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3306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1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docx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

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

30~50次。

 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

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

30~50次。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

眉后凹陷处。

操作:

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

30~50次。

主治:

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

位置:

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

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

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

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

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

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

20~30次。

主治:

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

 位置:

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

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

次数:

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

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

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图205)。

次数:

30~50次。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

①外感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惊风、烦躁可与按百会、清心经等穴合用。

 

【风池】

位置:

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

操作:

用拿法,称拿风池。

次数:

5~10次。

主治:

感冒、头痛、颈项强痛。

临床应用:

①感冒、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颈项强痛可与揉列缺、揉颈项部肌肉合用。

【天柱骨】线状穴。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呈线状穴。

操作:

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

次数:

推100~500次。

主治:

发热、呕吐、项强、惊风等症。

临床应用:

①外感发热、项强可与拿风池等穴合用;②呕吐可与揉板门、揉中脘等穴合用。

民间常可用汤匙蘸水自上而下刮天柱骨,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作用同推天柱。

【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

1.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推天柱等。

2.镇惊通窍按揉百会、揉迎香。

3.升阳举陷按揉百会。

◆上肢部穴位

【脾经】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

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①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由远端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牌经。

②拇指伸直,由指端经罗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牌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③在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法,亦称为补脾经。

次数:

100~500次。

主治:

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临床应用:

①补牌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与揉中脘、指揉脾俞、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可与清天河水、清大肠等穴合用。

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仅只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或清后加补。

【肝经】线状、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

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图220);旋推为补,称补肝经。

清肝经、补肝经统称为推肝经。

次数:

100~500次。

主治:

烦躁不安、惊风、五心烦热、目赤、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

①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可与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②肝经宜清而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心经】线状和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

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旋推为补,称补心经。

清心经、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

次数:

100~500次。

主治:

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

①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可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穴合用;②本穴宜清不宜补,对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

【肺经】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

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图222):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

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

100~500次。

主治:

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

①补肺经能补益肺气,可与揉肺俞等穴合用;②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可与推膻中,揉风门等穴合用。

【肾经】面状、线状相合穴位。

位置:

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图223):

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补,或旋推,称补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次数:

100~500次。

主治:

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虚喘,肾虚腹泻、遗尿,膀胱蕴热,小便淋沥刺痛等。

临床应用:

①补肾经能补肾益髓,温养下元,可与揉肾俞、揉丹田等穴合用;②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可以清小肠代之。

【大肠]线状穴位。

位置:

食指挠侧缘,自食指端至虎口呈一直线。

操作(图224):

由食指端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

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为推大肠。

次数:

100~300次。

主治:

腹泻、脱肛、便秘。

临床应用:

①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可与揉丹田、揉外劳宫、推三关等穴合用;②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守积滞,可与推六腑、摩腹等穴合用;③本穴又称指三关,亦可用于诊断即望指纹可参阅小儿推拿概论有关章节。

 

【小肠】线状穴位。

位置:

小指尺侧边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

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小肠;反之为补小肠。

清小肠和补小肠统称为推小肠。

次数:

100~300次。

主治:

小便赤涩、尿闭、遗尿等。

临床应用:

①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可与清天河水穴合用;②补小肠可用于遗尿、多尿,与揉丹田、揉肾俞等穴合用。

【四横纹(四缝穴)】短线状穴位。

位置:

掌侧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

①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②用拇指甲分别掐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横纹,称掐四横纹。

次数:

推100~300次;掐5次。

主治:

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临床应用:

①推四横纹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疳积,可与补脾经、揉中脘等穴合用;②掐四横也有同样效果;③也可选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四横纹出血(液),效果也很好。

 

【板门】面状穴位。

位置:

掌测大鱼际平面。

操作:

①指揉,称揉板门;②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或从板门穴推向横纹处,称推板门。

次数:

100~300次。

主治:

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临床应用:

①揉板门能健脾和胃,可与补脾经、揉中脘、揉脾俞等穴合用;②板门穴推向腕横纹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内劳宫】

位置:

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

操作:

以指揉,称揉内劳宫。

次数:

100~300次。

主治:

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临床应用:

揉内劳宫能清热除烦,可与清心经、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内八卦】

位置:

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

操作:

用运法,称运内八卦。

次数:

100~300次。

主治:

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临床应用:

运内八卦能宽胸利隔,理气化痰,行滞消食,可与推脾经、推肺经、揉中院、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

【小天心(鱼际交)】

位置:

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

①中指揉,称揉小天心(图227),用指甲掐,称掐小天心;用中指捣,称捣小天心。

次数:

揉100~300次;掐、捣5~20次。

主治: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临床应用:

①揉小天心能清热、利尿、明目,可与清心经、清小肠、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掐人中、掐老龙等穴合用。

