线。

发射前,在临界温度下,将它叠成非常小的体积放入卫星内。

进入太空后,将其取出置于相应位置,在太阳光照射下,温度升高,天线可恢复原抛物面形状。

4、贮氢合金

氢具有单位质量释放能量高、无污染等优点,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新能源。

但在常温下,不纯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氢作为能源时,纯度要求非常高。

1968年,人们发现某些合金具有吸收氢气的特性,如镁-镍合金,镧-镍合金。

这类合金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可大量吸收氢气,其原因是合金中的金属原子能与氢原子结合形成氢化物,把它贮藏起来。

这是可逆反应,金属氢化物受热时,氢气又将释放出来。

有一些贮氢合金吸收的氢气体积可达到自身体积的1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