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3756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师金融专业实务第9章重点文档格式.docx

(2)专门设置的中央银行,如美联储。

(3)由综合型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中央银行,如前苏联、中国。

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单一中央银行制度、复合中央银行制度、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央行独立性的内容:

(1)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稳定货币

(2)独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

(3)独立监管、调控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

保持央行相对独立性的基本原则(了解):

一是,央行应以一国宏观经济目标为出发点制定货币政策;

二是央行应按金融运行规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规避短期行为的干扰。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模式:

(1)独立性较大模式,如美国、德国

(2)独立性稍次的模式,如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

(3)独立性较小的模式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一)中央银行性质

央行是金融管理机构,它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对金融经济领域进行调节和控制。

央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

央行垄断发行权,发行货币、调节货币供给量、印刷铸造或销毁货币

2、政府的银行

为政府提供服务,代理国库、帮政府融通资金、代理政府金融事务、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充当政府金融政策顾问。

3、银行的银行

央行办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资金的存、放、汇,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终贷款人。

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充当最终贷款人、主持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主持外汇头寸抛补业务。

4、管理的银行

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对整个金融的运行进行调控监管。

根据国情合理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制定颁行各种金融法规、金融业务规章,监督管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管理境内金融市场。

三、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资 产

负 债

国外资产

通货发行

外汇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黄金

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

贴现与放款

其他负债

政府债券

资本项目

政府借款

其他资产(固定资产等)

资本项目合计

负债及资本项目合计

央行的资产——央行在一定时点拥有的各种债权:

(1)国外资产

(2)贴现与放款:

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

(3)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

(通常许多国家法律禁止央行直接对政府提供贷款。

(4)其他资产

央行的负债——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其他部门对央行的债权。

通货发行、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以及国库存款之和被称为基础货币,对一国的货币供给总量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央银行的业务

1、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1)货币的发行

货币发行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垄断原则,即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

二是信用保证原则,指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必须要有一定的准备金作保证,并建立发行准备制度;

三是适度弹性原则,即中央银行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有伸缩性地供应货币,避免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代理国库

(3)集中存款准备金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1)贷款

(2)再贴现

(3)证券买卖:

目的在于公开市场操作而非盈利。

(4)国际储备

(5)其他资产业务

3、央行的中间业务

(1)集中办理票据交换

(2)交换差额

(3)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习题:

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D)

A.中央政府B.商业银行C.财政部D.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中枢,他的职能包括(ABCE)

A.发行的银行B.政府的银行C.银行的银行

D.企业的银行E.管理金融的银行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ABC)

A.货币发行B.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C.国库等公共机构存款

D.外汇和黄金E.政府借款

第二节 货币政策体系

一、金融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概述

(一)金融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国家的经济职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具体而言,就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调节宏观经济变量比如税率、利率、汇率、价格、就业等,间接影响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以熨平经济波动、促进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特点有:

(1)宏观调控主要针对短期经济运行,主要手段是财政、货币、汇率和收入政策

(2)宏观调控由政府有关部门实施、操作。

(3)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不独立

宏观调控的方式:

(1)战略引导

(2)财税调控

(3)金融调控

金融宏观调控是以中央银行或者是货币当局为主体,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借助的是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或者信用量,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机制与过程。

  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二级银行体制。

  就金融宏观调控的类型而言,包括计划调控、政策调控、法律调控和行政调控四种。

    

(二)货币政策及其特征

  1.货币政策的涵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其构成要素主要有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和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等。

  2.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涉及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总量问题,而不是银行或厂商等经济单位的微观经济个量问题。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

货币政策正是通过货币的供给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并间接地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变动,从而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3)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不采用或少采用直接的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整“经济人”的经济行为,进而调控经济。

  (4)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为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些都是长期性的政策目标,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

而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和调节措施又具有短期性、实效性的特点。

因此,货币政策的各种具体措施是短期的,需要连续操作才能逼近或达到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

  3.货币政策类型

  

(1)扩张型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息率下降,从而增加投资,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主要措施:

一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应量;

二是降低再贴现利率,以诱使商业银行增加再贴现,增强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能力,增加货币供应量;

三是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多购进证券,增加货币供应。

除以上措施外,中央银行也可用“道义劝告”方式来影响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增加放款,以增加货币供应。

在我国,扩张型货币政策常表现为扩大贷款规模。

  

(2)紧缩型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使利率升高,从而抑制投资,压缩总需求,限制经济增长。