【运水人土、运土人水】弧线状穴位。

位置:

掌侧,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呈一弧线状。

操作:

①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②反方向自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拇指根,称运水入土。

次数:

100~300次。

主治:

小便赤涩、腹胀、腹泻、食欲不振、便秘等。

临床应用:

①运土入水能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可与退下六腑穴合用;②运水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可与推上三关穴合用。

【总筋】

位置:

掌后腕横纹中点。

操作:

以指按揉,称揉总筋(图228);以指甲掐,称掐总筋。

次数:

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

惊风抽搐、口舌生疮、夜啼、潮热等。

临床应用:

①揉总筋能清心经热,散结止痛,通调周身气机,可与清心经、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治疗惊风抽搐多用掐法,可与捣小天心穴合用。

 

【大横纹(手阴阳)】线状穴位。

位置:

掌侧腕横纹。

挠侧纹头尽端称阳池,尺侧纹头尽端称阴池。

操作:

①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为分手阴阳(图229);②自两旁(阳池、阴池)向中央(总筋)合推,称合阴阳。

次数:

30~50次。

主治:

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

①分手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食消,可与摩腹、推牌经等穴合用;如实热证阴池宜重分,虚寒证阳池宜重分;②合阴阳能行痰散结,可与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③揉总筋、分手阴阳是小儿推拿手部操作的常例手法。

【十宣(十五)】

位置:

十指指尖,指甲与白肉际处。

操作:

用掐法,称掐十宣。

次数:

各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

高热昏厥。

临床应用:

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热、开窍的作用,可与掐老龙、掐人中、大推脊等穴合用。

【老龙】

位置:

中指甲后1分许。

操作:

用掐法,称掐老龙(图230)。

次数:

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

急惊风。

临床应用:

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

掐之知痛有声者,较易治,不知痛而无声者,一般难治。

【二扇门】

位置:

手背部中指掌指关节两侧凹陷处。

操作(图231):

①食、中二指按揉,称揉二扇门;②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

次数:

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

身热无汗。

临床应用:

揉、掐二扇门能发汗透表,退热平喘,是发汗效穴。

若遇患儿高热无汗,按揉1~2分钟,即可见汗出。

对平素体虚外感的患儿可先固表(用补牌经、补肾经等穴)而后再用揉掐二扇门使之发汗。

【上马】

位置:

手背部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之间。

操作:

①拇指端揉,称揉上马;②拇指甲掐,称掐上马。

次数:

揉100~500次;掐3~5次。

主治:

虚热喘咳、小便赤涩淋沥。

临床应用:

本法为滋阴补肾的要法,可与揉肺俞、补肾经等穴合用。

另外对肺部感染有干性罗音久不消失者配推小横纹(掌侧,食、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由拇指侧直推至小指侧)。

【外劳宫】

位置:

手背部、与内劳宫穴相对。

操作:

①用指揉法,称揉外劳(图232);②用指甲掐,称掐外劳宫。

次数:

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

风寒感冒,腹痛腹泻、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

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佳穴,兼能发汗解表。

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治疗脱肛、遗尿等症。

 

【三关】线状穴位。

位置:

前臂挠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图233):

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或称推上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称大推三关。

次数:

100~300次。

主治:

气血虚弱、病后体弱、阳虚肢冷、腹痛、腹泻、疹出不透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证。

临床应用:

①推三关性温热,能益气行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可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摩腹、捏脊等合用;②对感冒风寒,怕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可与清肺经、掐揉二扇门等穴合用。

【六腑】线状穴位。

位置:

前臂尺侧,阴池至少海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称推(退)六腑(图234),或退下六腑。

次数:

100~300次。

主治:

高热、烦渴、惊风、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结等。

临床应用:

退六腑性寒凉,可用于一切实热病证。

可与清肺经、清心经、清肝经、推脊等穴合用。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

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单用退六腑。

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

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关之比为3:

1;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为3:

1。

【清天河水】线状穴位。

位置:

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推天河水,或称清天河水(图235);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次数:

100~300次。

主治:

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等一切热证。

临床应用:

①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可用于一切热证;对外感发热,可与清肺经、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穴合用,对于内热,可与清心经、清肝经、揉涌泉等穴合用;②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证。

 

 【上肢部常用穴位小结】

1.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诸穴主要用于本脏腑的病证,用补法能补其不足,用清法能泻其有余。

其中肝经、心经两穴宜清不宜补;牌经、肾经两穴宜补不宜清。

2.清热类穴位掐揉二扇门、清天河水、推三关,治外感发热。

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退下六腑、揉小天心,清营分血分之热。

揉内劳宫、揉上马,清虚烦内热。

揉内劳宫与操小天心结合,可清心经之热。

分手阴阳能调和气血,用于寒热往来。

3.健脾类穴位推板门、揉板门、推四横纹、推小横纹,健脾和中、助运消滞。

◆下肢部穴位

【箕门】线状穴位。

位置:

大腿内侧,骸骨内上角至腹股沟中点一直线。

操作:

以食、中二指自骸骨内上角向腹股沟部作直推,称推箕门。

次数:

100~300次。

主治:

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等。

临床应用:

箕门穴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①用于尿储留,可与揉丹田、按揉三阴交等穴合用;

②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可与清小肠穴合用。

【百虫】

位置:

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

按或拿,称按百虫或拿百虫(图236)。

次数:

5~10次。

主治:

四肢抽搐,下肢痿癖。

临床应用:

按、拿百虫能通经络、止抽搐,多用于下肢痹痛和瘫痪等症,可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揉解溪等穴合用。

若用于惊风、抽搐,手法应加强刺激。

【足三里】

位置:

膝关节外侧间隙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操作:

以指端作按揉,称按揉足三里。

次数:

50~100次。

主治:

腹胀、腹痛、泄泻呕吐、下肢痿、痹等证。

临床应用:

本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穴。

①腹胀、腹痛可与摩腹、揉脾俞穴合用;②呕吐,可与推天柱骨、分腹阴阳穴合用;③脾虚腹泻可与推上七节、补大肠穴合用;④与捏脊、摩腹合用,可作为小儿保健常规手法;⑤下肢痿、痹证可辅局部成人手法医疗(详见成人推拿有关治疗内容)。

【前承山】

位置:

小腿前部、胫骨外侧与后承山穴相对处。

操作:

掐、揉本穴,称掐前承山或揉前承山。

次数:

掐5次;揉30次。

主治:

下肢抽搐。

临床应用:

常与拿委中,按百虫、掐解溪等穴合用治疗角弓反张,下肢抽搐。

【丰隆】 

位置:

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寸5分,胫腓骨之间。

 

操作:

以拇指或中指揉,称揉丰隆。

 

次数:

50~100次。

主治:

咳嗽、痰鸣、气喘。

临床应用:

揉丰隆能和胃气,化痰湿。

主要用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可与揉膻中,揉肺俞,运内八卦等穴合用。

【三阴交】

位置:

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

操作:

以拇指或食指作按揉,称按揉三阴交(图237)。

次数:

100~300次。

主治:

遗尿、癃闭、小便频数涩痛不利,下肢痹痛等。

临床应用:

按揉三阴交能通血脉、活经络、疏下焦、利湿热、通调水道,亦能健脾胃、助运化等,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主穴。

如遗尿、尿闭、小便不利,可与揉丹田、推箕门、推肾经等穴合用。

下肢痹痛,可参阅成人推拿治疗中有关章节。

健脾胃,助运化可与揉中院、推脾经等穴合用。

 

【解溪】

位置:

踝关节前横纹中,两筋间凹陷中。

操作:

掐和揉本穴,称掐解溪或揉解溪。

次数:

掐3~5次;揉50~100次。

主治:

惊风,吐泻不止,踝关节屈伸不利。

床应用:

①惊风,吐泻用掐法,可与按百虫,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

②踝关节屈伸不利用揉法,可配合其他成人手法合用。

【委中】

位置:

腘窝中央,两大筋之间。

操作:

以食指指端提拿钩拔腘窝中软组织,称拿委中(图238)。

次数:

3~5次。

主治:

惊风抽搐、下肢痿软。

临床应用:

①惊风抽搐,可与按百虫、掐老龙等穴合用;②下肢痿软,可与按揉足三里,按揉股四头肌,胫前肌合用。

 

【后承山(承山)】

位置:

腓肠肌肌腹下陷中。

操作:

用拿法,称拿后承山。

次数:

3~5次。

主治:

腿痛转筋,下肢痿软。

临床应用:

拿承山能止抽搐、通经络,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拿腓肠肌配合、治疗腓肠肌痉挛、下肢展软等病症。

【仆参】

位置:

足外踝下凹陷中。

操作:

以拿或掐本穴,称拿仆参、掐仆参(图239)。

次数:

3~5次。

主治:

昏厥、惊风。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昏厥,可与掐人中、掐老龙等穴合用。

 

【涌泉】点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

蜷足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

操作(图240):

①以拇指从涌泉穴向足趾方向直推,称推涌泉;②以指端揉,称揉涌泉。

次数:

50~100次。

主治:

发热、五心烦热、呕吐,腹泻。

临床应用:

①推涌泉能引火归元,退虚热,主要用于五心烦热,烦躁不安等症,可与揉上马,运内劳宫等穴合用。

退实热,可与推脊,退下六腑,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揉涌泉能治吐泻,左揉止吐,右揉止泻。

 

【下肢部常用穴位小结】

1.百虫、承山、前承山、解溪、委中、仆参诸穴均能治惊风抽搐和下肢转筋,亦能治下肢痿痹诸证。

2.箕门、三阴交两穴能治尿闭、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统疾病。

3.有个性的穴位足三里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主穴。

丰隆能化痰湿,止咳平喘。

推涌泉属釜底抽薪之法,不仅能退实热也能除虚热。

◆胸腹部穴位

【天突】

位置:

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

中指端接或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图206)。

次数:

10~15次。

主治:

咳喘胸闷、痰壅气急、恶心呕吐等。

临床应用:

①咳喘痰壅,可与推揉膻中、运内八卦等穴合用;②恶心呕吐、与揉中脘、推脾土等穴合用。

 

【膻中】点、线状结合穴位。

位置:

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

操作:

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间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膻中(图207);用食、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次数:

推或揉约50~100次。

主治:

胸闷、咳喘、痰鸣、吐逆等。

 

临床应用:

①胸闷,取分推膻中;②咳喘、痰鸣,取揉膻中,可与推肺经、揉肺俞等穴合用;③吐逆,取推膻中,可与揉天突、按揉丰隆等穴合用。

【乳旁、乳根】点状穴,常合并应用。

位置:

乳头向外旁开2分为乳旁,乳头向下2分为乳根。

操作:

食、中两指分别置乳旁、乳根穴用揉法,称揉乳旁、揉乳根。

次数:

20~50次。

主治:

咳喘、胸闷。

临床应用:

咳喘、胸闷,可与揉膻中,揉肺俞等穴合用。

【胁肋】面状穴位。

位置:

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

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穴,称搓摩胁肋(图208)。

次数:

50~100次。

主治:

胁痛胸闷、痰喘气急、疳积等。

临床应用:

①胁痛、胸闷、痰喘气急,可与揉膻中、推膻中等穴合用;②疳积者可多搓摩胁助,加捏脊法。

【中脘】点、线、面状结合穴位。

位置:

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操作:

①用指端或掌根按揉中脘,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部位,称摩中脘;自天突起沿胸部正中线直下推至中院,称推中脘(图209)。

次数:

揉100~300次;摩5分钟;推100~300次。

主治:

腹胀、暧气、食积、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

临床应用:

①腹胀、食积、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可与推牌经、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胃气上逆、暧气呕恶,可与推板门、推天柱等穴合用。

【腹】面状与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

腹部(以中腹为主)。

操作(图210):

①两手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②以掌或四指端摩腹,称摩腹。

次数:

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临床应用:

①对于消化道疾病,可与揉中脘、推脾经等穴合用;②常与捏脊法、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③与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合用,是医治小儿腹泻有效的组合穴位。

【脐】点状与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

肚脐。

操作: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图211)。

次数:

100~300次。

主治:

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疳积等。

临床应用:

①腹泻、便秘,可与摩腹、揉龟尾,推七节等穴合用;②疳积,可与捏脊、揉中脘、揉足三里等穴合用。

【天枢】

位置:

脐旁2寸,左右成对。

操作:

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两侧天枢穴指揉,称揉天枢(图212)。

次数:

50~100次。

主治:

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临床应用:

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可与揉脐、推牌经、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

在临床上,天枢与脐可同时操作,以中指定脐,食指与无名指分别按置于两侧天枢穴同时揉动。

 

【丹田】点状与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

小腹部,脐下2才与3寸之间。

操作:

可揉、可摩,称揉丹田(图213)或摩丹田。

次数:

揉50~100次;摩5分钟。

主治:

腹痛、遗尿、脱肛、疝气、尿潴留等。

临床应用:

①疝气、遗尿、脱肛,可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等穴合用;②尿潴留,可与按丹田、推箕门等穴合用。

 

【肚角】

位置:

脐下2寸,旁开2寸。

操作:

①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图214);②用中指按,称按肚角。

次数:

3~5次。

主治:

腹痛、腹泻。

临床应用:

对虚寒腹痛,腹泻效果较好,可与揉牌经、摩腹、揉丹田等穴合用。

本法刺激性较强,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施毕后,再拿此穴。

【胸腹部常用穴位小结】

1.胸部诸穴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

如咳喘,痰鸣,胸闷诸症。

2.中、上腹部诸穴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功能性紊乱:

如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诸症。

3.下腹部诸穴主要用于温煦下焦,培肾固本,治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等。

◆腰背部穴位

【肩井】点状与面状结合穴位。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部位。

操作:

①用手指按其穴位,称按肩井;②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作拿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