措施是扩张型货币政策中所采用措施的反向操作。

  (3)非调节型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并不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不断地调节货币需求,而是把货币供应量固定在预定水平上。

  (4)调节型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不断地调节货币供应量。

具体内容是:

当超额准备金的需求和货币的需求增长时,中央银行增加准备金供给;

反之则相反。

其理由是:

在需要时调节准备金需求和货币需求正是为了稳定货币、稳定利率。

实践中,大部分国家采用这种类型的货币政策。

(三)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1.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

  如图所示,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从左至右分述如下:

(1)调控主体:

中央银行

  现代金融与银行制度是二级体制,在其中,中央银行居于一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和核心地位。

  

(2)调控工具: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3)操作目标:

超额存款准备金与基础货币

  超额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有很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超额准备金增加(减少),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潜在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降低),从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增强(下降)。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直接可以控制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量,中央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来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4)变换中介:

商业银行

  在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下,现代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机制使得商业银行的负债和从商业银行的提现形成了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载体。

  (5)中介指标:

货币供应量、利率

  (6)调控受体:

企业与居民

  企业与居民是形成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对比关系的微观个体。

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实际上是在影响企业与居民的投资与消费行为。

  (7)最终目标:

总供求对比及相关四大政策目标

  达到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四大政策目标,最终达到总供求的平衡。

  (8)反馈信号:

市场利率与市场价格

  2.宏观金融调控的两个领域和三个阶段

  宏观金融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调控机制过程经历两个领域和三个阶段。

  两个领域是金融领域和实际生产领域。

货币供给的变化影响企业与居民的投资与消费,使社会对实际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发生改变,从旧均衡走向新的均衡。

  所谓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指央行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对一阶变量基础货币的直接控制;

第二阶段,基础货币的变化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控制作用;

第三阶段,再由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变化间接影响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四)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

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靠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

由中央银行根据预测提前确定本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

其政策核心是以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或一个目标区间。

当预测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或目标区间时,就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当预测的方向相反时,则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目标的本质是将金融宏观调控对象物价化,反通货膨胀成为货币政策的实质内容。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工具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最终目标体系

  

(1)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在经济运行中物价总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波动,进而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

物价稳定一般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从各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来看,一般以通货膨胀率来衡量物价稳定状态,一般都认为物价上涨率在4%以下就是比较合理的。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在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的l00%就业,通常是将两种失业排除在外:

一是摩擦性失业,即由短期内劳动力供求失调或季节性原因而造成的失业;

二是自愿失业,即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严重的失业意味着生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意味着产出的损失;

第二,严重的失业是一种社会灾难,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正,进而危及社会的稳定。

  与充分就业相对应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西方国家的多数学者认为5%以下的失业率即为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其含义是国民生产总值要求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不要停滞,更不能出现负增长。

各国通常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国际收支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在开放型经济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将对一国内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产生较大影响。

(1)如果出现过大顺差,则会增加一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并相对减少该国市场商品供应量,从而使该国市场货币供给偏多、商品供应不足的情况出现,加剧该国商品市场的供求矛盾,导致物价上涨。

(2)如果出现过大逆差,则会增多一国国内商品供应量,在该国国内货币量偏少的情况下,就会加剧该国国内商品过剩,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矛盾性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一般而言,存在较高失业率的国家,中央银行有可能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扩大信用投放等途径,刺激社会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

但这样做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诱发或加剧通货膨胀。

  失业率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般都只能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间寻求可以接受的组合点。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经济增长无疑能为稳定物价提供物质基础。

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稳定物价要求收紧银根、压缩投资需求、控制货币量与信用量;

而要使经济有较高的增长速度,则要求增加投资,充分就业也要求增加投资量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所以,中央银行难以兼顾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币值和国际收支都会受到其他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

处于通货膨胀中的国家,国内利率往往比较高,容易引起外国资本流入。

  (4)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之间的矛盾

  由于经济增长带动了进口增加,出口产品面临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带来的需求,如果进口的增长快于出口的增长,就有可能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

同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就需要增加投资,在国内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外资流入可能会造成资本项目出现顺差,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收支失衡,但不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共存。

吸收外资、由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逆差毕竟是有限的,并且还存在着偿付外债本息的问题。

依靠资本流入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的方式,只能是暂时的,并且所实现的均衡也是非实质性的均衡。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直接控制的、能够通过金融途径影响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经济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工具。

它通过调节货币和信贷的供给影响货币供应的总量,进而对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

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比例,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改变货币乘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主要内容是:

①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即需要提交准备金的存款的种类和数额;

②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中央银行依据法律规定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提取准备金的比例;

③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只能是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持有的其他资产不能充作存款准备金;

④规定存款准备金提取的时间。

  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其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

  ①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按存款创造原理,货币乘数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做反向变化,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货币乘数则小,银行原始存款创造的派生存款亦少。

  ②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即使基础货币和准备金总额不发生变化,也等于解冻了一部分存款准备金,转化为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的增加使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增强。

  ③宣示效果。

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说明信用即将收缩,利率随之上升,公众会自动紧缩对信用的需求。

  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点是:

  ①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一个工具;

  ②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必须立即执行;

  ③对松紧信用较公平,一旦变动,能同时影响所有的金融机构。

  其缺点是:

  ①作用猛烈,缺乏弹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轻易采用,因此其有固定化的倾向;

  ②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如果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金,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将部分超额准备金充抵法定准备金,而不必收缩信贷。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户贴现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

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

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

再贴现的主要内容有:

①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借贷中央银行资金的成本;

②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即对再贴现的票据种类和申请机构区别对待,或抑制或扶持,以影响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的流向。

  再贴现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

  ①借款成本效果。

即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基础货币投放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他经济变量。

比如,中央银行认为货币供应量过多时可提高再贴现率,这首先影响到商业银行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减少,若货币乘数不变,则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

其次影响到商业银行相应提高贷款利率,从而抑制客户对信贷的需求,收缩货币供应量。

  ②宣示效果。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表示货币供应量将趋于减少,市场利率将会提高,人们为了避免因利率上升所造成的收益减少,可能会自动紧缩所需信用,减少投资和消费需求。

③结构调节效果。

中央银行不仅可用再贴现影响货币总量,还可用区别对待的再贴现政策影响信贷结构,贯彻产业政策。

一是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以支持或限制不同用途的信贷,促进经济“短线”部门发展,抑制经济“长线”部门扩张;

二是按国家产业政策对不同类的再贴现票据制定差别再贴现率,以影响各类再贴现的数额,使货币供给结构符合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前提条件是:

①要求在金融领域以票据业务为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②商业银行要以再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

因为商业银行解决资金短缺的办法不仅是再贴现,还可以出售有价证券、收回贷款、同业拆借等;

③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

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则商业银行比较借款成本,愿意向中央银行再贴现。

  再贴现的优点主要有:

①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

②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更机动、灵活,可调节总量还可以调节结构;

③以票据融资,风险较小。

  再贴现的主要缺点是:

再贴现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

如商业银行可通过其他途径筹资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用再贴现控制货币供应总量及其结构。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行为。

即当金融市场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从而投放基础货币,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利率的下降;

当金融市场上游资过多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从而收回基础货币,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利率的提高。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

①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形成多头市场,证券价格上升;

随之,货币供应扩大,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对经济产生扩张性影响。

相反,则货币供应缩小,利率上升,抑制投资,对经济产生收缩性影响。

②通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来影响经济。

中央银行若买进了商业银行的证券,则直接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运用这些超额准备金则使货币供应按乘数扩张,刺激经济增长;

中央银行若买进了一般公众的证券,则增加公众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按所增存款计提法定准备金后运用剩余部分,货币供应再按乘数扩张;

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不过前者作用更大。

  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的条件是:

①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须持有相当数量的有价证券;

②要具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

③信用制度健全。

  公开市场业务由于对买卖证券的时间、地点、种类、数量及对象可以自主、灵活地选择,故具有以下优点:

①主动权在中央银行,不像再贴现那样被动;

②富有弹性,可对货币进行微调,也可大调,但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作用猛烈;

③中央银行买卖证券可同时交叉进行,故很容易逆向修正货币政策,可以连续进行,能补充存款准备金、再贴现这两个非连续性政策工具实施前后的效果不足;

④根据证券市场供求波动,主动买卖证券,可以起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

主要缺点是:

①从政策实施到影响最终目标,时滞较长;

②干扰其实施效果的因素比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多,往往带来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4.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对某些特殊领域实施调控所采取的措施或手段,可做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补充。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或证券交易所对交易者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占证券交易额的比例,以控制流向证券市场的资金,抑制过度投机。

  消费者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以抑制或刺激消费需求,进而影响经济。

  不动产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就金融机构对客户购买房地产等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抑制房地产及其他不动产的交易投机。

  优惠利率。

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如对农业、能源、交通和出口加工业等所采取的优惠措施。

  

(2)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控制金融机构尤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